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分钟前 我们能做什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40分钟前,我们能做什么?孔子说:“本立则道生。”我们在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就应该思考它的“本”在哪里。作为品德学科教师,我们更应该从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去寻找一些儿童普遍存在并急需解决的问题,即教学的起点,然后把握它们,引进课堂教学,“对症下药”。
  
  一、科学解读教材,联系“教学原点”
  
  新课标指出:“教材与其他读物之不同在于它要通过教学而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教学赋予教材以生命。”尽管品德教材力求设置生活化的学习主题,在内容上也考虑不同地区的生活特点和儿童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但在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出现与儿童真实生活有不符之处。因此,我们在选择课程内容时,不能简单地再现教材,而要把课程与儿童的原本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有机融合起来,使教材焕发新的生命力,使课堂教学具备“本真教育”的基础。
  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一册第一单元《竞争与合作》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生活、学习、工作中充满竞争与合作;培养学生不仅要具有参与竞争的意识,而且还要有集体合作的意识。对于这一课的教学,我在不同班级的教学侧重点就有所不同。通过平时观察,笔者发现学校三(1)班学生个体竞争意识很强,在部分学生身上存在着不良竞争的行为,学生合作意识极其薄弱;三(2)班学生合作意识很强,但个人竞争的能力与意识不强。”因此处理教材时,三(1)班的学习活动侧重于对合作体验和公平竞争的体验;而三(2)班的学习活动则侧重于对感悟竞争的重要性与敢于竞争的体验。这样,因基于“教学原点”的不同,对教材的取舍也不同,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做到真实而富有实效,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本真教育”。
  
  二、真诚直面生活,点击“教学原点”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这些时常自以为是的成年人,究竟离儿童的世界有多远的距离?究竟对儿童的生活了解多少?新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因此,在课前我们要努力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真诚直面学生的真实生活,努力构建本真的生活化课堂。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点呢?
  前不久,笔者参加浙江省优质课评比,执教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感受赞美的力量》。学生生活中真实的赞美行为是怎样的?如何寻找教学原点?如何整合教材?如何巧妙再现赞美这一生活场景,使课堂中的赞美“有血有肉”?这是我在备课时最大的困惑。在课前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之后,我聆听到了发自学生内心深处的呼唤,寻找到了本课的“教学原点”:
  以下是一个被老师和同学冷落、“遗忘”的学生的心里话:“在学校的五年时光里,我几乎没有受到过表扬,每当看到别人被表扬时,我只能在心底里嘲笑自己有多没用。你们知道吗?我是多么自卑……”一个没有勇气表达赞美的学生内心独白:“明明知道她有很多优点,可我的内心却很矛盾。一方面自己很想对她说‘你真的很棒!’,可另一方面又很妒忌她,没有勇气向她表达。”这样真实的语句出现在学生日记里,也是所有学生关于“赞美”内心感受的缩影。经过认真的常态调查,还发现了令人震惊的数据:
  100名五年级学生三天赞美情况跟踪调查情况
  


  这一句句令人心酸的话语,这一段段触动人心的独白,这一组组发人深思的数据,就是儿童关于赞美这个命题的真实生活,就是我们所找寻的课堂教学的起点,也就是我们教学中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三、巧妙设计活动,再现“教学原点”
  
