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是人生活的避风港,也是少年儿童成长的场所。一个温暖、和睦、健全的家,可以使人拥有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更能保证少年儿童的心理的健康发展。相反,破败残缺的家,会使少年儿童过早地品尝到人生的不幸,从而对其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新世纪,我国国民的各种观念都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婚姻伦理观念。夫妇感情不合也勉强死守在一起,这种情况已很少存在。“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种所谓新潮的观念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同。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现在的离婚率明显增高。我班72名学生离异家庭有9个之多,所以,一部分少年儿童缺乏家的温暖,从而给身心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产生了很多不良行为习惯。例如有的卫生差,不愿回家,经常在网吧出入。了解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发展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离异家庭子女产生的主要心理障碍
一般家庭的父母离异并不是一下子就进行的,常常要经历一个过程。先是夫妇产生矛盾,再慢慢升级。一开始只是夫妇双方闹矛盾,并没有公开,而后,随着 矛盾的不断加剧,逐渐把矛盾暴露在子女面前了,而且为了达到早日分离的目的或发泄气恼、厌恶对方的情绪,不惜采用吵嘴、打架、砸东西、不回家等失控行为,对子女无心照顾,加上子女目睹此情此景,心里自然就惶恐和不安。有些父母甚至拿子女作为“出气筒”,这样对子女的心理伤害就更大了。到最后,父母离婚了,子女对未来总是有着焦虑、恐惧和罪恶感,憎恨父母,对周围人都怀有戒备心理,甚至怀有敌意。到了这个时候,一般情况下,孩子会产生以下心理:
1、自卑感
父母分离后,子女随一方生活,缺乏一种温暖;或者随爷爷、奶奶等老一辈生活,缺少父母关照;或者是被亲友托管,寄人篱下。而别的健全家庭,父母悉心照顾,尤其是在开家长会时,别人的父母来,而自己的父母没有来;或者在节假日活动,别人是父母双方带着出去玩,自己的父母不能带自己去玩的时候,特别羡慕别人能有一个家庭的温暖,心里就会产生比不上别人幸福的自卑心理。
2、孤僻
由于父母的离异,年纪又小,不能理解父母的处境,所以对父母会产生憎恨的情绪,不想与父母接触,更说不上心灵的沟通。在别人面前老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周围的人会以一种异样的眼光对着自己,所以,总是对周围的人怀有一种戒备的心理。凡事装出漠不关心的样子,内心又很怕被别人刺伤,于是就独来独往,把自己禁锢起来,形成了一种孤僻的心理。
3、逆反心理
由于父母的离异,导致家庭的残缺,造成了自己不幸。这样的孩子老是觉得周围的人都比自己幸福,先是羡慕别人,跟着是嫉妒别人,于是就慢慢地把自己和别人对立起来。总觉得别人经常嘲笑自己、欺负自己,甚至会把一些小事也和这事联系起来。比如别人向自己借东西忘记还,就想到是别人欺负自己,故意不还。对每件自己不满意的事都认为是别人专门针对自己、轻视自己。于是,对待学习和生活就采取一些消极、冷漠,甚至是敌对的态度,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一种逆反心理。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方法
父母离异会导致子女出现心理障碍,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大大影响他们各方面的发展。所以,教育工作者要特别注意排除这些学生的心理障碍,促使他们能在各方面都健康发展。
1、帮助学生理解父母离异的态度,克服其自卑感,培养竞争意识。
原本是一个温暖、和睦的家,一下子拆散了,作为子女在感情上是不能接受的。一般都认为父母不理他,是一件丢人的事,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很自卑,学习就缺少一种进取精神。这时候,老师首先要了解这个学生的背景,主动接近他,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然后,就慢慢地引导他认识父母离异的态度。让他认识到父母离异是谁都不愿意的,对谁来说都是不得已的事情,父母不在一起生活必定有理由:或许是性格不合,或许是感情破裂……,作为子女要理解他们是有他们的苦衷,为此,不要责怪父母。教师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父母的离异不是子女的错,谈不上是一件丢人的事,更不是低人一等,完全可以腰杆挺直地站在同学当中。老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走出这个阴影,把他们从家庭的对比中引导到学习上的竞争中来。在他们当中创造各种竞争环境,如开展文化、文艺、体育等方面的竞赛,让成绩好、有特长的学生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并抓住机会表扬、鼓励他们,让他们能重新振作,具有竞争意识,奋发向上。
2、教育学生多参与集体活动,克服其孤僻心理,培养和谐的心理品质。
