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原有的教案、课件、教材完全可以再利用。本文分析了原有教学资源的现状,根据真实案例分析如何继承与创新,再利用这些“旧瓶”,使之重新更高效地发挥作用,提出一些可行的升级改造举措。
关键词:教案;课件;教材;再利用;升级改造
教师使用过的教案、课件、教材常常被忽视,被闲置,被遗弃,实在可惜。笔者认为,教师原有的教案、课件、教材,是教师的三件法宝,是完全可以再利用。如果“旧瓶”用得巧,对于教学有利无害,也盛得下“教育创新”这杯“佳酿”。
时代日新月异,我们凡事都希望与时俱进。教育教学也不例外,更需要紧跟时代步伐,除旧革新。笔者全力支持改革与创新,但是教师对原有的教案、课件、教材的再利用,是对原有教学资源的一种继承,也是教学的一种创新,如何再利用这些“宝贝”,重新更高效地发挥它们的作用,更是一门学问。
一、巧借“教学反思”,激活旧教案
古人说得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对原有教案的再利用,不是盲目地照抄照搬,而是在教材不变的前提下,在了解新的受教育者的前提下,对旧教案的研究、再创造、再利用。教案,是教师精心备课的智慧结晶,是实施课堂教学的蓝本,耗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教师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备导语、备过程,甚至连课堂提问都反复推敲,处处体现课堂机智。但实际上,教案使用完都上交。学校每学期为了便于检查,配备专人,统一收缴教案,美其名曰“资料归档,封存备案”。从此,教案被打入档案室这个“冷宫”,虫吃鼠咬,少人问津,让人痛心。
有人说写三年的教案,可能你还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但是写三年的教学反思,你可能成为了教学专家。笔者认为,对旧教案的再利用,可以针对教案各个环节,寻找突破口,一一作出修改,特别是利用教案中的“教学反思”。
笔者在备课时,在对教材、对学生等反复研究之后,总喜欢找出原有的教案,仔细研读,细心比对,常常有一种“宝山”归来收获多多的感觉。特别是旧教案中的“教学反思”,总会给人意外之喜。因为“教学反思”是实施课堂教学之后的产物,尽管有些反思仅是片言只语,但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总结,其中闪烁的都是智慧的光芒。
比如:“议论文如何使用事实论据教案”,这是笔者教上一届学生时使用的教案。摘录如下:
1.情境导入
1993年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视频。
…………
4.施妙手
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将下列文段《成功,需要挫折》(原文略)补充完整。(提示:扣论点,举例有详略;重概括,讲顺序,有文采。)
(学生写3~5分钟,然后请2个学生将个人作业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分析点评。)
参考示例:(略)
5.课堂小结
考场议论文要使论点得到充分的论证,必须选用真实、典型和新颖的论据。在此基础上,紧扣论点,高度概括,精心遣词,恰当地安排详略,力求从陈迹中挖新意,在历史里寻哲思,据既往推未来,怀前人而励来者,用张扬着个性和灵性的论据,真正体现出你的文思和智慧,从平庸寻常中脱颖而出。
6.整理本节文字内容,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议论文
教学反思:
对学生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课堂学习活动为主。上课应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适度结合学生的兴趣,设定教学目标。为了设计好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教师要依托教材,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补充适当的教学资源,并考虑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第二次备课时,笔者根据“教学反思”,通过学情比对,结合上课班级学生情况和个人教学特点,予以适当调整充实。本届学生情况与上届不同,不少学生思维活跃,信心十足,总想试试高考题,喜欢挑战一下自己,我就让他们热热身吧。于是紧扣湖南省高考作文真题,将原有教案稍作调整:
4.施妙手
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将下列文段补充完整。(提示:扣论点,举例有详略;重概括,讲顺序,有文采。)
作文题目:谈意气(注:意气,这里指意志和气概。)
一个人需要意气,才能立千秋之功,建万世之业,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一笔。
种种成就,若没有意气风发的精神,哪来挥斥方遒的魄力?浪拍涛冲,击不走一个事实;风吹雨打,拂不净一个格言;潮起水涨,淹不没一个真谛:意气,这个世界需要你。
(学生写3~5分钟,然后请3个学生将个人作业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分析点评。)
示例:(略)
针对不少学生看完演讲赛的视频后,希望能读到其精美的文字,所以专门增加了“辩论精彩片段欣赏”的文档。(原文略)
在原来“课堂小结”之后,专门增添一篇范文《包容》(原文略),在品读范文后,完成练习。
因此巧借“教学反思”,激活旧教案,重新使用手中第一“宝”,的确是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二、旧课件升级,课堂增魅力
教师制作课件是设计和实施预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围绕教材的重难点或课堂中的问题进行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是完全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一种高效手段。旧教学课件也存在与旧教案被闲置的类似的遭遇。因此要升级改造旧课件,使之换新貌,为课堂教学增添魅力。
笔者长期观看长郡网校的直播课,也一直学习和关注长郡直播课件,受益匪浅。笔者发现长郡的教学资料,非常注重知识的传承性。他们的教学资料既有创新,更有继承,尤其是教学课件。这一点值得借鉴。
