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生源缺乏的现状
仙回瑶族乡总人口为1,4万(2007年统计数据),乡内有中心小学、大中小学、古盘小学、茶山小学、鹿鸣小学、茅坪小学、马威小学等7所小学,07-08学年秋季,由于生源不足,马威小学、鹿鸣小学已经停办。
从图1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除中心小学、茅坪小学(中心小学05-06学年在校人数比上学年增加15人,茅坪小学06-07学年比上学年增加4人)外,其余各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同时我们把全乡7所小学03-04学年至07-08学年在校人数统计来。
从图2我们可以明显看出,03-04学年至07-08学年全乡小学在校人数逐年减少,07-08学年全乡小学在校人数仅为03-04学年的一半多。
二、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生源缺乏的原因
(一)计划生育与人口分布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落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开始,仙回瑶族乡大多数育龄夫妇都能按照计划生育的要求,少生优生。现今大多数年轻的农村夫妇只生一个小孩,少数的生两个小孩,生三个以上小孩的家庭已经很少。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地较分散,不同于城镇人口居住布局,因此,仙回瑶族乡有7所小学,生源相对不足。
(二)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
农村的年轻一代不甘现状,出于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到城镇打工谋生的逐渐增多,部分人就在当地城镇安家落户,他们的小孩也随之在城镇小学就学。这就导致农村生源向城镇转移,同时农村年轻人人口下降,也直接影响到日后农村小学的生源。
(三)城乡教育资源存在差距
由于观念的更新,许多农村夫妇意识到知识能改变命运,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过穷苦的日子,于是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得到重视,都千方百计地为之寻找良好的学习环境。农村小学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各方面条件与城镇小学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大多数农村的父母特别是有能力的、有一定经济基础的都愿意把孩子送到城镇小学接受相对更好的教育。这是农村生源流失的重要原因。
三、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生源缺乏的影响
(一)对农村教师教学的影响
我们对茶山小学07-08学年各年级在校学生人数进行了统计,见下页表。其余六所学校基本情况与之相似,在此不做赘述。
从上表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各年级中人数最少的为7人,最多的为13人。在一个偌大的教室里,仅有这么几个学生,教师的事业热情与积极性会被挫伤,开展教学活动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试想,只有七八个学生的课堂,无论是课堂分组讨论,还是体育分组比赛,或是学生公益劳动,怎能达到一个正常人数的班级开展同样活动的效果。
(二)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影响
学生生源缺乏,使农村教育事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如07-08学年马威小学、鹿鸣小学不得不停办。生源缺乏、学校停办,必然使教师面临岗位选择的问题,一些教师只能离开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到其它小学去支教,甚至是离开一直热爱的教师岗位。生源减少,学校规模压缩,使得教学硬件设施的更新与维护趋于不必要,长期下来教学硬件设施的落后反过来影响农村教育事业,特别是减缓了其与现代化信息化的教育接轨的进程。有些小学有两三台电脑,而有些小学一台电脑都没有,无法享受到现代化科技给教育教学带来的便利。
(三)对农村小学生成长的影响
生源较少的学校,可能会对学生快乐、自然的成长有所影响。试想,在偌大的教室只有几位同学,学习氛围与嬉戏氛围跟有满堂同学的课堂相比,快乐是大打折扣的。这样的成长氛围,对小学阶段孩子的性格塑造、竞争意识养成都是不利的。同时,小学阶段也是培养祖国未来的关键时期,简陋的教学条件使得农村小学生很难适应日后的现代化教育与现代化社会生活。
四、解决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生源缺乏的对策建议
(一)改善教学环境与条件
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的教学硬件设施相对落后,课桌、板凳、黑板破旧,教室的墙壁常有剥脱,校门口的道路泥泞不堪、杂草丛生,基本应具备的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也很难看到。教学条件的不足,也是很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城镇小学上学的重要原因。因此,改善教学环境与条件是当务之急,需要政府、教育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提供课桌、板凳、计算机、投影仪等必要的教学设施设备。
(二)提高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教学质量