由于离异家庭的子女有孤僻的性格,对周围人都用一种戒备的眼光去看,所以,就不合群;不合群就越发显得孤僻。为此,教师应多组织一些班级活动,组织活动时要多鼓励这类学生参加,在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到这类学生。但是关注他们要注意方法,要让学生感觉到是因为自己表现好老师才关注,并不是因为同情他而关注。多参与这类活动,和其他同学的相处就显得融洽,对周围人所存在的戒备心理就会慢慢消除,从而改变孤僻的性格。
另外,老师在活动中要对其多关心、爱护,要巧妙地、有意识地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使他们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培养出和谐的心理品质。
3、学习、生活上多关心照顾,克服逆反心理,培养其乐观性格。
身体有疾病的学生,往往容易受到老师同学的帮助,但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大家往往不太会关注他们。实际上,这类学生需要感情上的帮助,尤其是那些因为父母离异而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如果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置之不理,就很容易使他们封闭自己,产生逆反心理;而如果有老师和同学关心和照顾,多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会有效地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作为老师要多与他们接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要教育学生多与他们交往,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多体贴鼓励,少指责批评。同时,还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些学生的感情脆弱都比较敏感,一些类似“家庭温暖”、“夫妻和睦”、“离婚”等字眼都会刺激他们,所以老师在平常用词时在他们面前要谨慎,也要教育学生不要在他们面前讲过多有关自己家如何如何和睦,父母都如何如何关心自己之类的话题,更要教育好学生不要歧视和嘲笑他们。这样,他们就会感到自己是和集体融合在一起,老师、同学都是好朋友,再不会自我封闭,更不会有逆反心理,从而会从感情上接纳老师、同学,和大家真诚相待,能够微笑地对待生活,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对离异家庭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的新话题。要搞好这项工作,单靠老师是不行的,希望全社会能对此引起重视,共同负起这个责任,让这一部分学生健康成长。
新世纪,我国国民的各种观念都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婚姻伦理观念。夫妇感情不合也勉强死守在一起,这种情况已很少存在。“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种所谓新潮的观念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同。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现在的离婚率明显增高。我班72名学生离异家庭有9个之多,所以,一部分少年儿童缺乏家的温暖,从而给身心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产生了很多不良行为习惯。例如有的卫生差,不愿回家,经常在网吧出入。了解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发展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离异家庭子女产生的主要心理障碍
一般家庭的父母离异并不是一下子就进行的,常常要经历一个过程。先是夫妇产生矛盾,再慢慢升级。一开始只是夫妇双方闹矛盾,并没有公开,而后,随着 矛盾的不断加剧,逐渐把矛盾暴露在子女面前了,而且为了达到早日分离的目的或发泄气恼、厌恶对方的情绪,不惜采用吵嘴、打架、砸东西、不回家等失控行为,对子女无心照顾,加上子女目睹此情此景,心里自然就惶恐和不安。有些父母甚至拿子女作为“出气筒”,这样对子女的心理伤害就更大了。到最后,父母离婚了,子女对未来总是有着焦虑、恐惧和罪恶感,憎恨父母,对周围人都怀有戒备心理,甚至怀有敌意。到了这个时候,一般情况下,孩子会产生以下心理:
1、自卑感
父母分离后,子女随一方生活,缺乏一种温暖;或者随爷爷、奶奶等老一辈生活,缺少父母关照;或者是被亲友托管,寄人篱下。而别的健全家庭,父母悉心照顾,尤其是在开家长会时,别人的父母来,而自己的父母没有来;或者在节假日活动,别人是父母双方带着出去玩,自己的父母不能带自己去玩的时候,特别羡慕别人能有一个家庭的温暖,心里就会产生比不上别人幸福的自卑心理。
2、孤僻
由于父母的离异,年纪又小,不能理解父母的处境,所以对父母会产生憎恨的情绪,不想与父母接触,更说不上心灵的沟通。在别人面前老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周围的人会以一种异样的眼光对着自己,所以,总是对周围的人怀有一种戒备的心理。凡事装出漠不关心的样子,内心又很怕被别人刺伤,于是就独来独往,把自己禁锢起来,形成了一种孤僻的心理。