教师设计课件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供学习方法,创造学习的机会,启发学生思考。由于学生存在着文化背景、智力条件、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方法诸方面的差异,旧课件很难较好地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就要不断改进教学设计,使设计的学习内容不断接近于当前学生与新的课堂教学。世易时移,顺应“大势所趋”,择机“因势利导”。那么,如何对旧课件进行升级改造呢? 首先,应去繁就简。删减旧课件的“花架子”。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学习重难点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特点和技能水平,设计问题,把学生引进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迁移过渡,顺利进入新课题的学习。
其次,应去旧更新。替换旧课件的“老古董”。适时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将他们的兴趣点引入到学习中,不仅弥补了教材的不足,也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开拓探索精神,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再次,应以学定教。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升级改造旧课件,旨在把学习还给学生,只有将更新的课件与教材学生更好地结合,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比如:在讲授《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时,笔者在旧课件“迁移拓展”部分,首次设计“微写作”:“结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谈谈儿童教育。”150字左右,要求观点鲜明,论证有力。这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考虑的。
后来我起用这课件时,我发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对家庭教育,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于是笔者结合2004年湖南高考“家庭教育”的作文题,将“微写作”又增加一道:“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如何正确面对来自外界的各种‘关爱’?请结合本文揭示的哲理,精要地谈谈你的看法。150字左右,要求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教学后发现学生对第二道“微写作”特别感兴趣,感受特深,写得很真切,反映很好。这完全得益于对手中第二件“宝贝”(原课件)的改造。
三、善用教材,巧成佳作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如课本、讲义等。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等。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之为教学材料。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它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笔者本文所谈到的教材仅仅是师生手中的教科书。教师教学完毕,教材的使命结束;学生学习告终,听说读写训练完毕,教材往往就被扔掉了。这也着实可惜!
语文教材精选都是名家名篇或优秀时文,它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写作素材,也给学生提供了独到的写作技法,因此教材也理当成为我们写作的“法宝”。那么如何利用自己手中的第三件宝贝呢?那就是善用教材,巧成佳作。
1.素材活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的写作材料有赖于平时的积累,但是考试时将教材内容进行移花接木,拿来“为我所用”,写出有声有色的好文章,也不失为一个好策略。
如2012广东高考佳作《我想生活在唐朝》:
……在唐朝,我可以与李太白一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我可以与他并肩闯天下,学诗学道,任剑闯逍遥。每日,我与他高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放诗句。我与他于花间独酌,于月影下舞剑。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那里是属于诗的神圣殿堂,太白秀口一吐是半个盛唐。在唐朝,我可以接触到高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陈子昂,感受他的悲愤;我可以接触到畅言“阁中带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的王勃,感受他的才气;我可以接触到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登科后才人,感到他的得意和轻狂。我想生活在唐朝,生活在诗的世界里……
此文是一篇颇有诗情画意的议论性散文。作者能够由高考作文提供的材料写出自己的一种愿望——梦想生活在唐代。作者围绕这一点,比较有层次、有逻辑地阐发了这种愿望主要缘于那是一个“诗的时代”“诗的世界”。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就可以直接去感受李白、陈子昂、王勃等的诗情“才气”和他们所创造的“诗境”,甚至可以跟着他们“学诗学道”。作者不但能表达出自己这种梦想性选择的理由,而且能使整篇文章的语言较有文采,呈现出较浓的抒情色彩。这篇文章还表现出作者对唐诗意义有较透彻的理解,并且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对语文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虽本文也存在不足,但应该说它是高中生学以致用的典范之作。
2.故事新编
借用教材里的人物和故事来进行创新思维,深入挖掘教材里的人物和故事中合情合理的意义,推陈出新。
