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语文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群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应该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定的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我们看到了课堂教学的追求目标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获得的具体的进步与发展,它是成功课堂教学是否具有生命活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多一些“生成性教学设计”“生成性资源开发运用”,多一些“生成性策略”,才可能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可余,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活力,学生与教师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1 认真备课,活跃课堂,构建生成性课堂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要备教参,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还要对教材深入挖掘,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对教材、教参的熟悉,可以说倒背如流,教学设计详尽无比,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已经预设好,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課堂就是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并且教师很容易在备课中忽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忽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忽视了学生意义生成。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考虑到学生,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学生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理解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在教授《边城》一文时,如何让城市的孩子理解文中所谈到的自然美、风俗美、人性美,就是一个难点,如果教师只按照教参的理解,不考虑他们的体验,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从城市生活的环境入手,从身边人际关系入手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这样就可以化解时代相隔而造成的难题了。只有在备课中考虑到了我们的学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课堂才能有生成性。
另外,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在备课时我们还要多想几个意外,学生会在课堂中想到那些问题,我们教师如何来应对。要想很好地应对这些意外,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熟悉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和教参,要深究教材之意,必须走到教材之外,给我们在课堂上留有更多的余地。例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如果教师对《红楼梦》不熟悉,那就很难应对课堂的变化,很难促进问题的生成,也难以给学生带来兴趣,这种情况下课堂也就没有了生机。有时学生会问:林黛玉总是哭哭啼啼,贾宝玉为什么还要喜欢她?诸如此类的问题,有时候会让我们教师措手不及,不熟悉原著的,就只能回避,如果教师有了充分的准备,能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探讨人物,把对人物的理解放置在整本小说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人物的了解会更深入,或依据学生的问题来设计新的问题,让学生在探讨中提升对文章的理解,课堂的气氛就能活跃起来。
2 构建互动平台,促进课堂生成性资源生成
生成性资源是在课堂动态教学师生真实体验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课程资源。如果按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按固定准备好的教学步骤进行,课堂缺乏过程性、灵活性和变通性,很难促进生成性课堂资源的生成。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围绕学生的主体性来安排课堂教学,注重课堂的动态性,构建互动平台才能有效地促进生成性资源的生成。当然在学生互动过程中应避免课堂教学的散漫无章、零乱而无系统,使课堂生成性资源更具有方向性、成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应做好课程资源信息的重组者,要求教师不能只把心思放在教材与课标的内容上,而应更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状态,在他们的活动中去发现、整合信息,形成并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这不但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更能促进高质量课堂资源的生成。
3 以涵泳来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要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必须明了谁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主体,掌握语文课堂教学生成差异问题,洞悉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的策略。“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因而教学也是预设的结果。但教学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课堂教学应是活生生的个体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因此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在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走进文本的言语形式并与作者进行对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就揭示了语文教学要注重涵泳之功的培养。这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其实,涵泳是一种熟读基础上的潜心专注的研读方法。涵泳,是“沉浸”的意思。清代曾国藩说:“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如花、如稻、如鱼、如水中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于表。’”可见,涵泳就是把书当作水,读者投入其中,如鱼得水,如濯足,如水在浇注自己的心花、心田,得到滋润和养料。涵泳就是熟读精思,潜心体察,密咏恬吟,所得无穷。
总之,要达到生成性课堂的理想境界,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心胸与智慧。正所谓“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让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多一点欣赏、多一点等待、多一点智慧,理智对待每一个动态的生成,和学生一起在动态生成中享受语文的灵性之光!
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我们看到了课堂教学的追求目标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获得的具体的进步与发展,它是成功课堂教学是否具有生命活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多一些“生成性教学设计”“生成性资源开发运用”,多一些“生成性策略”,才可能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可余,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活力,学生与教师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1 认真备课,活跃课堂,构建生成性课堂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要备教参,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还要对教材深入挖掘,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对教材、教参的熟悉,可以说倒背如流,教学设计详尽无比,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已经预设好,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課堂就是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并且教师很容易在备课中忽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忽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忽视了学生意义生成。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考虑到学生,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生成性资源来对待,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这也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学生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理解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在教授《边城》一文时,如何让城市的孩子理解文中所谈到的自然美、风俗美、人性美,就是一个难点,如果教师只按照教参的理解,不考虑他们的体验,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从城市生活的环境入手,从身边人际关系入手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这样就可以化解时代相隔而造成的难题了。只有在备课中考虑到了我们的学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课堂才能有生成性。
另外,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在备课时我们还要多想几个意外,学生会在课堂中想到那些问题,我们教师如何来应对。要想很好地应对这些意外,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熟悉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和教参,要深究教材之意,必须走到教材之外,给我们在课堂上留有更多的余地。例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如果教师对《红楼梦》不熟悉,那就很难应对课堂的变化,很难促进问题的生成,也难以给学生带来兴趣,这种情况下课堂也就没有了生机。有时学生会问:林黛玉总是哭哭啼啼,贾宝玉为什么还要喜欢她?诸如此类的问题,有时候会让我们教师措手不及,不熟悉原著的,就只能回避,如果教师有了充分的准备,能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探讨人物,把对人物的理解放置在整本小说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人物的了解会更深入,或依据学生的问题来设计新的问题,让学生在探讨中提升对文章的理解,课堂的气氛就能活跃起来。
2 构建互动平台,促进课堂生成性资源生成
生成性资源是在课堂动态教学师生真实体验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课程资源。如果按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按固定准备好的教学步骤进行,课堂缺乏过程性、灵活性和变通性,很难促进生成性课堂资源的生成。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围绕学生的主体性来安排课堂教学,注重课堂的动态性,构建互动平台才能有效地促进生成性资源的生成。当然在学生互动过程中应避免课堂教学的散漫无章、零乱而无系统,使课堂生成性资源更具有方向性、成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应做好课程资源信息的重组者,要求教师不能只把心思放在教材与课标的内容上,而应更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状态,在他们的活动中去发现、整合信息,形成并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这不但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更能促进高质量课堂资源的生成。
3 以涵泳来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要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必须明了谁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主体,掌握语文课堂教学生成差异问题,洞悉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的策略。“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因而教学也是预设的结果。但教学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课堂教学应是活生生的个体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因此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在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走进文本的言语形式并与作者进行对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就揭示了语文教学要注重涵泳之功的培养。这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其实,涵泳是一种熟读基础上的潜心专注的研读方法。涵泳,是“沉浸”的意思。清代曾国藩说:“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如花、如稻、如鱼、如水中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于表。’”可见,涵泳就是把书当作水,读者投入其中,如鱼得水,如濯足,如水在浇注自己的心花、心田,得到滋润和养料。涵泳就是熟读精思,潜心体察,密咏恬吟,所得无穷。
总之,要达到生成性课堂的理想境界,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心胸与智慧。正所谓“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让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多一点欣赏、多一点等待、多一点智慧,理智对待每一个动态的生成,和学生一起在动态生成中享受语文的灵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