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本地理课程是地理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并实施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校本地理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站在地理核心素养的角度下调研长沙市校本课程实施现状,发现校本课程的实施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不足提出针对性策略,以期为长沙市乃至其他地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指导。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核心素养;校本课程
2014年,教育部提出制定并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将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目标,落实指导课程体系[1]。自此,落实核心素养以促学生成长成为当前最重要的基础教育议题。校本地理课程作为国家地理课程的补充,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建设特色多元的校本课程体系已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很多学校在基于核心素养校本化课程建设和实施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校本课程实施还存在诸多问题,下面以长沙市为例,透析核心素养校本化课程的实施现状并提出改进策略。
一、校本地理课程实施现状
长沙市是湖南省的教育教研中心,各中小学以“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核心开发了特色多样的校本地理课程,比如附中博才实验中学的环境教育之水環境、雅礼麓谷中学的24节气之时节、湖南师大附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周南中学的影视地理等等。通过调研,当前校本地理课程实施仍存在以下不足。
1.教师课程意识不强,学生主体性不突出
许多教师并未深入学习校本课程理论,课程意识不强,不太了解校本课程特征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实施流程。多数教师将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混为一谈,在课程开发以及实施过程中,没有凸显校本课程的校本性特征,未深度融合学校办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以及课程评价中,未考虑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2.地理核心素养指向模糊
各校校本课程建设理念都以地理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但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地理核心素养指向模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缺乏地域特色,不利于培养区域认知能力。深入挖掘当地乡土地理资源的校本课程较少,校本特色不明显,不利于开展户外实践活动,也不利于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当地的区域发展问题,发展区域认知能力。第二,人地关系主题不明显,许多校本课程虽开发了人地关系主题的校本课程,但是在课堂教学和课程实践中并未真正落实人地关系的培养。
3.校本地理课程评价单一
校本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重要环节,建立科学全面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能够有效保障校本课程的良性发展。通过调研发现,在校本课程实践中,校本课程评价对象单一,仅通过学生学习质量来反映校本课程质量,评价结果有失偏颇;评价方式单一,对于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多是采用总结性评价,忽略过程性评价;评价手段单一,评价手段多是纸笔测验,打消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难以客观反映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评价主体单一,校本课程评价主体多为教师评价,作为课程实施对象的学生未参与到评价中。
二、校本地理课程实施策略
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设计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是理论到实践的转换。本文针对以上课程实施问题,从发展优化校本地理课程和落实地理核心素养两个方面提出以下实施策略(图1)
1.以学生为主体,凸显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
校本地理课程的育人性内涵特征决定了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性来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校本地理课程的内在规定。实施校本地理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凸显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并贯彻在校本地理课程实施的课程准备,课堂教学,课程评价的三个环节。
(1)课程准备环节,依据学情设计教学
在课程准备环节,学校依据学生的兴趣选择编排班级和教师,并根据班级规模分配教师,制定具体的课程安排表。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撰写教学设计。
(2)课堂教学环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课堂教学环节,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因此,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选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比如探究式教学,情境教学,主题式教学和交流展示教学。特别是交流展示教学,一方面能够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另一方面又能达到培育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目标。
(3)课程评价环节,学生主体参与评价
在课程评价环节,评价不再是教师和学校的任务,学生要充分参与校本地理课程的学习评价和开发评价中。学生对校本地理课程开发进行评价,能够客观反映出其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学生对学习质量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反思的过程,主动发现自身与课程目标的差距,激励学习效能感,增加学习内在动力。
2.以课程发展为靶向,建设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校本地理课程评价是检验课程实施效果,调整课程实施过程,优化校本地理课程的重要手段。以课程发展为目标,学校教研组须构建多元化的校本地理课程评价体系,具体表现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指的是学生和教师一同评价校本地理课程实施效果。评价方式多元化指的是将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不只是校本课程实施取得的成果,还有多方主体在整个实施过程的体验感受。评价内容多元化指的是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式是否适应学生的需要,是否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课程效果是否指向地理核心素养。
3.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树立人地协调观
人地关系是地理核心素养的核心体现,也是校本地理课程的主要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是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保障,可从课堂教学和课程实践两个方面展开实施。
(1)课堂教学
校本地理课程实施小组可以协同开发以人地关系为主体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编制学生所熟悉的人地关系协调或者失调的案例,让学生感受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从宏观上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意识。以长沙市为例,近两年浏阳河和捞刀河水域在生态文明工程建设下,水域污染状况明显改善。教师可以此作为正面案例,引导学生从时间尺度看待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从意识层面树立人地协调观。
(2)课程实践
课程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锻炼地理实践力,感悟人地关系。校本地理课程要充分发挥校本性优势,将课程内涵融入学校特色,利用校内活动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完成课程目标。学校可以利用重大环保节日组织环境保护主题的校园活动,创造人地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比如生态文明建设主题的文化节,舞台剧,诗歌,明信片等艺术创作比赛。
4.以地域文化为特色,发展区域认知能力
地域文化是地理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肯定了校本地理课程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2]。在校本地理课程实施过程中,将地域文化作为校本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是最为直接的利用方式,首先教师可以开发地域文化的相关课程案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其次,开展并组织地域文化的研学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地域文化,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
三、结语
开发并实施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既是课程改革时代的基本诉求,也是校本地理课程发展的内在诉求。对于一线地理教师而言,将地理核心素养落实在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既能够促进学校构建特色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多种价值功能,又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发展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中国教育报.2014-6-23.