3、逆反心理
由于父母的离异,导致家庭的残缺,造成了自己不幸。这样的孩子老是觉得周围的人都比自己幸福,先是羡慕别人,跟着是嫉妒别人,于是就慢慢地把自己和别人对立起来。总觉得别人经常嘲笑自己、欺负自己,甚至会把一些小事也和这事联系起来。比如别人向自己借东西忘记还,就想到是别人欺负自己,故意不还。对每件自己不满意的事都认为是别人专门针对自己、轻视自己。于是,对待学习和生活就采取一些消极、冷漠,甚至是敌对的态度,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一种逆反心理。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方法
父母离异会导致子女出现心理障碍,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大大影响他们各方面的发展。所以,教育工作者要特别注意排除这些学生的心理障碍,促使他们能在各方面都健康发展。
1、帮助学生理解父母离异的态度,克服其自卑感,培养竞争意识。
原本是一个温暖、和睦的家,一下子拆散了,作为子女在感情上是不能接受的。一般都认为父母不理他,是一件丢人的事,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很自卑,学习就缺少一种进取精神。这时候,老师首先要了解这个学生的背景,主动接近他,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然后,就慢慢地引导他认识父母离异的态度。让他认识到父母离异是谁都不愿意的,对谁来说都是不得已的事情,父母不在一起生活必定有理由:或许是性格不合,或许是感情破裂……,作为子女要理解他们是有他们的苦衷,为此,不要责怪父母。教师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父母的离异不是子女的错,谈不上是一件丢人的事,更不是低人一等,完全可以腰杆挺直地站在同学当中。老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走出这个阴影,把他们从家庭的对比中引导到学习上的竞争中来。在他们当中创造各种竞争环境,如开展文化、文艺、体育等方面的竞赛,让成绩好、有特长的学生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并抓住机会表扬、鼓励他们,让他们能重新振作,具有竞争意识,奋发向上。
2、教育学生多参与集体活动,克服其孤僻心理,培养和谐的心理品质。
由于离异家庭的子女有孤僻的性格,对周围人都用一种戒备的眼光去看,所以,就不合群;不合群就越发显得孤僻。为此,教师应多组织一些班级活动,组织活动时要多鼓励这类学生参加,在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到这类学生。但是关注他们要注意方法,要让学生感觉到是因为自己表现好老师才关注,并不是因为同情他而关注。多参与这类活动,和其他同学的相处就显得融洽,对周围人所存在的戒备心理就会慢慢消除,从而改变孤僻的性格。
另外,老师在活动中要对其多关心、爱护,要巧妙地、有意识地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使他们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培养出和谐的心理品质。
3、学习、生活上多关心照顾,克服逆反心理,培养其乐观性格。
身体有疾病的学生,往往容易受到老师同学的帮助,但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大家往往不太会关注他们。实际上,这类学生需要感情上的帮助,尤其是那些因为父母离异而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如果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置之不理,就很容易使他们封闭自己,产生逆反心理;而如果有老师和同学关心和照顾,多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会有效地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作为老师要多与他们接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要教育学生多与他们交往,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多体贴鼓励,少指责批评。同时,还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些学生的感情脆弱都比较敏感,一些类似“家庭温暖”、“夫妻和睦”、“离婚”等字眼都会刺激他们,所以老师在平常用词时在他们面前要谨慎,也要教育学生不要在他们面前讲过多有关自己家如何如何和睦,父母都如何如何关心自己之类的话题,更要教育好学生不要歧视和嘲笑他们。这样,他们就会感到自己是和集体融合在一起,老师、同学都是好朋友,再不会自我封闭,更不会有逆反心理,从而会从感情上接纳老师、同学,和大家真诚相待,能够微笑地对待生活,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对离异家庭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的新话题。要搞好这项工作,单靠老师是不行的,希望全社会能对此引起重视,共同负起这个责任,让这一部分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