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后,多元解读文本已成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的焦点。但是目前,在多元解读的教学实践中,如何真正有效地做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实现高效课堂,这一直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值得深思、值得探究的问题。为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仅从课堂阅读形式方面切入进行一些探究。
【关键词】:多元解读;文本;阅读形式;探究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经历了“满堂灌”、“满堂问”、“满堂乱”后,有时依然处于低效的状态。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地做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实现高效课堂,这一直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值得深思、值得探究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课堂阅读形式方面进行一些探究。
一、探究式阅读
探究性阅读,是指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或者是由教师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后,学生通过探索、研究的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情感体验,提升阅读能力的一种阅读方法。它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时,既能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能适当提示,启迪学生探究问题。这种阅读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多元解读文本。
例如解读人教版中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一文。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赏析完诗中恬静优美、清雅简朴的田园风光后,出示了学生初中学过的《五柳先生传》中一段文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当时就有学生提出疑问: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过得如此清苦,为何却在诗中将田园生活描绘得如此美好呢?面对学生质疑,我心中一阵窃喜,因为他发现的这个问题十分有探究价值。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诗人为何在诗歌中隐去现实生活的艰难和困顿,而将田园生活描绘的如此美好呢?
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所以同学们积极性特别高,探讨得热火朝天。有的小组结合文本中“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复得返自然”诗句认为诗人十分厌恶官场生活,终于回到田园,日子虽苦,但内心自由快乐。也有的小组结合诗歌“诗言志”的特点认为现实生活虽苦,但诗中美好的田园风光是作者内心向往的,是作者的理想和追求,是作者心灵的寄托与安慰。还有的小组将《五柳先生传》和《归园田居》结合起来对比探究,认为诗人的人格高尚,他在乎的是自己内心的自由和宁静,而非物质上富有……这种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行为是本课最大的亮点。
可见,探究式阅读是以学生为主体。其关键是教师不直接给学生结论,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多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教师的引、导、点、析下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二、体验式阅读
体验式阅读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理解、认同文本,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熟悉的生活,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情节或人物,从而与文中人物或是作者产生共鸣,形成相似的体验。它的关键就是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作为主体去体验,在体验中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很多学生都从文本中读到了与自己相似的情感,与文本作者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进而与文本进行了真实平等的对话。“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这种阅读体验是独特而可贵的。
三、对比式阅读
对比式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阅读方法。这样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同求异思维能力和多角度思维能力。这种解读法的关键是抓住事物的异同性进行比较,使学生能够从复杂的现象中迅速抓住实质。
比如我们在多元解读《项链》一文中玛蒂尔德的形象时,有学生认为玛蒂尔德整天幻想,不满现状,爱慕虚荣:也有学生认为玛蒂尔德对现状不满而苛求改变,不仅是正常的心态,而且具有进步性。面对这种状况时,我们教师不妨把玛蒂尔德和简爱两个人物形象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对比解读。
她们两人的相同点是都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而寻求改变。但是她们两人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寻求改变的方式也不同。玛蒂尔德追求的是养尊处优的富裕生活,希望通过结识一个有钱有地位的男人而改变现实。简爱却追求的是个性的独立和自由,是自立于社会的获得平等尊重的权利,并且立志一切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而实现。尤其她的那句“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样。这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好像我们两人已经穿越了坟墓,站在上帝的脚下,我们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名言,彰显着她不屈的灵魂。通过对比,简爱显然比玛蒂尔德的人生追求高远得多,学生自然会对玛蒂尔德做出正确的解读。
可见,对比式阅读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在平等对话中,共同研究和探索。而就在这共同的探索中,学生的思维走向了多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孙邵振:《多元解读和一元层层深入——文本分析的基本理论问题》,《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8期。
【关键词】:多元解读;文本;阅读形式;探究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经历了“满堂灌”、“满堂问”、“满堂乱”后,有时依然处于低效的状态。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地做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实现高效课堂,这一直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值得深思、值得探究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课堂阅读形式方面进行一些探究。
一、探究式阅读
探究性阅读,是指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或者是由教师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后,学生通过探索、研究的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情感体验,提升阅读能力的一种阅读方法。它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时,既能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能适当提示,启迪学生探究问题。这种阅读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多元解读文本。
例如解读人教版中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一文。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赏析完诗中恬静优美、清雅简朴的田园风光后,出示了学生初中学过的《五柳先生传》中一段文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当时就有学生提出疑问: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过得如此清苦,为何却在诗中将田园生活描绘得如此美好呢?面对学生质疑,我心中一阵窃喜,因为他发现的这个问题十分有探究价值。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诗人为何在诗歌中隐去现实生活的艰难和困顿,而将田园生活描绘的如此美好呢?
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所以同学们积极性特别高,探讨得热火朝天。有的小组结合文本中“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复得返自然”诗句认为诗人十分厌恶官场生活,终于回到田园,日子虽苦,但内心自由快乐。也有的小组结合诗歌“诗言志”的特点认为现实生活虽苦,但诗中美好的田园风光是作者内心向往的,是作者的理想和追求,是作者心灵的寄托与安慰。还有的小组将《五柳先生传》和《归园田居》结合起来对比探究,认为诗人的人格高尚,他在乎的是自己内心的自由和宁静,而非物质上富有……这种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行为是本课最大的亮点。
可见,探究式阅读是以学生为主体。其关键是教师不直接给学生结论,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多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教师的引、导、点、析下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二、体验式阅读
体验式阅读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理解、认同文本,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熟悉的生活,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情节或人物,从而与文中人物或是作者产生共鸣,形成相似的体验。它的关键就是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作为主体去体验,在体验中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很多学生都从文本中读到了与自己相似的情感,与文本作者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进而与文本进行了真实平等的对话。“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这种阅读体验是独特而可贵的。
三、对比式阅读
对比式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阅读方法。这样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同求异思维能力和多角度思维能力。这种解读法的关键是抓住事物的异同性进行比较,使学生能够从复杂的现象中迅速抓住实质。
比如我们在多元解读《项链》一文中玛蒂尔德的形象时,有学生认为玛蒂尔德整天幻想,不满现状,爱慕虚荣:也有学生认为玛蒂尔德对现状不满而苛求改变,不仅是正常的心态,而且具有进步性。面对这种状况时,我们教师不妨把玛蒂尔德和简爱两个人物形象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对比解读。
她们两人的相同点是都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而寻求改变。但是她们两人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寻求改变的方式也不同。玛蒂尔德追求的是养尊处优的富裕生活,希望通过结识一个有钱有地位的男人而改变现实。简爱却追求的是个性的独立和自由,是自立于社会的获得平等尊重的权利,并且立志一切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而实现。尤其她的那句“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样。这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好像我们两人已经穿越了坟墓,站在上帝的脚下,我们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名言,彰显着她不屈的灵魂。通过对比,简爱显然比玛蒂尔德的人生追求高远得多,学生自然会对玛蒂尔德做出正确的解读。
可见,对比式阅读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在平等对话中,共同研究和探索。而就在这共同的探索中,学生的思维走向了多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孙邵振:《多元解读和一元层层深入——文本分析的基本理论问题》,《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