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年有一位乱世英雄、来历不明的飞贼,屡次在抄家工作即将结束的懈怠之际,人室席卷贵重细软逃逸。这人约莫十五六岁,神出鬼没的少年,穿一双半旧的解放鞋,一条很多普通少年穿的那样的蓝卡其补丁长裤,踏一部黄鱼车,身形矫健,能爬铁丝网和水落管道——估计他事先探明了存放物品的房间和路线,然后趁夜潜入,夺宝奇兵60年代版。一个人作案,上海人称“独脚强盗”,是比较伤脑筋的案子;据一个“目击者”回忆,此贼力大无双,可以手拎两口西式皮箱,一溜烟走过插满碎玻璃的墙头,可以顺着三楼的山墙悄然滑落,没有一丁点声音,箱子上车,旋即蹬车隐人上海的夜幕,那时没有110,等到整幢洋房亮灯苏醒,敲锣打鼓,大呼“有情况”,已是空叹奈何——世道如此,怕贼偷,怕贼惦记,辛辛苦苦查抄出来的革命成果,也就这样不明不白付诸东流。
另有传闻,此盗贼相当于迭更斯形容的惯犯,60多岁,微瘸,自幼苦习轻功的老手,轻易不出山,专做高难度动作,箱子是用上了油的铁葫芦一个个吊下去的。一份革命小报表态,估计贼伯伯背后还有黑手;如确属于队伍本身不纯,抄家者监守自盗,一经查实,必会从重从快严办不贷。
站在乍浦路桥上,对面是四川路桥逆光的桥拱,以及两旁的西洋大楼,使这一带平添财富密集之感,溯至西藏路,苏州河共有桥七八座,桥桥相依,两岸情况差别不大。西藏路以西,桥相对稀疏,蜿蜒至长寿路、北新泾一线,景观已经两样,当年极少建桥,南岸是纺织工厂,再往南是纺织工厂中、高级管理人员宿舍、夹杂日、洋风格排屋、独立大宅、别墅。北岸为棚户、贫民窟,田野村落,河中设渡口使工人上工,按现在的说法,工人便是民工,北岸一眼望去是违章搭建,即使以后建立桥梁数座,民间仍然保持关于“浜南”和“浜北“一说,也是指这一带。
当时是低调生活,消灭了豪华消费场所,饭店滋生自助餐雏形,提倡自我服务,革命顾客带一瓶油酱黄豆,可到状元楼本帮馆子吃酒吃饭,店内店外一派勤俭节约、当家作主风气,有人见过这样的标语——“本店为人民服务,不打骂顾客。”——很多盗窃案的破获,破在盗窃者事后疯狂挥霍上,处在穿补丁劳动装、中山装的群众四处探寻、抄没财富的朴素世道,一方死命隐藏、一方死命嗅掘的时空之间,没有一名线人会发现隔壁邻居一夜暴富,披金戴银,吃馆子泡夜总会,处于根本不存在的消费背景条件之中,案子只能一挂了事。
一日才之间,世界停摆在不断发现和再次隐藏的节骨眼上,新一轮财富一旦暴露以后,通过各种自然顺畅管道,重新宁静离去,再一次消失难寻。绫罗细软容易散失——听说某路某府一件嵌金丝苏绣团花藕荷夹袄,一件三品补服,十年后都挂于某剧团的道具间;钢琴、家具是天生的四脚命,处理以后四海是家,萍踪难寻,据传一把软椅移植了苏联电影《第十三把椅子》的神话,坐垫里藏了十万面额的一叠美金、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股票等等。有人能在沪西的垃圾筒里捡到多卷吴湖帆字画——收藏界说起古董,认为它们向来过眼云烟,只要是在,就算是好的,理论上它们只是被另一轮主人“代为保存”,重新洗几次牌。
