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分数单位中的“1”虽然简单,但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来看,它的出现能够很好的帮助小学生的思维从最初的具体运算转向形式运算。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小学数学单位“1”的教学有必要从小学生对于分数的认知开始着手,注重学段的衔接,以便其能够较为直观的认识“1”;同时要做到良好的学科知识脉络沟通,认清何为数学单位“1”,培养小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最大程度的快乐。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数学 单位“1”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尤其是分数问题上的教学往往都存在一个较为固定的思路,那就是第一阶段要实现小学生结合具体情景来认识数学分数的能力,第二阶段就在要这一基础上来进行分数意义的掌握。只有按照这样的阶段方式,才能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注重学段衔接,直观认识单位“1”
在新课标时期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力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在大量的操作过程中体会数学分数的概念,从而认识分数。
(1)沟通认识,聚焦平均分
我们在此以某地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的“分数的基本认识”一节为例。该节中列举了两位学生分配月饼的场景。这两名學生每人都可以分到月饼的一半,那么一半在数学上又该如何表示呢?或许有一些学生会知道1/2的意义,但教师不能因此忽视掉难得的教学机会。教师可以在肯定这些学生的情况下,再通过一系列类似追问、要求学生观察、动手折纸分析等方式,结合他们对1/2的朴素理解,帮助他们了解平均分和分数间的关系。
(2)做中感悟,构建分数模型
知识只有在良好的实践操作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掌握。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尽可能多的鼓励和支持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动手能力,诸如团队合作,数学描画分析、折纸搭建分数模型等都是不错的方式。教师可以借助丰富且针对性明显的试题来提高教学效果。比如,“一个披萨分给四个孩子吃,每人吃同样多,那么每份应该是多少?”再比如“一瓶水平均分为6份,那么一半又是多少?”在进行这类型问题教学及解答时,数学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来标注不同的元素,从而使分数的概念更加清晰的表达出来。小学生只有在亲自经历了分数的诞生、组成过程后,才能够对分子和分母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系统了解。新课标背景下,教师的数学单位教学必须要尽力构建完整而稳固的分数模型,这样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中悟”。
(3)说练明理,着眼动态生成
教师要善于使用图形来展现单位“1”的概念,例如长方形、圆形、“果汁”等。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学生会对分数,以及对“忽然出现”的单位“1”会有一个较好的接受环节,或者称之为“伏笔”。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导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对于单位“1”的表达方式,不能存在任何偏差,同时还要注意培养他们找寻或确定单位“1”的方式、技巧。
二、遵循自然过渡,抽象理解单位“1”
小学数学中的分数虽然简单,却是学生对“数”的认知的一次重大飞跃。单位“1”概念的确立对于小学生提升运算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分数学习中,唯有先期建立正确的单位“1”的概念,分数的出现才更有意义,其大小比较和各种运算才更合乎逻辑。
(1)主动树立单位“1”的意识
在笔者所参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四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知识之后,仍不能有效地运用单位“1”的理念来解释分数问题,他们往往会发出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某某看成是单位“1”呢?”。出现这种情况,几乎都是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单位“1”的重要性,因此要想达成更好地教学效果,就必须教导学生主动树立单位“1”的意识。
(2)丰富单位“1”的内涵
小学数学中分数知识的学习,不能只学习“分”,还要对“数”,即单位“1”的内涵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小学数学在学习分数之后,还要继续加强针对性的联系,促进学生将分数的完整概念融入到现有的数学知识体系中。只有丰富了单位“1”,才能帮助他们看到其本质。
三、抓住典型问题,灵活运用单位“1”
(1)趣味活动 ,加强感悟
分数的教导不能急功近利,而是需要循序渐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呵护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一些较为复杂的分数问题可以适当采用趣味竞赛的方式来达成,这样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感。例如教师可以开展折船比赛,有人五分钟折船七个,有人六分钟折了九个,之后再由学生来运用分数知识来计算哪位小朋友折纸速度最快。
(2)数形结合 ,直观体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画图、折纸等方式是非常不错的帮助小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的方式。老师可以画出两条线段,通过比较来展示单位“1”,以及实现分数的灵活体现,而用折纸带体现分数则更加直观。
四、沟通知识脉络,有效厘清单位“1”
(1)渗透与铺垫
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的渗透和潜移默化。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曾发现若干教师往往为了方便教学,或者出于习惯,非常直接地用分数来表达所要教习的内容,而忽视了过程性和单位“1”概念的渗透。小学生掌握单位“1”通常需要一个完整地、缓慢的过程,唯有在教师耐心的渗透与铺垫之下,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单位“1”。
(2)举一反三,广泛练习
举一反三,广泛练习,尤其是变式练习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掌握了分数以及单位“1”的概念之后,教师可以采用大量而系统的练习题来巩固这一知识。比如小月有100颗糖,小明的糖是小月的3/5,那小明有多少颗糖?当然,如果只是同一类型的题目,是很难起到深远作用的,教师可以再设问:“小月有100颗糖,她的糖比小明的多了3/5,那么小月到底比小明多多少颗糖?”通过如此的变式练习,小学生的数学能力自然会得到巨大提升。
五、结语
