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态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l3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难发现,走进新课程,伴随着新型的师生关系,面对越来越多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课堂上精彩的预设与即时的生成,许多老师仍在疑惑,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实有效的,才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来自课堂的诸多案例告诉我:教学生态学视野下的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生态场,生态课堂强调真正以人为本,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强调课堂的真实有效。由此可见,小学数学课堂应该走向生态课堂。
  
  走向生态课堂:课堂简约性的显著标志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突出之处是,课堂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突破了原来狭隘的教材、设备,呈现出扩大化趋势,包括了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具、学具等诸多教学生态因子,这就使得课堂沟通在渠道上形成多样化,在信息交流上呈多元化。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本着健康、生态、简约、环保的要求,走向生态课堂,正是数学课堂简约性的显著标志。
  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找规律”一课时,跟学生玩了一个游戏。
  师:伸出你的左手,从大拇指开始数数1、2、3、……如果数到17时,落到食指上,你该怎么数呢?看看里面有什么规律?
  生:(举手数数)1、2、3、4、5,5个手指为一组。17除以5等于3余2,落在食指上。
  师:如果数到17时,落在无名指上,你该怎么数?如果数到17时,落到小指上,你该怎么数?
  学生情趣盎然,智慧在指尖流动。这个环节安排在新课的结束,有我的想法。新课伊始,通过学生的叙述交流和老师的精心预设,学生已经了解到日常生活、自然世界中各种周期现象的规律。课末,教者进一步拓展,和学生玩“手指游戏”,借助自身资源,在游戏中运用规律,变化规律,从规律之美,感受数学之美,获得灵活性品质的思维磨练。同时,从学习素材来看,从生活现象、数学现象再到宇宙现象,最后用自己灵巧的手指进行练习,既经济又实用,不断丰富周期规律的内涵。
  由此还想到,执教“圆的认识”一课时,很多老师自然会联系到生活中的圆。于是,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利用动态演示,让学生去理解圆的特征,掌握圆的画法,似乎觉得在华丽的外表下,学生通过欣赏,对于圆的许多特征也就掌握了。而张齐华老师在执教该课时,挣脱了生活的“牢笼”,整节课都出示了黑白的图案,尤其在讲述圆与其他图形的不同之处时,出示了黑白的三角形、正方形、椭圆,然后,绕着图形的某一点旋转,最后,运动的点的轨迹形成了圆。当教者不停地演示时,听课者却“遭遇”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原来数学美是感性之美,理性之美,是秩序之美,结构之美,更是简约之美。
  本着简约性的原则,教者在数学课堂上要正视已有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应机敏地捕捉静态和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的人文素养、数学思维得到更好的提升。
  
  走向生态课堂:课堂文化观的对话重建
  
  课堂承载着文化,理应充满文化的色彩与氛围,文化是课堂的养分和特征。新课标强调课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而传统课堂教学强调以知识为本位,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这种机械、传统的教学只强化知识教育,忽视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忽视了课堂上师生生命成长所需要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气候,显然与生态课堂是相悖的。因此,很多课堂上,学生成了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生态课堂是师生和教学环节交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走向生态课堂,有利于课堂文化观的对话重建。
  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材料:有直尺、线绳、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有硬纸板做的,有用软布做的,有的画在纸上没有剪下来,有的已经剪下来了),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探究圆的周长。
  学生观察了这些材料,通过尝试练习,小组辩论,有的认为:老师提供的硬纸上的圆片可以用滚动法或者用绕线法来解决,大家对这个想法普遍赞同。但面对软布剪下的圆,学生却犯难了。怎么办?许多孩子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老师身上,老师微笑着将问题抛给了孩子。孩子们相互启发,终于想到可以先量出软布圆的四分之一、二分之一……进而推算到整个圆的周长,孩子们感到自己解决了难题,开心极了。
  但学习并不是这么简单。紧接着,面对纸片上不能剪下的圆,不能直接测量它周长,许多孩子对这个充满挑战的问题显得一筹莫展,想求助于老师,老师继续鼓励大家认真思考,如果自己想不出办法,同桌可以商量,小组可以讨论解决。刚开始,有的学生还认为可以用线在纸上比划,可以用已知的圆去比较……但这些操作方法遭到了大多数孩子的反驳,认为这样的测量不科学。被逼无奈下,有的孩子想到可以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这正是数学课上老师希望同学们研究的重要问题。于是,随着教者的精心设计,老师和同学们继续开展对话交流。通过实验,学生不断寻找已知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的密切关系……新课学习环节的教学,有了老师的导引,使学生自身零散测量圆的周长的经验不断融合于主导文化的习得中,在听讲、提问、思考交流、亲历体验、操作研究等多种学习活动中逐步生成数学课堂中的学习力,每个学生都经历了探索圆的周长公式的过程。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主张:教育是一个对话不断展开的过程,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课堂应该以教学为中心,对教学的发生、发展产生制约和调控的多维课间和多元的开放系统。作为教师这个主导因子要尽可能地为课堂的主体因子(学生)提供各种需要的、真诚的、友好的服务,要为主体因子的学习与成长创设民主、和谐、快乐、尝试的生态体验场,要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只有当主体因子与主导因子处于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才有数学思想的创发,灵感的光照,思维的拓展。
  如此看来,走向生态课堂,教师应该从过去的“主讲”转变到“善喻”,调适好自己的教育观、教学观、评价观,这是文化能否润泽课堂的重要前提。上述案例不难发现,数学课堂文化的重建过程也就是师生自主参与、共同学习、相互创生的过程。
  
