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辅导员作风建设直接影响到高校学风、校风的养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旨在从制度建设、克服职业倦怠、提升效能感、塑造人格魅力等方面浅析如何加强辅导员作风建设。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直接维护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组织者、高校校风学风建设的直接实施者以及大学精神直接营造者和传播者。[1]加强辅导员作风建设,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是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环节。要把加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作风建设作为一项常规和长远的任务持之以恒的抓好抓实,作为师风师德教育的重要载体不断予以创新,不断增强高校辅导员加强自身作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务实管用的长效机制
加强辅导员作风建设是高等学校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它直接影响到高校学风、校风的形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也是学生工作开展成功的关键。加强作风建设需要抓好源头,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推进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职业化。在工作中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发展方向和职业道路等内容。对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进行细致科学的规范,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比如完善制定辅导员例会制度、理论学习制度、谈心谈话制度、随堂听课制度、主题班会制度、进宿舍制度、与任课教师联系制度等辅导员工作制度,通过制度规范,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制度,使辅导员的日常行为操守有规可循,有章可依,从而提高辅导员整体队伍的规范性和工作的严谨性,建立健全和完善巩固辅导员作风建设成果的长效机制。
建立鲜明的奖惩制度,辅以有力度的奖惩措施,广开言论,强化监督,防微杜渐,不断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免疫能力。辅导员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立体工程。要建立程序化的辅导员评价机制,要广泛动员学生、教师、辅导员和管理层,使评价机制合理化、科学化。同时建立保障实施机制,对实施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督和评价,使评价机制落到实处[2]。在严肃而不失活泼的氛围中不断健全辅导员队伍的工作制度、民主制度、监督制度和教育制度,全面加强辅导员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弘扬新风、抵制歪风,为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有效克服职业倦怠,不断提升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和价值认同感
辅导员的岗位是锻炼人、培养人的岗位。年轻教师经过辅导员岗位的洗礼,既可以实现思想感情升华,也可以锻炼多方面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是宝贵经历,更是一笔人生财富。但是当激情投入后看不到预期效果,以及面对繁忙庞杂的工作,很多辅导员都曾经历过职业倦怠。如何克服和避免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不断提升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和价值认同感需要进行积极探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要明确辅导员工作的角色定位,分清其工作职责。[3]在高校,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职责不清,从而造成辅导员工作的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在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中,对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定位有了明确的界定。各高校应为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正本清源”,将其从“保姆”式的杂务中“解放”出来,让其工作职责明晰,要树立辅导员也是专业人员的思想,彻底改变辅导员是学生工作“勤杂工”的观念,确保辅导员能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引导辅导员在自己的岗位上以一种良好的态度去创新思路,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
第二,要高度重视辅导员素质培养,健全学习教育机制。定期组织辅导员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累积丰厚的实践经验,防止知识枯竭,学用脱节。所谓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唯有自省修身方可教书育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学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辅导员不仅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觉悟,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良好的心理素质,灵活的反应能力、自控能力、调节能力,坚韧向上、诚实乐观的精神气质,还需要有丰厚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才能真正的以身作则,积极的投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去。
第三,要积极搭建发展平台,引导辅导员努力向科学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主要特征包括: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沦与方法知识体系;系统的伦理规范和长期的专业训练;明确的从业标准和严格的资格限制;专业上的自主性和学术团体的权威性。专业化不仅要靠辅导员自身的不断学习,也要靠相关部门的系统规划和培训,多渠道、分层次、多形式全面提高辅导员素质。学校应成立负责辅导员培训的部门,完善其培训制度,以从根本上保证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并且可以在辅导员内部实现适当分层,形成工作和专业梯队,走学科化和专家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四,要健全关怀机制,有效提高辅导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高校领导首先要转变观念,要把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到一定的政治高度来认识,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摆正各种资源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其他工作之间的分配关系,要在制度方面加大对辅导员的倾斜力度,要在福利待遇、相关奖励、提拔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4]。既要让其真正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同时也要让他们与专职教师一样在培训、进修、职称评聘等方面享受同等的待遇。
