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中段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对如何在小学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段学生;阅读技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我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从教二十多年,深知小学中段阅读在小学语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一个由低段向中段过渡的阶段,这个阶段开始,学生的阅读量开始逐渐增大,阅读素材变得更长、更难。
由于学生年龄、接受能力的差异以及教材体系的序列安排,很多学生在阅读方面就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应:一是有些学生对阅读的目的性缺乏思想认识,容易对阅读教材只求“新”不求“深”,走马观花,急于求“完”,学习效果甚微。二是对阅读的艰苦性缺乏积极的态度,遇到困难不会主动想办法解决,而是容易干等教师讲解,主动性没有发挥。三是对现行教材的编写意图没有领会,对“学习提示”视而不见,阅读技能的形成处于“盲区”。如果这个阶段学生阅读技能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学生在以后语文学习中会逐渐对其厌倦,对语文慢慢失去学习兴趣。
针对以上情况,这几年我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的指导和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语文新课标中对中段阅读要求:中段学生要学会略读文章,简明扼要总结文章宗旨;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心思想;能够根据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通过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可以发现,有别于小学低年级在句中的词语教学和单纯的句子教学。中段的阅读教学是在初步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的词句段的教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要在段的背景下展开词句教学,因此,词句教学不仅仅要求了解其在内容上表达了什么,还要从作者角度去体会,这样表达的作用和目的。如果换一种文字和词句应用会出现什么样的效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那样说?阅读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可以起到更好的阅读效果。近两年来,我以教材为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阅读技能的指导和培养,为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一、利用“提示”导读
教材在每个单元前都附一个“学习提示”,其作用是让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课堂活动前,对本课时内容有一个整体了解,从而在教学和学习中明确重点,有的放矢。但很多学生对“学习提示”的作用和目的并不了解,很少有学生愿意认真地读一读,更不用说深刻理解它的意思了,这就完全背离了教材编排的意义。
因此,教会学生使用“教学提示”的任务就转移到了语文教师身上。在开展新课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分析“学习提示”并教给学生自学“学习提示”的方法,让他们在脱离教师引导的情况下,也能够从“学习提示”入手,通读文章,并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及本课时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在这样反复培养中,学生自学能力和阅读技能会得到有效提升。
那么如何教给学生自学“学习提示”呢?我按“读提示——浏览课文”“具体预习——回顾提示”“检查预习——理解提示”三个程序进行指导。第一步,要求学生自行预习新课时文章,并按照 “学习提示”,通读全组文章;第二步,引导学生在具体预习本组每一篇新文章的过程中,不断回顾“学习提示”的要求,有重点的预习新课;第三步,在评判学生的预习效果时,重点考核学生对“学习提示”的理解程度和执行情况。例如,在学习第六册第三单元文章前,教师可先请学生把“学习提示”读一读,再要求学生说说“学习提示”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学习提示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读写先总起后分述写法的片段。”“还以《翠鸟》的第二段为例分析先总起后分述的段落。”“还告诉我们怎样读这样的一段话。”
在这样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按照课前“学习提示”的内容,将课时学习要求和重点讲述了一遍,学生不仅加深了对 “学习提示”的理解,还高屋建瓴地把握了新文章的主要意思、渗透了文章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如此一来,学生学起新知识就自然能够心中有数,得心应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会非常强烈。从读懂总分段落,到写总分段落,从学到作,可化难为易,化深为浅。
二、利用“课题”引入
通常,我们在接触一篇新文章时,最先看见的就是课题,课题是文章内容的凝练和概括,是整篇文章的思想核心,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题,并从中得到学好这一课的启示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在语文阅读中,如果我们把一篇文章比喻成一扇门,那么深入理解课题就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
而教师要做的就是教会学生怎么使用钥匙。阅读学习中,我们会遇见各种类别和题材的文章,为方便学习,教师可以将不同类别和题材的文章进行归类总结,找出其课题的规律性,这样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就会大大降低。例如,
根据文章课题,我们首先要判断这篇文章是描写人物还是记事类文章,若是写人物,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此文章围绕哪个人物写了什么事情?文章中描写的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和人格属性?中段阶段学习的《张衡》《捞铁牛》等都是描写人物的文章;若是记事的,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判断文章讲述的是什么事情,《难忘的八个字》《心中那盏灯》等就是以题眼“难忘”“心中”为线索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意图的。
为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理解各种题目的方法,更好地握好进入“房子”的各种钥匙,教师就要抓住一切机会,多让学生练习分析文章题目,除了在讲读文章前,必要地引导检查学生对课题是如何理解的之外,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打开目录,复习巩固掌握解题方法,或总复习时,或新学期的开端(这须在培养学生一学期后进行)都可分门别类地让学生按规律分析,归类,研究未学的课题,先知一二,总结已学的课题,熟练地掌握阅读技能。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经常将一个或一组作文题目交给学生去分析,读写结合,既培养了学生阅读的技能,又培养了学生审题,写作的能力。
三、运用“问题”助学
