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能力的发展离不开阅读思维的提升,比较阅读是促进学生阅读思维提升的有效路径,为多数教师所运用。然而,在教学中有些教师的比较阅读设计过于简单,还停留在较低的运用阶段,缺乏结构化设计,没有充分发挥比较阅读的价值。对于这一现状,笔者基于深度比较阅读思维和比较阅读结构化设计的思考,将比较阅读细化为品析、改动和延展三个环节,引领阅读教学走向深入,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思维,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品析:搭建支架,培养比较思维
品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文本中玩味、辨析,从而达到比较的目的。品析在比较阅读中具有基础作用,是开展深度比较阅读的前提和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基于品析的基础作用,深入解读文本特点,寻找文本内或者跨文本之间的比较点,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多角度地比较,为学生比较阅读搭建支架,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
1.文本内比较
在文章中,比较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通过比较可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人物形象特点。因此,教师要精准把握文本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内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作者深刻的用意。
如统编本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一文,讲述的是孙中山先生小时候读书遇到不懂的问题主动向先生请教的故事。在塑造孙中山先生形象时,作者将其与其他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抓住文本写作的这一特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文本比较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品析:在写孙中山先生的问题时,为什么要写其他同学的反应?试着将写孙中山先生的句子和其他同学的句子比较着读一读,和大家分享你读到了怎样的孙中山。
通过品析活动,学生对其他学生的表现和孙中山先生的表现获得了深刻的认识,进而认识到孙中山先生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懂就问。学生不仅对孙中山先生的形象和精神获得了深刻的认识,还从人物身上受到熏陶和感染,比较思维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2.跨文本比较
跨文本阅读已成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新路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阅读能力发展情况,适度地安排跨文本比较阅读活动,让学生从一篇文本跨越到单元内或者其他单元的文本,甚至是课外文本。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选择比较阅读的内容,做到循序渐进。
如在教学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自读课文《一块奶酪》时,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学情,我降低比较阅读的难度,同时增强比较阅读的目的性,设计了这样的品析活动:细细品析本单元的四篇文章,比较它们具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如语言、修辞手法、情节等。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对本单元几篇童话围绕语言、修辞和情节等展开小组品析与探究学习活动。通过跨文本品析阅读,学生感受到童话的想象、幻想与夸张让童话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拟人手法的运用又赋予童话中花、鸟、虫、鱼等以人的情感。这样,学生对童话的认识就更加深入,在阅读童话时,能够抓住童话的特点进行深入理解。
二、改动:习得方法,引发学习创造
改动的意思是在文章原来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变动、更改。在比较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品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某些句子进行适当的改动,让学生在改动中进行比较,体会改动前后表达效果的差异性,从而将阅读推向深入。怎样改动呢?可以删除文章中的一些内容,也可以对文本进行适当的扩充,还可以对文本中的句段进行适度的调整。
1.在删除中比较
删除是将原来文章中的一些句段删去,引导学生将删除后的文章与原文进行比较,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对删除内容认识的目的。因此,刪除是为了强化比较的效果,教师要明确删除阅读活动的目的。
如教学《不懂就要问》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其他学生表现的效果,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文章中的主人公是孙中山先生,但作者还写了其他学生,是不是多余了?试着将写其他学生的句子删掉,再读一读看看哪一种表达效果好。
学生通过删除活动,将删除后的文章与原文进行比较,很快认识到其他同学的表现对于体现孙中山先生起到衬托作用,用其他同学的行为烘托孙中山先生不懂就问的勤学好问的学习品质。
2.在增加中比较
增加是在文章中根据阅读的需要,通过增加一些词语或者句段等方式,深化学生文本认识的一种比较学习活动。增加什么,在何处增加,需要教师根据比较阅读的需要决定。
《不懂就要问》一文,词语品析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如何让词语品析走向深入?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对原文中的一些词语进行适当的改动,在改动中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如在孙中山向先生提出问题后,先生拿着戒尺问孙中山是否完成背诵任务时,运用了“厉声”一词。我抓住这一词语引导学生进行品析,揣摩此刻先生的心理。在完成品析任务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后来先生收起戒尺,说了一句话,你能不能比照着‘厉声’一词,在‘说’之前增加一个词语,运用这个词语表现出此刻先生的心理,然后读一读,和大家分享你增加的这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呢?”
