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的特点与语文学习方式改革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ottwong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一所著名学府,它既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史上的重要创造,稷下学宫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稷下学宫虽然在历史长河中仅仅存在了150年,但它的办学特点却给历史留下了很深远的影响。通过把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与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学习方式改革比较一番,我们会得到一些启示。
  稷下学宫的主要特点:
  (一)百家争鸣,学术自由
  这是稷下学宫最基本的特点。稷下学宫容纳百家,欢迎游学,既允许个别游学,也允许集团游学,学宫内各先生之间也允许学者求师来去自由,从其所愿,甚至可以尽弃旧学而从新说。这种流动的游学制度使稷下学术的内部各学派之间,稷下学术与外部各国学术之间,不断处于交流状态,富有发展的活力。学术论辩带来稷下诸子学派的吸收、交融和分化、嬗变,到过稷下的不少学者和学派因此都表现出兼收并蓄的特点。稷下学宫通过激烈而广泛的辩鸣,解决了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引起了人们对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以及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等问题的广泛的思考。比如孟子与告子之间关于人性论问题的辩论,就揭开了中国古代关于人性论问题研究、论争的序幕。
  (二)兼容并包,来去由己
  稷下学宫的基本成份是由各家私学组成的,它自然而然地继承和发扬了私学的优良传统,即兼容并包,来去自由。所谓兼容并包就是不分国籍、学派,广招天下贤士来稷下讲学,这就打破了各家私学的门户之见,有利于各学派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吸收和进行广泛的争鸣。所谓来去自由是指凡是游学于稷下的学士,不管是集团还是个人,都采取来者不拒,去者不止,而且还欢迎去而复归的。主持稷下学宫的齐国统治者不给稷下师生任何限制,让他们自由地出入于稷下学宫,自由地穿梭往来于诸侯之间,这有利于学宫内外的学术交流与繁荣。稷下学宫所奉行的兼容并包,来去自由的办学方针,还表现在在稷下学宫求学的学生们的自由选课上。在稷下学宫求学的弟子不囿于听自己老师的课,而是可以自由择师听课,这就打破了学派之间的森严壁垒,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拓宽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扩大了知识领域,对活跃和解放学生的思想,培养兼容型的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稷下学宫发扬了礼贤下士的风格,不仅给稷下学者以很高的物质待遇,还给了很高的政治待遇,这也是稷下学宫能长期兴盛的重要原因。
  稷下之学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所独创的官方兴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自由游学和自由听讲的教学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学方针,尊重优待知识份子的政策,都显示了它的成功之处。
  稷下学宫的成功之处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它的办学特点对今天的语文学习方式的改革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就对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使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是要求教师站在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仅仅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且要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直接向学生灌入知识,而是要点燃学生的求知欲。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语文学习方式改革的必然。那么,如何才能使这种学习方式像稷下之学那样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这些都需要我们思考。稷下之学在封建社会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齐国统治者的支持和鼓励,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否落实,也关键在于传统上处于教学“统治地位”的教师观念的转变,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这种学习方式,走出认识的误区: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己学习;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小组讨论;探究性学习也不仅仅是在活动中学习。教师只有充分认识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蔡元培先生也指出:“做教员时,不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都讲给学生听,最好是使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与此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师要改变观念,重塑角色。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教学成为一种生命化、生活化、主体化、互动化,且师生富有个性化创造的过程。因此,“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是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更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必然过程。稷下之学“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特点里面也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影子。例如稷下学宫会定期举行“期会”,即学术讨论会,这种“期会”不仅教师可以自由出席辩论,学生也可以自愿参与质疑辩难,其结果是使稷下的高材生始终居于学术发展的最前沿,极大地提高了教育质量。在稷下学宫的争鸣与论辩中,曾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有特殊才能的雄辩家和政论家,如被称为“谈天衍”的邹衍、被称为“雕龙忌”的邹忌以及被称为“天口骈”的田骈等。稷下之学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师生之间的这种合作式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语文学习方式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著名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所以,布鲁纳强调的是,学生不是被动的、消吸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吸的知识的探究者。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少年儿童会有很强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会本能地对一切新事物感兴趣,这是一种很可贵的心理动力,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他们进行指导,教会他们该如何思考,慢慢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是互相一体、又互为促进的。通过稷下之学得到的启示,可以对语文学习方式改革提供一些借鉴,但是在新课标理念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需要我们采用新的方法使之充满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语文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华良.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绿色生态环境”的构建[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12)
  3、蒋雨诗.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J].中学语文.2010(24)
  4、袁忠.让诗意回归语文课堂[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09)
  胡莉萍,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研究生。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重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讲究素质教育的
高中语文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实践在不断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然而,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些现状令人担忧,引人思考。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及问题  1.高考“指挥棒”影响着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大部分学校的语文教学中,片面强调实用功能,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的知识系统,过于强调理性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削弱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  
近几年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引进了国外比较常用的自然拼读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字母及字母组合与发音和拼读之间的关系,实现英语单词读音与拼写的一体化教学,
期刊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特征鲜明的学科,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实践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就所学内容进行积极主动的表达,主动回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与其他同学进行
期刊
新课程改革从新课标的颁布开始,已经有不不短的时间了。在这期间,语文课堂教学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发展。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值得反思的问题。  反思之一:热闹的课就是好课吗?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各种教改实验、教学模式遍地开花,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公开课、示范课相继亮相。老师们绞尽脑汁,精心包装,竭力“打造”一节节热闹的好课。课堂上掌声时时响起,偶尔还有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界的关注也在逐步的增加.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目前学校在学生学习阶段最重视的任务,但是对于每一个学
期刊
我国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当代小学阶段的英语教育,其教学重点是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提升,通过说、唱等多种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能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培养学生的情感列入到课程教学目标中。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重视训练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要重视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一.什么是情感教育  心理学指出:情感就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者感受,它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与态度上的反映。而人们在与任何事物的接触中,总是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有满意或不满意,愉快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