第五,要体现以人为本,在生活问题上予以关爱。家庭和谐影响校园和谐,校园和谐关涉社会的和谐。辅导员工作量相当饱和,无暇去从事其它兼职工作,因此在经济收入、学历职称、科研上处于弱势地位,需要组织在生活上予以关爱。根据其工作性质和特点,如在通讯费用、晚间值班、津贴标准等方而给予政策上的倾斜。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工作上有成就感、政治上有优越感、生活上有稳定感。使辅导员队伍有精神支柱和工作动力,才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第六,要畅通出路,有效解决长远发展。解决辅导员个人今后出路问题,是安定辅导员工作情绪的基本保证。一是大胆给辅导员压担子,鼓励其在任职期间创造工业绩,促进自身发展;二是根据其工作业绩和能力,大胆提拔任用;三是对有专业优势、善学肯钻的辅导员往教学岗位分流;四是鼓励和选送年轻辅导员在职或脱产攻读学历和第二学位;五是解决其后顾之忧。在职称评聘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使其与专职老师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通过从六个方面积极努力,有效克服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引导辅导员通过在岗位实践中锻炼、在个人的进步中成熟,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不断获得、深化、提升职业价值认同,始终保持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坚韧的意志品格、饱满的精神状态、严谨的思想作风、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积极和谐的身心素质和相适的工作能力,把做好辅导员工作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现实平台,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事业感、成就感。
三、积极营造浓郁的高校文化,塑造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带动辅导员的作风建设
[5]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引导、制度建设固然重要,但辅导员作风建设的关键还在于辅导员将其内化,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作为大学生思想工作最基层的引导者,辅导员言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是一种直接而有力的教育力量,能否拥有一个健康人格是辅导员作风建设成功与否的核心。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下的爱岗敬业、廉洁自律的优良传统,奠定好的兢兢业业、献身教育的工作作风对辅导员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辅导员置身其中,感受到的就是浓郁的真善美,他们就在求知、求美、求真的历程中,不断汲取文化的精华和甘泉,向着完善的自我迈进。同时,学校要引导辅导员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与学生共同体验活动的过程与感受,换位体验学生活动,了解学生真实的身心感受,进而树立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的良好形象。高校文化的教育力量促进了辅导员的自我教育,辅导员的自我教育又彰显了高校文化的教育力量,两者交相辉映,有利增强了辅导员作风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增强了岗位奉献、自我提高、立志成才的意识,不断加强自身的作风建设。
四、坚持把作风建设贯穿于工作全过程,在工作中砥砺品格,磨炼意志
辅导员的工作艰辛而光荣,需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辅导员的个人品质和个人作风就需要在在一点一滴的具体工作中检验。对辅导员个体而言,只有从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用思想影响学生,以品性折服学生干部,凭智慧点拨学生,依真情感化学生。面对繁忙的工作,辅导员须本着态度诚实、工作扎实、做人老实的作风,深入学生宿舍、教室、自习室、食堂,全方位掌握学生信息。
胸怀爱心、细心、耐心、关心,尽己所能帮助困难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反身自省、弥补不足,正确处理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新方法。
五、关心辅导员个人成长,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传帮带”的作用和优势
一方面着重突出新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积极帮助他们联系校内外的培训机会,促进辅导员扩充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特别是要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及职业指导能力,增强其职业化信心,帮助其尽早稳步进入工作正轨。另一方面为了在实际工作中帮助新任辅导员更好地成长,可以开展“新老辅导员结对子”活动,即每名新任辅导员与一名上年度考评优秀的老辅导员结成对子,在日常学生工作中随时随地进行探讨和指导,每个月提交“结对子”记录,反馈情况成效显著。通过传帮带,使辅导员在工作中长期实践积累的优良传统得到继承,积淀下的宝贵经验得到发扬。
“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总之,辅导员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根据新形势新任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勇于改革、不断创新,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5]刘芳、赵美、郭晶.加强辅导员作风建设,构建和谐高校校园. 《时代教育》2008年第9期
[2]刘强.浅析高校辅导员工作.甘肃科技纵横(科学管理)2009年(第38卷)第5期
[3]黄雄英、宣跃文、董承军.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其干预.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8月第23卷第4期
