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525(2020)05-00-01
经过40年的发展,在临床上,已经能够相对娴熟的使用人工关节手术来对关节病患者进行相关治疗。根据目前的临床数据研究发现在患者接受人工关节植入术之后,有90%以上的患者能够维持使用20年以上。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人工关节材料已经基本上符合耐磨,且不会在机体内产生排斥作用的标准。但是有调查结果发现,在术后患者不注意人工关节的保养,做一些较为剧烈的运动,这些不良行为都会严重磨损人工关节,使正常人工关节的寿命大打折扣。同时也可能出现其他并发症,这样就容易导致患者需要再次治疗。
临床数据表明,只要患者在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之后能够遵照医嘱参与正常、适度、有规律的康复训练,患者原有的关节性疾病基本上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同时使患者恢复到原有的生活质量。要想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有一些注意事项,下面便是对这一方面的简单描述。
1常见关节置换类型
1.1髋关节置换
1.1.1脊柱骨折
脊柱骨折是最常见的疾病,如果不采用手术治疗可导致脊柱变性,丧失原有的关节功能,进而发生深静脉血栓,也可导致出现肺炎,甚至是导致患者死亡等严重不良症状。人工关节置换数最主要的治疗目的就是给予受损的髋关节一定的支撑,以及最大限度地恢复受损关节功能。从而使患者能够恢复机体的正常运作,使患者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并且通过运动还可提高患病后身体免疫力,增强其抵抗疾病的能力。对于年轻人的股骨颈骨折,大多数采用内钉固定治疗,效果更好。对于老年人合并脊柱骨折的椎体骨折,临床上最常见的有两种治疗方案:内固定和关节置换。临床上通过对大量兵力治疗后效果的研究发现,内部固定还存在许多风险,最大的问题是非术后疾病复发的可能性大于关节置换术,例如股骨头缺血坏死,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的痛苦程度大大增加,接受内固定的患者再次接受治疗几率高,增加了遭受痛苦的可能性也增加了住院带来的经济负担的可能性。
1.1.2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在临床上也算是一种相对高发的骨折性疾病。在大量临床病例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所有股骨转自间骨折患者中占90%。这主要还是由于这类人群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高,多发性硬化症,且合并其他病症,难以治疗,常常与其他医疗条件相结合,所以往往需要更高的医疗条件,且患者预后并不良好。随着近年来对转子间骨折的深刻研究和治愈水平的不断提高,外科治疗已成为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最好标准。其中切开复位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是最常见的用于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
1.2膝关节置换
膝关节炎在我国所有的关节炎疾病中发病率最高,大约在10%左右。在所有的膝关节炎患者中,老年群体所占比例最大,在80%左右,大多数患者的发病原因是长期的软骨受损,以及软骨下骨发生囊变。其病变发展很缓慢,当各方面的损伤长期出现积累之后,就会引发膝关节炎的发生,使膝关节原本的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并且会出现严重的疼痛。膝关节置换通过换上假肢来使关节炎正常恢复,可以改善关节的活动性并减轻疼痛,因此,在临床上,其被称为是治疗膝关节炎最好的治疗方法之一。从长远来看,假体置换的病人存活率超过10年≥90%,但该方法不适合年轻和活跃的患者。
1.3肩关节置换
肩关节置换适合于头颈部骨折和慢性肩关节疾病。它旨在减轻肩部疼痛,提高活动能力,降低僵硬度。肱骨头颈骨折,肩旋转袖断裂等急性肩关节严的患者可以选择人工关节置换关节治疗,使患者的病情得到稳定,并促进患者痊愈,在感染,如心脏综合征神经血管疾病的慢性患者也会影响病骨关节炎的肩膀,使用人工关节置换可以恢复其症状
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
临床上一般来说将术后第六周称为是接受康复训练的分界点。这也就要求在患者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后不能急于接受康复训练。髋关节是一种球窝型关节,所以临床上要求在进行人工髖关节安装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稳定。之所以要求患者在术后六周时间内不要过多的进行康复训练,主要还是为了防止人工髋关节脱落。
