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教育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教育硬环境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的形象,那么,教育软环境则表现为校园文化主观的内在气质,构成了学校文化主体。要文“化”学校,建设和谐校园,必须着力于软环境建设。几年来,我和同事们在这所新学校里,一直在致力于这方面工作。就此,谈谈我们的认识和做法。
1 我们的认识
教育软环境,是活动于无形状态的非物质的精神环境。它能全面反映建章立制、信息交流、团队面貌、工作氛围、生活状态、学校风气等情况。
好的教育软环境主要体现在:开放的教研环境,就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营造出严谨求实,勤奋开拓的风气和自由争鸣、民主教研的氛围;和谐的人际环境,即内化为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的团结和睦、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的风尚;良好的育人环境,即以学生的人格培养和素质提升为核心,形成为人为学、尊师重教、教书育人的场效应。
我们知道:脱离了具体工作,教育软环境终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教育软环境建设融入到日常工作中,软环境的影响则无处不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是以软抓软。弄下来,干部忙,大家累,群众烦,给学校形象造成无形损失。要避免或减少这种现象的出现,就必须探索出培育软环境的新举措,实现工作有促进,软环境建设上水平。
建设好教育软环境,学校文化会呈现独特的优势,全面地影响师生的素质,有利于健康的发展。文“化”了的校园是一片自由天地,任凭驰骋。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能多层次全视角认识自身价值,了解和实现个性潜能。接受了校园文化熏陶学生,其自主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都会得以提高。
2 我们的做法
(1)在管理体系上,我们的规划安排尽可能有预见性,适度超前于学校的发展,用发散思维确定多元目标,追求行为效益的最大化。确立稳定的管理原则,有利于全员参与管理而又不失去方向。
我们确立的办学目标是“理念现代化、管理科学化、教育优质化”。为此,我们奉行“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使学生得到最佳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励志笃学、和融竟进”的校训,树立“博学尚行、真爱融心”的教风和“勤学善思、融慧于心”的学风,强化“领导为教师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后勤为一线服务”的意识。倡导“校长走在主任前、主任走在班主任前、班主任走在教师前、教师走在学生前”的争先风气。在管理上以“科学、规范、和谐、高效”为工作要求,向精细管理要效益,
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我们对各项规章制度,在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使之趋于科学、合理、规范,唤起了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地保障学校工作实施。“硬”制度“软”管理,实现人本与制度管理的最佳结合是我们追求。
对干部管理,要求做到“制度到位,目标到位,责任到位”。强调分工协作的大局意识,从而建立起一支德才兼备、锐意进取、甘愿奉献、团结协作的干部队伍。
对于教师管理,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业务锤炼。把有挑战性的任务交给需要跟踪成长的人,激发教师团队活力,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扩展了管理的外延。同时,辅之以广泛的读书活动:一学期读一本教育名家专著,并写出心得笔记,促进其专业成长,教书育人水平得以快速提高。
(2)在课程体系上,组织学习新课标,领悟新理念,掌握新教法。我们正在逐步建立遵循规律、适合天赋、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的人本化的校本课程体系。
人本化的课程体系着重于能使学生能回答:“我需要什么?从哪里怎样获得?我天赋是什么?我有什么可以与他人分享?我怎么做会更有意义?”等问题,而不仅仅能回答:“我能记住什么?我怎么记住?”要能使教师回答:“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会更好?怎么反馈?”而不仅仅能回答“让我教什么?让我怎么教?分数是多少?”
这是教育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教育本真,体现了学校的软实力。就教和学的本质而言,教学相长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因循,犹如加工宝石,要依照着人的个性,按规律去设计加工,实现其最大价值。所以,所有课程活动本身就是时刻在创新!
例如,我们在德育中,以学生的养成教育为重点,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规范做起,从细微抓起,从会生活,到会做人;从做好学生,到做好公民,时时有人教,处处有人导。把德育渗透到每一个角落,融进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此我们比较成功地开发了关于乡土的社会、历史、地理等课程系列。
我们并不满足于这点成绩,正在摸索品德教育的新途径,着手编制一张学校、家庭、社会相沟通的德育网络,逐步形成了网格化、整体化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另外,长期开展树立四个形象活动:干部——身先士卒、勤政廉洁的公仆形象;教师——真才实学、教书育人的师表形象;职工——敬业爱岗、尽职尽责的奉献形象;学生——勤奋好学、文明守纪的新人形象。学先进做榜样,在校园里以蔚然成风。
(3)在评价体系上,我们的具体评价机制是一对一的对面交流指导,互促共进。其目的是为促其自知、警策清醒。在追求美的教育过程中,寻找运用善的教育思想和方式,最终把教育生活引向诗意的广度和理性的深度。所以,我们在可能范围内倡导非竞争合作,分数成为师生的隐私。我们正在逐步摸索构建自己的多元评价体系,对于每个人的评价,我们既重视智力成长,更注重非智力成长;既有纵向比较,更有横向比较。在纵横比较中,吸纳教育软环境建设要素,通过评选出的优秀带动一批,影响一片。以具体的工作为载体,软环境建设有抓手,成效看得见、摸得着,既教育了师生又促进了良好软环境的形成,为学校积累了无形资产。
风起于青萍之末。学校的形象,往往是从最细微处塑造起来的。有时候,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常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作用。一声问候、一张笑脸、一个电话,只是举手之劳,却会让学生和家长满意。吸引学生的不仅仅是硬环境,还包括良好的讲道德守信誉的校风。教师的和蔼可亲,学生的文明礼貌,的确都是通过一桩桩小事表现出来的,体现着学校的素质和道德水平。这不就是学校文化的软环境吗。
