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羌历年”是我国少数民族羌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小年”羌历年于2008 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关键词: 羌历年;节日志;变迁
一、羌族的地理分布
羌族自称“尔玛”、“玛”、“尔麦”或“日玛”、“日麦”。主要分布在四川茂县、汶川、黑水、松潘以及北川等县。其中,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有十五万余人,绵阳市有十三万余人。除了上述的羌族主要聚居地之外,“5.12”后,有少部分羌族被迁移到四川省邛崃市。1958 年,茂县、汶川、理县三县合并,成立茂县羌族自治县,县府设威州镇,1963年恢复汶川、理县的建制,茂县羌族自治县府迁回凤仪镇。1987 年7 月,国务院撤销茂汶羌族自治县,恢复茂县,以茂汶羌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为茂县的行政区域。
二、节日综述
据记载,在秦汉以前,羌族就有过羌历年的习俗。来源也有不同的说法:历法推算,古代氐羌人用十月历法,把一年分为十个月,十月初一被认定是一年的开始,所以,这个节日除了还愿、祈福吉祥的民族节日内容外,还有辞旧迎新的意思;另外,关于羌历年的来历传承中有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解释,相传天神的三女儿木姐珠,因爱慕人间羌族小伙子斗安珠,决心下凡同斗安珠结为连理。父母以粮种、树种、牲畜作为陪嫁并将木姐珠许配给羌族小伙斗安珠。木姐珠来到人间,繁衍了人类,所带的树种也长成了森林,粮种给人间带来了五谷丰登。女儿为感谢父母的恩惠,把丰收的硕果、粮食、牲畜摆在原野上,向天祈福,这天恰好也是农历的十月初一。所以,羌人就把这一天作为节日。
三、羌历年活动的主要人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冲击、外来旅游人口的不断涌入,很快改变了羌寨原本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人们对羌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断减弱。近几年,由于国家政策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当地政府也开始介入羌历年活动仪式当中,保护、发展、传承并存。随着羌历年的变化。现在羌历年活动主要人物角色也发生了变化:首先在祭祀方面:释比是羌族的宗教职业者,专门从事祭山、还愿、驱鬼、超度等活动。释比只限男性。没有宗教性组织或寺院,但必须供奉历代祖师。释比在羌族社会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是羌族人民平安幸福的护佑者。释比熟知羌族的社会历史和神话传说并且具备一定的医药常识,能从事巫师活动。
其次在组织方面:现代的羌历年主要是由政府出资引导,政府在羌历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领导和工作人员都会与村民一同庆祝羌历年,并在晚上参加篝火晚会。在羌历年前后,各家都会精心准备,到处可以看到节日的气氛。祭祀是羌历年中最重要的活动,人们要把祭祀用的神羊牵引上山,祭祀用的猪、鸡抬上山,祭祀期间全寨都要停止一切活动,共同庆祝羌历年。
四、饮食习惯
羌族因为聚居地的农作物一般是以以玉米为主,在碉楼上都可以看到晾晒的玉米。其他主要还有小麦、青稞、荞麦、各种豆类以及蔬菜,羌人经常吃的蒸蒸饭是最富民族特色的。另外,洋芋(土豆)也是羌族人民喜爱的食物之一。一般就直接用火烤或者蒸出来直接食用。另外洋芋糍粑也深受羌人喜爱。蔬菜主要有萝卜、白菜、各种野菜,肉食品主要有猪肉、羊肉、牛肉、鸡肉等,猪肉一般都是风干制作成腊肉。经济作物主要苹果、花椒为主。近几年新兴的经济作物有大樱桃、青脆李、枇杷等。
五、祭祀仪式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传统的羌历年仪式也产生了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由以前各家各户各自过羌历年,逐渐演变成是羌民的集体活动。现今羌民都是集体过羌历年,特别是在“5·12”大地震后,这种现状越来越明显,不仅反映了羌民的民族认同逐渐增加,更是羌民生活富裕的体现。现在羌历年的政府主导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甚至有些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就不会举行祭祀活动。政府的干预现在也就成为羌民过羌年的经济后盾,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传统的羌历年仪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首先是政策的转变。羌历年,也是“羌历新年”、“过小年”,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祈平安的节日。羌历年,是把宗教、歌、舞、饮食集为一体的民间节庆活动,体现了羌人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1988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确定羌族同胞的法定节日。从此,羌历年才得到有效的保护。
其次是生活环境的改变。羌民的传统住房都是碉楼,建筑非常牢固。羌族碉楼主要分为六大功能层: 最底层为牛羊猪圈,厕所也是在这一层,与牛、羊、猪等共用; 第二层是火塘层,羌族碉楼的火塘层来源是人类的取火阶段,火塘中的男神、女神、火神三神构成了羌族最原始的信仰; 第三层为储藏室,是用来储藏粮食; 第四层为天平台; 第五层为平台上的小楼; 第六层为勒色。地震之后,羌民普遍搬入政府提供的安置房中,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些传统习惯随之发生变化。