[4]曹红站.浅析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教育与职业第29期(总第633期)
第3卷第11期2009年11月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直接维护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组织者、高校校风学风建设的直接实施者以及大学精神直接营造者和传播者。[1]加强辅导员作风建设,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是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环节。要把加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作风建设作为一项常规和长远的任务持之以恒的抓好抓实,作为师风师德教育的重要载体不断予以创新,不断增强高校辅导员加强自身作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务实管用的长效机制
加强辅导员作风建设是高等学校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它直接影响到高校学风、校风的形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也是学生工作开展成功的关键。加强作风建设需要抓好源头,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推进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职业化。在工作中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发展方向和职业道路等内容。对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进行细致科学的规范,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比如完善制定辅导员例会制度、理论学习制度、谈心谈话制度、随堂听课制度、主题班会制度、进宿舍制度、与任课教师联系制度等辅导员工作制度,通过制度规范,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制度,使辅导员的日常行为操守有规可循,有章可依,从而提高辅导员整体队伍的规范性和工作的严谨性,建立健全和完善巩固辅导员作风建设成果的长效机制。
建立鲜明的奖惩制度,辅以有力度的奖惩措施,广开言论,强化监督,防微杜渐,不断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免疫能力。辅导员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立体工程。要建立程序化的辅导员评价机制,要广泛动员学生、教师、辅导员和管理层,使评价机制合理化、科学化。同时建立保障实施机制,对实施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督和评价,使评价机制落到实处[2]。在严肃而不失活泼的氛围中不断健全辅导员队伍的工作制度、民主制度、监督制度和教育制度,全面加强辅导员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弘扬新风、抵制歪风,为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有效克服职业倦怠,不断提升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和价值认同感
辅导员的岗位是锻炼人、培养人的岗位。年轻教师经过辅导员岗位的洗礼,既可以实现思想感情升华,也可以锻炼多方面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是宝贵经历,更是一笔人生财富。但是当激情投入后看不到预期效果,以及面对繁忙庞杂的工作,很多辅导员都曾经历过职业倦怠。如何克服和避免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不断提升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和价值认同感需要进行积极探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要明确辅导员工作的角色定位,分清其工作职责。[3]在高校,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职责不清,从而造成辅导员工作的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在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中,对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定位有了明确的界定。各高校应为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正本清源”,将其从“保姆”式的杂务中“解放”出来,让其工作职责明晰,要树立辅导员也是专业人员的思想,彻底改变辅导员是学生工作“勤杂工”的观念,确保辅导员能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引导辅导员在自己的岗位上以一种良好的态度去创新思路,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
第二,要高度重视辅导员素质培养,健全学习教育机制。定期组织辅导员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累积丰厚的实践经验,防止知识枯竭,学用脱节。所谓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唯有自省修身方可教书育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学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辅导员不仅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觉悟,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良好的心理素质,灵活的反应能力、自控能力、调节能力,坚韧向上、诚实乐观的精神气质,还需要有丰厚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才能真正的以身作则,积极的投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去。
第三,要积极搭建发展平台,引导辅导员努力向科学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主要特征包括: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沦与方法知识体系;系统的伦理规范和长期的专业训练;明确的从业标准和严格的资格限制;专业上的自主性和学术团体的权威性。专业化不仅要靠辅导员自身的不断学习,也要靠相关部门的系统规划和培训,多渠道、分层次、多形式全面提高辅导员素质。学校应成立负责辅导员培训的部门,完善其培训制度,以从根本上保证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并且可以在辅导员内部实现适当分层,形成工作和专业梯队,走学科化和专家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四,要健全关怀机制,有效提高辅导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高校领导首先要转变观念,要把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到一定的政治高度来认识,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摆正各种资源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其他工作之间的分配关系,要在制度方面加大对辅导员的倾斜力度,要在福利待遇、相关奖励、提拔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4]。既要让其真正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同时也要让他们与专职教师一样在培训、进修、职称评聘等方面享受同等的待遇。