被动CPM机辅助训练,以及床旁重力自然下垂训练,是轴屈伸训练的主要内容。那么手术6周后,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在接受手术后的六周患者首先需要做的是外展肌训练。其中的臀中肌、阔筋膜张肌、臀小肌都属于髋关节外展肌。以上所述的这些肌肉能够起到伸展髋关节的作用,同时在机体做负重运动时,能够很好地使身体保持稳定。特别是在行走中,对稳定骨盆、保持身体平衡起着重要作用。锻炼外展肌,主要靠侧抬腿锻炼,侧卧或站立姿势均可。一般来说,经过6周的训练,疼痛会明显减轻,走路跛行也会得到改善。训练开始时,如果外展肌力量很差,只能先站立,双腿抬向一侧;训练一段时间后,肌肉力量增强,然后逐渐转向侧卧位。
3 康复锻炼注意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在膝关节置换术后经常需要做股四头肌锻炼,但这种锻炼不建议在髋关节置换术后进行,因为这样容易对髋关节造成很大的压力。当患者伸直并抬起腿时,患者需要用自己的大腿来施加力量,这样,抬起的腿就相当于撬动杠杆。用整条腿的重量“撬动”新换的髋关节是非常危险的。因此,髋关节置换术后不建议伸直抬腿,而躺在床上只是做勾腿不完全抬腿的练习是可以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康复训练中有两种疼痛是正常的。
事实上,无论患者术后在家做什么样的训练,当训练强度稍高时,基本上都会导致腿部疼痛或伤口疼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停止训练后疼痛没有消失,而是一直持续下去,那么就需要及时的治疗。此外,许多患者在髋关节置换术后也有类似的经历:行走后骨头会顶的疼痛。其实,手术后三个月内,这种现象很正常。因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6周开始训练肌肉,这往往导致肌肉力量薄弱。没有肌肉保护的关节就像没有润滑剂的关节,两个坚硬的物体会被挤在一起,造成碰撞的感觉,有时还会有疼痛。因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不久,患者往往会有“一走就骨头疼”的感觉。
以上便是关于人工关节置换后在生活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对于患者来说,在术后的康复护理非常重要,这也是在其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在日后护理不好很有可能导致患者治疗失败,患者在出院后,应及时了解相关护理知识,避免意外的发生。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汉市人民医院,四川德阳 618300
经过40年的发展,在临床上,已经能够相对娴熟的使用人工关节手术来对关节病患者进行相关治疗。根据目前的临床数据研究发现在患者接受人工关节植入术之后,有90%以上的患者能够维持使用20年以上。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人工关节材料已经基本上符合耐磨,且不会在机体内产生排斥作用的标准。但是有调查结果发现,在术后患者不注意人工关节的保养,做一些较为剧烈的运动,这些不良行为都会严重磨损人工关节,使正常人工关节的寿命大打折扣。同时也可能出现其他并发症,这样就容易导致患者需要再次治疗。
临床数据表明,只要患者在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之后能够遵照医嘱参与正常、适度、有规律的康复训练,患者原有的关节性疾病基本上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同时使患者恢复到原有的生活质量。要想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有一些注意事项,下面便是对这一方面的简单描述。
1常见关节置换类型
1.1髋关节置换
1.1.1脊柱骨折
脊柱骨折是最常见的疾病,如果不采用手术治疗可导致脊柱变性,丧失原有的关节功能,进而发生深静脉血栓,也可导致出现肺炎,甚至是导致患者死亡等严重不良症状。人工关节置换数最主要的治疗目的就是给予受损的髋关节一定的支撑,以及最大限度地恢复受损关节功能。从而使患者能够恢复机体的正常运作,使患者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并且通过运动还可提高患病后身体免疫力,增强其抵抗疾病的能力。对于年轻人的股骨颈骨折,大多数采用内钉固定治疗,效果更好。对于老年人合并脊柱骨折的椎体骨折,临床上最常见的有两种治疗方案:内固定和关节置换。临床上通过对大量兵力治疗后效果的研究发现,内部固定还存在许多风险,最大的问题是非术后疾病复发的可能性大于关节置换术,例如股骨头缺血坏死,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的痛苦程度大大增加,接受内固定的患者再次接受治疗几率高,增加了遭受痛苦的可能性也增加了住院带来的经济负担的可能性。