如2001年河北考生的《题乌江亭》就借用到课文《鸿门宴》改编的,作者独以“诚信”论英雄,独抒己见,塑造了一个“没有舍弃诚信”的悲剧英雄形象。作者于旧文中创新解——诚信,既尊重原作,又独辟蹊径,使人感到既熟悉又新奇。
3.形式借鉴
形式是文章的骨架,搭好文章的骨架等于完成了文章的一半。学生不妨借鉴有关课文的形式,一旦领悟了课文的精妙构思,就能够打开思维,写出主旨集中、形式独特的好文章。
2002年江苏省有一篇高考佳作《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考生把立志投身于西部大开发的青年作为叙事诗的主人公,在与家人、亲戚的矛盾冲突中展示其“心灵的选择”。而这形式不就是套用的课文《孔雀东南飞》吗?另外,如2003年出现的优秀作文《吊屈原赋》等也是借鉴相关课文的形式。
4.立意借鉴
“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是确立文章的灵魂,是文章成败的关键。但借鉴教材的立意往往是最难的,也最能体现借鉴者的智慧。
湖南一考生的《给孟母的一封信》寓言于谐,考生借鉴鲁迅先生的反讽的方法,揭示了触目惊心的家庭教育问题,虚拟“一个未来的母亲”,站在世俗的角度,对孟母教导的种种行为给予“反驳”,读来让人发笑,但这笑绝不是轻松的笑,而是“含泪的笑”,它启示着我们不能仅仅去为了一点暂时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对孩子的关爱。
在学习《清兵卫与葫芦》一文后,我就会给学生展示2007年河南高考高分作文《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但俺真的希望中国能出一个爱因斯坦,可俺又明白,就是中国能出一百个爱因斯坦,有五十个在小时侯就被家庭教育给干掉了,另外的五十个又被接下来的学校教育给一锅端了,所以中国没能出现爱因斯坦。您还别立刻摇头否决,您最好还是仔细琢磨琢磨,看俺说的那些话在理儿不?”
学生仔细分析,认真比较后,都认为二者在立意上是异曲同工。
综上所述,“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课堂教学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创造。我们从一向忽视的教师的原有教案、课件、教材中,也可以得到教学的启发,获得教育的灵感,获得有用的材料。巧用“旧瓶”,也盛得“佳酿”,这是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创新,是与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一脉相承的。
参考文献:
[1]姜瑛俐.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
[2]李娟.把学习还给学生[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1(1).
[3]李雁冰.主体性教育评价应是“自我接受评价”[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3).
关键词:教案;课件;教材;再利用;升级改造
教师使用过的教案、课件、教材常常被忽视,被闲置,被遗弃,实在可惜。笔者认为,教师原有的教案、课件、教材,是教师的三件法宝,是完全可以再利用。如果“旧瓶”用得巧,对于教学有利无害,也盛得下“教育创新”这杯“佳酿”。
时代日新月异,我们凡事都希望与时俱进。教育教学也不例外,更需要紧跟时代步伐,除旧革新。笔者全力支持改革与创新,但是教师对原有的教案、课件、教材的再利用,是对原有教学资源的一种继承,也是教学的一种创新,如何再利用这些“宝贝”,重新更高效地发挥它们的作用,更是一门学问。
一、巧借“教学反思”,激活旧教案
古人说得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对原有教案的再利用,不是盲目地照抄照搬,而是在教材不变的前提下,在了解新的受教育者的前提下,对旧教案的研究、再创造、再利用。教案,是教师精心备课的智慧结晶,是实施课堂教学的蓝本,耗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教师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备导语、备过程,甚至连课堂提问都反复推敲,处处体现课堂机智。但实际上,教案使用完都上交。学校每学期为了便于检查,配备专人,统一收缴教案,美其名曰“资料归档,封存备案”。从此,教案被打入档案室这个“冷宫”,虫吃鼠咬,少人问津,让人痛心。
有人说写三年的教案,可能你还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但是写三年的教学反思,你可能成为了教学专家。笔者认为,对旧教案的再利用,可以针对教案各个环节,寻找突破口,一一作出修改,特别是利用教案中的“教学反思”。
笔者在备课时,在对教材、对学生等反复研究之后,总喜欢找出原有的教案,仔细研读,细心比对,常常有一种“宝山”归来收获多多的感觉。特别是旧教案中的“教学反思”,总会给人意外之喜。因为“教学反思”是实施课堂教学之后的产物,尽管有些反思仅是片言只语,但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总结,其中闪烁的都是智慧的光芒。
比如:“议论文如何使用事实论据教案”,这是笔者教上一届学生时使用的教案。摘录如下:
1.情境导入
1993年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视频。
…………
4.施妙手
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将下列文段《成功,需要挫折》(原文略)补充完整。(提示:扣论点,举例有详略;重概括,讲顺序,有文采。)
(学生写3~5分钟,然后请2个学生将个人作业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分析点评。)
参考示例:(略)
5.课堂小结
考场议论文要使论点得到充分的论证,必须选用真实、典型和新颖的论据。在此基础上,紧扣论点,高度概括,精心遣词,恰当地安排详略,力求从陈迹中挖新意,在历史里寻哲思,据既往推未来,怀前人而励来者,用张扬着个性和灵性的论据,真正体现出你的文思和智慧,从平庸寻常中脱颖而出。
6.整理本节文字内容,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议论文
教学反思:
