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再次重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尤为重要。
首先,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的达成即学生学习目标实现的过程,用目标导向指导学生学习,可谓是有的放矢的学习。比如,我校一老师上《卡罗纳》一课时,用小黑板出示目标一,用~~划出描写卡罗纳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自觉阅读这些语句和段落,透过字面想象人物的所思所想,初步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然后小黑板出示目标二:请你用—划出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样做的?完成这一目标,其学习过程是:学生默读课文,把大家是怎样做的用笔画下来;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时,老师(出示句式,帮助表达)当卡罗纳。 我们回眸这一过程,老师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提供表达语言的句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规范语言,也降低交流感受、口语表达的难度,给予学生大胆发表见解的信心。
出示目标三:课文中哪些句子能打动你的心,请你在这些句子旁边做些批注。完成这一目标,老师安排学生再次默读课文,看看哪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写下自己的感受。过了一段时间,老师请同学们来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完成第三个目标时,老师引导学生寻找触动心灵的词语,做批注,谈感受,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深化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设置具体而且可以操作,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学习语文的方法渗透在每个目标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与发展。
其次,要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策略和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学生只有通过主动探究,动手,动脑,动口取得的知识才是掌握最牢固的知识,也只有通过这种形式学得的东西才是最有运用空间和价值的。因此,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要做真正的学习主人,就要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1.帮助学生设定一个目标,并制定学习计划,目标要切实可行,既不高不可攀,也不要毫无吸引力。学习计划要坚持执行,每天都不放松,并能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给予鼓励,使他们能体验付出的回报,成功的喜悦,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及时帮助,鼓起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
2.教会学生课前预习,养成习惯。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时,课前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学习内容的准备。课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己解决字词,读懂基本内容,发现学习问题,做好学习准备。有了预习的基础,在心理上就会有一种想听听教师怎么讲,跟自己的理解是否一样的欲望,跟老师思考的东西产生共鸣,眼、耳、心、脑、手并用,排除内部、外部、的干扰,用自制力和意志力形成善始善终的良好状态。
指导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进行分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一些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也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发散思维、辩证思维方法,使他们思维更加灵活。有了方法,就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个性来选择学习策略。
第三,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才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心理学角度看,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和体验。”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应该是改善和发展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持正确的态度和体验,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这种需要说白了就是对语文知识的兴趣。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和从责任感中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诚中产生。”教育的目的是用情感来促使学生个性化,加强人与人的接近和合作,因此,教育应该辅导学生感情的发展。从学科本身来看,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但同时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人文性、形象性、综合性等特点,使语文学科不可避免地具备各种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语文课程标准》更把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作为最重要的目标。用什么去唤醒学生?可以运用情感武器。
1.充分使用多种教具,增加直观性、生动形象性,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 如学习《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就可以看电视剧选段。选放许多荷花的精彩幻灯片一定有利于《荷花》的教学,学生的情感被提起来了,学习兴趣高涨,教学定会事半功倍。
2.扩展课本知识内容。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点科学知识,生活小常识,先进理念,一两句或整首诗词,欣赏名篇名著,有助于对课文知识的理解,更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且有无穷乐趣。这样以课本教学带动课外知识的学习,又以课外知识的补充促进课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可以收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3.尽量把课本知识、把写作放到社会生活这个大课本、大课堂、大学校中去,让学生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获取第一手感性材料,从中去感悟人生的真谛、知识之可贵、世界之精彩。
4.教学语言生动、丰富、语调适当,语气适度,词语丰富,幽默风趣,就象说书艺人的鼓琴之类,是对教学内容的有力陪衬,是调动学生情感的有力的武器。
5.学习过程主要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通过什么交流?为主的是要紧扣课文思想内容。师生通过对课文中的事件、人物性格特征,主题思想的探讨,达到教育学生,师生相互理解、情感得到沟通的目的
综上所述表明,学习方法指导的过程是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教师必须有耐心,并能够真诚地同学生交流沟通及时地总结指导,辅以相应的奖励制度,使他们体验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带来的良好效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如此循环往复,必然使学生与老师形成良好的融通关系,成功就是触手可及了。
