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这一问题,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笔者记得特级教师邓彤对此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它是教学的命门。的确,一堂高效的语文课才是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出有一定厚度的语文课呢?笔者通过观察与实践,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老师要深入解读文本,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谁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可见语文老师要上好一堂语文课,首先课前就要过好解读文本这一关。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呢?
笔者认为,一要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因为文本解读中,不了解作者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一篇文章作者之所以这样表达,一定有一些相关的背景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作者是谁、个人生平、历史背景怎样,当时又有什么样的思想等。例如在教学《满井游记》时,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这一难点,就需要老师课前深入了解作者其人的相关情况及兴趣。只有这样学生理解它就容易得多。如果老师有更多关于文本本身、作者自身、历史背景的了解,那么在解读文本时就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这就为我们走进课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做了重要的铺垫。
二要深入解读文本的内容。笔者认为解读文本的内容就是解读文本的“文”、”道”、“质”。“文”就是文本表现或反映客观事物的语言文字,“道”就是文本的思想内容,“质”就是连接“文”与“道”的成文法则、表达规律,即人们所说的“循文思质,因文释道,因道悟文”。具体地说,在解读一篇文章时,就是要看文章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反映了什么样的事实,用什么样的结构体现了什么样的思路,用什么样的材料证明了什么样的观点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再回过头来,看文本为了说明观点或表达情感,用了怎样的结构,用了怎样的语言,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结构、这样的语言,哪些值得借鉴、模仿。老师只有通过这样深入解读文本之后,才有可能有意识地根据文本的内容和特点,确定文本的教学目标及其重难点。
三要拓展、延伸文本。老师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不仅要读一篇文章,还要把文本相关联的内容进行通读,这样才会对文本有更全面的理解,这样才能揣摩作者在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内容。
老师只有通过这样做,才能为上好一堂语文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法宝。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可见课堂是老师激发学生兴趣,强化他们参与意识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应牢牢占领这块阵地,想方设法地使课堂激情四射、学生情趣盎然。这样学生因为课堂的精彩纷呈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为此,我们可以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无定法”,这里的“法”,指的就是教学方法。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就不能是单一的,而应根据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或手段。具体地说:
第一,可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是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的。方法选用得当就能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故乡》为例,如果以学习描写人物外貌为教学目的,则可用闰土少年和中年的外貌描写为范例,对学生进行肖像描写训练;如以学习对比手法为教学目的,就要抓住人物和景物描写的几组对比,进行讲读分析。
第二,可根据课文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教法。课文的特点不同,体裁不同,内容深浅度不同,选择教法也就不同,这就是“教学方法要因文而异,不可千篇一律”的道理。
第三,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与教学对象紧密联系的。对象不同,教学方法就不同。
第四,根据教师本人的风格选择教法。每个教师的个性、气质、素养、专长等不同,在教学中表现出的风格就不同。一种好的教法未必每个教师使用都有效,这是有些教师模仿别人的教法往往不能成功的道理。所以,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譬如,长于言辞、朗诵的,可从讲析、范读方面下工夫;反之,则可以从训练、板书和运用教学媒体方面努力。
总之,老师教法的选择,应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为原则。
三、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它是保证社会机体协调发展的基础。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要彻底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需要,自觉地当好学生的益友,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实践证明,只要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建立起来,教师与学生心心相印了,教师的行动就会成为学生自觉学习的楷模,教师的魅力就会成为学生主动探求语文知识的磁铁。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
在构建和谐课堂过程中,情感是优化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和谐关系的催化剂,是和谐课堂的原动力,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和态度对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设想,一个对老师情感冷漠、态度抵触的学生可以学习得很好。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感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夸美纽斯主张让学生在“和谐可亲和愉快地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战斗在一线的教师更应该知道: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特别注意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和沟通。课堂上,老师平等的眼光、真诚的笑脸及一句句充满鼓励和信任的话语等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促使教与学相互交融,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探究,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语文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学法而言,对增强教学效果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长期以来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常常是单独工作的,自己独立写教案、独立查资料,用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程中时刻变化及种种问题。很多时候,老师的合作交流流于形式。事实上,人各有所长,老师之间如果加强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就很有可能强化课文教学效果。那么老师之间到底合作什么呢?
我认为关键是备课,同年段的教师统一备课,各自提出观点及想法,大家共同探讨,这样往往能写出有较高水平的教案,再进行教学,这样老教师有了新教师的观念,新教师又有了老教师的经验,通过广泛交流,彼此取长补短,是增强教学效果最有效的方式。为了保证教学持续、有效地开展,应当强调同伴互助和合作,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营造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氛围,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 总而言之,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可以优势互补,更可以激发创新精神,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成功源于积累,效率就是生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其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有很多。总的来说,只要备好课,把握好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加强老师之间的合作,相信就一定能上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
一、老师要深入解读文本,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谁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可见语文老师要上好一堂语文课,首先课前就要过好解读文本这一关。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呢?