对学生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课堂学习活动为主。上课应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适度结合学生的兴趣,设定教学目标。为了设计好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教师要依托教材,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补充适当的教学资源,并考虑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第二次备课时,笔者根据“教学反思”,通过学情比对,结合上课班级学生情况和个人教学特点,予以适当调整充实。本届学生情况与上届不同,不少学生思维活跃,信心十足,总想试试高考题,喜欢挑战一下自己,我就让他们热热身吧。于是紧扣湖南省高考作文真题,将原有教案稍作调整:
4.施妙手
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将下列文段补充完整。(提示:扣论点,举例有详略;重概括,讲顺序,有文采。)
作文题目:谈意气(注:意气,这里指意志和气概。)
一个人需要意气,才能立千秋之功,建万世之业,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一笔。
种种成就,若没有意气风发的精神,哪来挥斥方遒的魄力?浪拍涛冲,击不走一个事实;风吹雨打,拂不净一个格言;潮起水涨,淹不没一个真谛:意气,这个世界需要你。
(学生写3~5分钟,然后请3个学生将个人作业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分析点评。)
示例:(略)
针对不少学生看完演讲赛的视频后,希望能读到其精美的文字,所以专门增加了“辩论精彩片段欣赏”的文档。(原文略)
在原来“课堂小结”之后,专门增添一篇范文《包容》(原文略),在品读范文后,完成练习。
因此巧借“教学反思”,激活旧教案,重新使用手中第一“宝”,的确是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二、旧课件升级,课堂增魅力
教师制作课件是设计和实施预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围绕教材的重难点或课堂中的问题进行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是完全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一种高效手段。旧教学课件也存在与旧教案被闲置的类似的遭遇。因此要升级改造旧课件,使之换新貌,为课堂教学增添魅力。
笔者长期观看长郡网校的直播课,也一直学习和关注长郡直播课件,受益匪浅。笔者发现长郡的教学资料,非常注重知识的传承性。他们的教学资料既有创新,更有继承,尤其是教学课件。这一点值得借鉴。
教师设计课件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供学习方法,创造学习的机会,启发学生思考。由于学生存在着文化背景、智力条件、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方法诸方面的差异,旧课件很难较好地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就要不断改进教学设计,使设计的学习内容不断接近于当前学生与新的课堂教学。世易时移,顺应“大势所趋”,择机“因势利导”。那么,如何对旧课件进行升级改造呢? 首先,应去繁就简。删减旧课件的“花架子”。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学习重难点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特点和技能水平,设计问题,把学生引进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迁移过渡,顺利进入新课题的学习。
其次,应去旧更新。替换旧课件的“老古董”。适时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将他们的兴趣点引入到学习中,不仅弥补了教材的不足,也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开拓探索精神,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再次,应以学定教。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升级改造旧课件,旨在把学习还给学生,只有将更新的课件与教材学生更好地结合,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比如:在讲授《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时,笔者在旧课件“迁移拓展”部分,首次设计“微写作”:“结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谈谈儿童教育。”150字左右,要求观点鲜明,论证有力。这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考虑的。
后来我起用这课件时,我发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对家庭教育,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于是笔者结合2004年湖南高考“家庭教育”的作文题,将“微写作”又增加一道:“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如何正确面对来自外界的各种‘关爱’?请结合本文揭示的哲理,精要地谈谈你的看法。150字左右,要求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教学后发现学生对第二道“微写作”特别感兴趣,感受特深,写得很真切,反映很好。这完全得益于对手中第二件“宝贝”(原课件)的改造。
三、善用教材,巧成佳作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如课本、讲义等。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等。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之为教学材料。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它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笔者本文所谈到的教材仅仅是师生手中的教科书。教师教学完毕,教材的使命结束;学生学习告终,听说读写训练完毕,教材往往就被扔掉了。这也着实可惜!
