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建构语言表达支架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统编教材二年级语文重视生字新词学习,更注重语言表达。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的语言训练点,在阅读教学中提炼文本中的语言练习支架,让学生仿写、补白或续写,可以内化、积累和运用语言,为表达打下扎实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言支架;阅读写话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 10-0083-02
  统编教材二年级语文编排上作了重大改进,基于本学科核心素养,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条按照“内容主题”组织,体现相关主题,形成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另一条线索将“语文素养”渗透其中,各种“因素”分成若干个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单元课文中。教材中,单元写话训练十分有限,大部分要求已经融入课文教学中,学生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积累、内化,达到灵活運用。
  笔者在二年级课文内容中提炼了相关写话支架,进行仿写、补白和续写,作了以下尝试:
  一、于“典型处”观察插图模仿
  教材中典型的写话支架提取出来后,必须让学生在运用中正确地表达。如果出示风马牛不相及的语境,学生难以操作,不妨就地取材,把目光转向与课文相关的插图。这些插图往往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但有些插图文中只是一笔带过甚至没有写到。根据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借助课文中的插图,运用支架模仿写话,能让学生顺利地表达,是培养写话兴趣的有效方式。
  《难忘的泼水节》有一幅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插图,文中用这样一句话描述: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提取支架:我引导学生找找总理穿着、表情和动作的词语,感悟到总理对傣族人民的情意。
  看图模仿:顺势请学生运用课文的表达方式,观察插图思考:“周总理特意穿上傣族服装,来到人群中和大家欢度节日,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请说说图中这位傣族女孩的穿着、表情和动作。”
  出示:“她(他)身穿____,头上_______。脸上____ 。手中____。”学生时而看着插图自言白语,时而对照填空和同桌窃窃私语,很快描绘出:“她身穿淡紫色上衣,深紫色花裙,头上扎着丸子头,笑眯眯地站在周总理身边,手里抱着一个大葫芦。”
  自主写话:当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表达的支架时,我出示:请根据提示选择图中一位傣族人民写一写。
  学生模仿支架进行人物描写,把所看所想用笔记录下来,写话自然水到渠成,有话可说,有话乐说。
  二、于“精彩处”走进生活感悟
  从儿童写话心理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典型景物都可能会勾起体验,激发构思欲望,最终借此生成文本内容。教学实践中开展走进生活写感悟训练,即在文本中提炼出写话支架作为起点,创设与其相应的活动,能激发学生写话灵感,提高写话能力。
  《找春天》一文中:“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这些描写春天的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读着读着,领会其中的情与趣,会感到回味无穷。
  学习支架:文章结合时节,提出写话:“____,那是春天的____吧!春天在____。”学生跃跃欲试,把课文中的小草、野花、柳枝、桃花和风筝运用在支架中。
  走进生活:学生们就陷入词穷的尴尬,探头探脑地看着窗外。这时,干脆让孩子们带着写话本来到了操场,去感受春天的美好。
  那是一个烟雾笼罩的阴天,学生依然欢呼雀跃。学生仿写下了生动的句子。
  观察生活为写话注入一股源头活水,之所以能用笔顺利写出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春天,用心感受到的春天,源白课文提供了语言的支架,给学生一个支点,他们自然而然爱上了写话。
  三、于“单薄处”随文扩充丰盈
  文学作品不可能对所有内容都作巨细无遗的描写,语文教材部分课文亦是如此,详写一部分内容,另外一部分内容则一笔带过,形成了课文的单薄处。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填补,使之丰满起来,是写话训练和语言发展融合的好方法。
  《黄山奇石》结尾写道:“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课后的练习设计中配备了不同的奇石插图,引导学生用上比喻句进行表达,正证实了课文中的单薄处值得拓展延伸。
  辅助提炼:找出文中描写仙桃石的句子,发现支架——“就说____吧!它好像____。”以比喻句式作为支架,课文中简简单单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和“仙女弹琴”在学生的眼中变得形象起来,一位学生发言:就说天狗望月吧,那尖尖的石头真像一只狗在望着月亮。
  学会支架扩充后,学生能自己提炼文本中描写奇石的支架进行描写。一位学生写下这样一段话:在陡峭的山峰上,一位美丽的仙女挺直腰,低着头,正对着身前的琴认真地弹着,这就是著名的“仙女弹琴”。
  这样既扩充了课文内容,又借助支架随文进行了语言训练。
  四、于“未尽处”迁移想象创新
  统编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故事中的小动物有的憨态可掬,有的诡计多端,性格迥异,各有千秋。故事虽告一段落,却留有余地,学生意犹未尽,这一片空白无疑是一个自由写话的天空。
  课文《坐井观天》并未完结:“如果你是这只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你会跳上井口看一看吗?”“会!”孩子们异口同声。教师不失时机引导:“跳出了井口,青蛙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请用上课文前面的对话方式,同桌合作设计青蛙和小鸟的语言吧!”学生的想象写话精彩纷呈。
  鼓励积极想法:
  A(青蛙):“我看到了青青的小草,五颜六色的小花,听到知了在唱歌。井外的世界真美!”
