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源于爱丁堡学派的科学建构论公开承认相对主义并为其合理性辩护,这在科技哲学领域引发诸多争论。由于双方出发点和论证策略的不同,导致争论不可调和。虽然科学构建论无法满足传统理性主义为科学理论所划定的标准,相对主义的立场,却是以科学的态度审视科学。
关键词:科学建构论;相对主义;客观性
自古希腊起,“相对主义”作为一种含有贬义的词汇,鲜有学者或学派公开承认或宣扬相对主义。科学建构论缘起自英国的爱丁堡学派,以其提出的“强纲领”最为著名。“强纲领”的原则,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注定相对主义必然与科学建构论形影不离。四原则可以表述为: (1)因果性:它应当是表达因果关系的,也就是说, 它应当涉及那些导致信念或者各种知识状态的条件。当然,除了社会原因外,还会存在其他的、将与社会原因共同导致信念的原因类型。(2)公正性:它应当对真理和谬误、合理性或者非合理性、成功或者失败,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3)对称性:同一些原因类型应当既可以说明真实的信念,也可以说明虚假的信念。(4)自反性:从原则上说,它的各种说明模式必须能够运用到社会学本身。
从“因果性”原则不难看出,科学建构论者继承了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强纲领”提倡考察科学理论产生的社会原因以及其它导致信念及各种知识的状态的条件。换句话说,科学建构论者要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式来审视科学——SSK的名称业已暗含了这一点。构建论者自豪地宣称科学由此真正地走向经验,真正地走向科学。然而,采用科学(确切地说是社会学)的方式研究科学却引入了相对主义,将产生以下结果:科学理论原有的确定性被相对主义所撼动。在近代,科学的确定性和可靠性受到了来自于英国经验主义传统的强大威胁,这种威胁终于被德国哲学家康德诉诸于先验哲学所克服,重新捍卫了科学知识的可靠性。然而,当代构建论者却避开先验传统,立足于纯科学经验,以期采用经验科学的手段来解释科学理论知识,再一次威胁到了科学自身的权威。具体来说,“强纲领”的因果性不具有康德意义上对于因果的拯救;公正性排除了理性自身的优越;对称性则摧毁了理性主义所标榜的仅仅依靠理性自身就能为自身的合理性作说明的梦想;自反性则直接“强纲领”的彻底性。以上这些相对主义倾向都必招致来自传统理性主义者的批评。考察传统理性主义与构建论相对主义的争论之前,有必要弄清楚何为构建论所坚持的相对主义。
巴恩斯和布鲁尔在《相对主义、理性主义和知识社会学》一文中对相对主义做了厘定。他们认为,相对主义具有以下出发点:①相对主义定会在判定一定的论题上会存有不同的信念;②确定在给定的范围内所发现的这些信念取决于使用环境或与之相关;③需要某种所谓的“对称”假设,或等值假设。科学建构论并没有在此之外为相对主义的内涵增添新的内容。但对于等值假设,巴恩斯和布鲁尔为避免学者的各种误解而做了厘定。他们指出两种曲解相对主义的观点。第一种观点倾向于把相对主义理解成一种“所有的理论都是真的”理论,这种理解必然将相对主义置于以下挑战:两种在各自不同语境下为真的理论却截然对立。例如牛顿物理学背景下的绝对时空与相对论语境中的时空概念的冲突。第二种理解则走向另一极端。这种观点将构建论的相对主义理解成“所有的理论都是假的”。此种理解存在明显的逻辑困境,甚至于危及自己主张的合理性。遗憾地是,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对科学建构论中相对主义的讨论恰恰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
巴恩斯和布鲁尔认为,建构论中的相对主义所蕴含的等值假设是:所有信念,就它们可信性的原因而言,都是彼此平等的。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信念同样都是真实的或同样都是虚假的,而真实的含义却是:无论真假与否,它们的可信性的事实都同样被看作是有问题的,都是值得怀疑的。为此,所有信念的影响,无一例外都需要经验研究,并且必须通过经验找出其可信性特有的、特殊的原因。这意味着,无论科学社会学家把一种信念评价为真实的或合理性的,还是评价为虚假的或不合理性的,必须在经验中找出其可信性的原因。
由此可见,科学建构论的相对主义是一种方法论上的相对主义。此种方法论上的相对主义,把真的与假的理论的可信性置于同等可信的地位上,以经验科学的方式来探讨其可信性,更加注重社会原因的讨论。这一转向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构建论中的等值假设为科学的怀疑精神开启了大门。不能否认存在以下情况:对旧有科学理论的等值假设能够支持怀疑,推动科学认识的进步。然而,建构论的相对主义得到的却是来自传统理性主义更多的批评。
