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支教,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教育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又能使他们深入了解到乡村音乐教育的现状。高师音乐支教志愿者的支教活动不能仅仅看似助人行为,也应考虑将其纳入到第二课堂音乐教学实践中,更应在其过程中实现助人自助的目的。在过程之中不断完善解决支教中出现的问题,对本科音乐类师范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及推进教学改革也有显著提高。
【关键词】支教;乡村音乐教育;音乐师范生;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以第二课堂服务第一课堂为宗旨,锻炼音乐师范生教学及实践能力,服务桂林市周边地区中小学音乐课堂,建立百灵鸟公益团队。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百灵鸟团队所组织的支教团,其于2016年7月在资源县中锋乡李向群希望小学进行的支教活动,音乐类师范生在进行支教志愿服务活动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现实的矛盾也将会在音乐类师范生教学的课堂中出现。解决好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将对音乐类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及专业上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探索音乐类师范生参与支教志愿服务的问题,也是在探讨如何提高音乐类师范生实际课堂教学。百灵鸟团队成员在生活和教学中都受到了李向群小学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但在支教服务中还有些许问题。
一、教学技能薄弱
志愿者很大一部分由低年级同学为主导,故专业方面及教育教学方法上有较大出入。以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低年级的课程中,学校的通识课比较多,而学生自己的专业课程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学习。作为音乐师范生,学生们的钢琴和声乐水平侧重面及专业能力也都不同,音乐教学实践论课程在大二、大三时才开设,但是每年公益支教的组成成员低年级学生居多,由此可见教育教学质量一般。而如今在进行支教活动当中,教会一首歌或者認识几位音乐家等等这样简单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所服务对象,所以在选拔志愿者的过程中,志愿者的综合教学能力及适应能力是对其考察的重要条件之一。对于音乐学专业的同学而言,专业性的要求都表现在器乐、声乐、音乐史等方面,对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难以提升,书本上所学的知识也难以运用。
二、教学计划待完善
在百灵鸟团队创建前期,同学们在进行公益活动时并无教学计划,所进行的授课及节目辅导随性编排居多。百灵鸟团队创立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志愿者进行选拔培训。因为团队成员的专业方向广泛,能力各有不同,虽然有固定教材可供备课试讲,但是团队成员专业性很强,进行授课时较依赖乐器,如果没有乐器在场的话会出现无法从容面对课堂的现象,对支教教学计划的拟定也构成了一定的难度。而对所授知识的理解是进行授课的基础,多数支教志愿者会因为小学课本知识内容简单而忽视其中的一些知识点,并用大学生思维去进行授课最后得到的结果也是事倍功半。小学音乐课本上面的知识是根据小学生整体认知水平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知识。根椐多年支教实践得出,音乐类师范生可以轻松把握一堂音乐课,但是在授课当中将课本内的知识点通过一种简单或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们很难,须在分析教材及表达能力上提高。
三、身份“转变”问题
在本次支教过程中志愿者大都是大学以来第一次参加支教活动,走出校门以教师的身份进入校园,如何从学生的身份转变到老师的身份是我们面临的常见问题,在来到该中小学,支教前抱着期待与憧憬的同时,又有一些焦虑,第一,是对教师、班主任等角色不了解。第二,是对即将从事工作的周边环境及师生同事关系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最重要的一点是,身为老师,要时刻了解学生的状况,这就体现出了学校重视教学,而缺乏大学生在外实践,导致学生身份转变出现种种问题。
四、焦虑的情绪化问题
在支教前,很多大学生都不知道支教会给自己带来哪些进步和提高,对自己未来的工作会有哪些帮助,很多学生都是盲目跟风,老师说支教好就去参加,所以心里也带着许多犹豫、紧张和焦虑,影响了在支教过程中的表现。也从原来较为自由的生活环境走进了规律性很强的工作当中,约束的地方有很多,在这方面很多大学生就缺乏了足够的心理准备,还有的学生带着期待与憧憬来到支教学校,后来发现情况与幻想中的差别太大,并且难以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课堂上,如何很好的开展工作是刚进学校遇到的最大难题。
五、团队的传承问题
“百灵鸟”团队创建七年以来,每年常态化的活动其中之一就是乡村音乐夏令营,每年进行常态化支教的时间则是暑假假期,支教志愿者在前期通过考核培训后进入支教周期。在支教周期结束后,团队传承中发现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支教志愿队伍一定要有梯队性。新的支教周期即将来临时需要补充新的成员进入,如果没有梯队性,新老成员在实践教学经验中将无法更好的得到传承,无法起到老带新的作用。支教成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总结到的宝贵经验,通过自己切身实际的体验感受才能获得,老师无法取代进行教授。并且在支教志愿活动中在方方面面都会留下可供下一届队员参考的教案资料及影像材料,但由于团队传承及组织管理者的原因,支教前中后周期所建立归档资料、活动策划、影像资料及新老队员交流经验文稿都没有得到更好的传承及保护。
