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授人以渔,不如由人以渔。”《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叙述了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些做法与感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习方式 转变
《新课程》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精神,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完成自我构建和提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活跃因素之一,是维持教学活动的情感纽带。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关键是看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被激发。众所周知,许多兴趣是后天培养的,因而,教师要因地制宜创设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动力相对稳定、持续发展,为求知做好铺垫。
如在教学《小露珠》一文时,我根据学生的思维兴趣,在课始出示了几则谜语:①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河里看不见(雨);②天上有面鼓,藏在云深处,响时先冒火,声音震山谷(雷)。刚才,同学们猜出的雨和雷都是自然现象,老师再出一个有关自然现象的谜语给你们猜:③闪亮透明小圆球,不大不小像豆豆。花草、树叶作摇篮,摇来摇去真自在。太阳出来去无踪,那是自然一奇观(小露珠)。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了,纷纷举起了小手。接着,我因势利导,与他们进行了启发性谈话:你们喜欢小露珠吗?为什么?如果你是一颗小露珠,你最想到哪里去?你为什么要到那里去呢?我的这个有趣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的说要到农民伯伯的庄稼地里去浇灌禾苗,有的说要到沙漠里去让那里也长出小草和森林,还有的说要到好久好久没下雨的地方去……听到学生们诗一般的语言,我激动极了,动情地说:“孩子们,你们都是最可爱的小露珠,最可爱的孩子,因为有了你们,大地将会变得更美,世界会变得更美,人间会变得更美!”听了我的夸奖,学生们的脸上像一朵朵绽开的鲜花,他们切身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导入,学生不但理解了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任务,而且饶有兴趣的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二、以疑导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古人言:“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才能在学习上真正地“动”起来。
如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我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运用“以疑导学”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经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和谐统一。
在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于是学生提出疑问: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宋庆龄故居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作者要单单描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没有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问:“这些问题提出来了,靠谁来解决呢?”有的学生会回答靠老师。我明确地告诉学生:光靠老师是不行的,老师相信你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去弄懂它。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急切地要求阅读课文来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对于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以集体的智慧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己解决了问题,从而完成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一过程 让学生在自己提问中解决问题,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帮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他们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新的素质观、人才观、质量观,变课堂为学堂,变灌输为引导,变指令为合作,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学习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创设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民主氛围,使学生真正的感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人。要构建这种良好氛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充满爱心。教师要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信任的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使那些缺乏自主性的学生受到这种积极氛围的影响和激励,从而去积极主动学习。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激情来渲染学生,调动学生,通过自身丰富的富于变化的表情和情真意切的语言等,将自己的内心真情向每一位学生进行“辐射”,以情激情,引发共鸣。
如教学《老师,您好》一文时,在学生朗读完全文后,我充满回味、饱含深情地说:李小娟同学精彩的朗诵,让我又一次想起了我的每一位老师。他们不顾寒气袭人,灯下为我们批改作业,不顾酷暑难当,蚊虫叮咬,灯下精心备课的一幕幕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是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心血和青春年华默默地培育了我们。随着我们知识的一天天丰富,身体的一天天长高,他们的双鬓渐渐花白……而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的今天的工作岗位,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私奉献,代代相传,才有了人类高度文明的今天。同学们,为了表达我们对老师的崇高敬意,同时也为了表达我对我的老师的深深敬意,我想与大家一道朗诵《老师,您好》。这时,学生的情感已被完全调动起来了,全身心地进入了角色,我们共同用心声合奏了一曲《老师,您好》的颂歌。之后,我又组织学生交流了各自收集到的赞美教师的词句,学生各抒己见,谈兴更浓,他们纷纷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对老师的敬意和爱戴,情感真挚,感人肺腑,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一次较好的人生观教育,在悟情中得到了情感体验。
四、提供实践空间,巩固学习成果
“授人以渔。”《新课程》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也是“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我认为,这个“实践”应该包括阅读实践和生活实践。阅读实践就是引导学生获取间接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而生活实践,简单一点说,就是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就体现了要引导学生亲自实践的开放性教学的特点。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实践的空间。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在引导学生领悟了“满池荷花翩翩起舞,我与荷花物我相融”的美好情境后,学生兴趣盎然,我适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美丽荷花的喜爱。有的同学画了一幅画,有的同学作了一首诗,有的同学来个即兴表演……形式多样,都充分表达了对荷花的喜爱,整堂课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学习《狐狸和乌鸦》《公仪休拒收礼物》等童话或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内容时,我便鼓励学生分组自编课本剧,将书面语言用自己的动作语言及表情再现出来,然后在班上表演出来,并进行评比。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升华,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美、创造美的机会。课本剧也是一种高强度的思维创作活动,需要根据课文内容,将文章改编成剧本形式,将相关情节重组,使剧本符合生活真实,又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学生演员还要揣摩角色,使所演角色既符合剧本中心的要求,又能渗入学生的个性,这对学生的再创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授人以渔,不如由人以渔。”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大胆探索,放开手脚,多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由地去飞翔,多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多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独自去探索。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感受,走进课堂,与教师、教材、同学对话,在小组合作中自主探究,亲身体验,生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努力构建一种自主发展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为把祖国建成“人力资源强国”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4.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程改革》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习方式 转变