  走向生态课堂:课堂有效性的策略选择
  
  新课标突出强调教学的真实有效,有效性也是生态课堂的显著特征之一。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为此,生态课堂除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还应注重类生态与内生态的发展。不管创设教学情景,還是进行小组学习,我们都要充分考虑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否真正体现有效。
  一位教师在教学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先出示了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引导每个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画一画,以掌握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画出了有对有错的几种不同的图。
  经过了独立思考,通过展示交流,每个学生都通过自己的作品与他人作品进行比较,明白了错误的原因,弄清了图示所标明的条件与题目里的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学生对于用画图法来解决问题的策略自然产生了兴趣。这样的交流能使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再思维,逐步提高自己的原认知水平。事实上,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的原生态想法,对每个数学问题的修正过程,暗示了学生思维运动变化的过程,而经过独立思考——同桌(小组讨论)——展示评价——修改作品这些环节,我们不难发现,较之传统的教师进行演示讲解,单向的提问交流、评价学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效的教学设计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无疑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个生态场中,在动态的操作探究和小组交流过程中,解决问题这个学习内容和各种信息符号都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师生、生生之间流动、处理和深化,无论类生态因子还是内生态因子,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遇到问题时,用画图更是其对解决问题另一思维方法洞察明了之后的一种释然,一种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等深度体验后的快慰。
  显然,在上述意义上,依据教育生态学理论,课堂就是由学生、老师和教室这一特定的时空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三重生态的“圆融互摄”而形成的。教室本是无生命的物质空间,课堂却是充满生机的思维领域,只有师生心智交融,营造一个和谐自然的生态环境,构建一个有长度、有宽度、有深度的“思维场”,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产生意向,激发创造,才能显现有效课堂应有的生机与活力。今天,审视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我觉得走向生态课堂,构建持续交互的动态情境和互惠互利、生长性的学习“生态环境”应该是理智的选择。唯有这样,实施有效教学才不失为一句空话。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教育局)
其他文献
回望5年前,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发布。作为指导脱贫攻坚的纲要性文件,《决定》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了许多实举措、硬政策。  《决定》提出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
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  ——摘自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江西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群,一座黛瓦灰墙的祠堂式建筑静静伫立。门前的金色五角星,屋内的“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标语,
全员德育是针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和需要而提出的新理念,也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和要求。全员德育是一个方向,也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目的,也是一种手段;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必然。只有树立全员理念,优化全员环境,建立全员机制,开辟全员渠道,才能产生良好的德育效应。但是,如何实施全员德育?株洲市中等职业学校立足于全员德育的实践,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澄清德育误区。明确全员德
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需求,学校按两人一台电脑的比例给每个办公室配备了电脑,并接上因特网,教育网等,努力为老师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上网的初衷是好的,大部分老师能做到“百花丛中忙酿蜜,因特网中快成长”,体验到网络所带来的便利条件,但网络是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个别的老师将这种便利当成了游戏机、VCD等,如何能充分利用好这把双刃剑呢?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由封渐放”的网络管理模式收到
“进来看看吧,免费参观,正宗老北京、老天桥。”每天下午,于小章都会在他的魁德社门口,用地道的老北京吆喝招呼门前经过的游客。魁德社在延寿街,距离前门不远,因此常常会有逛胡同的游客经过。  延寿街的小剧场  游客好奇进来时,会发现魁德社是间七八平米大的屋子,若是五六个人同时进来就会显得很拥挤。在这间屋子里,左面墙靠里的位置,挂着三弦、“哈拉巴”(用牛骨头做成的乐器,据传最初是朱元璋讨饭时用的)和快板等
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听课、评课是评价教师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教师反思自己教学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其作用正如一位教师所言:老师的教学理念在听评中升华,教研能力在听评中加强,技能技巧在听评中产生,业务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听课    1.课前准备阶段  此阶段应该做好以下工作:理论储备。掌握教学常规知
学校管理者以什么样的姿态、站在什么位置上进行管理更利于学校的发展,更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走在对面,孤立;走在前面,垄断;走在后面,被动;走在中间,迷惑;走在旁边,有益。应该肩并肩地走在旁边,为教师们的成长清理障碍,摇旗呐喊,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    几种有失偏颇的位置及后果    1.走在对面——孤立  罗伯特曾说:“如果站在群体的对面,他们会认为你是异类。而站在他们的一边就会产生自己人的效应,
译/赵立光 艾 柯    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以下熟悉的话语:  “现在是午餐时间,你3点以后再打来吧。”  “那不是我的工作。”  “我太忙了。”  “那是汉曼的工作。”  “我不知道该如何帮你。”  “你去图书馆试过吗?”  “这件事我们现在办不了。”  “你还可以多补充一些,对吗?”  最近我到一家百货商店去购买东西,到一个自己认为要找的柜台,可是店员却把我带到了别的地方。你知道吗,在我找到那件
学校综合软实力,是一所学校为受教育者提供教育服务的质量、品质的全面体现,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方面,是教育高位均衡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称《纲要》)均明确要求:“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而要实现这一愿景,除了深化学校基础建设、升级教育教学装备、加大信息技术运用等“硬实力”外,更
上海市北海中学是一所沪上有名的初级中学。在20世纪80年代末,该校就以艰苦奋斗和骄人的办学成就被《文汇报》等三报以《三湾飞出金凤凰》《管理、科研两个翅膀一齐飞》为题,作了连续报道。那么,该校是如何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薄弱学校,打翻身仗走向成功的呢?听说老校长周清贤当了该校18年的校长、书记,后来还兼任前锋学校的校长,经历了该校办好初中、走出低谷的全过程。于是,笔者前往该校,与周清贤校长作了促膝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