由于农村条件较差,从城镇到乡村从教的受过专业师范培训的教师较少,农村小学教师大多由当地受过初中高中教育的村民担任,在工资偏低的情况下不得不兼顾农活或做些小生意,挤占了研究课堂教学,关心学生成绩变化、成长及心理的发展与变化的时间,更难谈及开发学生潜力。同时,教师与学生课下的沟通不够,双方难免产生隔阂,对教学的开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部分为代课教师,基本的教育理论与知识不够完备,并缺乏相应的提高与更新的机会,与外界教学交流的机会就更少,这样的现状无论是对教学效果还是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都是很不利的。例如,由于学校的管理理念和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及时更新,现阶段的部分农村小学如教学课程的安排、教师工作岗位的安排、授课形式与方式仍沿用旧制,特别是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根深蒂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因此,农村小学管理者应积极主动走出去,学习新的管理理念,聘请受过专业、系统师范培训的教师到学校任职,并用“事业留人,工资留人,感情留人”等多种方式来留住人才,既给僵化的学校管理、教育机制注入新的活力,给农村孩子带来新的培养模式,长远看更是利于学校将来的发展的。同时,学校按实际情况尽量给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从根本上提高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教学质量。
(三)合理合并学校,整合教学资源
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地较分散的特点导致的学生生源缺乏,适宜将地理位置相距不远的而存在生源不足情况的小学进行合理合并。合并小学,既可以缓解生源不足,又可以整合校舍等教学资源,整合教师队伍,便于学校管理,改善整个学校的学习风气与教学环境。同时,学生到合并后的学校上学,可能会面临交通不便及上学路途远等问题,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学校可适当提供校舍,实行寄宿制,便于集中管理和保障学生安全。家长打消后顾之忧后,才能不因学校远、担心孩子安全而让孩子转学甚至辍学。
五、结语
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生源缺乏在近几年日益突出,不仅在本县,在广西及全国较偏远落后的地区也普遍存在。教学硬件设施良好,教师队伍优秀,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呈上升趋势,学生的上学放学安全等问题能得到妥善的解决,才能打消农村父母的后顾之忧,不必舍近求远地让孩子在陌生环境求学,放心地将孩子的未来建设工程托付给农村学校。生源能到基本保障后,农村小学才能进一步谈生存与发展。希望各农村小学在自主谋发展的路子上多探索,多实践,并期望得到全社会的更多关注。
(责编 钟园娴)
仙回瑶族乡总人口为1,4万(2007年统计数据),乡内有中心小学、大中小学、古盘小学、茶山小学、鹿鸣小学、茅坪小学、马威小学等7所小学,07-08学年秋季,由于生源不足,马威小学、鹿鸣小学已经停办。
从图1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除中心小学、茅坪小学(中心小学05-06学年在校人数比上学年增加15人,茅坪小学06-07学年比上学年增加4人)外,其余各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同时我们把全乡7所小学03-04学年至07-08学年在校人数统计来。
从图2我们可以明显看出,03-04学年至07-08学年全乡小学在校人数逐年减少,07-08学年全乡小学在校人数仅为03-04学年的一半多。
二、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生源缺乏的原因
(一)计划生育与人口分布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落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开始,仙回瑶族乡大多数育龄夫妇都能按照计划生育的要求,少生优生。现今大多数年轻的农村夫妇只生一个小孩,少数的生两个小孩,生三个以上小孩的家庭已经很少。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地较分散,不同于城镇人口居住布局,因此,仙回瑶族乡有7所小学,生源相对不足。
(二)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
农村的年轻一代不甘现状,出于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到城镇打工谋生的逐渐增多,部分人就在当地城镇安家落户,他们的小孩也随之在城镇小学就学。这就导致农村生源向城镇转移,同时农村年轻人人口下降,也直接影响到日后农村小学的生源。
(三)城乡教育资源存在差距
由于观念的更新,许多农村夫妇意识到知识能改变命运,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过穷苦的日子,于是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得到重视,都千方百计地为之寻找良好的学习环境。农村小学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各方面条件与城镇小学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大多数农村的父母特别是有能力的、有一定经济基础的都愿意把孩子送到城镇小学接受相对更好的教育。这是农村生源流失的重要原因。
三、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生源缺乏的影响
(一)对农村教师教学的影响
我们对茶山小学07-08学年各年级在校学生人数进行了统计,见下页表。其余六所学校基本情况与之相似,在此不做赘述。
