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来说,由于学校、社会、父母、监护人和自身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上更容易发生问题,我们认为,对待有负性成长经历的留守儿童,应以积极的眼光去发现他们积极的方面并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更应该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开发留守儿童的心理资本并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弱化他们的以往“标签化”问题行为。因此,在本研究旨在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讨论如何从激发希望、培养乐观两个方面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学;激发希望;培养乐观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5-183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学者申继亮等人指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里的18周岁及以下的儿童。现如今,留守现象已经成为农村的普遍现象,根据国家民政部的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国有超过902万留守儿童,其中,89.3%由其祖父母照顾,3.3%由其他亲属照顾,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占3.4%,4%儿童属于没有监护人。从年龄分布来看,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中,6-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占88.3%,义务教育阶段在读的农村留守儿童占78.2%。虽然外出打工的父母在经济方面给留守儿童提供了保障,但父母外出打工却对这些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着不容小觑的负面影响。近15年,关于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一直关注其成长中的负面影响并致力于弥补措施的探索。以往研究显示,留守儿童所表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包含孤独感、低自尊、抑郁和焦虑症状。还有研究也指出留守儿童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概率比非留守儿童约高2.7倍。进一步的证据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他们的留守类型(仅父亲外出打工、仅母亲外出打工或双亲均外出打工)、代养人、年龄和性别均有显著相关。
二、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在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中,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基于动机和意志力,对情境或个体成功可能性的积极评价,心理资本包含四个成分,即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一)激发留守儿童的希望感
希望是一种“赋权思维方式”,具有高希望水平的个人能够主动探索出一个或多个完成目标的途径,许多研究都证明了希望感和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正相关。另外,还有研究者指出高希望水平的兒童倾向于表现更多的社会赞许行为,而且他们将来会成为更成功、更富有建设性的成人。
考虑到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一般属于文化程度不高,所从事的工作层次属于中等。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讲,外出父母的职业不仅仅给家里带来经济支持,而且给他们带来外面的世界。同时,在中国文化中父母一直是孩子的第一个榜样角色。因此父母所从事的职业品质也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个性,例如建筑工地工人影响着孩子形成吃苦耐劳品质,也会给孩子传递“瓦砖变为高楼”的希望。
父母个体层面,父母在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中,除了日常嘘寒问暖以外,应适当介绍普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与工作作用。也与孩子多介绍以自己角色所看到的外面世界。从而在留守儿童心目中建立起所相应的榜样角色或品格特征。如果留守儿童母亲工作层次较高的话,母亲与父亲多沟通其教养态度与价值观,并双方均给孩子分享不同视角,激发儿童希望。
监管家庭层面,教养人可以让留守儿童更多接触父母所从事的职业,对其有所亲身体验,从而让留守儿童能够加强从父母那边传递的品质信息。
学校层面,开设小组咨询模式的课程,引导让留守儿童制定有挑战性又可实现的未来短期目标,并设想多条实现目标的路径,同时分析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障碍,并做好应对的思想准备和行动计划。
(二)培育留守儿童积极乐观的心态
有研究者提出乐观形成过程的主要机制是个体对通过投入更多努力从而产生理想结果的期望。当面对越来越多的逆境时,具有积极期望的个体会坚持不懈。同时,许多研究证明了乐观与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之间密切相关。
留守儿童群体中,完整家庭的孩子比单亲家庭的孩子更为乐观一些。因为完整家庭的父母提供给儿童的经济情况基本上比不完整家庭要多一些。然而单亲父亲或母亲独撑家庭经济情况同时已经无暇顾及儿童发展。但如果儿童生活在不完整家庭,而家庭社会经济状况较好,那么孩子可能更多机会参加文娱活动或有机会去单亲所在地方旅游等,从而促进孩子乐观品质。另,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家庭氛围会对儿童的角色意识与规范起到监督作用。从出生到小学阶段,父母对于儿童期望都是能够健康成长,但到了义务教育阶段,男生父母对儿童的角色期望是有所担当而女生父母对儿童角色期望是温柔懂事。特别是父母在外的留守儿童中,这种父母远程监督只能通过家庭氛围的调整来达到。例如外出父母对男孩子的体力活上帮助爷爷奶奶嘱咐而对女孩子的做饭家务上帮助爷爷奶奶嘱咐。因此对留守儿童的乐观培育应从金钱观念和角色意识入手。
父母个体层面,外出打工父母的初心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因此定期给孩子汇款是必要程序。然而父母向留守儿童邮寄必要而富足生活费同时更应注重对留守儿童的金钱观念的干预。父母与留守儿童多交流孩子对手中的生活费的规划并引导金钱所带来的附属价值的解读。
学校层面,自留守儿童问题作为社会性问题以来,政府、社会与学校对他们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与资助.。而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不管内部组织或接受到外部捐赠,学校及时向留守儿童分发以外,应更注重向留守儿童解释其捐赠意义。向留守儿童传递““捐赠不是施舍或免费,而是助力”的概念。