在增加词语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语境揣摩此刻先生的心理,然后再调动自己的积累,选择合适的词语完成增加词语的学习任务。教师又给学生创造和大家分享的机会,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互动,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自信心。学生增加的这个词语又和“厉声”形成对比,在词语变化中透视先生的心理变化,从而将阅读推向深入。
此外,还可以在调整中比较,引导学生将文章的局部句子的语序进行调整,或者文章主体段落进行调整,在调整中比较,感受文章行文逻辑的严谨。
三、延展:聚焦运用,发展阅读素养
延展是延长、伸展的意思。在比较阅读教学中,延展是对阅读时空的一种延长和伸展。课堂中比较阅读毕竟有限,难以较好地满足学生比较阅读的学习需求。在比较阅读教学视野下,延展活动要强化目的性,教师要精心预设延展的目的以及要达到的效果,避免延展陷入“天马行空”之境。延展可以是基于阅读主题的延展,也可以是基于语文要素的有机延展,聚焦学生实践运用能力发展,促进学生阅读素养提升。
1.基于阅读主题有机延展
基于统编本教材编排特点,教师在设计延展性比较阅读教学活动时,可以基于阅读主题进行有机的延展,深化学生对某一类主题阅读的认知。
《不懂就要问》所在单元主题是“校园生活”“校园故事”,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延展性比较阅读,根据比较阅读体会,写一段推荐词,让学生推荐自己阅读的文章。主题阅读,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提升了学生对该类主题文章的阅读能力。
2.基于语文要素深度运用
延展性比较阅读除了主题关联外,还可以基于语文要素进行深度阅读,在比较阅读中提升学生对某一种语文要素的运用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不懂就要问》可以抓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引导学生进行延展性比较。这篇文章中,除了正面塑造孙中山先生的形象外,还借助其他同学从侧面塑造了人物形象。为此,我布置学生在课外阅读写人记事的文章,并找出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句段,最后选择自己熟悉的人物,写一段人物描写。延展性比较阅读,深化了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的认识,也引导学生学会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比较阅读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比较阅读要发挥应有价值,需要教师不断优化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对比较阅读教学进行系统化的设计,以比较为抓手,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自主阅读。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新安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一、品析:搭建支架,培养比较思维
品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文本中玩味、辨析,从而达到比较的目的。品析在比较阅读中具有基础作用,是开展深度比较阅读的前提和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基于品析的基础作用,深入解读文本特点,寻找文本内或者跨文本之间的比较点,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多角度地比较,为学生比较阅读搭建支架,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
1.文本内比较
在文章中,比较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通过比较可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人物形象特点。因此,教师要精准把握文本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内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作者深刻的用意。
如统编本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一文,讲述的是孙中山先生小时候读书遇到不懂的问题主动向先生请教的故事。在塑造孙中山先生形象时,作者将其与其他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抓住文本写作的这一特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文本比较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品析:在写孙中山先生的问题时,为什么要写其他同学的反应?试着将写孙中山先生的句子和其他同学的句子比较着读一读,和大家分享你读到了怎样的孙中山。
通过品析活动,学生对其他学生的表现和孙中山先生的表现获得了深刻的认识,进而认识到孙中山先生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懂就问。学生不仅对孙中山先生的形象和精神获得了深刻的认识,还从人物身上受到熏陶和感染,比较思维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2.跨文本比较
跨文本阅读已成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新路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阅读能力发展情况,适度地安排跨文本比较阅读活动,让学生从一篇文本跨越到单元内或者其他单元的文本,甚至是课外文本。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选择比较阅读的内容,做到循序渐进。