《新课程》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精神,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完成自我构建和提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活跃因素之一,是维持教学活动的情感纽带。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关键是看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被激发。众所周知,许多兴趣是后天培养的,因而,教师要因地制宜创设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动力相对稳定、持续发展,为求知做好铺垫。
如在教学《小露珠》一文时,我根据学生的思维兴趣,在课始出示了几则谜语:①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河里看不见(雨);②天上有面鼓,藏在云深处,响时先冒火,声音震山谷(雷)。刚才,同学们猜出的雨和雷都是自然现象,老师再出一个有关自然现象的谜语给你们猜:③闪亮透明小圆球,不大不小像豆豆。花草、树叶作摇篮,摇来摇去真自在。太阳出来去无踪,那是自然一奇观(小露珠)。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了,纷纷举起了小手。接着,我因势利导,与他们进行了启发性谈话:你们喜欢小露珠吗?为什么?如果你是一颗小露珠,你最想到哪里去?你为什么要到那里去呢?我的这个有趣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的说要到农民伯伯的庄稼地里去浇灌禾苗,有的说要到沙漠里去让那里也长出小草和森林,还有的说要到好久好久没下雨的地方去……听到学生们诗一般的语言,我激动极了,动情地说:“孩子们,你们都是最可爱的小露珠,最可爱的孩子,因为有了你们,大地将会变得更美,世界会变得更美,人间会变得更美!”听了我的夸奖,学生们的脸上像一朵朵绽开的鲜花,他们切身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导入,学生不但理解了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任务,而且饶有兴趣的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二、以疑导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古人言:“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才能在学习上真正地“动”起来。
如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我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运用“以疑导学”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经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和谐统一。
在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于是学生提出疑问: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宋庆龄故居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作者要单单描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没有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问:“这些问题提出来了,靠谁来解决呢?”有的学生会回答靠老师。我明确地告诉学生:光靠老师是不行的,老师相信你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去弄懂它。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急切地要求阅读课文来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对于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以集体的智慧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己解决了问题,从而完成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一过程 让学生在自己提问中解决问题,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帮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他们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新的素质观、人才观、质量观,变课堂为学堂,变灌输为引导,变指令为合作,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学习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创设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民主氛围,使学生真正的感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人。要构建这种良好氛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充满爱心。教师要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信任的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使那些缺乏自主性的学生受到这种积极氛围的影响和激励,从而去积极主动学习。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激情来渲染学生,调动学生,通过自身丰富的富于变化的表情和情真意切的语言等,将自己的内心真情向每一位学生进行“辐射”,以情激情,引发共鸣。
如教学《老师,您好》一文时,在学生朗读完全文后,我充满回味、饱含深情地说:李小娟同学精彩的朗诵,让我又一次想起了我的每一位老师。他们不顾寒气袭人,灯下为我们批改作业,不顾酷暑难当,蚊虫叮咬,灯下精心备课的一幕幕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是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心血和青春年华默默地培育了我们。随着我们知识的一天天丰富,身体的一天天长高,他们的双鬓渐渐花白……而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的今天的工作岗位,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私奉献,代代相传,才有了人类高度文明的今天。同学们,为了表达我们对老师的崇高敬意,同时也为了表达我对我的老师的深深敬意,我想与大家一道朗诵《老师,您好》。这时,学生的情感已被完全调动起来了,全身心地进入了角色,我们共同用心声合奏了一曲《老师,您好》的颂歌。之后,我又组织学生交流了各自收集到的赞美教师的词句,学生各抒己见,谈兴更浓,他们纷纷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对老师的敬意和爱戴,情感真挚,感人肺腑,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一次较好的人生观教育,在悟情中得到了情感体验。
四、提供实践空间,巩固学习成果
“授人以渔。”《新课程》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也是“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我认为,这个“实践”应该包括阅读实践和生活实践。阅读实践就是引导学生获取间接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而生活实践,简单一点说,就是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就体现了要引导学生亲自实践的开放性教学的特点。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实践的空间。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在引导学生领悟了“满池荷花翩翩起舞,我与荷花物我相融”的美好情境后,学生兴趣盎然,我适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美丽荷花的喜爱。有的同学画了一幅画,有的同学作了一首诗,有的同学来个即兴表演……形式多样,都充分表达了对荷花的喜爱,整堂课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学习《狐狸和乌鸦》《公仪休拒收礼物》等童话或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内容时,我便鼓励学生分组自编课本剧,将书面语言用自己的动作语言及表情再现出来,然后在班上表演出来,并进行评比。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升华,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美、创造美的机会。课本剧也是一种高强度的思维创作活动,需要根据课文内容,将文章改编成剧本形式,将相关情节重组,使剧本符合生活真实,又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学生演员还要揣摩角色,使所演角色既符合剧本中心的要求,又能渗入学生的个性,这对学生的再创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授人以渔,不如由人以渔。”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大胆探索,放开手脚,多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由地去飞翔,多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多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独自去探索。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感受,走进课堂,与教师、教材、同学对话,在小组合作中自主探究,亲身体验,生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努力构建一种自主发展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为把祖国建成“人力资源强国”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4.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