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COTA@的6个办法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linju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栏 Michael 的 E-mail 秘籍
  Michael Song
  
  MichaelSong 是Cohesive Knowledge Solution(CKS) 公司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CKS 是一家电邮技巧培训公司 , 向顾客提供关于电邮效率和电邮礼仪的培训讲座 ,客户包括惠普、诺华、第一资本金融公司等。他及公司另外两位专家所著的《仓鼠革命——如何管理好你的电子邮件 , 在你被它控制以前》一书已于今年 2 月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如果你看了上一期我对 COTA 的介绍并且已经开始练习使用的话 , 相信你已经初见收益。这一次 , 我决定介绍 6 个让你使用 COTA 如虎添翼的方法。即便不使用 COTA 系统进行归档的人 ,多数也能从这些秘密中受益 , 把自己的信息储存工作变得更有效率。
  1. 在“我的文档”(My Documents) 里显示“详细信息”(Details View)。
  你可以把所有的 Windows“我的文档”文件夹都设置成显示“详细信息”, 这样所有的文件和文件夹就会整齐地从上到下排列开来。它还能显示小小的文件夹图符 , 帮你清楚地浏览并找到你需要的文件。办法是打开浏览器的“我的文档”, 点击菜单上的“工具”(Tools)/“文件夹选项”(Folder Options)/“查看”(View)/“应用到所有文件夹”(Apply to All Folders)。
  2. 用数字分出优先顺序。
  遇到长长的一串文件夹或文档时 , 可以给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四五个文件夹或文档题目加上数字 , 这样它们就能排到列表的最上端。
  3. 使用“强力底稿”(Power Drafts) 以保证文件夹分类连贯一致。
  “强力底稿”是一个主文件夹 , 包含了常用的子文件夹。无论何时需要建立一个新的文件夹 ,只需把“强力底稿”复制下来重新命名就行。比如说 , 在你的 COTA“客户”文件夹下 , 有许多不同客户的子文件夹 , 每个文件夹里又包含很多子目录。因为有可能你给所有的客户类似的项目和建议书 , 但却是用不同的方法给它们命名的 ,你可以建立一个标准的“客户文件夹强力底稿”,它就相当于一个文件夹模板 , 包含了以统一顺序排列的标准化子文件夹 , 比如 : 客户信息、建议书、项目、活动计划表、发票等。每次有了新客户 ,需要建立新的文件夹时 , 只需把强力底稿复制一遍就可以了。
  我一般会在强力底稿文件夹的名字前面加上ZZ 两个字母 , 这样它就会沉到文件夹列表的底部 ,我会很清楚在哪里找它。
  4. 扩充访问途径以节省时间。
  Windows 用户 : 给 4 个 COTA 文件夹全部建立桌面快捷方式。然后把 4 个快捷方式图标拖到屏幕最下方的显示栏上 ( 可能需要先点鼠标右键给下方显示栏解除锁定 )。这样 , 即使是在打开了很多其他的文档时 , 你也能以最快的速度进入你的COTA 文件夹。你还可以把“我的文档”COTA 文件夹导入“我的收藏夹”(My Favorites)。做完之后 ,你会发现一个神奇的快速工具 , 可以让你在不打开新窗口的情况下在 COTA 文件夹中跳进跳出。
  5. 为网络链接创建 COTA 文件夹。
  很多用户保存了数百个互联网链接 , 为“我的收藏夹”中的链接创建 COTA 文件夹 , 这样你再寻找起链接来速度至少快一倍。
  6. 把文件柜转换成 COTA 体系。
  把文件柜中所有的文件搬出来 , 按 COTA 重新进行分类。把电脑里的分类系统和旁边文件柜里的分类系统匹配起来。
  一些电邮文件夹 , 每个里面都塞着几百封电邮 , 想要都转换到 COTA 体系很费时间。你可以建立一个过渡性的“旧存档”文件夹 , 有时间就转一点儿。根据我的经验 , 多数用户花上三四个月的时间就能把如此庞大的电邮文件夹整理完。而且 , 出于工作需要 , 多数重要的电邮都会在日常工作中被调用 , 打开它们时就可以顺手转存到新的 COTA 文件夹里。
  
  栏目编辑:王默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别让焦虑压垮了你!    失业无疑是难以预测的、心绪难平的一件事。即使是处于貌似最好的状况下,比如,你拥有足够的积蓄呀,你有非常体面的职业前景呀,有非常明确的工作规划呀,还是有很多人无法迷离头顶上那一片失业恐惧的阴云。无论是波峰还是波谷(这些都是你的职业生涯中不可避免要遭遇的),你都要好好掌握你的情绪和反应。以下是七条注意事项,有助于你缓解时有时无的失业恐惧症:  1、别老拿自己和别人比较。失业的
期刊
