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课堂教学变得越来越沉闷,孩子少年老成,课堂交流程式化,缺乏思维碰撞,缺乏创新。让儿童敢说、想说会说、有东西说。让孩子享受课堂交流的乐趣,培养孩子积极发言、参与交流的习惯,不但是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且为孩子一生幸福成长涂上底色。
关键词:课堂;说;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82-1
20世纪30年代,当时英国送奶公司送奶入户,没有盖子也没有封口,麻雀和红襟鸟经常偷吃奶瓶上层的奶油皮。送奶公司于是把奶瓶口用锡箔纸封起来,防止鸟儿偷食。20年后,英国的麻雀竟然学会了用嘴把奶瓶的锡箔纸啄开,继续吃它们喜欢的奶油皮,然而,红襟鸟却一直没学会这种方法。
这种现象引起了生物学家的兴趣,经研究发现,麻雀是群居的鸟类,当某只麻雀发现了啄破锡箔纸的方法,就可以教会别的麻雀;而红襟鸟喜欢独居,就算某只红襟鸟发现锡箔纸可以啄破,其他鸟也无法知晓。
掩卷沉思,想想我们当前的教育工作,小手频举,小嘴直张的现象越来越少,课堂越来越沉闷,课堂上孩子们不敢说、不想说、没话说,不想参与学习交流。如何培养儿童的沟通交流能力,应是教育者当前迫切关注的重要话题。
一、创设课堂氛围让儿童敢说
允许孩子出错。当孩子课堂交流出现错误时,教师及时捕捉他们的细微变化,发现孩子之不足,在纠误提升中精彩生成。如果一听到回答错误就打断孩子的发言,不仅不利于纠正孩子的错误,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读了此文后,老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生1:狐狸这么狡猾,骗了乌鸦,我们可不能像狐狸那样去骗人。生2:我觉得这只狐狸很会动脑筋,我要向它学习!我叔叔就是因为聪明,很会动脑筋,才成了大老板。教师听了此回答,给儿童讲了《动脑筋致富》和《骗子没有好下场》两个故事,使儿童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聪明,应该把聪明用在什么地方。
多用激励评价。有些孩子参与交流时,不着边际,偏离主题。教师不要简单否定,认真倾听孩子发言,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准确发现孩子出错的原因,多用激励评价,少用否定评价,尊重每个孩子的见解,并让其他孩子学会倾听和包容。敞开心扉与孩子交流、对话,让孩子感到老师不是在教他们,而是在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例如:上海市特级教师贾志敏,在课堂教学中,他有着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课堂内总是勃勃有生机。就拿读完后课文来讲,贾老师的评价语非常富有表现力和感召力。“读得真不错!大家听了都在佩服你念得好。”“这句话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老师都被你读得感动了。”“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
防止发言垄断。课堂上,常发现,交流时总是那么几个胆大的、思维敏捷的、抢着发言的人。如果不注意交流调控,无形中就会造成发言垄断现象。长此下去,大多数孩子很难得到发言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失去了发言的积极性。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来个课堂交流约定:学困生,每举一次手,奖一颗星;“活跃分子”每举三次手,奖一颗星,如回答有创意另加一颗星。(学期末,根据星级评定“学习进步星”“学习优秀星”)打破垄断,享有交流公平,使每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交流中去,享受到课堂发言的乐趣!