  B(小鸟):“看,我说得没错吧!”
  支持逆向思维:
  C(青蛙)说:“世界真大啊。我要去更多更远的地方看看!不好,一条蛇爬过来了,我还是回井里安全点。”
  D(小鸟)说:“吹牛大王变成胆小鬼,不和你玩了!”拍拍翅膀飞走了。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续编故事,给学生一扇自由写话的窗户,他们运用课文的对话支架将自己的想象付诸笔端,甚至有出人意料的想象,对话诙谐幽默。
  语文学科素养中,语言表达是学习的基础。二年级学生脑海中存储了大量的只字片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取课文中的语言支架辅助写话,能把脑海中掌握的字词连接起来,降低了写话的难度,顺畅地表达自己想写的话,帮助学生打开通往写话的大门,为语言建构奠定基础。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摘 要]游戏是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课堂上,巧用白板让学生进行游戏,使它和教学内容巧妙融合,就会让课堂呈现出近乎真实的、多彩的生活场景。在“复习声母”的教学中,教师巧妙创设郊游情境,设置了“郊外赏美景”“果园摘果子”“动物园闯难关”三个活动环节,将电子白板与拼音教学巧妙融合,让学生如临其境,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复习声母 白板 游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
[摘 要]当今语文试卷的命题方式,应努力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与学生经验世界和成长需要的沟通,把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合其中,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语文试卷应注重主体性、基础性、整合性,关注读写结合以及联系生活。  [关键词]试卷;命题;语文能力;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7-0068
[摘 要]阅读教学要告别内容分析式,古诗词教学亦如此。在如何发掘古诗词的语言價值上,《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教学做了一次有力的探索。借助想象画面、推敲字词和品悟意象三种策略,课堂教学如同登山,拾级而上。这样的课堂体现出挑战性、趣味性和智性的特点,洋溢着浓浓的语文气息,给予我们很多的启发。  [关键词]想象画面;推敲字词;品悟意象;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鱼游到了纸上》(人教版国标本四下),记叙的是作者在西湖玉泉看鱼时,发现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经过多次观察,作者不仅发现他所画的鱼活灵活现,还发现了他是一位聋哑人,所以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我曾经两次在不同的班级执教这节课,为了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画鱼青年忘我的精神,两次课我都在学生读的过程中,适时插入“现场采访”的教学环节。同样的组织形式,却产生了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第一次:在学生阅读渐入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2)班的语文老师,开学的第一节习作指导课,内容是写一写《春天的校园》。我把课堂搬到了教室外,让学生先现场参观校园,再写习作。从孩子们积极踊跃的参与状态和他们的一篇篇充满灵气与智慧的习作来看,这节课无疑是成功的。下面是他们作文中的一些片断:  你看餐厅门前的那三棵山茶花,一棵已开出了红的花,配上绿的叶,真是“绿树红花”;另一棵已结出了白色的花骨朵,真是“一青二白”;还有一棵既有花
我最崇敬的老师陈元晖先生不幸逝世已五周年了。然而他的音容笑貌仍时时浮现在眼前,他的谆谆教诲仍牢记心间,他的遗愿仍鞭策着我,激励着我。  陈老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他有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先后在陕北延安抗日民主根据地和东北解放区从事教育工作,担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兼附中校长长达七年之久。他长期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工作。他曾深情地回顾到:“我在1930年秋季进师范学校开始学教
有“东方魔块”之称的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能够有效传递情感和哲思。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既能够正确书写汉字,又能理解表意文字的内涵,达到理解和书写并用的目的呢?这一直是我在教学中思考的问题。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从情境创设开始,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识字,达到识用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识用结合,在比对情境中识字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随着识字量的增多,儿童的阅读范围逐渐扩大,从
隐性课程资源,是以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方式存在而未明确陈述的课程,虽然它不能构成课堂教学的直接内容,但却持久地、潜移默化地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它不仅使显性课程资源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科学人文知识,而且对学生的个性、情趣等人格方面有着重要的塑造作用。因此,在我们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也应该用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及时发现身边的课程资源,合理开发并综合利用好这些隐性资源,才能让学生获得潜在的文化功底,
编者按  教师关键能力建设既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職业需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教师也应该具备相应关键能力。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可以说,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对于教师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以及如何建构这些关键能力,是需要结合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实际进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近几年各地中考语文命题,凸现了试题与生活联系的走向。试题与生活的联系,其实就是通过考试体系来具体实施教材的生活化、教育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联系是当前语文大教育环境对命题内容的主客观影响,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导向性和命题的指导作用,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提出的教育观和教育目标,更体现了当下命题本真的回归。  近几年,关于试题与生活联系的命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1.时代性。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