第五,要体现以人为本,在生活问题上予以关爱。家庭和谐影响校园和谐,校园和谐关涉社会的和谐。辅导员工作量相当饱和,无暇去从事其它兼职工作,因此在经济收入、学历职称、科研上处于弱势地位,需要组织在生活上予以关爱。根据其工作性质和特点,如在通讯费用、晚间值班、津贴标准等方而给予政策上的倾斜。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工作上有成就感、政治上有优越感、生活上有稳定感。使辅导员队伍有精神支柱和工作动力,才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第六,要畅通出路,有效解决长远发展。解决辅导员个人今后出路问题,是安定辅导员工作情绪的基本保证。一是大胆给辅导员压担子,鼓励其在任职期间创造工业绩,促进自身发展;二是根据其工作业绩和能力,大胆提拔任用;三是对有专业优势、善学肯钻的辅导员往教学岗位分流;四是鼓励和选送年轻辅导员在职或脱产攻读学历和第二学位;五是解决其后顾之忧。在职称评聘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使其与专职老师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通过从六个方面积极努力,有效克服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引导辅导员通过在岗位实践中锻炼、在个人的进步中成熟,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不断获得、深化、提升职业价值认同,始终保持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坚韧的意志品格、饱满的精神状态、严谨的思想作风、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积极和谐的身心素质和相适的工作能力,把做好辅导员工作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现实平台,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事业感、成就感。
三、积极营造浓郁的高校文化,塑造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带动辅导员的作风建设
[5]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引导、制度建设固然重要,但辅导员作风建设的关键还在于辅导员将其内化,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作为大学生思想工作最基层的引导者,辅导员言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是一种直接而有力的教育力量,能否拥有一个健康人格是辅导员作风建设成功与否的核心。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下的爱岗敬业、廉洁自律的优良传统,奠定好的兢兢业业、献身教育的工作作风对辅导员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辅导员置身其中,感受到的就是浓郁的真善美,他们就在求知、求美、求真的历程中,不断汲取文化的精华和甘泉,向着完善的自我迈进。同时,学校要引导辅导员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与学生共同体验活动的过程与感受,换位体验学生活动,了解学生真实的身心感受,进而树立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的良好形象。高校文化的教育力量促进了辅导员的自我教育,辅导员的自我教育又彰显了高校文化的教育力量,两者交相辉映,有利增强了辅导员作风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增强了岗位奉献、自我提高、立志成才的意识,不断加强自身的作风建设。
四、坚持把作风建设贯穿于工作全过程,在工作中砥砺品格,磨炼意志
辅导员的工作艰辛而光荣,需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辅导员的个人品质和个人作风就需要在在一点一滴的具体工作中检验。对辅导员个体而言,只有从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用思想影响学生,以品性折服学生干部,凭智慧点拨学生,依真情感化学生。面对繁忙的工作,辅导员须本着态度诚实、工作扎实、做人老实的作风,深入学生宿舍、教室、自习室、食堂,全方位掌握学生信息。
胸怀爱心、细心、耐心、关心,尽己所能帮助困难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反身自省、弥补不足,正确处理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新方法。
五、关心辅导员个人成长,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传帮带”的作用和优势
一方面着重突出新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积极帮助他们联系校内外的培训机会,促进辅导员扩充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特别是要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及职业指导能力,增强其职业化信心,帮助其尽早稳步进入工作正轨。另一方面为了在实际工作中帮助新任辅导员更好地成长,可以开展“新老辅导员结对子”活动,即每名新任辅导员与一名上年度考评优秀的老辅导员结成对子,在日常学生工作中随时随地进行探讨和指导,每个月提交“结对子”记录,反馈情况成效显著。通过传帮带,使辅导员在工作中长期实践积累的优良传统得到继承,积淀下的宝贵经验得到发扬。
“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总之,辅导员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根据新形势新任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勇于改革、不断创新,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5]刘芳、赵美、郭晶.加强辅导员作风建设,构建和谐高校校园. 《时代教育》2008年第9期
[2]刘强.浅析高校辅导员工作.甘肃科技纵横(科学管理)2009年(第38卷)第5期
[3]黄雄英、宣跃文、董承军.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其干预.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8月第23卷第4期
[4]曹红站.浅析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教育与职业第29期(总第633期)
第3卷第11期200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