除了“提示导读”小学语文每一个课时后,还会编排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围绕文章中重点的字、词、句来设置或者引导学生如何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加强对课后问题的重视,并要充分的利用课后问题寻找突破口,不仅要将其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内容和手段,还要运用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然教材安排就会失去意义,甚至形成师生被动的教学局面。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段学生;阅读技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我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从教二十多年,深知小学中段阅读在小学语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一个由低段向中段过渡的阶段,这个阶段开始,学生的阅读量开始逐渐增大,阅读素材变得更长、更难。
由于学生年龄、接受能力的差异以及教材体系的序列安排,很多学生在阅读方面就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应:一是有些学生对阅读的目的性缺乏思想认识,容易对阅读教材只求“新”不求“深”,走马观花,急于求“完”,学习效果甚微。二是对阅读的艰苦性缺乏积极的态度,遇到困难不会主动想办法解决,而是容易干等教师讲解,主动性没有发挥。三是对现行教材的编写意图没有领会,对“学习提示”视而不见,阅读技能的形成处于“盲区”。如果这个阶段学生阅读技能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学生在以后语文学习中会逐渐对其厌倦,对语文慢慢失去学习兴趣。
针对以上情况,这几年我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的指导和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语文新课标中对中段阅读要求:中段学生要学会略读文章,简明扼要总结文章宗旨;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心思想;能够根据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通过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可以发现,有别于小学低年级在句中的词语教学和单纯的句子教学。中段的阅读教学是在初步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的词句段的教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要在段的背景下展开词句教学,因此,词句教学不仅仅要求了解其在内容上表达了什么,还要从作者角度去体会,这样表达的作用和目的。如果换一种文字和词句应用会出现什么样的效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那样说?阅读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可以起到更好的阅读效果。近两年来,我以教材为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阅读技能的指导和培养,为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一、利用“提示”导读
教材在每个单元前都附一个“学习提示”,其作用是让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课堂活动前,对本课时内容有一个整体了解,从而在教学和学习中明确重点,有的放矢。但很多学生对“学习提示”的作用和目的并不了解,很少有学生愿意认真地读一读,更不用说深刻理解它的意思了,这就完全背离了教材编排的意义。
因此,教会学生使用“教学提示”的任务就转移到了语文教师身上。在开展新课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分析“学习提示”并教给学生自学“学习提示”的方法,让他们在脱离教师引导的情况下,也能够从“学习提示”入手,通读文章,并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及本课时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在这样反复培养中,学生自学能力和阅读技能会得到有效提升。
那么如何教给学生自学“学习提示”呢?我按“读提示——浏览课文”“具体预习——回顾提示”“检查预习——理解提示”三个程序进行指导。第一步,要求学生自行预习新课时文章,并按照 “学习提示”,通读全组文章;第二步,引导学生在具体预习本组每一篇新文章的过程中,不断回顾“学习提示”的要求,有重点的预习新课;第三步,在评判学生的预习效果时,重点考核学生对“学习提示”的理解程度和执行情况。例如,在学习第六册第三单元文章前,教师可先请学生把“学习提示”读一读,再要求学生说说“学习提示”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学习提示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读写先总起后分述写法的片段。”“还以《翠鸟》的第二段为例分析先总起后分述的段落。”“还告诉我们怎样读这样的一段话。”
在这样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按照课前“学习提示”的内容,将课时学习要求和重点讲述了一遍,学生不仅加深了对 “学习提示”的理解,还高屋建瓴地把握了新文章的主要意思、渗透了文章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如此一来,学生学起新知识就自然能够心中有数,得心应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会非常强烈。从读懂总分段落,到写总分段落,从学到作,可化难为易,化深为浅。
二、利用“课题”引入
通常,我们在接触一篇新文章时,最先看见的就是课题,课题是文章内容的凝练和概括,是整篇文章的思想核心,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题,并从中得到学好这一课的启示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在语文阅读中,如果我们把一篇文章比喻成一扇门,那么深入理解课题就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
而教师要做的就是教会学生怎么使用钥匙。阅读学习中,我们会遇见各种类别和题材的文章,为方便学习,教师可以将不同类别和题材的文章进行归类总结,找出其课题的规律性,这样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就会大大降低。例如,
根据文章课题,我们首先要判断这篇文章是描写人物还是记事类文章,若是写人物,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此文章围绕哪个人物写了什么事情?文章中描写的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和人格属性?中段阶段学习的《张衡》《捞铁牛》等都是描写人物的文章;若是记事的,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判断文章讲述的是什么事情,《难忘的八个字》《心中那盏灯》等就是以题眼“难忘”“心中”为线索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意图的。
为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理解各种题目的方法,更好地握好进入“房子”的各种钥匙,教师就要抓住一切机会,多让学生练习分析文章题目,除了在讲读文章前,必要地引导检查学生对课题是如何理解的之外,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打开目录,复习巩固掌握解题方法,或总复习时,或新学期的开端(这须在培养学生一学期后进行)都可分门别类地让学生按规律分析,归类,研究未学的课题,先知一二,总结已学的课题,熟练地掌握阅读技能。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经常将一个或一组作文题目交给学生去分析,读写结合,既培养了学生阅读的技能,又培养了学生审题,写作的能力。
三、运用“问题”助学
除了“提示导读”小学语文每一个课时后,还会编排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围绕文章中重点的字、词、句来设置或者引导学生如何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加强对课后问题的重视,并要充分的利用课后问题寻找突破口,不仅要将其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内容和手段,还要运用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然教材安排就会失去意义,甚至形成师生被动的教学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