笔者认为,一要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因为文本解读中,不了解作者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一篇文章作者之所以这样表达,一定有一些相关的背景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作者是谁、个人生平、历史背景怎样,当时又有什么样的思想等。例如在教学《满井游记》时,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这一难点,就需要老师课前深入了解作者其人的相关情况及兴趣。只有这样学生理解它就容易得多。如果老师有更多关于文本本身、作者自身、历史背景的了解,那么在解读文本时就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这就为我们走进课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做了重要的铺垫。
二要深入解读文本的内容。笔者认为解读文本的内容就是解读文本的“文”、”道”、“质”。“文”就是文本表现或反映客观事物的语言文字,“道”就是文本的思想内容,“质”就是连接“文”与“道”的成文法则、表达规律,即人们所说的“循文思质,因文释道,因道悟文”。具体地说,在解读一篇文章时,就是要看文章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反映了什么样的事实,用什么样的结构体现了什么样的思路,用什么样的材料证明了什么样的观点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再回过头来,看文本为了说明观点或表达情感,用了怎样的结构,用了怎样的语言,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结构、这样的语言,哪些值得借鉴、模仿。老师只有通过这样深入解读文本之后,才有可能有意识地根据文本的内容和特点,确定文本的教学目标及其重难点。
三要拓展、延伸文本。老师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不仅要读一篇文章,还要把文本相关联的内容进行通读,这样才会对文本有更全面的理解,这样才能揣摩作者在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内容。
老师只有通过这样做,才能为上好一堂语文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法宝。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可见课堂是老师激发学生兴趣,强化他们参与意识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应牢牢占领这块阵地,想方设法地使课堂激情四射、学生情趣盎然。这样学生因为课堂的精彩纷呈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为此,我们可以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无定法”,这里的“法”,指的就是教学方法。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就不能是单一的,而应根据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或手段。具体地说:
第一,可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是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的。方法选用得当就能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故乡》为例,如果以学习描写人物外貌为教学目的,则可用闰土少年和中年的外貌描写为范例,对学生进行肖像描写训练;如以学习对比手法为教学目的,就要抓住人物和景物描写的几组对比,进行讲读分析。
第二,可根据课文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教法。课文的特点不同,体裁不同,内容深浅度不同,选择教法也就不同,这就是“教学方法要因文而异,不可千篇一律”的道理。
第三,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与教学对象紧密联系的。对象不同,教学方法就不同。
第四,根据教师本人的风格选择教法。每个教师的个性、气质、素养、专长等不同,在教学中表现出的风格就不同。一种好的教法未必每个教师使用都有效,这是有些教师模仿别人的教法往往不能成功的道理。所以,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譬如,长于言辞、朗诵的,可从讲析、范读方面下工夫;反之,则可以从训练、板书和运用教学媒体方面努力。
总之,老师教法的选择,应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为原则。
三、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它是保证社会机体协调发展的基础。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要彻底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需要,自觉地当好学生的益友,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实践证明,只要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建立起来,教师与学生心心相印了,教师的行动就会成为学生自觉学习的楷模,教师的魅力就会成为学生主动探求语文知识的磁铁。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
在构建和谐课堂过程中,情感是优化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和谐关系的催化剂,是和谐课堂的原动力,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和态度对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设想,一个对老师情感冷漠、态度抵触的学生可以学习得很好。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感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夸美纽斯主张让学生在“和谐可亲和愉快地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战斗在一线的教师更应该知道: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特别注意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和沟通。课堂上,老师平等的眼光、真诚的笑脸及一句句充满鼓励和信任的话语等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促使教与学相互交融,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探究,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语文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学法而言,对增强教学效果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长期以来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常常是单独工作的,自己独立写教案、独立查资料,用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程中时刻变化及种种问题。很多时候,老师的合作交流流于形式。事实上,人各有所长,老师之间如果加强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就很有可能强化课文教学效果。那么老师之间到底合作什么呢?
我认为关键是备课,同年段的教师统一备课,各自提出观点及想法,大家共同探讨,这样往往能写出有较高水平的教案,再进行教学,这样老教师有了新教师的观念,新教师又有了老教师的经验,通过广泛交流,彼此取长补短,是增强教学效果最有效的方式。为了保证教学持续、有效地开展,应当强调同伴互助和合作,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营造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氛围,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 总而言之,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可以优势互补,更可以激发创新精神,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成功源于积累,效率就是生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其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有很多。总的来说,只要备好课,把握好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加强老师之间的合作,相信就一定能上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