语文教材精选都是名家名篇或优秀时文,它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写作素材,也给学生提供了独到的写作技法,因此教材也理当成为我们写作的“法宝”。那么如何利用自己手中的第三件宝贝呢?那就是善用教材,巧成佳作。
1.素材活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的写作材料有赖于平时的积累,但是考试时将教材内容进行移花接木,拿来“为我所用”,写出有声有色的好文章,也不失为一个好策略。
如2012广东高考佳作《我想生活在唐朝》:
……在唐朝,我可以与李太白一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我可以与他并肩闯天下,学诗学道,任剑闯逍遥。每日,我与他高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放诗句。我与他于花间独酌,于月影下舞剑。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那里是属于诗的神圣殿堂,太白秀口一吐是半个盛唐。在唐朝,我可以接触到高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陈子昂,感受他的悲愤;我可以接触到畅言“阁中带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的王勃,感受他的才气;我可以接触到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登科后才人,感到他的得意和轻狂。我想生活在唐朝,生活在诗的世界里……
此文是一篇颇有诗情画意的议论性散文。作者能够由高考作文提供的材料写出自己的一种愿望——梦想生活在唐代。作者围绕这一点,比较有层次、有逻辑地阐发了这种愿望主要缘于那是一个“诗的时代”“诗的世界”。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就可以直接去感受李白、陈子昂、王勃等的诗情“才气”和他们所创造的“诗境”,甚至可以跟着他们“学诗学道”。作者不但能表达出自己这种梦想性选择的理由,而且能使整篇文章的语言较有文采,呈现出较浓的抒情色彩。这篇文章还表现出作者对唐诗意义有较透彻的理解,并且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对语文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虽本文也存在不足,但应该说它是高中生学以致用的典范之作。
2.故事新编
借用教材里的人物和故事来进行创新思维,深入挖掘教材里的人物和故事中合情合理的意义,推陈出新。
如2001年河北考生的《题乌江亭》就借用到课文《鸿门宴》改编的,作者独以“诚信”论英雄,独抒己见,塑造了一个“没有舍弃诚信”的悲剧英雄形象。作者于旧文中创新解——诚信,既尊重原作,又独辟蹊径,使人感到既熟悉又新奇。
3.形式借鉴
形式是文章的骨架,搭好文章的骨架等于完成了文章的一半。学生不妨借鉴有关课文的形式,一旦领悟了课文的精妙构思,就能够打开思维,写出主旨集中、形式独特的好文章。
2002年江苏省有一篇高考佳作《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考生把立志投身于西部大开发的青年作为叙事诗的主人公,在与家人、亲戚的矛盾冲突中展示其“心灵的选择”。而这形式不就是套用的课文《孔雀东南飞》吗?另外,如2003年出现的优秀作文《吊屈原赋》等也是借鉴相关课文的形式。
4.立意借鉴
“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是确立文章的灵魂,是文章成败的关键。但借鉴教材的立意往往是最难的,也最能体现借鉴者的智慧。
湖南一考生的《给孟母的一封信》寓言于谐,考生借鉴鲁迅先生的反讽的方法,揭示了触目惊心的家庭教育问题,虚拟“一个未来的母亲”,站在世俗的角度,对孟母教导的种种行为给予“反驳”,读来让人发笑,但这笑绝不是轻松的笑,而是“含泪的笑”,它启示着我们不能仅仅去为了一点暂时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对孩子的关爱。
在学习《清兵卫与葫芦》一文后,我就会给学生展示2007年河南高考高分作文《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但俺真的希望中国能出一个爱因斯坦,可俺又明白,就是中国能出一百个爱因斯坦,有五十个在小时侯就被家庭教育给干掉了,另外的五十个又被接下来的学校教育给一锅端了,所以中国没能出现爱因斯坦。您还别立刻摇头否决,您最好还是仔细琢磨琢磨,看俺说的那些话在理儿不?”
学生仔细分析,认真比较后,都认为二者在立意上是异曲同工。
综上所述,“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课堂教学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创造。我们从一向忽视的教师的原有教案、课件、教材中,也可以得到教学的启发,获得教育的灵感,获得有用的材料。巧用“旧瓶”,也盛得“佳酿”,这是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创新,是与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一脉相承的。
参考文献:
[1]姜瑛俐.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
[2]李娟.把学习还给学生[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1(1).
[3]李雁冰.主体性教育评价应是“自我接受评价”[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