所谓建设教育软环境,实质上就是要提高我们每一个人的道德和文化素质,提高学校的文明程度,营造出学校和谐美好的氛围。
1 我们的认识
教育软环境,是活动于无形状态的非物质的精神环境。它能全面反映建章立制、信息交流、团队面貌、工作氛围、生活状态、学校风气等情况。
好的教育软环境主要体现在:开放的教研环境,就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营造出严谨求实,勤奋开拓的风气和自由争鸣、民主教研的氛围;和谐的人际环境,即内化为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的团结和睦、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的风尚;良好的育人环境,即以学生的人格培养和素质提升为核心,形成为人为学、尊师重教、教书育人的场效应。
我们知道:脱离了具体工作,教育软环境终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教育软环境建设融入到日常工作中,软环境的影响则无处不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是以软抓软。弄下来,干部忙,大家累,群众烦,给学校形象造成无形损失。要避免或减少这种现象的出现,就必须探索出培育软环境的新举措,实现工作有促进,软环境建设上水平。
建设好教育软环境,学校文化会呈现独特的优势,全面地影响师生的素质,有利于健康的发展。文“化”了的校园是一片自由天地,任凭驰骋。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能多层次全视角认识自身价值,了解和实现个性潜能。接受了校园文化熏陶学生,其自主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都会得以提高。
2 我们的做法
(1)在管理体系上,我们的规划安排尽可能有预见性,适度超前于学校的发展,用发散思维确定多元目标,追求行为效益的最大化。确立稳定的管理原则,有利于全员参与管理而又不失去方向。
我们确立的办学目标是“理念现代化、管理科学化、教育优质化”。为此,我们奉行“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使学生得到最佳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励志笃学、和融竟进”的校训,树立“博学尚行、真爱融心”的教风和“勤学善思、融慧于心”的学风,强化“领导为教师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后勤为一线服务”的意识。倡导“校长走在主任前、主任走在班主任前、班主任走在教师前、教师走在学生前”的争先风气。在管理上以“科学、规范、和谐、高效”为工作要求,向精细管理要效益,
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我们对各项规章制度,在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使之趋于科学、合理、规范,唤起了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地保障学校工作实施。“硬”制度“软”管理,实现人本与制度管理的最佳结合是我们追求。
对干部管理,要求做到“制度到位,目标到位,责任到位”。强调分工协作的大局意识,从而建立起一支德才兼备、锐意进取、甘愿奉献、团结协作的干部队伍。
对于教师管理,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业务锤炼。把有挑战性的任务交给需要跟踪成长的人,激发教师团队活力,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扩展了管理的外延。同时,辅之以广泛的读书活动:一学期读一本教育名家专著,并写出心得笔记,促进其专业成长,教书育人水平得以快速提高。
(2)在课程体系上,组织学习新课标,领悟新理念,掌握新教法。我们正在逐步建立遵循规律、适合天赋、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的人本化的校本课程体系。
人本化的课程体系着重于能使学生能回答:“我需要什么?从哪里怎样获得?我天赋是什么?我有什么可以与他人分享?我怎么做会更有意义?”等问题,而不仅仅能回答:“我能记住什么?我怎么记住?”要能使教师回答:“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会更好?怎么反馈?”而不仅仅能回答“让我教什么?让我怎么教?分数是多少?”
这是教育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教育本真,体现了学校的软实力。就教和学的本质而言,教学相长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因循,犹如加工宝石,要依照着人的个性,按规律去设计加工,实现其最大价值。所以,所有课程活动本身就是时刻在创新!
例如,我们在德育中,以学生的养成教育为重点,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规范做起,从细微抓起,从会生活,到会做人;从做好学生,到做好公民,时时有人教,处处有人导。把德育渗透到每一个角落,融进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此我们比较成功地开发了关于乡土的社会、历史、地理等课程系列。
我们并不满足于这点成绩,正在摸索品德教育的新途径,着手编制一张学校、家庭、社会相沟通的德育网络,逐步形成了网格化、整体化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另外,长期开展树立四个形象活动:干部——身先士卒、勤政廉洁的公仆形象;教师——真才实学、教书育人的师表形象;职工——敬业爱岗、尽职尽责的奉献形象;学生——勤奋好学、文明守纪的新人形象。学先进做榜样,在校园里以蔚然成风。
(3)在评价体系上,我们的具体评价机制是一对一的对面交流指导,互促共进。其目的是为促其自知、警策清醒。在追求美的教育过程中,寻找运用善的教育思想和方式,最终把教育生活引向诗意的广度和理性的深度。所以,我们在可能范围内倡导非竞争合作,分数成为师生的隐私。我们正在逐步摸索构建自己的多元评价体系,对于每个人的评价,我们既重视智力成长,更注重非智力成长;既有纵向比较,更有横向比较。在纵横比较中,吸纳教育软环境建设要素,通过评选出的优秀带动一批,影响一片。以具体的工作为载体,软环境建设有抓手,成效看得见、摸得着,既教育了师生又促进了良好软环境的形成,为学校积累了无形资产。
风起于青萍之末。学校的形象,往往是从最细微处塑造起来的。有时候,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常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作用。一声问候、一张笑脸、一个电话,只是举手之劳,却会让学生和家长满意。吸引学生的不仅仅是硬环境,还包括良好的讲道德守信誉的校风。教师的和蔼可亲,学生的文明礼貌,的确都是通过一桩桩小事表现出来的,体现着学校的素质和道德水平。这不就是学校文化的软环境吗。
所谓建设教育软环境,实质上就是要提高我们每一个人的道德和文化素质,提高学校的文明程度,营造出学校和谐美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