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654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以外,还要张扬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格教育。当前由于现代“人”的教育观念的缺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急功近利,应试教育下的文本僵化处理等多种因素导致人格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误区。这主要表现对人格教育的界定不清,将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人文教育混同于人格教育或者以之取代人格教育。
  一、人格教育的特征
  那么,什么是人格教育呢?简而言之,人格教育,就是一种发展学生心理素质,以培养健康的和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它具有一下特征:首先,人格教育强调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统一,人格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能灵活运用语言,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且具有高尚的情操。能用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即追求知、情、行的统一,避免知、情、行相互冲突的多重人格”。其次,人格教育着眼于健全人格培养,更注重认知教育“人格教育把知识获得,智力发展,技能形成视作人格培养的组成部分”。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如语言、艺术、道德、哲学等所展示的人性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由它们所构成的有机整体真正展现了人格的深度和广度“这些文明成果是人格培养中认知教育的源泉”再次,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它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往往支配着一个人的外显行为,通常以社会舆论或社会规范作为评价标准。
  二、人格教育的目标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目标分为两个层面,即个人品质层面的目标和道德精神层面的目标。个人品质层面的目标主要包括:1.积极的自我观念。包括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悦纳自己,为他人所悦纳;自省自律,自尊自爱”2.面对和接受现实。包括正视现实,接受现实;正视困难挫折,不轻易被困难打倒,具备一定的抗挫折能力;相信自己的力量,随时接受挑战。3.关爱的品格。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同情别人、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助人为乐。4.乐观开朗的性格。包括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遇事不冲动不偏激;能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对前途充满信心与希望。道德精神层面的目标主要包括:1.爱国主义情怀。包括热爱祖国语言,热爱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维护国格尊严,关心国事,忧国忧民。2.诚实守信。包括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信守诺言;待人真诚,不虚伪;具有责任心,勇于承担责任。3.独立意识。包括能够独立生活,具备独立的人格;能依靠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轻易接受他人的帮助和支配;能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4.自强不息。包括意志坚强、积极进取,勇敢,勇于接受挑战;不胆小怕事,不怕困难;做事有耐心,能坚持到底。5.奉献精神。包括能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当自己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能牺牲自己的利益而顾全他人和集体的利益。
  三、实施人格教育的策略
  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实施要坚持以人为本,“社会的主体是人,一切社会的活动,究其本质都是人的活动”而社会的需求都是成熟的人。因而,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也就成为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具体的实施策略有:1.要充分挖掘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蕴含人格教育的因素。首先,初中语文课本课文中人物形象蕴含着丰富的人格示范内容,如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屈原、文天祥、李白、谭嗣同等先贤。教学文本是我们进行人格教育的最佳资源,要善于发掘教材中富有人格教育意义的材料,激活其中蕴含的有关人品、道德、才能、见识等富有人格魅力的内容,再现文章中的人情世风,让学生去寻索作者属文时的内心世界,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人品人格直接碰撞。其次,语文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再次,转变教育观念充分把握文本中的人格教育因素。2.在初中语文教育能力培养过程中加强人格教育。在培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加强人格教育。3.利用初中语文教师的人格力量进行人格教育。语文教师应该有健康的性格“忠厚诚实的教师教学严谨,谦逊温和的教师能与学生打成一片,正直善良的教师能受到学生的尊重,活泼机智的教师更易受到学生的崇拜。这些美好健康的性格会给学生良性的影响”反之,有心理缺陷的教师或多或少会对学生的人格养成造成不良的影响。语文教师还要有丰富的情感“情之所至,可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可以落泪,可以哭泣,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教师的一肇一笑、一言一语都能深深打动学生,使学生产生共鸣。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人格魅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榜样的作用会让学生去关注老师的一言一行,尝试信任老师,而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帮助学生一步步地建立起对老师的信任,并且巩固榜样的作用”。这样,就有利于建立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在新课程倡导的新课堂是必须要学生积极参与的,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一切理念和想法都是没办法实现的,而学生的积极参与源于对老师的认同、敬重和信任,否则的话可能学生刚开始觉得新鲜还会积极参与,时间长点就会担心影响他们的考试和升学,从而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
其他文献
由于时空的间隔,现在的学生对中国历史很陌生,在他们眼中,历史仿佛是“故纸堆”,好像只是一串串历史年代、事件和人物的集合体。觉得学习历史没有多大用处,课本所讲的历史事件离我们太久远,因记起来困难而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学习的热情。怎样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呢?我想可以从身边或周围的历史谈起,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要注重乡土历史的开发和利用。  乡土历史取材于本地,一些历史故事、历史传说世代口耳相传。这些口碑资
期刊
从1994年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中国教师的专业地位。2001年4月1日起,我国首次开展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并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一、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新课程带来了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毫无疑问,这些“新”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但由于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差甚远,所以使新课程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农村初中大班额普遍存在,严重地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给课程改革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应当积极探讨研究大班额情况下的教学,以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知识,人人都获得必须的知识,不同的人在学习上有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 大班额 分层 分组  若再不研究大班额情况下的教学方法,改进策略,那么就只能每天埋头于“备、教、辅、改、考”中,成为“改作业的机器人”,根据再无力顾及其它,更不需说提高教学
期刊
摘要: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而减负是推行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从何而来。  关键词:扩展知识 教师的责任 创新  在当今中国教育界使用最为频繁的几个词汇恐怕非“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减负”莫属,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呢?这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原因,其核心是传统的劳动人事制度。其次是教育体制的原因,其核心是高考制度与学校、教师评价制度。最后是教师方面的原因
期刊
油画从凡代克开始致技法完善至今也有500多年,题材也从当时的人物到现代的抽象景物。然而摄影和新媒体的出现都对传统油画有着冲击和挤压。但是传统毕竟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一种集体文化的选择,它是保护良好生活秩序、追求共同体利益的一种力量。在谈到关于西方500年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有一段话让人深思:“衰落这个词指的只是减弱”,它并不意味着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的人丧失精力,才能和道德观念。正相反,现在是一个
期刊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诵学生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但是“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讲得很辛辛苦,却效果甚微。学生理解起来也很难,觉得越学越深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期刊
随着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流动孩子教育问题日趋突出。有关调查显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约有近2000万流动儿童成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据流动儿童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有近四分之一的流动儿童因认为受歧视而自卑,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解决流动儿童心理问题,成为学校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心理问题的表现  1.不愿学习。  学习的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
期刊
减负是老话题,是一道难题,小学生学业负担偏重原因涉及到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减负工作需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需要全社会都参与进去。并有坚持到底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我们无法扭转社会,无法改变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我们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负,我们学校、教师、家长义不容辞!  减负减什么?我们觉得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减去不合理的学习与心理负担。据了解,小学生手头的教学辅助用书,每门学
期刊
现行教学大纲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地理教学也不例外.地理教师亦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作是我们地理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现根据我教学实践总结,谈谈中学地理德育的主要特点,再根据这些特点谈谈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渗透途径。  一、中学地理德育的主要特点  1.地理德育因素的广泛
期刊
《套中人》是篇老课文了,但教过许多次一直以来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本次我试着以只抓一点走进文本的方式,组织学生打开一条进入课文的通道,从而走进人物,品味语言,掌握方法,评析形象,思考生活。  这篇课文是小说,但我个人觉得最有价值的是人物描写,于是无需大谈什么情节、环境,抓住一个人物描写,走进课文,品味人物描写的语言,评析人物,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为自己寻找一个入点,解读一篇经典。  而本文的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