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描述,由此观之,当今的语文教学已突破了传统的“师教生学”的教学模式,重视阅读在教学及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教学的质量可以说直接影响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做好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探讨阅读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意义。阅读教学是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读、去思、去悟、去质疑。决不可把对文本的阅读当作一个简单的过渡或是一种形式,而是应该引导学生潜心阅读文本,体悟文字意蕴。
记得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绿》时,在简单的导入后,让学生美美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去细细体会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梅雨潭的绿!《绿》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美文,从语言到所描写的景物都具有强烈的审美因素,为此,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感受文章精美的语言,进而领略文章的美,引领学生走进审美之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感情,学会感受美,激发创造美的欲望。
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感悟作者的情感,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中进入情境,理解课文,把握情感,体会意境。
二、做好朗读,让课堂充满活力
近年来,语文课要上得“书声琅琅”的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被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于是,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还有的学生摇头晃脑,读得不亦乐乎。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感受和体悟文本的内容和情感。
通过学生初读、教师的范读、领悟文本内容后的集体读、名家的配乐朗读,课堂上不乏精彩的朗读指导,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地读了起来,课堂教学不再停留在烦琐的讲解分析上,尤其是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声情并茂的朗读胜过千言万语的讲解。
例如,在教学都德先生的《最后一堂课》时,文本字字句句充满着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在这节课中就可以以读为主,把自己当作小弗朗茨。先请男女各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再听录音,让学生找出差距。教师范读课文,用雄浑的声音,有力的手势,时爱时憎的神情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在严肃的气氛中,时而悲愤,时而奋然。通过这样的阅读体验,使学生领会文本内涵,悟出文章的真谛。
三、转变教法,与教材平等“对话”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达到这一点,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回归文本,以读带悟。
在“阅读教学”学习中,学习好语文是播种美好心灵的落脚点,深刻而隽永的文字可以涤荡我们的灵魂,如果说书本是我们的信仰,那么阅读便是我们的使命。阅读离不开对文本的细读、研读的。所谓与教材平等对话,即是抓住课文的一个点,或读出一处极深的地方,或读出一处极美的地方,或读出一处极有韵味的地方,或读出一处表达技法精巧优美的地方……总而言之,与文本平等对话,它需要细读、细品、细揣摩、细欣赏,这可以说是语文老师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追求的一种高境界了。
如在教学《小石潭记》时,其中有个特写镜头欣赏: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对于这个美段的赏析,要反复细读,体会以动写静,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突出水之清的特点,更要体会出“似与游者相乐”句中所体现的并非鱼之乐,而是作者柳宗元愉悦心情的外化而已!
身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引领学生用心触摸文字的质地,感受文字的体温,把握文字的脉象,体味文字的气息。要做到这些就一定要始终关注词语的解读,哪怕是一个字,也值得我们用心去咀嚼,去体味。所以,一定要在阅读教学时关注对词语的解读,有的放矢地进行文本研读。
四、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创新动力
我们知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质疑开始的。传统的阅读教学普遍注重“知识型”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是机械的,教者设法把课文的系统知识交给学生,这才感到踏实。其实,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对象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这就要求教师经常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营造宽松的环境,巧妙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思辨、质疑,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向分析,增强学生质疑求异的信心。
教学《春》时,文中写春风的一句“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我及时鼓励学生思考“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还觉得像什么?”并引导他们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对合乎情理的内容及时给予肯定。这就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挖掘了他们创新的潜能,激發了学生创新的动力。 此外,初中语文课本集中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我们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
同时,一个人的德行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不能触及学生心灵与情感的教育就不是深刻的教育。身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认真读书,书读多了,语言的表达能力自然会优显出来。在阅读中感知,阅读中领悟,从而达到感情的升华,我们的阅读教学完全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注重对阅读者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新墩镇中心学校(734000)
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探讨阅读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意义。阅读教学是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读、去思、去悟、去质疑。决不可把对文本的阅读当作一个简单的过渡或是一种形式,而是应该引导学生潜心阅读文本,体悟文字意蕴。
记得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绿》时,在简单的导入后,让学生美美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去细细体会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梅雨潭的绿!《绿》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美文,从语言到所描写的景物都具有强烈的审美因素,为此,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感受文章精美的语言,进而领略文章的美,引领学生走进审美之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感情,学会感受美,激发创造美的欲望。
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感悟作者的情感,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中进入情境,理解课文,把握情感,体会意境。
二、做好朗读,让课堂充满活力
近年来,语文课要上得“书声琅琅”的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被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于是,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还有的学生摇头晃脑,读得不亦乐乎。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感受和体悟文本的内容和情感。
通过学生初读、教师的范读、领悟文本内容后的集体读、名家的配乐朗读,课堂上不乏精彩的朗读指导,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地读了起来,课堂教学不再停留在烦琐的讲解分析上,尤其是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声情并茂的朗读胜过千言万语的讲解。
例如,在教学都德先生的《最后一堂课》时,文本字字句句充满着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在这节课中就可以以读为主,把自己当作小弗朗茨。先请男女各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再听录音,让学生找出差距。教师范读课文,用雄浑的声音,有力的手势,时爱时憎的神情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在严肃的气氛中,时而悲愤,时而奋然。通过这样的阅读体验,使学生领会文本内涵,悟出文章的真谛。
三、转变教法,与教材平等“对话”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达到这一点,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回归文本,以读带悟。
在“阅读教学”学习中,学习好语文是播种美好心灵的落脚点,深刻而隽永的文字可以涤荡我们的灵魂,如果说书本是我们的信仰,那么阅读便是我们的使命。阅读离不开对文本的细读、研读的。所谓与教材平等对话,即是抓住课文的一个点,或读出一处极深的地方,或读出一处极美的地方,或读出一处极有韵味的地方,或读出一处表达技法精巧优美的地方……总而言之,与文本平等对话,它需要细读、细品、细揣摩、细欣赏,这可以说是语文老师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追求的一种高境界了。
如在教学《小石潭记》时,其中有个特写镜头欣赏: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对于这个美段的赏析,要反复细读,体会以动写静,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突出水之清的特点,更要体会出“似与游者相乐”句中所体现的并非鱼之乐,而是作者柳宗元愉悦心情的外化而已!
身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引领学生用心触摸文字的质地,感受文字的体温,把握文字的脉象,体味文字的气息。要做到这些就一定要始终关注词语的解读,哪怕是一个字,也值得我们用心去咀嚼,去体味。所以,一定要在阅读教学时关注对词语的解读,有的放矢地进行文本研读。
四、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创新动力
我们知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质疑开始的。传统的阅读教学普遍注重“知识型”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是机械的,教者设法把课文的系统知识交给学生,这才感到踏实。其实,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对象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这就要求教师经常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营造宽松的环境,巧妙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思辨、质疑,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向分析,增强学生质疑求异的信心。
教学《春》时,文中写春风的一句“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我及时鼓励学生思考“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还觉得像什么?”并引导他们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对合乎情理的内容及时给予肯定。这就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挖掘了他们创新的潜能,激發了学生创新的动力。 此外,初中语文课本集中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我们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
同时,一个人的德行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不能触及学生心灵与情感的教育就不是深刻的教育。身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认真读书,书读多了,语言的表达能力自然会优显出来。在阅读中感知,阅读中领悟,从而达到感情的升华,我们的阅读教学完全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注重对阅读者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新墩镇中心学校(7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