从上表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各年级中人数最少的为7人,最多的为13人。在一个偌大的教室里,仅有这么几个学生,教师的事业热情与积极性会被挫伤,开展教学活动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试想,只有七八个学生的课堂,无论是课堂分组讨论,还是体育分组比赛,或是学生公益劳动,怎能达到一个正常人数的班级开展同样活动的效果。
(二)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影响
学生生源缺乏,使农村教育事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如07-08学年马威小学、鹿鸣小学不得不停办。生源缺乏、学校停办,必然使教师面临岗位选择的问题,一些教师只能离开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到其它小学去支教,甚至是离开一直热爱的教师岗位。生源减少,学校规模压缩,使得教学硬件设施的更新与维护趋于不必要,长期下来教学硬件设施的落后反过来影响农村教育事业,特别是减缓了其与现代化信息化的教育接轨的进程。有些小学有两三台电脑,而有些小学一台电脑都没有,无法享受到现代化科技给教育教学带来的便利。
(三)对农村小学生成长的影响
生源较少的学校,可能会对学生快乐、自然的成长有所影响。试想,在偌大的教室只有几位同学,学习氛围与嬉戏氛围跟有满堂同学的课堂相比,快乐是大打折扣的。这样的成长氛围,对小学阶段孩子的性格塑造、竞争意识养成都是不利的。同时,小学阶段也是培养祖国未来的关键时期,简陋的教学条件使得农村小学生很难适应日后的现代化教育与现代化社会生活。
四、解决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生源缺乏的对策建议
(一)改善教学环境与条件
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的教学硬件设施相对落后,课桌、板凳、黑板破旧,教室的墙壁常有剥脱,校门口的道路泥泞不堪、杂草丛生,基本应具备的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也很难看到。教学条件的不足,也是很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城镇小学上学的重要原因。因此,改善教学环境与条件是当务之急,需要政府、教育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提供课桌、板凳、计算机、投影仪等必要的教学设施设备。
(二)提高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教学质量
由于农村条件较差,从城镇到乡村从教的受过专业师范培训的教师较少,农村小学教师大多由当地受过初中高中教育的村民担任,在工资偏低的情况下不得不兼顾农活或做些小生意,挤占了研究课堂教学,关心学生成绩变化、成长及心理的发展与变化的时间,更难谈及开发学生潜力。同时,教师与学生课下的沟通不够,双方难免产生隔阂,对教学的开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部分为代课教师,基本的教育理论与知识不够完备,并缺乏相应的提高与更新的机会,与外界教学交流的机会就更少,这样的现状无论是对教学效果还是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都是很不利的。例如,由于学校的管理理念和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及时更新,现阶段的部分农村小学如教学课程的安排、教师工作岗位的安排、授课形式与方式仍沿用旧制,特别是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根深蒂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因此,农村小学管理者应积极主动走出去,学习新的管理理念,聘请受过专业、系统师范培训的教师到学校任职,并用“事业留人,工资留人,感情留人”等多种方式来留住人才,既给僵化的学校管理、教育机制注入新的活力,给农村孩子带来新的培养模式,长远看更是利于学校将来的发展的。同时,学校按实际情况尽量给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从根本上提高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教学质量。
(三)合理合并学校,整合教学资源
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地较分散的特点导致的学生生源缺乏,适宜将地理位置相距不远的而存在生源不足情况的小学进行合理合并。合并小学,既可以缓解生源不足,又可以整合校舍等教学资源,整合教师队伍,便于学校管理,改善整个学校的学习风气与教学环境。同时,学生到合并后的学校上学,可能会面临交通不便及上学路途远等问题,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学校可适当提供校舍,实行寄宿制,便于集中管理和保障学生安全。家长打消后顾之忧后,才能不因学校远、担心孩子安全而让孩子转学甚至辍学。
五、结语
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生源缺乏在近几年日益突出,不仅在本县,在广西及全国较偏远落后的地区也普遍存在。教学硬件设施良好,教师队伍优秀,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呈上升趋势,学生的上学放学安全等问题能得到妥善的解决,才能打消农村父母的后顾之忧,不必舍近求远地让孩子在陌生环境求学,放心地将孩子的未来建设工程托付给农村学校。生源能到基本保障后,农村小学才能进一步谈生存与发展。希望各农村小学在自主谋发展的路子上多探索,多实践,并期望得到全社会的更多关注。
(责编 钟园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