宝成桥在沪西的苏州河上,南接叶家宅,北通光复西路,人们走熟了的一座人行小桥,在没有压锭的十年前,一直到60年代末的非常岁月,不管发生了什么事,不管世道如何阴晴圆缺,位于这一带苏州河南岸的众多棉纺工厂,仍然像以往一样,以隆隆的纺机声,吸引北岸的工人们的视线,吸引他们上班。北岸的贫民窟的一部分,已经被政府营建为武宁工人新村以及改良时期的棚户,工人在北岸居住,在浜南的国棉一厂、六厂以及周边众多棉纺织厂,毛纺织厂,手帕几厂上班,宝成桥是近道之一。
当时“浜南”中心区的大户人家,习惯在楼梯底间储藏陈年绍洒,传闻洒甏的黄色泥封内夹藏金条,因此队伍入户,看到洒甏立刻起封检查。有户人家酒甏数十,一时甏倒洒流,酢气如洒肆。
一家有名的大食品店展览抄家珍奇,摆有一瓶法国古董洋酒——是一座三棱样的玻璃洒樽,内分三个透明隔断,盛红、白、蓝三种洒液,瓶口应该也是三等分,可以分别倒出每种颜色的液体,展览结束,此洒不知所终。有位老观众如今提起它依然神往——即使到了酒池肉林的今天,没再看见过类此的漂亮东西,昔非今比。
其实那个世道最难隐藏的是身体本身。革命以前的40年代开始有隆胸术,这种以外观得分的手术,真是一笔醒目旧帐。一位“老小姐”,民办小学老师,曾私下承认有手术史,大世界前舞女。到了非常时期,觉悟了的革命妇女立刻站出来检查她,认为“老小姐”道德败坏,屡与家长勾搭,企图破坏革命家庭,第一时间剃了头,拉出去示众。
大工厂专辟存放抄家物资的仓库,保存资本家细软家具以待处理,传说某厂有男女两名看管人员,因为对库内一架红木大床羡慕不已,最后双双上床,双双被捉于这张繁复刻工的床榻。男女在供辞上表示:以前没见过,没睡过这样三面镶镜的大床,现在的理由是当家作主来享受,他们是工余休息,没有乱搞,一起工作和休息不犯什么王法。反问是:现在是什么世界了,劳动阶级不去睡,还是给资本家睡吗。
大家推着自行车爬上宝成小桥的阶梯,车子一辆接一辆顺阶梯边的斜坡上行,男工的车夹在女工之中,车子紧跟着被车座弄皱的人造棉裙子、工装裤,一步一步推上去,河风吹开他们的头发,眼前飘动的裙、裤和腿、蓝布鞋、解放鞋都在有节奏地向上移动,以及逐渐上移的前车轮以及后轮。苏州河就在眼前了,推车人熟悉阶梯边的条条辙痕和阶梯的级数,即使是在朦胧的黑夜,也可以上下自如。现在,他们看到了泊在岸边的垃圾驳子,船头冒烟的行灶,船在鸣号,装了棉花包子和煤块的画面在移动,桥面上有无数移动的脚,轮辐闪闪发光。每户人家的父母,还有外婆、阿姨都是纺织厂的工人,她们家的情况也都差不多,不久,她和他的双臂都感到一松,车子已先后到了桥上。他们有了登临的快意。
传说有人在浜南某区某洋房内,发现了一名半疯女子——户主长期把她藏在潮湿地下室里,头发全白了,时称新白毛女。
有一伙队伍,试图破除长年停放在某豪宅汽车间内的一具寿材,不料材身已被白蚁蛀空,即刻崩塌,露出内部一个巨大的白蚁巢。蚁虫腾天,爬满人面,看客四散奔突,避之不及。
另一个版本是:发蚁祸其实是大户保存在潮湿汽车间的一块沉重的光绪年店铺招牌,虽然白蚂蚁确实相当多,如烟如云,当时没一人恐惧奔逃,白蚂蚁最忌煤油,浇之即毙。
30多年前,一个暴雨之夜,有人推着一辆车从浜南过来,此人显然不习惯宝成桥的下行台阶,在雨中艰难踉跄,他带着一个沉重的包裹,雨帽低遮着他的面孔,水从帽沿流到他的鼻尖和下巴上,他在陌生的小巷和鸡笼木桶之间穿行,雨水似乎是从近旁的苏州河直接泼到他的车和包裹上的,他开始推车,小心护住包裹,努力看一个一个门牌号,等找到一扇门,镇定片刻,停车。