1.1.2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在临床上也算是一种相对高发的骨折性疾病。在大量临床病例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所有股骨转自间骨折患者中占90%。这主要还是由于这类人群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高,多发性硬化症,且合并其他病症,难以治疗,常常与其他医疗条件相结合,所以往往需要更高的医疗条件,且患者预后并不良好。随着近年来对转子间骨折的深刻研究和治愈水平的不断提高,外科治疗已成为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最好标准。其中切开复位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是最常见的用于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
1.2膝关节置换
膝关节炎在我国所有的关节炎疾病中发病率最高,大约在10%左右。在所有的膝关节炎患者中,老年群体所占比例最大,在80%左右,大多数患者的发病原因是长期的软骨受损,以及软骨下骨发生囊变。其病变发展很缓慢,当各方面的损伤长期出现积累之后,就会引发膝关节炎的发生,使膝关节原本的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并且会出现严重的疼痛。膝关节置换通过换上假肢来使关节炎正常恢复,可以改善关节的活动性并减轻疼痛,因此,在临床上,其被称为是治疗膝关节炎最好的治疗方法之一。从长远来看,假体置换的病人存活率超过10年≥90%,但该方法不适合年轻和活跃的患者。
1.3肩关节置换
肩关节置换适合于头颈部骨折和慢性肩关节疾病。它旨在减轻肩部疼痛,提高活动能力,降低僵硬度。肱骨头颈骨折,肩旋转袖断裂等急性肩关节严的患者可以选择人工关节置换关节治疗,使患者的病情得到稳定,并促进患者痊愈,在感染,如心脏综合征神经血管疾病的慢性患者也会影响病骨关节炎的肩膀,使用人工关节置换可以恢复其症状
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
临床上一般来说将术后第六周称为是接受康复训练的分界点。这也就要求在患者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后不能急于接受康复训练。髋关节是一种球窝型关节,所以临床上要求在进行人工髖关节安装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稳定。之所以要求患者在术后六周时间内不要过多的进行康复训练,主要还是为了防止人工髋关节脱落。
被动CPM机辅助训练,以及床旁重力自然下垂训练,是轴屈伸训练的主要内容。那么手术6周后,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在接受手术后的六周患者首先需要做的是外展肌训练。其中的臀中肌、阔筋膜张肌、臀小肌都属于髋关节外展肌。以上所述的这些肌肉能够起到伸展髋关节的作用,同时在机体做负重运动时,能够很好地使身体保持稳定。特别是在行走中,对稳定骨盆、保持身体平衡起着重要作用。锻炼外展肌,主要靠侧抬腿锻炼,侧卧或站立姿势均可。一般来说,经过6周的训练,疼痛会明显减轻,走路跛行也会得到改善。训练开始时,如果外展肌力量很差,只能先站立,双腿抬向一侧;训练一段时间后,肌肉力量增强,然后逐渐转向侧卧位。
3 康复锻炼注意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在膝关节置换术后经常需要做股四头肌锻炼,但这种锻炼不建议在髋关节置换术后进行,因为这样容易对髋关节造成很大的压力。当患者伸直并抬起腿时,患者需要用自己的大腿来施加力量,这样,抬起的腿就相当于撬动杠杆。用整条腿的重量“撬动”新换的髋关节是非常危险的。因此,髋关节置换术后不建议伸直抬腿,而躺在床上只是做勾腿不完全抬腿的练习是可以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康复训练中有两种疼痛是正常的。
事实上,无论患者术后在家做什么样的训练,当训练强度稍高时,基本上都会导致腿部疼痛或伤口疼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停止训练后疼痛没有消失,而是一直持续下去,那么就需要及时的治疗。此外,许多患者在髋关节置换术后也有类似的经历:行走后骨头会顶的疼痛。其实,手术后三个月内,这种现象很正常。因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6周开始训练肌肉,这往往导致肌肉力量薄弱。没有肌肉保护的关节就像没有润滑剂的关节,两个坚硬的物体会被挤在一起,造成碰撞的感觉,有时还会有疼痛。因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不久,患者往往会有“一走就骨头疼”的感觉。
以上便是关于人工关节置换后在生活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对于患者来说,在术后的康复护理非常重要,这也是在其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在日后护理不好很有可能导致患者治疗失败,患者在出院后,应及时了解相关护理知识,避免意外的发生。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汉市人民医院,四川德阳 61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