传统理性主义与建构论的相对主义的矛盾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争论对立的根本在于传统理性主义与构建论对科学理论的“客观性”的理解不同。传统观点认为,客观性来自于理性自身的保证。真理只有一个,与众人保持等距,只有当理性不能自圆其说时,作为经验科学的社会科学等才进入到解释序列。然而,在科学建构论者看来,理性的此种自足的“狂妄”容易导致“绝对主义”。传统理性主义对待科学建构论中的相对主义的立场也证明了传统理性主义的“绝对主义倾向”。然而,理性主义并不等同于绝对主义,传统理性主义的做法恰恰将理性主义理解为绝对主义,再把绝对主义错误地理解成客观主义,并自信理性为最为坚实的基础,仅靠理性自身就可以保证科学理论自身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构建论的相对主义,则有效避免了绝对主义的这一危险倾向。他们认为,相对主义与理性主义并不矛盾——相对主义也是以理性角对客观性做出的说明;其次,相对主义与客观性也并不矛盾。巴恩斯和布鲁尔在文章《相对主义、理性主义和知识社会学》中通过回应卢克斯,对客观性做了说明。建构论者认为,客观性是在实践中生成,是在语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科学知识或科学理论不存在脱离经验的客观性。为此,通过对形成科学理论的各种社会实践的考察,可以为科学知识确定一种客观性。只不过这种诉诸于经验世界中的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对传统理性主义者来说,似乎太弱了!由于诉诸经验,导致构建论的相对主义必然无法满足传统视角认可的论证标准。这是二者争论不休的主要原因。
第二个方面,双方争论的不可调和也受到论证策略的选择的影响。一般来说,为了论证方便,对立的双方皆习惯于将对方的观点至于一种极端的位置来审视批评。例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于正义的人与极端不正义的人考察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这是一种惯常的策略。这种策略也显现在传统理性主义与建构论中相对主义争论之中。传统观点一般把相对主义理解成巴恩斯和布鲁尔都明确的反对的那两种反对等值假设的理解;而建构论则惯于把传统理性主义理解成绝对主义。论证策略的选择使得双方都想把对方限制在易于反驳的逻辑位置上,从而加剧分歧且无法调和。
另外,科学建构论的相对主义理论自身也面临困难。经验世界中真的就不存在可通约性吗?我们的直观表明,无论具体情境再特殊,至少从道德哲学的角度,人们对好的事物与坏的事物有着共同的理解。以此类推,难道科学理论本身,以及科学理论的发现就不存在些许共性的东西?这些都是建构论的相對主义立场所要回答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华杰,《相对主义优于绝对主义》,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
[2]巴恩斯、布鲁尔,《相对主义、理性主义和知识社会学》,鲁旭东摘译,《哲学译丛》,2000年01期。
[3]布鲁尔,《知识和社会意象》,东方出版社,2001年。
[4]王巍,《从语言的观点看相对主义---论“不可通约”的克服》,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NO.03。
[5]刘华杰,走向经验论?中华读书报,1999-03-31。
关键词:科学建构论;相对主义;客观性
自古希腊起,“相对主义”作为一种含有贬义的词汇,鲜有学者或学派公开承认或宣扬相对主义。科学建构论缘起自英国的爱丁堡学派,以其提出的“强纲领”最为著名。“强纲领”的原则,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注定相对主义必然与科学建构论形影不离。四原则可以表述为: (1)因果性:它应当是表达因果关系的,也就是说, 它应当涉及那些导致信念或者各种知识状态的条件。当然,除了社会原因外,还会存在其他的、将与社会原因共同导致信念的原因类型。(2)公正性:它应当对真理和谬误、合理性或者非合理性、成功或者失败,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3)对称性:同一些原因类型应当既可以说明真实的信念,也可以说明虚假的信念。(4)自反性:从原则上说,它的各种说明模式必须能够运用到社会学本身。
从“因果性”原则不难看出,科学建构论者继承了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强纲领”提倡考察科学理论产生的社会原因以及其它导致信念及各种知识的状态的条件。换句话说,科学建构论者要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式来审视科学——SSK的名称业已暗含了这一点。构建论者自豪地宣称科学由此真正地走向经验,真正地走向科学。然而,采用科学(确切地说是社会学)的方式研究科学却引入了相对主义,将产生以下结果:科学理论原有的确定性被相对主义所撼动。在近代,科学的确定性和可靠性受到了来自于英国经验主义传统的强大威胁,这种威胁终于被德国哲学家康德诉诸于先验哲学所克服,重新捍卫了科学知识的可靠性。然而,当代构建论者却避开先验传统,立足于纯科学经验,以期采用经验科学的手段来解释科学理论知识,再一次威胁到了科学自身的权威。具体来说,“强纲领”的因果性不具有康德意义上对于因果的拯救;公正性排除了理性自身的优越;对称性则摧毁了理性主义所标榜的仅仅依靠理性自身就能为自身的合理性作说明的梦想;自反性则直接“强纲领”的彻底性。以上这些相对主义倾向都必招致来自传统理性主义者的批评。考察传统理性主义与构建论相对主义的争论之前,有必要弄清楚何为构建论所坚持的相对主义。