——在灯泡的黄光下,这户人家发现来客是浜南一位久违的表亲。
打开湿透的包袱布,表亲双手搬出一罐黄金,慎重托付给户主保存,然后转身,立刻消失在雨幕之中。
一罐黄金,由一双手捧着,秘密递到另一双手,雷声隆隆,全场灯灭,大幕落下。
接下来是漫长的非常时期,浜南和浜北再没有丝毫联系,雨几乎也没有停歇,一直下个不停,有一年某个夜晚;这位曾接过来沉重的黄金罐,答应代为保存的户主,在大雨中去世了,不知在临终之时,他是否托付后人,家里有这样的一罐黄金——这户浜北的人家,历来和浜南没有往来,没有通知那位表亲前来。在这最后的一刻,也许弥留者以及后人,都已遗忘浜南的那位表亲,包括这一罐黄金。
直到上海进入苏醒时代,表亲才由浜南寻到浜北,只得知户主死讯,只得提出了黄金罐的问题一死者家族惊讶之中,依稀记得了是有这样的一个夜晚,记得客人来过,但当时双方只说了些客套话,吃了便饭,客人就告辞了,不知道还有其他,不知道还有个罐子,它是白还是黑色,里面装有什么。
浜南表亲坚信黄金罐就在这间衰败的棚户之中,他被允许进入这间破败的房子,像当年精明的抄家者那样,仔细察看每一道缝隙,每一寸可以怀疑的地方。
没有黄金罐。
在以后永无休止的交涉之中,黄金罐,逐渐变成了暴雨中的一个神话。
过了10年,20年,这片棚户终于拆掉了,宝成桥沿岸换了风景。人们现在已经上了宝成桥,桥面和山顶的景物,仍那么相似,有栏杆,有小贩。在数年以前对岸残存的厂房,已经更少了,浜北的棚户也变了很多,成为很多直立的高楼,与国棉六厂改成的“家乐福”和武宁桥遥遥在望,一些有力的肌体,一些竹柄的大锤正在继续摧毁那些厂房,各个角度,甚至可以说除了河,除了当年运来棉花的这条弯曲的航道,周围都是陌生的楼了。
苏州河流经上海,最好看的河湾都在这里。
但是黄金罐呢,传说它有5公斤重,有人说是50公斤重。
在传闻和谣言中,在大动荡时代,世象可以光明剔透,毫发毕现,也是浓云笼罩的黑天鹅绒帷幔,完全可以掩盖任何声音和画面。
另有传闻,此盗贼相当于迭更斯形容的惯犯,60多岁,微瘸,自幼苦习轻功的老手,轻易不出山,专做高难度动作,箱子是用上了油的铁葫芦一个个吊下去的。一份革命小报表态,估计贼伯伯背后还有黑手;如确属于队伍本身不纯,抄家者监守自盗,一经查实,必会从重从快严办不贷。
站在乍浦路桥上,对面是四川路桥逆光的桥拱,以及两旁的西洋大楼,使这一带平添财富密集之感,溯至西藏路,苏州河共有桥七八座,桥桥相依,两岸情况差别不大。西藏路以西,桥相对稀疏,蜿蜒至长寿路、北新泾一线,景观已经两样,当年极少建桥,南岸是纺织工厂,再往南是纺织工厂中、高级管理人员宿舍、夹杂日、洋风格排屋、独立大宅、别墅。北岸为棚户、贫民窟,田野村落,河中设渡口使工人上工,按现在的说法,工人便是民工,北岸一眼望去是违章搭建,即使以后建立桥梁数座,民间仍然保持关于“浜南”和“浜北“一说,也是指这一带。
当时是低调生活,消灭了豪华消费场所,饭店滋生自助餐雏形,提倡自我服务,革命顾客带一瓶油酱黄豆,可到状元楼本帮馆子吃酒吃饭,店内店外一派勤俭节约、当家作主风气,有人见过这样的标语——“本店为人民服务,不打骂顾客。”——很多盗窃案的破获,破在盗窃者事后疯狂挥霍上,处在穿补丁劳动装、中山装的群众四处探寻、抄没财富的朴素世道,一方死命隐藏、一方死命嗅掘的时空之间,没有一名线人会发现隔壁邻居一夜暴富,披金戴银,吃馆子泡夜总会,处于根本不存在的消费背景条件之中,案子只能一挂了事。