单位“1”对于分数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是小学生学习分数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当做到让单位“1”真正的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同时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数学 单位“1”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尤其是分数问题上的教学往往都存在一个较为固定的思路,那就是第一阶段要实现小学生结合具体情景来认识数学分数的能力,第二阶段就在要这一基础上来进行分数意义的掌握。只有按照这样的阶段方式,才能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注重学段衔接,直观认识单位“1”
在新课标时期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力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在大量的操作过程中体会数学分数的概念,从而认识分数。
(1)沟通认识,聚焦平均分
我们在此以某地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的“分数的基本认识”一节为例。该节中列举了两位学生分配月饼的场景。这两名學生每人都可以分到月饼的一半,那么一半在数学上又该如何表示呢?或许有一些学生会知道1/2的意义,但教师不能因此忽视掉难得的教学机会。教师可以在肯定这些学生的情况下,再通过一系列类似追问、要求学生观察、动手折纸分析等方式,结合他们对1/2的朴素理解,帮助他们了解平均分和分数间的关系。
(2)做中感悟,构建分数模型
知识只有在良好的实践操作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掌握。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尽可能多的鼓励和支持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动手能力,诸如团队合作,数学描画分析、折纸搭建分数模型等都是不错的方式。教师可以借助丰富且针对性明显的试题来提高教学效果。比如,“一个披萨分给四个孩子吃,每人吃同样多,那么每份应该是多少?”再比如“一瓶水平均分为6份,那么一半又是多少?”在进行这类型问题教学及解答时,数学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来标注不同的元素,从而使分数的概念更加清晰的表达出来。小学生只有在亲自经历了分数的诞生、组成过程后,才能够对分子和分母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系统了解。新课标背景下,教师的数学单位教学必须要尽力构建完整而稳固的分数模型,这样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中悟”。
(3)说练明理,着眼动态生成
教师要善于使用图形来展现单位“1”的概念,例如长方形、圆形、“果汁”等。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学生会对分数,以及对“忽然出现”的单位“1”会有一个较好的接受环节,或者称之为“伏笔”。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导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对于单位“1”的表达方式,不能存在任何偏差,同时还要注意培养他们找寻或确定单位“1”的方式、技巧。
二、遵循自然过渡,抽象理解单位“1”
小学数学中的分数虽然简单,却是学生对“数”的认知的一次重大飞跃。单位“1”概念的确立对于小学生提升运算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分数学习中,唯有先期建立正确的单位“1”的概念,分数的出现才更有意义,其大小比较和各种运算才更合乎逻辑。
(1)主动树立单位“1”的意识
在笔者所参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四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知识之后,仍不能有效地运用单位“1”的理念来解释分数问题,他们往往会发出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某某看成是单位“1”呢?”。出现这种情况,几乎都是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单位“1”的重要性,因此要想达成更好地教学效果,就必须教导学生主动树立单位“1”的意识。
(2)丰富单位“1”的内涵
小学数学中分数知识的学习,不能只学习“分”,还要对“数”,即单位“1”的内涵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小学数学在学习分数之后,还要继续加强针对性的联系,促进学生将分数的完整概念融入到现有的数学知识体系中。只有丰富了单位“1”,才能帮助他们看到其本质。
三、抓住典型问题,灵活运用单位“1”
(1)趣味活动 ,加强感悟
分数的教导不能急功近利,而是需要循序渐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呵护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一些较为复杂的分数问题可以适当采用趣味竞赛的方式来达成,这样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感。例如教师可以开展折船比赛,有人五分钟折船七个,有人六分钟折了九个,之后再由学生来运用分数知识来计算哪位小朋友折纸速度最快。
(2)数形结合 ,直观体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画图、折纸等方式是非常不错的帮助小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的方式。老师可以画出两条线段,通过比较来展示单位“1”,以及实现分数的灵活体现,而用折纸带体现分数则更加直观。
四、沟通知识脉络,有效厘清单位“1”
(1)渗透与铺垫
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的渗透和潜移默化。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曾发现若干教师往往为了方便教学,或者出于习惯,非常直接地用分数来表达所要教习的内容,而忽视了过程性和单位“1”概念的渗透。小学生掌握单位“1”通常需要一个完整地、缓慢的过程,唯有在教师耐心的渗透与铺垫之下,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单位“1”。
(2)举一反三,广泛练习
举一反三,广泛练习,尤其是变式练习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掌握了分数以及单位“1”的概念之后,教师可以采用大量而系统的练习题来巩固这一知识。比如小月有100颗糖,小明的糖是小月的3/5,那小明有多少颗糖?当然,如果只是同一类型的题目,是很难起到深远作用的,教师可以再设问:“小月有100颗糖,她的糖比小明的多了3/5,那么小月到底比小明多多少颗糖?”通过如此的变式练习,小学生的数学能力自然会得到巨大提升。
五、结语
单位“1”对于分数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是小学生学习分数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当做到让单位“1”真正的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同时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0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杨云友.三次折纸,巧识分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6(Z1):62-64.
[3]郑从英,朱学尧.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单位“1”的抽象过程[J]小学数学教育,2017(8):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