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笼养、笼归和笼虚,这三个短语,从外部形式上看,都是“名词+动词”式,但从其内部结构来看,却是三种不同的语法结构。笼养是状谓式偏正结构,笼归是连动结构,笼虚则是主谓结构。其中的“笼”字,一是名词作状语;一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一是名词作主语。其实,这三种结构的界限还是比较分明的,但有人却对此不甚明了,有时还会产生误解。如有的文言译文,就把“笼归”中的“笼”解释为名词作状语(《高中文言文全解一点通》 2005)。究其原因,就是对这三种语法结构不能准确加以辨析所致。本文就这三种语法结构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状谓与连动
这两种语法结构不易区分,因为二者外部形式相同,如“笼养”与“笼归”,都是“笼+动词”。但其内部结构关系并不一致,前者“笼”与“养”是修饰与被修饰关系,后者“笼”(活用作动词)与“归”是同一主语发出的先后动作。如:
(1)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促织》)
(2)(俞平伯)偕佩弦笼烛而归(俞平伯《忆白马湖宁波旧游》)
(3)(成名)大喜,笼归。(《促织》)
例(1)“笼养”是状谓式偏正结构,“笼”,名词作状语,是“用笼子”之意,表示“养”的方式。例(2)“笼烛”是述宾关系,“笼”,名词活用作动词,是“用灯笼罩着”之意。“笼”和“归”是主语相继发出的动作,是连动结构。例(3)“笼归”是例(2)的省略式,若将省略成分补出的话,则为“笼蟋蟀归”,这样一来例(3)与例(2)的结构就一样了。因此“笼归”是连动结构而不是状谓式偏正结构。
名词作状语和名词活用作动词后构成的连动结构,还需要注意有下面这种情况:
(4)日将暮,取儿稿葬。(《促织》)
(5)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杜牧《阿房宫赋》)
例(4)“稿”,名词活用作动词,是用草席裹之意,同时又作动词“葬”的状语,表示“葬”的方式。例(5)“辇”,名词活用作动词,是“乘辇”之意,同时又做“来”的状语,表示“来”的方式。我们把这种语言现象暂时称作名词活用作动词兼作状语。若只说名词作状语是不够全面的,只说名词活用作动词也是不全面的。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状谓式偏正结构和连动结构的区别:第一,不管名词是否活用作动词,只要看它对后面的动词能否构成修饰关系,能构成修饰关系的(一般动作的方式、手段等),是状谓式偏正结构;反之,是连动结构。第二,看前一动词(有的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和后一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否同时发生,同时发生的是状谓式偏正结构;反之,是连动结构。因为,同一主语一先一后的两种动作不可能构成修饰关系。
二、状谓与主谓
这两种语法结构区分起来也比较困难,因为从外部形式看都是“名词+动词”式,但从其内部结构来析,二者的结构关系并不相同:一个是名词对动词的修饰关系,如“笼养”;一个是陈述关系,如“笼虚”。再如:
(6)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孔雀东南飞》)
(7)大铁椎外,一物无所侍,腰多白金。(魏禧《大铁椎传》)
例(6)“腰若”(腰象),是主谓结构,前边的名词是被陈述的对象,作句子的主语。例(7)“腰多”(在腰间),是状谓式偏正结构,名词对动词是修饰关系。那么,如何辨析以上两种结构呢?
(一)看这个名词跟它后面的动词能否构成主谓关系,能构成主谓关系的是主谓结构(名词作主语),反之是状谓式偏正结构(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主语一定是这个名词前面的那个名词(有时省略,但可以补出)。如:“笼虚”,什么虚了?“笼” 虚了,“笼”在这里是主语。“笼养”,谁养?“笼”不会养,只能是前面的名词“游侠儿”。因此,“笼”是状语。例(6),什么象“流纨素”?是“腰”,“腰”是主语。例(7),谁多“白金”?绝不是“腰”,而是前面省略的被陈述对象“彼”,因此,“腰”是状语。
(二)如果孤立地看这个名词跟它后面的动词能构成主谓关系,但联系上下文语言环境看,却不是主谓关系,因为主语还在前边(有时省略),此时,这个名词仍是状语。如:
(8)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马中锡《中山狼传》)
(10)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例(8)“烟灭”,乍一看能构成主谓关系,但上文有“樯橹”,可知“灭”这个行为的主动者,只能是“樯橹”,而“烟”是名词作状语。孤立地看例(9),“人立”能构成主谓关系,但从上下文看,被陈述的对象是“狼”而不是“人”。因此,“狼”是主语,而“人”只能是状语。例(10),陈述的是南京城的形势,而不是“虎”和“龙”,所以是名词作状语。同样的用词在以下句子中情况就不一样了。如:
(11)顷之,烟炎张天。(司马光《赤壁之战》)
(12)夫差使人立于庭。(《国语·越语》)
(13)熊咆龙吟殷岩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烟”“人”“龙”这些词,也都是用在谓语动词之前,但这里都是被陈述的对象,都是主语,与(8)(9)(10)形式相同,但用法却不同。
(三)名词前如有或能补出其他修饰成分(如副词等),即为状谓式偏正结构,反之,是主谓结构。如:
(14)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