一日才之间,世界停摆在不断发现和再次隐藏的节骨眼上,新一轮财富一旦暴露以后,通过各种自然顺畅管道,重新宁静离去,再一次消失难寻。绫罗细软容易散失——听说某路某府一件嵌金丝苏绣团花藕荷夹袄,一件三品补服,十年后都挂于某剧团的道具间;钢琴、家具是天生的四脚命,处理以后四海是家,萍踪难寻,据传一把软椅移植了苏联电影《第十三把椅子》的神话,坐垫里藏了十万面额的一叠美金、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股票等等。有人能在沪西的垃圾筒里捡到多卷吴湖帆字画——收藏界说起古董,认为它们向来过眼云烟,只要是在,就算是好的,理论上它们只是被另一轮主人“代为保存”,重新洗几次牌。
宝成桥在沪西的苏州河上,南接叶家宅,北通光复西路,人们走熟了的一座人行小桥,在没有压锭的十年前,一直到60年代末的非常岁月,不管发生了什么事,不管世道如何阴晴圆缺,位于这一带苏州河南岸的众多棉纺工厂,仍然像以往一样,以隆隆的纺机声,吸引北岸的工人们的视线,吸引他们上班。北岸的贫民窟的一部分,已经被政府营建为武宁工人新村以及改良时期的棚户,工人在北岸居住,在浜南的国棉一厂、六厂以及周边众多棉纺织厂,毛纺织厂,手帕几厂上班,宝成桥是近道之一。
当时“浜南”中心区的大户人家,习惯在楼梯底间储藏陈年绍洒,传闻洒甏的黄色泥封内夹藏金条,因此队伍入户,看到洒甏立刻起封检查。有户人家酒甏数十,一时甏倒洒流,酢气如洒肆。
一家有名的大食品店展览抄家珍奇,摆有一瓶法国古董洋酒——是一座三棱样的玻璃洒樽,内分三个透明隔断,盛红、白、蓝三种洒液,瓶口应该也是三等分,可以分别倒出每种颜色的液体,展览结束,此洒不知所终。有位老观众如今提起它依然神往——即使到了酒池肉林的今天,没再看见过类此的漂亮东西,昔非今比。
其实那个世道最难隐藏的是身体本身。革命以前的40年代开始有隆胸术,这种以外观得分的手术,真是一笔醒目旧帐。一位“老小姐”,民办小学老师,曾私下承认有手术史,大世界前舞女。到了非常时期,觉悟了的革命妇女立刻站出来检查她,认为“老小姐”道德败坏,屡与家长勾搭,企图破坏革命家庭,第一时间剃了头,拉出去示众。
大工厂专辟存放抄家物资的仓库,保存资本家细软家具以待处理,传说某厂有男女两名看管人员,因为对库内一架红木大床羡慕不已,最后双双上床,双双被捉于这张繁复刻工的床榻。男女在供辞上表示:以前没见过,没睡过这样三面镶镜的大床,现在的理由是当家作主来享受,他们是工余休息,没有乱搞,一起工作和休息不犯什么王法。反问是:现在是什么世界了,劳动阶级不去睡,还是给资本家睡吗。
大家推着自行车爬上宝成小桥的阶梯,车子一辆接一辆顺阶梯边的斜坡上行,男工的车夹在女工之中,车子紧跟着被车座弄皱的人造棉裙子、工装裤,一步一步推上去,河风吹开他们的头发,眼前飘动的裙、裤和腿、蓝布鞋、解放鞋都在有节奏地向上移动,以及逐渐上移的前车轮以及后轮。苏州河就在眼前了,推车人熟悉阶梯边的条条辙痕和阶梯的级数,即使是在朦胧的黑夜,也可以上下自如。现在,他们看到了泊在岸边的垃圾驳子,船头冒烟的行灶,船在鸣号,装了棉花包子和煤块的画面在移动,桥面上有无数移动的脚,轮辐闪闪发光。每户人家的父母,还有外婆、阿姨都是纺织厂的工人,她们家的情况也都差不多,不久,她和他的双臂都感到一松,车子已先后到了桥上。他们有了登临的快意。