再次是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相互的来往,这样的来往带来了本民族的生活习惯,还有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思想等等,这些外来的文化会对当地产生影响,当然,这样的影响也是相互的。羌族世代居住在高山远寨,对于外来文化的进入,当然会不断的调整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来适应这个世界,所以没有不变化的传统文化。
最后是传统文化的重构:释比在羌族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释比也是羌族原始宗教的执行者,因为羌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所以羌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靠口口相传。释比,更是羌族本土文化的主要记述者与传承者。地震之后,国家开始抢救羌族文化。近些年,羌族利用传统文化来发展旅游业等相关产业,来增长经济。这样其实同时也促进了庆祝传统羌历年方式的改变,作为羌族非常重要的祭祀仪式,不可以摈弃它,只有变化自身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才能得到真正的传承发展。
羌历年反映了羌族的历史与文化。民族文化的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对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必须提高和改善羌族民众的生活水平,否则一切都只是表面的。如果本民族的人都不愿意接受自己的传统文化,那任何外在的都是徒劳的。所以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积极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带动经济,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這才是保护民族文化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民俗学原理.[M].乌丙安.辽宁教育出版社.
2) 羌历年节日志——以“5.12”地震后直台村为例.[J].田延广.西藏民族学院报.
3) 观看羌历年——视觉文化语境下的仪式与民族.[J].王柳润.中央美术学院.
4 ) 分与合:“神羊”共食与羌族宗教情感的整合——以邛崃异地安置区“羌历年为例.[J]. 田延广.四川民族学院报.
5 ) 羌历年采风.[J].林雪.中国西部.
6)由羌历年看羌文化.[J].汪洋.中国减灾.
作者简介:王苑(1989.05--),女,26,羌族,籍贯四川省理县,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2014级民俗学硕士 研究方向:民族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
关键词: 羌历年;节日志;变迁
一、羌族的地理分布
羌族自称“尔玛”、“玛”、“尔麦”或“日玛”、“日麦”。主要分布在四川茂县、汶川、黑水、松潘以及北川等县。其中,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有十五万余人,绵阳市有十三万余人。除了上述的羌族主要聚居地之外,“5.12”后,有少部分羌族被迁移到四川省邛崃市。1958 年,茂县、汶川、理县三县合并,成立茂县羌族自治县,县府设威州镇,1963年恢复汶川、理县的建制,茂县羌族自治县府迁回凤仪镇。1987 年7 月,国务院撤销茂汶羌族自治县,恢复茂县,以茂汶羌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为茂县的行政区域。
二、节日综述
据记载,在秦汉以前,羌族就有过羌历年的习俗。来源也有不同的说法:历法推算,古代氐羌人用十月历法,把一年分为十个月,十月初一被认定是一年的开始,所以,这个节日除了还愿、祈福吉祥的民族节日内容外,还有辞旧迎新的意思;另外,关于羌历年的来历传承中有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解释,相传天神的三女儿木姐珠,因爱慕人间羌族小伙子斗安珠,决心下凡同斗安珠结为连理。父母以粮种、树种、牲畜作为陪嫁并将木姐珠许配给羌族小伙斗安珠。木姐珠来到人间,繁衍了人类,所带的树种也长成了森林,粮种给人间带来了五谷丰登。女儿为感谢父母的恩惠,把丰收的硕果、粮食、牲畜摆在原野上,向天祈福,这天恰好也是农历的十月初一。所以,羌人就把这一天作为节日。
三、羌历年活动的主要人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冲击、外来旅游人口的不断涌入,很快改变了羌寨原本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人们对羌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断减弱。近几年,由于国家政策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当地政府也开始介入羌历年活动仪式当中,保护、发展、传承并存。随着羌历年的变化。现在羌历年活动主要人物角色也发生了变化:首先在祭祀方面:释比是羌族的宗教职业者,专门从事祭山、还愿、驱鬼、超度等活动。释比只限男性。没有宗教性组织或寺院,但必须供奉历代祖师。释比在羌族社会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是羌族人民平安幸福的护佑者。释比熟知羌族的社会历史和神话传说并且具备一定的医药常识,能从事巫师活动。