晚间12点,我趴在桌上醒来。灯熄着,麻木感从体内一直延伸到指尖,房间里的黑暗如油一样钻进耳朵。有人正在用巨大的铁锤企图把地球凿开,铁锤敲了12下,地球没有裂,只现出一点点断纹。  此刻我就似《寻羊冒险记》里的“我”,像找寻“鼠”那样执拗地找寻安妮宝贝。连日来耗损心力发出的超长短信石沉大海,其MSN又一直病怏怏地显示脱机状态,邮件自是不必再发,也按捺着从未试图直接拨打手机电话。这点灵犀是要有的,她是
期刊
专栏 Lucy 的大都会  露西· 凯拉韦(Lucy Kellaway)  作为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的专栏作家 , 整整 10 年 , Lucy 都在每周一准时为大家贡献办公室的谈资和话题 ,她时髦和诙谐的大都会语录 , 是建立在牛津大学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学位的基础上的 , 是建立在多年《金融时报》的记者身份上的 , 是建立在现在多家公司的董事会成员职位上的。  
期刊
“装熟”是职场菜鸟的通病。听着非常不熟悉甚至没见过面的工作伙伴一口一个“亲爱的”, 或者自己冲着不熟悉的陌生人叫“亲亲” 而不起鸡皮疙瘩 , 都是近一两年才有的事。我们变得很习惯于在职场中“装熟”,跟客户、跟同事、跟见 面但是叫不上名字的朋友 ——此前未必觉得这样的场面有什么不好。 但是最近发生在同事身上的一件事却让我发现 , 一些根本不熟的工作伙伴硬跟你“套磁”, 其实还是挺让人反感的。在职场里
期刊
专栏 刘润的微观察  刘润    30岁的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公共事业部高级经理。去年一不小心因为一篇《出租司机给我上的MBA 课》而低调不再 , 这让他很后悔 ,以至于我们费了很大劲儿才以“分享”为名说服他“抛头露面”。我们预言 ,今后企业更需要的是刘润这样善于微观察、精提炼和多分享的人 , 你可以比照一下 , 在这个众生平等的平台上 ,他的眼里有什么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说 :“古
期刊
专栏 李倩玲的恒动力  李倩玲    生长在台湾的李倩玲从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传播专业硕士毕业后 , 就加入中国台湾智威汤逊任媒介策划。从1990 年 8 月 1 日到今天 , 她一直在WPP 集团各个分公司工作。从媒体购买策划专员到副总经理、总经理 , 直至成为包括传立、迈势、灵立、尚扬、宝林五家公司在内的群邑集团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李倩玲每天都在告诉自己 :“运气总有一天会过去 , 我一直要准备
期刊
古人云 :“三百六十行 , 行行出状元。”前辈们希望用这句话告诉后人每一个行业、每一种职业都可以成为“英雄”。然而古训一代一代传诵下来 , 人们的思想中仍然对不同职业保留着一些既定的偏见 , 诸如“万般皆下品 , 唯有读书高”……      速录师就是这样被“误读”的职业之一。在人们的脑海中他 / 她只是一个办公室里的“蓝领”工作者。但是如果我们走近一步看 , 会发现其实他们和翻译一样 , 走在距
期刊
安妮·莱博尼茨  今年 58 岁的安妮 · 莱博尼茨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 ,20 岁还在旧金山艺术学院求学时 , 即为《滚石》杂志拍片。34 岁成为《名利场》杂志首席摄影师 , 并长期为《VOGUE》杂志供稿。到去年为止 , 莱博尼茨三次入围《美国摄影》“100 位摄影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人”, 并且都排在第二位。除了盛名之外 , 她还是全球 5 位报酬最高的摄影师之一 , 单是请她工作一天 , 价值
期刊
在鼠年以一部“鼠题电影”做开场似乎是应了天时地利的景,尤其是当这只老鼠充满了让梦想照进现实的执行力、对理想百折不回的赤子之心以及人与老鼠之间实现的那种难以想象的默契又使电影本身多了一分人和的意味。  一只老鼠被权威苛刻的食评家赞为法国最棒的厨师,这种貌似不合时宜但又大快人心的情节设置也许是迪斯尼和皮克斯最为擅长的励志桥段——尽管单纯的讴歌梦想、信仰、诚实、互助容易显得浅薄,但它们两家又的确有这个本
期刊
见到佟大为的时候,他还在进行上一个没有结束的采访,我跟他远远地四目相对,彼此无声地打了一下招呼,他便又一头扎进那些像永远都回答不完的问题里。  此刻他就在眼前。或许是因为连日轰炸采访,问题都免不了有极强的重复性(比如奋斗,奋斗……),所以他显出有那么点儿漫不经心,但又必须振作精神、做出有滋味的样子。  我坐在离他不远的椅子上,边听他们聊天边想这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之前看他上李静的《超级访问》,出场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