如在教学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自读课文《一块奶酪》时,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学情,我降低比较阅读的难度,同时增强比较阅读的目的性,设计了这样的品析活动:细细品析本单元的四篇文章,比较它们具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如语言、修辞手法、情节等。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对本单元几篇童话围绕语言、修辞和情节等展开小组品析与探究学习活动。通过跨文本品析阅读,学生感受到童话的想象、幻想与夸张让童话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拟人手法的运用又赋予童话中花、鸟、虫、鱼等以人的情感。这样,学生对童话的认识就更加深入,在阅读童话时,能够抓住童话的特点进行深入理解。
二、改动:习得方法,引发学习创造
改动的意思是在文章原来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变动、更改。在比较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品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某些句子进行适当的改动,让学生在改动中进行比较,体会改动前后表达效果的差异性,从而将阅读推向深入。怎样改动呢?可以删除文章中的一些内容,也可以对文本进行适当的扩充,还可以对文本中的句段进行适度的调整。
1.在删除中比较
删除是将原来文章中的一些句段删去,引导学生将删除后的文章与原文进行比较,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对删除内容认识的目的。因此,刪除是为了强化比较的效果,教师要明确删除阅读活动的目的。
如教学《不懂就要问》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其他学生表现的效果,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文章中的主人公是孙中山先生,但作者还写了其他学生,是不是多余了?试着将写其他学生的句子删掉,再读一读看看哪一种表达效果好。
学生通过删除活动,将删除后的文章与原文进行比较,很快认识到其他同学的表现对于体现孙中山先生起到衬托作用,用其他同学的行为烘托孙中山先生不懂就问的勤学好问的学习品质。
2.在增加中比较
增加是在文章中根据阅读的需要,通过增加一些词语或者句段等方式,深化学生文本认识的一种比较学习活动。增加什么,在何处增加,需要教师根据比较阅读的需要决定。
《不懂就要问》一文,词语品析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如何让词语品析走向深入?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对原文中的一些词语进行适当的改动,在改动中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如在孙中山向先生提出问题后,先生拿着戒尺问孙中山是否完成背诵任务时,运用了“厉声”一词。我抓住这一词语引导学生进行品析,揣摩此刻先生的心理。在完成品析任务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后来先生收起戒尺,说了一句话,你能不能比照着‘厉声’一词,在‘说’之前增加一个词语,运用这个词语表现出此刻先生的心理,然后读一读,和大家分享你增加的这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呢?”
在增加词语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语境揣摩此刻先生的心理,然后再调动自己的积累,选择合适的词语完成增加词语的学习任务。教师又给学生创造和大家分享的机会,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互动,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自信心。学生增加的这个词语又和“厉声”形成对比,在词语变化中透视先生的心理变化,从而将阅读推向深入。
此外,还可以在调整中比较,引导学生将文章的局部句子的语序进行调整,或者文章主体段落进行调整,在调整中比较,感受文章行文逻辑的严谨。
三、延展:聚焦运用,发展阅读素养
延展是延长、伸展的意思。在比较阅读教学中,延展是对阅读时空的一种延长和伸展。课堂中比较阅读毕竟有限,难以较好地满足学生比较阅读的学习需求。在比较阅读教学视野下,延展活动要强化目的性,教师要精心预设延展的目的以及要达到的效果,避免延展陷入“天马行空”之境。延展可以是基于阅读主题的延展,也可以是基于语文要素的有机延展,聚焦学生实践运用能力发展,促进学生阅读素养提升。
1.基于阅读主题有机延展
基于统编本教材编排特点,教师在设计延展性比较阅读教学活动时,可以基于阅读主题进行有机的延展,深化学生对某一类主题阅读的认知。
《不懂就要问》所在单元主题是“校园生活”“校园故事”,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延展性比较阅读,根据比较阅读体会,写一段推荐词,让学生推荐自己阅读的文章。主题阅读,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提升了学生对该类主题文章的阅读能力。
2.基于语文要素深度运用
延展性比较阅读除了主题关联外,还可以基于语文要素进行深度阅读,在比较阅读中提升学生对某一种语文要素的运用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不懂就要问》可以抓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引导学生进行延展性比较。这篇文章中,除了正面塑造孙中山先生的形象外,还借助其他同学从侧面塑造了人物形象。为此,我布置学生在课外阅读写人记事的文章,并找出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句段,最后选择自己熟悉的人物,写一段人物描写。延展性比较阅读,深化了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的认识,也引导学生学会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比较阅读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比较阅读要发挥应有价值,需要教师不断优化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对比较阅读教学进行系统化的设计,以比较为抓手,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自主阅读。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新安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