其次在组织方面:现代的羌历年主要是由政府出资引导,政府在羌历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领导和工作人员都会与村民一同庆祝羌历年,并在晚上参加篝火晚会。在羌历年前后,各家都会精心准备,到处可以看到节日的气氛。祭祀是羌历年中最重要的活动,人们要把祭祀用的神羊牵引上山,祭祀用的猪、鸡抬上山,祭祀期间全寨都要停止一切活动,共同庆祝羌历年。
四、饮食习惯
羌族因为聚居地的农作物一般是以以玉米为主,在碉楼上都可以看到晾晒的玉米。其他主要还有小麦、青稞、荞麦、各种豆类以及蔬菜,羌人经常吃的蒸蒸饭是最富民族特色的。另外,洋芋(土豆)也是羌族人民喜爱的食物之一。一般就直接用火烤或者蒸出来直接食用。另外洋芋糍粑也深受羌人喜爱。蔬菜主要有萝卜、白菜、各种野菜,肉食品主要有猪肉、羊肉、牛肉、鸡肉等,猪肉一般都是风干制作成腊肉。经济作物主要苹果、花椒为主。近几年新兴的经济作物有大樱桃、青脆李、枇杷等。
五、祭祀仪式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传统的羌历年仪式也产生了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由以前各家各户各自过羌历年,逐渐演变成是羌民的集体活动。现今羌民都是集体过羌历年,特别是在“5·12”大地震后,这种现状越来越明显,不仅反映了羌民的民族认同逐渐增加,更是羌民生活富裕的体现。现在羌历年的政府主导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甚至有些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就不会举行祭祀活动。政府的干预现在也就成为羌民过羌年的经济后盾,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传统的羌历年仪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首先是政策的转变。羌历年,也是“羌历新年”、“过小年”,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祈平安的节日。羌历年,是把宗教、歌、舞、饮食集为一体的民间节庆活动,体现了羌人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1988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确定羌族同胞的法定节日。从此,羌历年才得到有效的保护。
其次是生活环境的改变。羌民的传统住房都是碉楼,建筑非常牢固。羌族碉楼主要分为六大功能层: 最底层为牛羊猪圈,厕所也是在这一层,与牛、羊、猪等共用; 第二层是火塘层,羌族碉楼的火塘层来源是人类的取火阶段,火塘中的男神、女神、火神三神构成了羌族最原始的信仰; 第三层为储藏室,是用来储藏粮食; 第四层为天平台; 第五层为平台上的小楼; 第六层为勒色。地震之后,羌民普遍搬入政府提供的安置房中,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些传统习惯随之发生变化。
再次是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相互的来往,这样的来往带来了本民族的生活习惯,还有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思想等等,这些外来的文化会对当地产生影响,当然,这样的影响也是相互的。羌族世代居住在高山远寨,对于外来文化的进入,当然会不断的调整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来适应这个世界,所以没有不变化的传统文化。
最后是传统文化的重构:释比在羌族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释比也是羌族原始宗教的执行者,因为羌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所以羌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靠口口相传。释比,更是羌族本土文化的主要记述者与传承者。地震之后,国家开始抢救羌族文化。近些年,羌族利用传统文化来发展旅游业等相关产业,来增长经济。这样其实同时也促进了庆祝传统羌历年方式的改变,作为羌族非常重要的祭祀仪式,不可以摈弃它,只有变化自身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才能得到真正的传承发展。
羌历年反映了羌族的历史与文化。民族文化的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对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必须提高和改善羌族民众的生活水平,否则一切都只是表面的。如果本民族的人都不愿意接受自己的传统文化,那任何外在的都是徒劳的。所以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积极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带动经济,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這才是保护民族文化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民俗学原理.[M].乌丙安.辽宁教育出版社.
2) 羌历年节日志——以“5.12”地震后直台村为例.[J].田延广.西藏民族学院报.
3) 观看羌历年——视觉文化语境下的仪式与民族.[J].王柳润.中央美术学院.
4 ) 分与合:“神羊”共食与羌族宗教情感的整合——以邛崃异地安置区“羌历年为例.[J]. 田延广.四川民族学院报.
5 ) 羌历年采风.[J].林雪.中国西部.
6)由羌历年看羌文化.[J].汪洋.中国减灾.
作者简介:王苑(1989.05--),女,26,羌族,籍贯四川省理县,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2014级民俗学硕士 研究方向:民族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