(15)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史记·刺客列传》)
例(14)(15),名词前有副词“寻”“皆”,所以,这些名词都是状语,而不会是主语,因为主语是不被副词修饰的。
(李修岭,天津市宝坻区李家深高中)
一、状谓与连动
这两种语法结构不易区分,因为二者外部形式相同,如“笼养”与“笼归”,都是“笼+动词”。但其内部结构关系并不一致,前者“笼”与“养”是修饰与被修饰关系,后者“笼”(活用作动词)与“归”是同一主语发出的先后动作。如:
(1)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促织》)
(2)(俞平伯)偕佩弦笼烛而归(俞平伯《忆白马湖宁波旧游》)
(3)(成名)大喜,笼归。(《促织》)
例(1)“笼养”是状谓式偏正结构,“笼”,名词作状语,是“用笼子”之意,表示“养”的方式。例(2)“笼烛”是述宾关系,“笼”,名词活用作动词,是“用灯笼罩着”之意。“笼”和“归”是主语相继发出的动作,是连动结构。例(3)“笼归”是例(2)的省略式,若将省略成分补出的话,则为“笼蟋蟀归”,这样一来例(3)与例(2)的结构就一样了。因此“笼归”是连动结构而不是状谓式偏正结构。
名词作状语和名词活用作动词后构成的连动结构,还需要注意有下面这种情况:
(4)日将暮,取儿稿葬。(《促织》)
(5)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杜牧《阿房宫赋》)
例(4)“稿”,名词活用作动词,是用草席裹之意,同时又作动词“葬”的状语,表示“葬”的方式。例(5)“辇”,名词活用作动词,是“乘辇”之意,同时又做“来”的状语,表示“来”的方式。我们把这种语言现象暂时称作名词活用作动词兼作状语。若只说名词作状语是不够全面的,只说名词活用作动词也是不全面的。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状谓式偏正结构和连动结构的区别:第一,不管名词是否活用作动词,只要看它对后面的动词能否构成修饰关系,能构成修饰关系的(一般动作的方式、手段等),是状谓式偏正结构;反之,是连动结构。第二,看前一动词(有的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和后一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否同时发生,同时发生的是状谓式偏正结构;反之,是连动结构。因为,同一主语一先一后的两种动作不可能构成修饰关系。
二、状谓与主谓
这两种语法结构区分起来也比较困难,因为从外部形式看都是“名词+动词”式,但从其内部结构来析,二者的结构关系并不相同:一个是名词对动词的修饰关系,如“笼养”;一个是陈述关系,如“笼虚”。再如:
(6)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孔雀东南飞》)
(7)大铁椎外,一物无所侍,腰多白金。(魏禧《大铁椎传》)
例(6)“腰若”(腰象),是主谓结构,前边的名词是被陈述的对象,作句子的主语。例(7)“腰多”(在腰间),是状谓式偏正结构,名词对动词是修饰关系。那么,如何辨析以上两种结构呢?
(一)看这个名词跟它后面的动词能否构成主谓关系,能构成主谓关系的是主谓结构(名词作主语),反之是状谓式偏正结构(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主语一定是这个名词前面的那个名词(有时省略,但可以补出)。如:“笼虚”,什么虚了?“笼” 虚了,“笼”在这里是主语。“笼养”,谁养?“笼”不会养,只能是前面的名词“游侠儿”。因此,“笼”是状语。例(6),什么象“流纨素”?是“腰”,“腰”是主语。例(7),谁多“白金”?绝不是“腰”,而是前面省略的被陈述对象“彼”,因此,“腰”是状语。
(二)如果孤立地看这个名词跟它后面的动词能构成主谓关系,但联系上下文语言环境看,却不是主谓关系,因为主语还在前边(有时省略),此时,这个名词仍是状语。如:
(8)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马中锡《中山狼传》)
(10)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例(8)“烟灭”,乍一看能构成主谓关系,但上文有“樯橹”,可知“灭”这个行为的主动者,只能是“樯橹”,而“烟”是名词作状语。孤立地看例(9),“人立”能构成主谓关系,但从上下文看,被陈述的对象是“狼”而不是“人”。因此,“狼”是主语,而“人”只能是状语。例(10),陈述的是南京城的形势,而不是“虎”和“龙”,所以是名词作状语。同样的用词在以下句子中情况就不一样了。如:
(11)顷之,烟炎张天。(司马光《赤壁之战》)
(12)夫差使人立于庭。(《国语·越语》)
(13)熊咆龙吟殷岩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烟”“人”“龙”这些词,也都是用在谓语动词之前,但这里都是被陈述的对象,都是主语,与(8)(9)(10)形式相同,但用法却不同。
(三)名词前如有或能补出其他修饰成分(如副词等),即为状谓式偏正结构,反之,是主谓结构。如:
(14)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
(15)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史记·刺客列传》)
例(14)(15),名词前有副词“寻”“皆”,所以,这些名词都是状语,而不会是主语,因为主语是不被副词修饰的。
(李修岭,天津市宝坻区李家深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