传说有人在浜南某区某洋房内,发现了一名半疯女子——户主长期把她藏在潮湿地下室里,头发全白了,时称新白毛女。
有一伙队伍,试图破除长年停放在某豪宅汽车间内的一具寿材,不料材身已被白蚁蛀空,即刻崩塌,露出内部一个巨大的白蚁巢。蚁虫腾天,爬满人面,看客四散奔突,避之不及。
另一个版本是:发蚁祸其实是大户保存在潮湿汽车间的一块沉重的光绪年店铺招牌,虽然白蚂蚁确实相当多,如烟如云,当时没一人恐惧奔逃,白蚂蚁最忌煤油,浇之即毙。
30多年前,一个暴雨之夜,有人推着一辆车从浜南过来,此人显然不习惯宝成桥的下行台阶,在雨中艰难踉跄,他带着一个沉重的包裹,雨帽低遮着他的面孔,水从帽沿流到他的鼻尖和下巴上,他在陌生的小巷和鸡笼木桶之间穿行,雨水似乎是从近旁的苏州河直接泼到他的车和包裹上的,他开始推车,小心护住包裹,努力看一个一个门牌号,等找到一扇门,镇定片刻,停车。
——在灯泡的黄光下,这户人家发现来客是浜南一位久违的表亲。
打开湿透的包袱布,表亲双手搬出一罐黄金,慎重托付给户主保存,然后转身,立刻消失在雨幕之中。
一罐黄金,由一双手捧着,秘密递到另一双手,雷声隆隆,全场灯灭,大幕落下。
接下来是漫长的非常时期,浜南和浜北再没有丝毫联系,雨几乎也没有停歇,一直下个不停,有一年某个夜晚;这位曾接过来沉重的黄金罐,答应代为保存的户主,在大雨中去世了,不知在临终之时,他是否托付后人,家里有这样的一罐黄金——这户浜北的人家,历来和浜南没有往来,没有通知那位表亲前来。在这最后的一刻,也许弥留者以及后人,都已遗忘浜南的那位表亲,包括这一罐黄金。
直到上海进入苏醒时代,表亲才由浜南寻到浜北,只得知户主死讯,只得提出了黄金罐的问题一死者家族惊讶之中,依稀记得了是有这样的一个夜晚,记得客人来过,但当时双方只说了些客套话,吃了便饭,客人就告辞了,不知道还有其他,不知道还有个罐子,它是白还是黑色,里面装有什么。
浜南表亲坚信黄金罐就在这间衰败的棚户之中,他被允许进入这间破败的房子,像当年精明的抄家者那样,仔细察看每一道缝隙,每一寸可以怀疑的地方。
没有黄金罐。
在以后永无休止的交涉之中,黄金罐,逐渐变成了暴雨中的一个神话。
过了10年,20年,这片棚户终于拆掉了,宝成桥沿岸换了风景。人们现在已经上了宝成桥,桥面和山顶的景物,仍那么相似,有栏杆,有小贩。在数年以前对岸残存的厂房,已经更少了,浜北的棚户也变了很多,成为很多直立的高楼,与国棉六厂改成的“家乐福”和武宁桥遥遥在望,一些有力的肌体,一些竹柄的大锤正在继续摧毁那些厂房,各个角度,甚至可以说除了河,除了当年运来棉花的这条弯曲的航道,周围都是陌生的楼了。
苏州河流经上海,最好看的河湾都在这里。
但是黄金罐呢,传说它有5公斤重,有人说是50公斤重。
在传闻和谣言中,在大动荡时代,世象可以光明剔透,毫发毕现,也是浓云笼罩的黑天鹅绒帷幔,完全可以掩盖任何声音和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