首先,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的达成即学生学习目标实现的过程,用目标导向指导学生学习,可谓是有的放矢的学习。比如,我校一老师上《卡罗纳》一课时,用小黑板出示目标一,用~~划出描写卡罗纳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自觉阅读这些语句和段落,透过字面想象人物的所思所想,初步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然后小黑板出示目标二:请你用—划出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样做的?完成这一目标,其学习过程是:学生默读课文,把大家是怎样做的用笔画下来;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时,老师(出示句式,帮助表达)当卡罗纳。 我们回眸这一过程,老师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提供表达语言的句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规范语言,也降低交流感受、口语表达的难度,给予学生大胆发表见解的信心。
出示目标三:课文中哪些句子能打动你的心,请你在这些句子旁边做些批注。完成这一目标,老师安排学生再次默读课文,看看哪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写下自己的感受。过了一段时间,老师请同学们来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完成第三个目标时,老师引导学生寻找触动心灵的词语,做批注,谈感受,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深化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设置具体而且可以操作,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学习语文的方法渗透在每个目标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与发展。
其次,要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策略和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学生只有通过主动探究,动手,动脑,动口取得的知识才是掌握最牢固的知识,也只有通过这种形式学得的东西才是最有运用空间和价值的。因此,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要做真正的学习主人,就要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1.帮助学生设定一个目标,并制定学习计划,目标要切实可行,既不高不可攀,也不要毫无吸引力。学习计划要坚持执行,每天都不放松,并能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给予鼓励,使他们能体验付出的回报,成功的喜悦,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及时帮助,鼓起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
2.教会学生课前预习,养成习惯。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时,课前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学习内容的准备。课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己解决字词,读懂基本内容,发现学习问题,做好学习准备。有了预习的基础,在心理上就会有一种想听听教师怎么讲,跟自己的理解是否一样的欲望,跟老师思考的东西产生共鸣,眼、耳、心、脑、手并用,排除内部、外部、的干扰,用自制力和意志力形成善始善终的良好状态。
指导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进行分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一些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也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发散思维、辩证思维方法,使他们思维更加灵活。有了方法,就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个性来选择学习策略。
第三,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才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心理学角度看,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和体验。”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应该是改善和发展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持正确的态度和体验,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这种需要说白了就是对语文知识的兴趣。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和从责任感中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诚中产生。”教育的目的是用情感来促使学生个性化,加强人与人的接近和合作,因此,教育应该辅导学生感情的发展。从学科本身来看,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但同时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人文性、形象性、综合性等特点,使语文学科不可避免地具备各种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语文课程标准》更把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作为最重要的目标。用什么去唤醒学生?可以运用情感武器。
1.充分使用多种教具,增加直观性、生动形象性,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 如学习《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就可以看电视剧选段。选放许多荷花的精彩幻灯片一定有利于《荷花》的教学,学生的情感被提起来了,学习兴趣高涨,教学定会事半功倍。
2.扩展课本知识内容。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点科学知识,生活小常识,先进理念,一两句或整首诗词,欣赏名篇名著,有助于对课文知识的理解,更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且有无穷乐趣。这样以课本教学带动课外知识的学习,又以课外知识的补充促进课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可以收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3.尽量把课本知识、把写作放到社会生活这个大课本、大课堂、大学校中去,让学生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获取第一手感性材料,从中去感悟人生的真谛、知识之可贵、世界之精彩。
4.教学语言生动、丰富、语调适当,语气适度,词语丰富,幽默风趣,就象说书艺人的鼓琴之类,是对教学内容的有力陪衬,是调动学生情感的有力的武器。
5.学习过程主要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通过什么交流?为主的是要紧扣课文思想内容。师生通过对课文中的事件、人物性格特征,主题思想的探讨,达到教育学生,师生相互理解、情感得到沟通的目的
综上所述表明,学习方法指导的过程是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教师必须有耐心,并能够真诚地同学生交流沟通及时地总结指导,辅以相应的奖励制度,使他们体验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带来的良好效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如此循环往复,必然使学生与老师形成良好的融通关系,成功就是触手可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