作者简介:曾璟玥(1996—),女,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翟俊豪(1994—),男,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孙中会(1981—),男,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关键词】支教;乡村音乐教育;音乐师范生;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以第二课堂服务第一课堂为宗旨,锻炼音乐师范生教学及实践能力,服务桂林市周边地区中小学音乐课堂,建立百灵鸟公益团队。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百灵鸟团队所组织的支教团,其于2016年7月在资源县中锋乡李向群希望小学进行的支教活动,音乐类师范生在进行支教志愿服务活动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现实的矛盾也将会在音乐类师范生教学的课堂中出现。解决好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将对音乐类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及专业上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探索音乐类师范生参与支教志愿服务的问题,也是在探讨如何提高音乐类师范生实际课堂教学。百灵鸟团队成员在生活和教学中都受到了李向群小学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但在支教服务中还有些许问题。
一、教学技能薄弱
志愿者很大一部分由低年级同学为主导,故专业方面及教育教学方法上有较大出入。以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低年级的课程中,学校的通识课比较多,而学生自己的专业课程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学习。作为音乐师范生,学生们的钢琴和声乐水平侧重面及专业能力也都不同,音乐教学实践论课程在大二、大三时才开设,但是每年公益支教的组成成员低年级学生居多,由此可见教育教学质量一般。而如今在进行支教活动当中,教会一首歌或者認识几位音乐家等等这样简单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所服务对象,所以在选拔志愿者的过程中,志愿者的综合教学能力及适应能力是对其考察的重要条件之一。对于音乐学专业的同学而言,专业性的要求都表现在器乐、声乐、音乐史等方面,对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难以提升,书本上所学的知识也难以运用。
二、教学计划待完善
在百灵鸟团队创建前期,同学们在进行公益活动时并无教学计划,所进行的授课及节目辅导随性编排居多。百灵鸟团队创立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志愿者进行选拔培训。因为团队成员的专业方向广泛,能力各有不同,虽然有固定教材可供备课试讲,但是团队成员专业性很强,进行授课时较依赖乐器,如果没有乐器在场的话会出现无法从容面对课堂的现象,对支教教学计划的拟定也构成了一定的难度。而对所授知识的理解是进行授课的基础,多数支教志愿者会因为小学课本知识内容简单而忽视其中的一些知识点,并用大学生思维去进行授课最后得到的结果也是事倍功半。小学音乐课本上面的知识是根据小学生整体认知水平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知识。根椐多年支教实践得出,音乐类师范生可以轻松把握一堂音乐课,但是在授课当中将课本内的知识点通过一种简单或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们很难,须在分析教材及表达能力上提高。
三、身份“转变”问题
在本次支教过程中志愿者大都是大学以来第一次参加支教活动,走出校门以教师的身份进入校园,如何从学生的身份转变到老师的身份是我们面临的常见问题,在来到该中小学,支教前抱着期待与憧憬的同时,又有一些焦虑,第一,是对教师、班主任等角色不了解。第二,是对即将从事工作的周边环境及师生同事关系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最重要的一点是,身为老师,要时刻了解学生的状况,这就体现出了学校重视教学,而缺乏大学生在外实践,导致学生身份转变出现种种问题。
四、焦虑的情绪化问题
在支教前,很多大学生都不知道支教会给自己带来哪些进步和提高,对自己未来的工作会有哪些帮助,很多学生都是盲目跟风,老师说支教好就去参加,所以心里也带着许多犹豫、紧张和焦虑,影响了在支教过程中的表现。也从原来较为自由的生活环境走进了规律性很强的工作当中,约束的地方有很多,在这方面很多大学生就缺乏了足够的心理准备,还有的学生带着期待与憧憬来到支教学校,后来发现情况与幻想中的差别太大,并且难以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课堂上,如何很好的开展工作是刚进学校遇到的最大难题。
五、团队的传承问题
“百灵鸟”团队创建七年以来,每年常态化的活动其中之一就是乡村音乐夏令营,每年进行常态化支教的时间则是暑假假期,支教志愿者在前期通过考核培训后进入支教周期。在支教周期结束后,团队传承中发现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支教志愿队伍一定要有梯队性。新的支教周期即将来临时需要补充新的成员进入,如果没有梯队性,新老成员在实践教学经验中将无法更好的得到传承,无法起到老带新的作用。支教成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总结到的宝贵经验,通过自己切身实际的体验感受才能获得,老师无法取代进行教授。并且在支教志愿活动中在方方面面都会留下可供下一届队员参考的教案资料及影像材料,但由于团队传承及组织管理者的原因,支教前中后周期所建立归档资料、活动策划、影像资料及新老队员交流经验文稿都没有得到更好的传承及保护。
作者简介:曾璟玥(1996—),女,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翟俊豪(1994—),男,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孙中会(1981—),男,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