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人们对于语文课程的认识又有了新的突破,而我也有幸将学校里所学到的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使我在这三尺讲台之上也对语文新课程有了自己的见解。本论文以语文新课程为契机,立足语文教学实际,浅议对语文新课程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 语文教材 教学目标 教师角色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施行,人们越来越强调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并且200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011年新修订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也就是说我们语文课程不仅仅只是培养会读书,会做题的学生,还要在培养学生成人的同时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提出了10个总目标,其中前5条是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出了目标,而后五条则是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出了要求。为了落实语文新课改所提出的这十个总目标,整个教育局面出现了如下的转变。
首先,是语文课程的管理模式由之前的统一管理,变为现今的三级管理模式,即“国家课程——人教版教材;地方课程——苏教版教材、粤教版教材等;校本课程等”。这样一来,作为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对于语文教学的蓝本——教材的选择上就有了比较。众所周知,任何一本教材的编订都不是完美无瑕的,面对我们的语文教材,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博览众长,借其他课程之优势补一己使用课程版本之不足,只有这样才能站在一个高屋建瓴的角度来进行语文教学。例如,我现今学校使用的是国家课程版本的教材,即人教版教材,在使用该版本教材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我可以将苏教版和粤教版中所涉及到的而人教版教材中没有却又有代表性的文章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以课下阅读的形式来进行自主阅读和翻译。这样,既拓宽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量,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例如,《捕蛇者说》等。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又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社会环境,这个时候校本课程就尤为重要。我们语文老师可以结合本校学生的兴趣特点,将古代文学方面的知识编制成校本课程,让学生更加了解古代的生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中的文言文,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例如,我们可以就古代的劳役制度以专题的形式编制进校本课程,通过学习,来让学生了解例如杜甫的《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种在特定环境下所写的作品的情感。
其次,是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发生了改变。教学目标由过去的单一评价变成了现今的三维目标评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由过去的片面重视知识,转变为在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情感,除此之外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改变接受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在现在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老师不能只是一味要求学生背诵翻译,而是要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提升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我执教的班级里,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并没有一味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而是先向学生介绍文言的特点,即“均为单音节词”,在学生掌握了文言的特点后,然后再将单音节词联系现代汉语来进行翻译。这样学生在了解了古代汉语特点的基础上,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相联系。俗语云“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掌握学习文言的方法,而并非是死记硬背。
其三,是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的教师是智慧型的教师,在每一堂课程中,我们老师不能只是照着教参进行教学,而是要结合自己学生具体的特点进行符合学生自身情况的教学设计,同时还要拥有提问技巧和应变的机智、对话策略。“新课程的语文教师还应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例如,语文课堂教学对课本的“二次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各种生活情境中教语文等。同时我们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们语文老师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于他们的疑惑进行点拨,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而非以前的被动接受者。除此之外,新课程的语文教师还必须是反思与研究型的教师,当今时代,是一个创造勃兴、知识更新、优胜劣汰的时代。我们要想不被社会所淘汰,就要不断的反思,并且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相结合。教育有法,但无定法,我们的学生具有個体独特性,很多理论或教学案例并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结合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反思与研究,真正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语文新课程最大的变化在于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它倡导建构式学习,提倡教学中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引导、实施合作性学习。让学生搜集资料,自己学习,我们语文教师只进行学习的引导和指导,让学生有学习的成果。
语文新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和成长问题,要求学生参与,师生通过对话与互动完成教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不是单一的改变课程管理和教学的内容,而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改变自身教学角色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通过改变学习方法来真正掌握语文学习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感。语文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有更值得期待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顾黄初、顾振彪主编.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1.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 语文教材 教学目标 教师角色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施行,人们越来越强调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并且200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011年新修订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也就是说我们语文课程不仅仅只是培养会读书,会做题的学生,还要在培养学生成人的同时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提出了10个总目标,其中前5条是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出了目标,而后五条则是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出了要求。为了落实语文新课改所提出的这十个总目标,整个教育局面出现了如下的转变。
首先,是语文课程的管理模式由之前的统一管理,变为现今的三级管理模式,即“国家课程——人教版教材;地方课程——苏教版教材、粤教版教材等;校本课程等”。这样一来,作为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对于语文教学的蓝本——教材的选择上就有了比较。众所周知,任何一本教材的编订都不是完美无瑕的,面对我们的语文教材,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博览众长,借其他课程之优势补一己使用课程版本之不足,只有这样才能站在一个高屋建瓴的角度来进行语文教学。例如,我现今学校使用的是国家课程版本的教材,即人教版教材,在使用该版本教材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我可以将苏教版和粤教版中所涉及到的而人教版教材中没有却又有代表性的文章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以课下阅读的形式来进行自主阅读和翻译。这样,既拓宽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量,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例如,《捕蛇者说》等。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又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社会环境,这个时候校本课程就尤为重要。我们语文老师可以结合本校学生的兴趣特点,将古代文学方面的知识编制成校本课程,让学生更加了解古代的生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中的文言文,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例如,我们可以就古代的劳役制度以专题的形式编制进校本课程,通过学习,来让学生了解例如杜甫的《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种在特定环境下所写的作品的情感。
其次,是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发生了改变。教学目标由过去的单一评价变成了现今的三维目标评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由过去的片面重视知识,转变为在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情感,除此之外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改变接受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在现在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老师不能只是一味要求学生背诵翻译,而是要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提升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我执教的班级里,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并没有一味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而是先向学生介绍文言的特点,即“均为单音节词”,在学生掌握了文言的特点后,然后再将单音节词联系现代汉语来进行翻译。这样学生在了解了古代汉语特点的基础上,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相联系。俗语云“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掌握学习文言的方法,而并非是死记硬背。
其三,是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的教师是智慧型的教师,在每一堂课程中,我们老师不能只是照着教参进行教学,而是要结合自己学生具体的特点进行符合学生自身情况的教学设计,同时还要拥有提问技巧和应变的机智、对话策略。“新课程的语文教师还应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例如,语文课堂教学对课本的“二次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各种生活情境中教语文等。同时我们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们语文老师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于他们的疑惑进行点拨,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而非以前的被动接受者。除此之外,新课程的语文教师还必须是反思与研究型的教师,当今时代,是一个创造勃兴、知识更新、优胜劣汰的时代。我们要想不被社会所淘汰,就要不断的反思,并且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相结合。教育有法,但无定法,我们的学生具有個体独特性,很多理论或教学案例并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结合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反思与研究,真正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语文新课程最大的变化在于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它倡导建构式学习,提倡教学中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引导、实施合作性学习。让学生搜集资料,自己学习,我们语文教师只进行学习的引导和指导,让学生有学习的成果。
语文新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和成长问题,要求学生参与,师生通过对话与互动完成教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不是单一的改变课程管理和教学的内容,而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改变自身教学角色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通过改变学习方法来真正掌握语文学习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感。语文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有更值得期待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顾黄初、顾振彪主编.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