巴恩斯和布鲁尔在《相对主义、理性主义和知识社会学》一文中对相对主义做了厘定。他们认为,相对主义具有以下出发点:①相对主义定会在判定一定的论题上会存有不同的信念;②确定在给定的范围内所发现的这些信念取决于使用环境或与之相关;③需要某种所谓的“对称”假设,或等值假设。科学建构论并没有在此之外为相对主义的内涵增添新的内容。但对于等值假设,巴恩斯和布鲁尔为避免学者的各种误解而做了厘定。他们指出两种曲解相对主义的观点。第一种观点倾向于把相对主义理解成一种“所有的理论都是真的”理论,这种理解必然将相对主义置于以下挑战:两种在各自不同语境下为真的理论却截然对立。例如牛顿物理学背景下的绝对时空与相对论语境中的时空概念的冲突。第二种理解则走向另一极端。这种观点将构建论的相对主义理解成“所有的理论都是假的”。此种理解存在明显的逻辑困境,甚至于危及自己主张的合理性。遗憾地是,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对科学建构论中相对主义的讨论恰恰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
巴恩斯和布鲁尔认为,建构论中的相对主义所蕴含的等值假设是:所有信念,就它们可信性的原因而言,都是彼此平等的。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信念同样都是真实的或同样都是虚假的,而真实的含义却是:无论真假与否,它们的可信性的事实都同样被看作是有问题的,都是值得怀疑的。为此,所有信念的影响,无一例外都需要经验研究,并且必须通过经验找出其可信性特有的、特殊的原因。这意味着,无论科学社会学家把一种信念评价为真实的或合理性的,还是评价为虚假的或不合理性的,必须在经验中找出其可信性的原因。
由此可见,科学建构论的相对主义是一种方法论上的相对主义。此种方法论上的相对主义,把真的与假的理论的可信性置于同等可信的地位上,以经验科学的方式来探讨其可信性,更加注重社会原因的讨论。这一转向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构建论中的等值假设为科学的怀疑精神开启了大门。不能否认存在以下情况:对旧有科学理论的等值假设能够支持怀疑,推动科学认识的进步。然而,建构论的相对主义得到的却是来自传统理性主义更多的批评。
传统理性主义与建构论的相对主义的矛盾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争论对立的根本在于传统理性主义与构建论对科学理论的“客观性”的理解不同。传统观点认为,客观性来自于理性自身的保证。真理只有一个,与众人保持等距,只有当理性不能自圆其说时,作为经验科学的社会科学等才进入到解释序列。然而,在科学建构论者看来,理性的此种自足的“狂妄”容易导致“绝对主义”。传统理性主义对待科学建构论中的相对主义的立场也证明了传统理性主义的“绝对主义倾向”。然而,理性主义并不等同于绝对主义,传统理性主义的做法恰恰将理性主义理解为绝对主义,再把绝对主义错误地理解成客观主义,并自信理性为最为坚实的基础,仅靠理性自身就可以保证科学理论自身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构建论的相对主义,则有效避免了绝对主义的这一危险倾向。他们认为,相对主义与理性主义并不矛盾——相对主义也是以理性角对客观性做出的说明;其次,相对主义与客观性也并不矛盾。巴恩斯和布鲁尔在文章《相对主义、理性主义和知识社会学》中通过回应卢克斯,对客观性做了说明。建构论者认为,客观性是在实践中生成,是在语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科学知识或科学理论不存在脱离经验的客观性。为此,通过对形成科学理论的各种社会实践的考察,可以为科学知识确定一种客观性。只不过这种诉诸于经验世界中的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对传统理性主义者来说,似乎太弱了!由于诉诸经验,导致构建论的相对主义必然无法满足传统视角认可的论证标准。这是二者争论不休的主要原因。
第二个方面,双方争论的不可调和也受到论证策略的选择的影响。一般来说,为了论证方便,对立的双方皆习惯于将对方的观点至于一种极端的位置来审视批评。例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于正义的人与极端不正义的人考察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这是一种惯常的策略。这种策略也显现在传统理性主义与建构论中相对主义争论之中。传统观点一般把相对主义理解成巴恩斯和布鲁尔都明确的反对的那两种反对等值假设的理解;而建构论则惯于把传统理性主义理解成绝对主义。论证策略的选择使得双方都想把对方限制在易于反驳的逻辑位置上,从而加剧分歧且无法调和。
另外,科学建构论的相对主义理论自身也面临困难。经验世界中真的就不存在可通约性吗?我们的直观表明,无论具体情境再特殊,至少从道德哲学的角度,人们对好的事物与坏的事物有着共同的理解。以此类推,难道科学理论本身,以及科学理论的发现就不存在些许共性的东西?这些都是建构论的相對主义立场所要回答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华杰,《相对主义优于绝对主义》,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
[2]巴恩斯、布鲁尔,《相对主义、理性主义和知识社会学》,鲁旭东摘译,《哲学译丛》,2000年01期。
[3]布鲁尔,《知识和社会意象》,东方出版社,2001年。
[4]王巍,《从语言的观点看相对主义---论“不可通约”的克服》,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NO.03。
[5]刘华杰,走向经验论?中华读书报,1999-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