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教学目标要求,从三个方面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对开展有效课堂练习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学习潜能;课堂练习;教学实效
问题是数学学科的灵魂,是学生巩固知识、提升技能的重要载体。课堂练习作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渗透教学知识内容,锻炼学生解题能力的环节,是学生主体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智力发展的手段,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效能评析和总结的有效途径,进行知识教学调节的重要措施。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紧扣学生主体特性,面向全体学生,运用有效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实践、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践证明,数学课堂练习是培养学生思维、解题等能力的重要途径。可见,教师在课堂练习内容的选择上要贯彻新课程标准,体现教学原则,遵循心理发展规律,做到“新”、“活”、“近”等特点。本人现结合课堂教学体会,对开展有效课堂练习进行阐述,请予以指正。
一、抓住学生情感特性,提供多样练习环境,激发学生良好学习潜能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外界有效因素的影响,自身主观内在情感能刺激和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处在积极状态下,心理就会充满愉悦和满足,因此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也能集中,自主学习意识就会增强。否则,就产生消极情感,不利于学习。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题型设置时要根据初中学生好胜心强、爱表现,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心理特征,创设具有生动性,趣味性的数学课堂练习,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从而体现“新”。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判定”内容时,在练习环节教师设置“如下图所示,将圆桶中的水倒入一个直径为40cm,高为55cm的圆柱形容器中,圆桶放置的角度与水平线的夹角为45°,若使容器中的水面与圆桶相接触,则容器中水的深度至少应为多少厘米?”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内容,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充满积极地学习欲望。又如在“梯形”知识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置“如图所示,等腰梯形ABCD中,DC∥AB,对角线AC⊥BD于O,若DC=3cm,AB=8cm,求梯形的高”问题,让学生开展同桌之间竞争机制,看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进行有效证明,并且做到准确率高,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知识解答活动中,让学生带着愉快心情学习,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品质。
二、抓住问题内在特性,开展多样问题练习活动,提升学生练习实效
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是数学学科教学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数学问题作为知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能力锻炼的重要载体。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在问题解答过程中,紧扣教学内容知识点及其内在关联,运用不同解题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获得最佳解题途径。
三、抓住数学应用特性,揭示知识应用价值内涵,提升学生练习效能
数学是一门生活性的基础知识学科,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对初中数学教材整体章节知识体系的分析与梳理,可以发现“生活性”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和作用。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练习,实现对现实问题的有效解答,是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和要求。
如在“二次函数”练习环节,教师通过知识要点和重难点分析,发现该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具有密切关联。因此,在课堂练习环节中,教师设置了“如图所示,在一块直角三角形区域ABC中,∠C=90°,AC=8,BC=6,现要在△ABC内建造一个矩形水池DEFG,如图的设计方案是使DE在AB边上。实际施工时,发现在AB边上距B点1.85处有一棵大树,问:这棵大树是否位于最大矩形水池的边上?如果在,为保护大树,请设计出另外的方案,使三角形区域中欲建的最大矩形水池能避开大树”的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开展问题探究活动。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通过知识迁移、分类思想等解题方法,实现了问题的有效探究,从而实现学生探究能力和学习效能的有效提升。
总之,开展好课堂练习活动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准的重要标尺,教师在课堂练习环节,要与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内容进行有效结合,实现数学应用意识和勇于创新精神的树立。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纲要》(精编版)
[2]何鹏程 川北教育学院学报 建立激励制度培养知名教师 1997.02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八一中学)
关键词:学习潜能;课堂练习;教学实效
问题是数学学科的灵魂,是学生巩固知识、提升技能的重要载体。课堂练习作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渗透教学知识内容,锻炼学生解题能力的环节,是学生主体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智力发展的手段,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效能评析和总结的有效途径,进行知识教学调节的重要措施。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紧扣学生主体特性,面向全体学生,运用有效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实践、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践证明,数学课堂练习是培养学生思维、解题等能力的重要途径。可见,教师在课堂练习内容的选择上要贯彻新课程标准,体现教学原则,遵循心理发展规律,做到“新”、“活”、“近”等特点。本人现结合课堂教学体会,对开展有效课堂练习进行阐述,请予以指正。
一、抓住学生情感特性,提供多样练习环境,激发学生良好学习潜能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外界有效因素的影响,自身主观内在情感能刺激和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处在积极状态下,心理就会充满愉悦和满足,因此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也能集中,自主学习意识就会增强。否则,就产生消极情感,不利于学习。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题型设置时要根据初中学生好胜心强、爱表现,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心理特征,创设具有生动性,趣味性的数学课堂练习,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从而体现“新”。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判定”内容时,在练习环节教师设置“如下图所示,将圆桶中的水倒入一个直径为40cm,高为55cm的圆柱形容器中,圆桶放置的角度与水平线的夹角为45°,若使容器中的水面与圆桶相接触,则容器中水的深度至少应为多少厘米?”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内容,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充满积极地学习欲望。又如在“梯形”知识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置“如图所示,等腰梯形ABCD中,DC∥AB,对角线AC⊥BD于O,若DC=3cm,AB=8cm,求梯形的高”问题,让学生开展同桌之间竞争机制,看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进行有效证明,并且做到准确率高,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知识解答活动中,让学生带着愉快心情学习,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品质。
二、抓住问题内在特性,开展多样问题练习活动,提升学生练习实效
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是数学学科教学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数学问题作为知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能力锻炼的重要载体。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在问题解答过程中,紧扣教学内容知识点及其内在关联,运用不同解题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获得最佳解题途径。
三、抓住数学应用特性,揭示知识应用价值内涵,提升学生练习效能
数学是一门生活性的基础知识学科,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对初中数学教材整体章节知识体系的分析与梳理,可以发现“生活性”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和作用。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练习,实现对现实问题的有效解答,是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和要求。
如在“二次函数”练习环节,教师通过知识要点和重难点分析,发现该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具有密切关联。因此,在课堂练习环节中,教师设置了“如图所示,在一块直角三角形区域ABC中,∠C=90°,AC=8,BC=6,现要在△ABC内建造一个矩形水池DEFG,如图的设计方案是使DE在AB边上。实际施工时,发现在AB边上距B点1.85处有一棵大树,问:这棵大树是否位于最大矩形水池的边上?如果在,为保护大树,请设计出另外的方案,使三角形区域中欲建的最大矩形水池能避开大树”的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开展问题探究活动。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通过知识迁移、分类思想等解题方法,实现了问题的有效探究,从而实现学生探究能力和学习效能的有效提升。
总之,开展好课堂练习活动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准的重要标尺,教师在课堂练习环节,要与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内容进行有效结合,实现数学应用意识和勇于创新精神的树立。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纲要》(精编版)
[2]何鹏程 川北教育学院学报 建立激励制度培养知名教师 1997.02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八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