  新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那么如何更巧妙的再现“教学原点”?如何通过精心的预设将“教学原点”更好地融合在课堂活动之中?这就需要我们善于挖掘来自学生生活的能反映学生原有道德认知水平的教学因素,将其融入活动中,让活动真实可信,让学生真情流露,让教学更具本真色彩。
  笔者在上《感受赞美的力量》一课时,让学生首先来欣赏优秀生,学生们争先恐后、如数家珍地说着其中一位优秀生的优点,这时候在学生心中激荡着的是一种敬佩、仰慕的赞美。紧接着,教师让学生们欣赏一位默默无闻、被人“遗忘”、好像找不出多少优点的学生——潘韵杰。此时,全班学生产生了小小的波动,沸腾的教室安静了许多,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欣赏的范围非常狭隘。这就是学生对赞美的原点状态:赞美更多的是送给优秀生的。就在学生有所困惑的时候,教师真情讲述了这个平凡的潘韵杰鲜为人知的家庭故事。在这个贫困的家庭中,三年来他精心照料病重的母亲……故事的内容牵动着所有学生的情感,拨动了所有学生的心弦,激发了孩子们真诚的赞美。孩子们相拥而泣、握手鼓励、鞠躬言谢……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自然,都是那么深情,所有的听课教师也都为这感人的一幕而热泪盈眶。
  事实告诉我们,课堂40分钟之前,教师必须要用心灵去触摸儿童的真实生活,用智慧去分析儿童原有的道德认知与生活经验水平,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的生发点,在课堂40分钟里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的过程中自然地学会生活。这样的品德教育才能充分体现儿童生活世界的本真,让儿童道德的学习成为一种具体、可感、可触的、能够为儿童所理解的道德实践活动。
其他文献
读到陈军老师《“七桥问题”的启示》一文(2006年《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第6期),深受启发。陈老师从欧拉用一笔画解决“七桥问题”,进而把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渗透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可谓学以致用。但笔者对陈老师文中的一些观点,持有不同的意见,想与陈老师商榷,同时也希望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指正。  陈老师为了说明在自己的教学中是如何渗透数学模型的方法,举了自己教学的一个真实案例:  教学“百分数应用题
期刊
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倾听和接受,在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与精神互通,并共同去创造意义的活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各种问题作出的不同解答,这时教师能否善于倾听、发现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富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观点,并能以平等的作风与宽容的态度去体验学生的情绪,就成为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重要条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
期刊
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情绪和反应,灵活、适当地穿插一些零碎却生动幽默的话语,往往能调整教学节奏,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对知识的理解。尤其是以理性见长的数学课,不妨也在教学中适时地幽上一默,让学生乐上一回,这对学生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均有好处。最近,有幸走进几位“数学大师”的课堂,在赏析他们教学语言艺术的同时,我也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收获。    幽默是一种“柔化剂”,可以消除紧
期刊
说起“熟能生巧”,人们常常会与数学学习联系起来。一般认为,数学学习只要多练、多做,弄得滚瓜烂熟,自然就会找到窍门,成绩自然就会提高。但是,“熟能生巧”果真能作为一条数学学习的普遍规律吗?是否可以作为数学学习的经验来运用、推广呢?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都是有所偏颇的。对此问题,我们首先应该辩证地看待,科学地理解熟能生巧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意义。  熟能生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熟练了,就能
期刊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数学教学由于其简洁、干练的线型教学特征,其有效性更值得大家关注。那么怎样的数学课堂才是有效的呢?最近聆听了几位教师执教的同一节课《笔算乘法》,颇有感触。    一、正确理解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课例1:  小朋友进行贴花游戏:每张纸上贴3朵  师:2张纸上贴几朵?   2× 3=6或3×2=6  师:10张纸上贴几朵?  
期刊
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科中的“两根柱子”,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和借鉴,习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只有将阅读与习作结合起来训练,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以下就谈谈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是如何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    一、阅读中积累    习作是一种释放,是自己的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它的前提是吸收和积累,没有不断地吸收和充足的积累,就不可能写出感人至深、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厚积而薄发”这是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
期刊
近几年,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人提出了重视“文化细节”教学的主张,由于它蕴含着深厚的情理相扣理念。因此,受到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青睐。  语文是一种特定的文体文化形态。语文课文中总会有些精妙的文化细节,它总是形成于特定的内容情境中。虽是构成教学行为的较小单位,但是,教师在解读文本和实施教学时,如果能够深度地探寻这些“文心”,沿着文字脉搏,引领学生细细咀嚼,即使是学生的感悟难点,只要教学方法设计巧妙,学生
期刊
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空间观念的培养,依赖于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依赖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调动了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跨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本文就利用CAI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借助CAI建立表象,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表象是由感知到概念之间的阶梯,它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只有
期刊
情境教学是指依据英语教材,以课文对话文本为依托,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情景或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他们整体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多元性、原生态情境教学是指以学生课堂生成性、原始状态的教学资源为基础,不拘泥于课本教材,以原生态的面貌呈现的情境教学,这样更贴近学生,更易于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共鸣,从而促进、优化英语课堂教学。下面从笔者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原生态情境教学的体会。
期刊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生活的教育价值,倡导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努力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品德与生活教师要开发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多种的学习空间,也为学生明确道理,养成习惯,陶冶情操提供有趣的理想环境。下面谈谈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一、合理运用 乐学爱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