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步发展,国家的经济产业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这也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从多个角度探究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结合大量的调查总结几点现阶段的主要问题,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浅薄见解供给参考,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促进专业教育教学与行业发展快速接轨,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7-264
引言
培养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要侧重于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将教育教学与金融业的发展相结合,如金融工具、行业规定及政策和金融市场等,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国家金融业的发展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专业人才。近几年,我国各高校也正逐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多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但仍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这种情况需要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基于此,探究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措施十分有必要,下文主要对此做出详细的阐述。
一、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1理论与实践并重
理论和实践是金融学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是顺利开展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实践,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强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基于这一要求,我国各地方高校均对专业课程体系做出了一定的优化,探索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路径,如将实操训练融入理论教学、或专门设立实践课程等,以此来逐步落实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2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
目前,打造别具一格的办学特色是各地方高校运营期间的一个重点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校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了人文地理、心理学、社会科学等的学科知识,进一步增强了金融学专业教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英语、日语等语言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上的占比也大幅度提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
(一)目标不清晰,人才培养趋同化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各高校普遍未制定科学且明确的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目标导向缺少与当地经济发展形势、行业发展趋势的有机结合,不满足因地制宜的重要原则,这将严重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我国高校在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趋同化的问题,导致学校本身的优势、办学特色无法展现出来,不利于人才精准服务于特定的岗位。
(二)课程设置不科学,更新速度慢
目前,部分高校的金融学专业课程几乎全部为理论课和应用类课程,即便国家在大力推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做出了一定的改进,但仍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理论课的占比较高,为凸显金融学的专业特征,缺乏对实务操作的深入探讨;二是日常教学更侧重于教材之内的内容,教师对金融业的前沿发展缺乏足够的关注,导致学生对金融政策的变动、金融产品的更新等不能及时掌握,这将严重限制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快步达成。
(三)管理制度不符合教学改革要求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要及时对管理制度做出合理化的调整,为推进金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建良好的前提。但目前来看,不少的高校都未能做到这一点。一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不高,存在结构性突出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的整体质量;二是未在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上投入足够的资金,且未有效管理关于平台的管理,包括教师的制度化考核。
三、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
(一)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于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求高校认清自身的优势及定位,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金融业发展来树立服务导向,使人才能够真正服务于地方、服务于社会。根据这一思路,教师职工要实时关注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从中掌握市场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据此展开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持续性改进,确保应用型人才与市场需求顺利接轨。在实践中,要在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实务能力的训练,使他们具备解决金融实务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并形成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以便今后更快更好的融入岗位工作之中;学生需要精准掌握特定的技能,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高度适应金融业的发展需求。
(二)优化课程设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在课程设置上,要认真参考国家通用标准,对通识课、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践课做出完善,并适当调整各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占比。同时,要做好金融市场的调研工作,根据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来合理增设或撤销一定比例的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上,要快速建立起完善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学生需求为核心、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打造集理论、实践和实训于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并积极邀请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其中,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机制的全局性。一是对教学方法做出适当的改进,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二是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除了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如设立金融实验室、模拟教室等,也要着重锻炼学生的实务能力,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股票、期货等的交易规则;三要建立起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提供给学生更开拓的训练空间,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健全管理制度,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为提高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及时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学校要鼓励教师走出职场,定期到先进企业进行学习,参与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实践教学技能;同时,面向全社会聘请经验丰富的金融管理人员或专家,邀请其担任指导教师,加快教学改革。此外,要进一步优化教师考核体系,设定多元化的考核指标,如校企合作开展效果、学生实习指导效果等,以督促教师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之中,给予学生全过程的指导和帮助,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促使其今后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要结合高校定位及金融业发展形势做出不断的调整,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快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为国家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林卉.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今日财富,2020(24):158-159.
[2]易姣娇.地方高校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5):197-198.
关键词: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7-264
引言
培养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要侧重于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将教育教学与金融业的发展相结合,如金融工具、行业规定及政策和金融市场等,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国家金融业的发展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专业人才。近几年,我国各高校也正逐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多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但仍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这种情况需要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基于此,探究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措施十分有必要,下文主要对此做出详细的阐述。
一、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1理论与实践并重
理论和实践是金融学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是顺利开展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实践,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强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基于这一要求,我国各地方高校均对专业课程体系做出了一定的优化,探索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路径,如将实操训练融入理论教学、或专门设立实践课程等,以此来逐步落实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2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
目前,打造别具一格的办学特色是各地方高校运营期间的一个重点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校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了人文地理、心理学、社会科学等的学科知识,进一步增强了金融学专业教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英语、日语等语言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上的占比也大幅度提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
(一)目标不清晰,人才培养趋同化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各高校普遍未制定科学且明确的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目标导向缺少与当地经济发展形势、行业发展趋势的有机结合,不满足因地制宜的重要原则,这将严重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我国高校在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趋同化的问题,导致学校本身的优势、办学特色无法展现出来,不利于人才精准服务于特定的岗位。
(二)课程设置不科学,更新速度慢
目前,部分高校的金融学专业课程几乎全部为理论课和应用类课程,即便国家在大力推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做出了一定的改进,但仍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理论课的占比较高,为凸显金融学的专业特征,缺乏对实务操作的深入探讨;二是日常教学更侧重于教材之内的内容,教师对金融业的前沿发展缺乏足够的关注,导致学生对金融政策的变动、金融产品的更新等不能及时掌握,这将严重限制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快步达成。
(三)管理制度不符合教学改革要求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要及时对管理制度做出合理化的调整,为推进金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建良好的前提。但目前来看,不少的高校都未能做到这一点。一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不高,存在结构性突出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的整体质量;二是未在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上投入足够的资金,且未有效管理关于平台的管理,包括教师的制度化考核。
三、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
(一)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于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求高校认清自身的优势及定位,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金融业发展来树立服务导向,使人才能够真正服务于地方、服务于社会。根据这一思路,教师职工要实时关注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从中掌握市场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据此展开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持续性改进,确保应用型人才与市场需求顺利接轨。在实践中,要在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实务能力的训练,使他们具备解决金融实务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并形成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以便今后更快更好的融入岗位工作之中;学生需要精准掌握特定的技能,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高度适应金融业的发展需求。
(二)优化课程设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在课程设置上,要认真参考国家通用标准,对通识课、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践课做出完善,并适当调整各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占比。同时,要做好金融市场的调研工作,根据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来合理增设或撤销一定比例的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上,要快速建立起完善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学生需求为核心、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打造集理论、实践和实训于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并积极邀请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其中,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机制的全局性。一是对教学方法做出适当的改进,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二是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除了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如设立金融实验室、模拟教室等,也要着重锻炼学生的实务能力,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股票、期货等的交易规则;三要建立起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提供给学生更开拓的训练空间,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健全管理制度,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为提高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及时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学校要鼓励教师走出职场,定期到先进企业进行学习,参与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实践教学技能;同时,面向全社会聘请经验丰富的金融管理人员或专家,邀请其担任指导教师,加快教学改革。此外,要进一步优化教师考核体系,设定多元化的考核指标,如校企合作开展效果、学生实习指导效果等,以督促教师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之中,给予学生全过程的指导和帮助,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促使其今后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要结合高校定位及金融业发展形势做出不断的调整,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快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为国家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林卉.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今日财富,2020(24):158-159.
[2]易姣娇.地方高校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5):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