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内容
质量标准本身具有双重性—— 既是对客观对象本质、属性和关系的科学判断, 又是对客体在满足主体某种需要方面所作出评价的价值判断。相应地,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分为两个层面: 一个是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 所指的是一切高等教育都要依据我国教育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结合,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 亦即教育的根本要求;另一个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 所指的是依据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质量要求, 是衡量所培养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2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诸多看法
高等教育质量观是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理解,它包含判断质量高下的标准。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系统评判标准。由于研究者的研究方法以及出发点不同,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笔者对其归纳整理如下:
2.1 适应性的质量观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有内适性取向、外适性取向和个适性取向三种。
高等教育的内适质量体现的是高等教育的学术价值,强调学术导向、教师导向、学科专家导向,重视课程知识、学科体系、教学内容与学术规范本身的自我演绎、自我构建。
外适性质量观强调的是教育对外部需求的满足程度,即教育是否契合了社会的需要。
个适性质量观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高等教育服务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需要。
2.2 多样化质量观
所谓的多样化,即指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不能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院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学校,因此,应该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其教育质量。
2.3 发展性的质量观
发展的质量观认为,当前阶段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的问题,要通过发展来改变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因为质量本身就是变化的、发展的,质量观也不可能是僵化不变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带来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改变,高等教育发展中带来的质量问题也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
2.4 特色化质量观
高等学校的特色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志,对学校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这有益于高等教育的整体效益的提高。
2.5 整体质量观
整体质量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一般质量标准,即社会对教育的共同要求,是各层次、各类型高等教育人才的共性质量;二是高等教育具体质量标准,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
3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构建
3.1 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
高等教育质量统一性就是指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共同要求。高等教育一般目标是针对整个高等教育的,是国家对整个高等教育提出的基本质量要求。
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性是指高等教育的具体质量, 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具体要求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规格。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 社会需求、学校规格、学生个性的多样性, 使得高等教育不再按照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塑造人才。每所高等院校都有不同的办学定位,也有各自的培养目标与质量追求。因此,多样化的质量标准应成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尺度。
3.2 “卓越”和“一流”的质量标准
“卓越”和“一流”这一传统的衡量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适用,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高等学校在学术上是“一流”的。传统的精英教育时期, 大学被看成一个传授知识、研究学术的组织,以学术性作为衡量其教育质量的标准。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高深性,不论在任何时期,在学术上的“卓越”应该是其首要的质量评价标准。
第二,高等学校应该为社会培养一流的人才。未来国际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担负培养人才的重任,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无疑应该成为评价其质量的标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培养目标改革的方向是: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出发点,按“基础扎实,知道面宽。应用能力强,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的要求,以人为本,使学生“会学习”、“会创新”、“会做人”。高等学校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必须要求学生有合理的、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既能操作,又精理论;既通业务,又懂管理;既能在一个行业中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又能把握经济的总体发展;既要有敬业精神,又要有创新意识。还要培养具有全球眼光、国际意识,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精英教育时期以学术性为唯一的质量评价标准已不能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
当今社会和经济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对人才素质也提出不同的要求。社会需求、教育资源、受教育者的实际状况的不断变化,高等学校也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而当前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要优先考虑满足社会广泛的教育需求。
质量标准本身具有双重性—— 既是对客观对象本质、属性和关系的科学判断, 又是对客体在满足主体某种需要方面所作出评价的价值判断。相应地,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分为两个层面: 一个是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 所指的是一切高等教育都要依据我国教育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结合,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 亦即教育的根本要求;另一个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 所指的是依据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质量要求, 是衡量所培养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2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诸多看法
高等教育质量观是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理解,它包含判断质量高下的标准。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系统评判标准。由于研究者的研究方法以及出发点不同,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笔者对其归纳整理如下:
2.1 适应性的质量观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有内适性取向、外适性取向和个适性取向三种。
高等教育的内适质量体现的是高等教育的学术价值,强调学术导向、教师导向、学科专家导向,重视课程知识、学科体系、教学内容与学术规范本身的自我演绎、自我构建。
外适性质量观强调的是教育对外部需求的满足程度,即教育是否契合了社会的需要。
个适性质量观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高等教育服务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需要。
2.2 多样化质量观
所谓的多样化,即指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不能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院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学校,因此,应该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其教育质量。
2.3 发展性的质量观
发展的质量观认为,当前阶段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的问题,要通过发展来改变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因为质量本身就是变化的、发展的,质量观也不可能是僵化不变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带来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改变,高等教育发展中带来的质量问题也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
2.4 特色化质量观
高等学校的特色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志,对学校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这有益于高等教育的整体效益的提高。
2.5 整体质量观
整体质量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一般质量标准,即社会对教育的共同要求,是各层次、各类型高等教育人才的共性质量;二是高等教育具体质量标准,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
3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构建
3.1 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
高等教育质量统一性就是指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共同要求。高等教育一般目标是针对整个高等教育的,是国家对整个高等教育提出的基本质量要求。
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性是指高等教育的具体质量, 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具体要求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规格。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 社会需求、学校规格、学生个性的多样性, 使得高等教育不再按照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塑造人才。每所高等院校都有不同的办学定位,也有各自的培养目标与质量追求。因此,多样化的质量标准应成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尺度。
3.2 “卓越”和“一流”的质量标准
“卓越”和“一流”这一传统的衡量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适用,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高等学校在学术上是“一流”的。传统的精英教育时期, 大学被看成一个传授知识、研究学术的组织,以学术性作为衡量其教育质量的标准。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高深性,不论在任何时期,在学术上的“卓越”应该是其首要的质量评价标准。
第二,高等学校应该为社会培养一流的人才。未来国际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担负培养人才的重任,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无疑应该成为评价其质量的标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培养目标改革的方向是: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出发点,按“基础扎实,知道面宽。应用能力强,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的要求,以人为本,使学生“会学习”、“会创新”、“会做人”。高等学校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必须要求学生有合理的、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既能操作,又精理论;既通业务,又懂管理;既能在一个行业中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又能把握经济的总体发展;既要有敬业精神,又要有创新意识。还要培养具有全球眼光、国际意识,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精英教育时期以学术性为唯一的质量评价标准已不能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
当今社会和经济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对人才素质也提出不同的要求。社会需求、教育资源、受教育者的实际状况的不断变化,高等学校也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而当前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要优先考虑满足社会广泛的教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