二、精心设计问题让儿童想说会说
问题设计紧扣教材。教师要认真深入地钻研教材,抓准教材的重难点,寻找问题设计的最佳突破口(如关键词、句,文本省略处、文本结尾处等),这样,课堂交流,儿童才有交流依据,才能较快地理解并及时发言。当现实与教师预设出现较大偏差时,教师教学态度就会有变化,恨铁不成钢的情形,让孩子望而生畏,孩子还怎敢发言?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当然也就一扫而光了。
问题设计依据儿童实际。遵循“跳起来能摘到桃子”的原则,问题设计既不能太窄太易,也不能太泛太难。还要注意不同层次儿童的实际,不要超过他们的能力上限,使孩子课堂交流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无拘无束。鼓励学困生发言,多让不善于口头表达的同学发言,要善于发现并及时抓住这类同学的闪光点,给予表扬,避免经常让自己比较喜欢的个别孩子发言的做法,使课堂成为孩子思维碰撞的舞台,心灵沟通的平台。
问题设计适宜口头表述。设计问题时,可把一些大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注意问题设计的坡度性,以利于儿童课堂交流。课堂发言具有临场、短时、口述等特点,如果教师的问题设计要经过孩子长时间的书面整理才能较好回答出来,要儿童踊跃发言显然不可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选择贴近儿童实际生活的事例,让儿童有话可说,有事可讲。同时,大胆探究、创新,合理重组教材,尽可能地减少教材方面对孩子交流不利。
同时,问题设计要明确具体,要让儿童树立自信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微笑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发言。并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如“我这样理解,你们看准确吗?”“请你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好不好?”另外,可采取延迟策略让他发言,学会等待,并培养他发言前先思考,确保发言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注重儿童知识积累,让儿童有东西说
课外积累,让儿童说有内容。孩子没有丰富的积累就没有丰富的语言。有时课堂交流,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儿童明明知道往哪儿回答,就不知道用什么语言用哪个词才能更准确的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由于拿捏不准,索性也就不举手了。如果儿童积累丰富,课堂交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谁不想一展自己的风采呢?我们可以从培养儿童的积累开始。引导儿童多阅读,教师应有让小儿童“少做题,多读书”的观点;督促儿童勤摘抄,并能由浅而深,由杂而精,由个人摘录到集体交流,由纯粹的摘抄到配以一定的花边、淡雅的图案,由簿记式到卡片式等等。锻炼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孩子课堂交流的自信心。
课前积累,让儿童说有准备。培植孕育师生成长的基于预习状态下的以“自问自探”为主的成长课堂,课前儿童通过查找资料、工具书等对课文内容有个提前认知,表面的东西基本已掌握,不管老师怎样变换形式问题设计反应都能更快,有话可说。
关键词:课堂;说;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82-1
20世纪30年代,当时英国送奶公司送奶入户,没有盖子也没有封口,麻雀和红襟鸟经常偷吃奶瓶上层的奶油皮。送奶公司于是把奶瓶口用锡箔纸封起来,防止鸟儿偷食。20年后,英国的麻雀竟然学会了用嘴把奶瓶的锡箔纸啄开,继续吃它们喜欢的奶油皮,然而,红襟鸟却一直没学会这种方法。
这种现象引起了生物学家的兴趣,经研究发现,麻雀是群居的鸟类,当某只麻雀发现了啄破锡箔纸的方法,就可以教会别的麻雀;而红襟鸟喜欢独居,就算某只红襟鸟发现锡箔纸可以啄破,其他鸟也无法知晓。
掩卷沉思,想想我们当前的教育工作,小手频举,小嘴直张的现象越来越少,课堂越来越沉闷,课堂上孩子们不敢说、不想说、没话说,不想参与学习交流。如何培养儿童的沟通交流能力,应是教育者当前迫切关注的重要话题。
一、创设课堂氛围让儿童敢说
允许孩子出错。当孩子课堂交流出现错误时,教师及时捕捉他们的细微变化,发现孩子之不足,在纠误提升中精彩生成。如果一听到回答错误就打断孩子的发言,不仅不利于纠正孩子的错误,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读了此文后,老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生1:狐狸这么狡猾,骗了乌鸦,我们可不能像狐狸那样去骗人。生2:我觉得这只狐狸很会动脑筋,我要向它学习!我叔叔就是因为聪明,很会动脑筋,才成了大老板。教师听了此回答,给儿童讲了《动脑筋致富》和《骗子没有好下场》两个故事,使儿童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聪明,应该把聪明用在什么地方。