综上所述,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开发留守儿童的心理资本并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弱化他们的以往“标签化”问题行为。在关爱留守儿童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应该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看待他们的许多心理现象,并以此来激发其自身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留守儿童也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
关键词: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学;激发希望;培养乐观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5-183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学者申继亮等人指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里的18周岁及以下的儿童。现如今,留守现象已经成为农村的普遍现象,根据国家民政部的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国有超过902万留守儿童,其中,89.3%由其祖父母照顾,3.3%由其他亲属照顾,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占3.4%,4%儿童属于没有监护人。从年龄分布来看,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中,6-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占88.3%,义务教育阶段在读的农村留守儿童占78.2%。虽然外出打工的父母在经济方面给留守儿童提供了保障,但父母外出打工却对这些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着不容小觑的负面影响。近15年,关于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一直关注其成长中的负面影响并致力于弥补措施的探索。以往研究显示,留守儿童所表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包含孤独感、低自尊、抑郁和焦虑症状。还有研究也指出留守儿童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概率比非留守儿童约高2.7倍。进一步的证据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他们的留守类型(仅父亲外出打工、仅母亲外出打工或双亲均外出打工)、代养人、年龄和性别均有显著相关。
二、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在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中,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基于动机和意志力,对情境或个体成功可能性的积极评价,心理资本包含四个成分,即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一)激发留守儿童的希望感
希望是一种“赋权思维方式”,具有高希望水平的个人能够主动探索出一个或多个完成目标的途径,许多研究都证明了希望感和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正相关。另外,还有研究者指出高希望水平的兒童倾向于表现更多的社会赞许行为,而且他们将来会成为更成功、更富有建设性的成人。
考虑到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一般属于文化程度不高,所从事的工作层次属于中等。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讲,外出父母的职业不仅仅给家里带来经济支持,而且给他们带来外面的世界。同时,在中国文化中父母一直是孩子的第一个榜样角色。因此父母所从事的职业品质也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个性,例如建筑工地工人影响着孩子形成吃苦耐劳品质,也会给孩子传递“瓦砖变为高楼”的希望。
父母个体层面,父母在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中,除了日常嘘寒问暖以外,应适当介绍普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与工作作用。也与孩子多介绍以自己角色所看到的外面世界。从而在留守儿童心目中建立起所相应的榜样角色或品格特征。如果留守儿童母亲工作层次较高的话,母亲与父亲多沟通其教养态度与价值观,并双方均给孩子分享不同视角,激发儿童希望。
监管家庭层面,教养人可以让留守儿童更多接触父母所从事的职业,对其有所亲身体验,从而让留守儿童能够加强从父母那边传递的品质信息。
学校层面,开设小组咨询模式的课程,引导让留守儿童制定有挑战性又可实现的未来短期目标,并设想多条实现目标的路径,同时分析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障碍,并做好应对的思想准备和行动计划。
(二)培育留守儿童积极乐观的心态
有研究者提出乐观形成过程的主要机制是个体对通过投入更多努力从而产生理想结果的期望。当面对越来越多的逆境时,具有积极期望的个体会坚持不懈。同时,许多研究证明了乐观与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之间密切相关。
留守儿童群体中,完整家庭的孩子比单亲家庭的孩子更为乐观一些。因为完整家庭的父母提供给儿童的经济情况基本上比不完整家庭要多一些。然而单亲父亲或母亲独撑家庭经济情况同时已经无暇顾及儿童发展。但如果儿童生活在不完整家庭,而家庭社会经济状况较好,那么孩子可能更多机会参加文娱活动或有机会去单亲所在地方旅游等,从而促进孩子乐观品质。另,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家庭氛围会对儿童的角色意识与规范起到监督作用。从出生到小学阶段,父母对于儿童期望都是能够健康成长,但到了义务教育阶段,男生父母对儿童的角色期望是有所担当而女生父母对儿童角色期望是温柔懂事。特别是父母在外的留守儿童中,这种父母远程监督只能通过家庭氛围的调整来达到。例如外出父母对男孩子的体力活上帮助爷爷奶奶嘱咐而对女孩子的做饭家务上帮助爷爷奶奶嘱咐。因此对留守儿童的乐观培育应从金钱观念和角色意识入手。
父母个体层面,外出打工父母的初心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因此定期给孩子汇款是必要程序。然而父母向留守儿童邮寄必要而富足生活费同时更应注重对留守儿童的金钱观念的干预。父母与留守儿童多交流孩子对手中的生活费的规划并引导金钱所带来的附属价值的解读。
学校层面,自留守儿童问题作为社会性问题以来,政府、社会与学校对他们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与资助.。而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不管内部组织或接受到外部捐赠,学校及时向留守儿童分发以外,应更注重向留守儿童解释其捐赠意义。向留守儿童传递““捐赠不是施舍或免费,而是助力”的概念。
综上所述,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开发留守儿童的心理资本并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弱化他们的以往“标签化”问题行为。在关爱留守儿童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应该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看待他们的许多心理现象,并以此来激发其自身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留守儿童也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