多用激励评价。有些孩子参与交流时,不着边际,偏离主题。教师不要简单否定,认真倾听孩子发言,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准确发现孩子出错的原因,多用激励评价,少用否定评价,尊重每个孩子的见解,并让其他孩子学会倾听和包容。敞开心扉与孩子交流、对话,让孩子感到老师不是在教他们,而是在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例如:上海市特级教师贾志敏,在课堂教学中,他有着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课堂内总是勃勃有生机。就拿读完后课文来讲,贾老师的评价语非常富有表现力和感召力。“读得真不错!大家听了都在佩服你念得好。”“这句话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老师都被你读得感动了。”“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
防止发言垄断。课堂上,常发现,交流时总是那么几个胆大的、思维敏捷的、抢着发言的人。如果不注意交流调控,无形中就会造成发言垄断现象。长此下去,大多数孩子很难得到发言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失去了发言的积极性。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来个课堂交流约定:学困生,每举一次手,奖一颗星;“活跃分子”每举三次手,奖一颗星,如回答有创意另加一颗星。(学期末,根据星级评定“学习进步星”“学习优秀星”)打破垄断,享有交流公平,使每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交流中去,享受到课堂发言的乐趣!
二、精心设计问题让儿童想说会说
问题设计紧扣教材。教师要认真深入地钻研教材,抓准教材的重难点,寻找问题设计的最佳突破口(如关键词、句,文本省略处、文本结尾处等),这样,课堂交流,儿童才有交流依据,才能较快地理解并及时发言。当现实与教师预设出现较大偏差时,教师教学态度就会有变化,恨铁不成钢的情形,让孩子望而生畏,孩子还怎敢发言?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当然也就一扫而光了。
问题设计依据儿童实际。遵循“跳起来能摘到桃子”的原则,问题设计既不能太窄太易,也不能太泛太难。还要注意不同层次儿童的实际,不要超过他们的能力上限,使孩子课堂交流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无拘无束。鼓励学困生发言,多让不善于口头表达的同学发言,要善于发现并及时抓住这类同学的闪光点,给予表扬,避免经常让自己比较喜欢的个别孩子发言的做法,使课堂成为孩子思维碰撞的舞台,心灵沟通的平台。
问题设计适宜口头表述。设计问题时,可把一些大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注意问题设计的坡度性,以利于儿童课堂交流。课堂发言具有临场、短时、口述等特点,如果教师的问题设计要经过孩子长时间的书面整理才能较好回答出来,要儿童踊跃发言显然不可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选择贴近儿童实际生活的事例,让儿童有话可说,有事可讲。同时,大胆探究、创新,合理重组教材,尽可能地减少教材方面对孩子交流不利。
同时,问题设计要明确具体,要让儿童树立自信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微笑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发言。并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如“我这样理解,你们看准确吗?”“请你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好不好?”另外,可采取延迟策略让他发言,学会等待,并培养他发言前先思考,确保发言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注重儿童知识积累,让儿童有东西说
课外积累,让儿童说有内容。孩子没有丰富的积累就没有丰富的语言。有时课堂交流,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儿童明明知道往哪儿回答,就不知道用什么语言用哪个词才能更准确的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由于拿捏不准,索性也就不举手了。如果儿童积累丰富,课堂交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谁不想一展自己的风采呢?我们可以从培养儿童的积累开始。引导儿童多阅读,教师应有让小儿童“少做题,多读书”的观点;督促儿童勤摘抄,并能由浅而深,由杂而精,由个人摘录到集体交流,由纯粹的摘抄到配以一定的花边、淡雅的图案,由簿记式到卡片式等等。锻炼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孩子课堂交流的自信心。
课前积累,让儿童说有准备。培植孕育师生成长的基于预习状态下的以“自问自探”为主的成长课堂,课前儿童通过查找资料、工具书等对课文内容有个提前认知,表面的东西基本已掌握,不管老师怎样变换形式问题设计反应都能更快,有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