[2]何银.地域文化视野中的校本课程开发[J].全球教育展望,2007,36(S1):49-51+32.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核心素养;校本课程
2014年,教育部提出制定并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将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目标,落实指导课程体系[1]。自此,落实核心素养以促学生成长成为当前最重要的基础教育议题。校本地理课程作为国家地理课程的补充,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建设特色多元的校本课程体系已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很多学校在基于核心素养校本化课程建设和实施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校本课程实施还存在诸多问题,下面以长沙市为例,透析核心素养校本化课程的实施现状并提出改进策略。
一、校本地理课程实施现状
长沙市是湖南省的教育教研中心,各中小学以“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核心开发了特色多样的校本地理课程,比如附中博才实验中学的环境教育之水環境、雅礼麓谷中学的24节气之时节、湖南师大附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周南中学的影视地理等等。通过调研,当前校本地理课程实施仍存在以下不足。
1.教师课程意识不强,学生主体性不突出
许多教师并未深入学习校本课程理论,课程意识不强,不太了解校本课程特征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实施流程。多数教师将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混为一谈,在课程开发以及实施过程中,没有凸显校本课程的校本性特征,未深度融合学校办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以及课程评价中,未考虑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2.地理核心素养指向模糊
各校校本课程建设理念都以地理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但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地理核心素养指向模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缺乏地域特色,不利于培养区域认知能力。深入挖掘当地乡土地理资源的校本课程较少,校本特色不明显,不利于开展户外实践活动,也不利于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当地的区域发展问题,发展区域认知能力。第二,人地关系主题不明显,许多校本课程虽开发了人地关系主题的校本课程,但是在课堂教学和课程实践中并未真正落实人地关系的培养。
3.校本地理课程评价单一
校本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重要环节,建立科学全面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能够有效保障校本课程的良性发展。通过调研发现,在校本课程实践中,校本课程评价对象单一,仅通过学生学习质量来反映校本课程质量,评价结果有失偏颇;评价方式单一,对于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多是采用总结性评价,忽略过程性评价;评价手段单一,评价手段多是纸笔测验,打消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难以客观反映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评价主体单一,校本课程评价主体多为教师评价,作为课程实施对象的学生未参与到评价中。
二、校本地理课程实施策略
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设计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是理论到实践的转换。本文针对以上课程实施问题,从发展优化校本地理课程和落实地理核心素养两个方面提出以下实施策略(图1)
1.以学生为主体,凸显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
校本地理课程的育人性内涵特征决定了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性来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校本地理课程的内在规定。实施校本地理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凸显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并贯彻在校本地理课程实施的课程准备,课堂教学,课程评价的三个环节。
(1)课程准备环节,依据学情设计教学
在课程准备环节,学校依据学生的兴趣选择编排班级和教师,并根据班级规模分配教师,制定具体的课程安排表。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撰写教学设计。
(2)课堂教学环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课堂教学环节,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因此,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选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比如探究式教学,情境教学,主题式教学和交流展示教学。特别是交流展示教学,一方面能够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另一方面又能达到培育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目标。
(3)课程评价环节,学生主体参与评价
在课程评价环节,评价不再是教师和学校的任务,学生要充分参与校本地理课程的学习评价和开发评价中。学生对校本地理课程开发进行评价,能够客观反映出其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学生对学习质量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反思的过程,主动发现自身与课程目标的差距,激励学习效能感,增加学习内在动力。
2.以课程发展为靶向,建设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校本地理课程评价是检验课程实施效果,调整课程实施过程,优化校本地理课程的重要手段。以课程发展为目标,学校教研组须构建多元化的校本地理课程评价体系,具体表现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指的是学生和教师一同评价校本地理课程实施效果。评价方式多元化指的是将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不只是校本课程实施取得的成果,还有多方主体在整个实施过程的体验感受。评价内容多元化指的是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式是否适应学生的需要,是否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课程效果是否指向地理核心素养。
3.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树立人地协调观
人地关系是地理核心素养的核心体现,也是校本地理课程的主要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是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保障,可从课堂教学和课程实践两个方面展开实施。
(1)课堂教学
校本地理课程实施小组可以协同开发以人地关系为主体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编制学生所熟悉的人地关系协调或者失调的案例,让学生感受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从宏观上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意识。以长沙市为例,近两年浏阳河和捞刀河水域在生态文明工程建设下,水域污染状况明显改善。教师可以此作为正面案例,引导学生从时间尺度看待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从意识层面树立人地协调观。
(2)课程实践
课程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锻炼地理实践力,感悟人地关系。校本地理课程要充分发挥校本性优势,将课程内涵融入学校特色,利用校内活动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完成课程目标。学校可以利用重大环保节日组织环境保护主题的校园活动,创造人地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比如生态文明建设主题的文化节,舞台剧,诗歌,明信片等艺术创作比赛。
4.以地域文化为特色,发展区域认知能力
地域文化是地理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肯定了校本地理课程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2]。在校本地理课程实施过程中,将地域文化作为校本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是最为直接的利用方式,首先教师可以开发地域文化的相关课程案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其次,开展并组织地域文化的研学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地域文化,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
三、结语
开发并实施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既是课程改革时代的基本诉求,也是校本地理课程发展的内在诉求。对于一线地理教师而言,将地理核心素养落实在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既能够促进学校构建特色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多种价值功能,又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发展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中国教育报.2014-6-23.
[2]何银.地域文化视野中的校本课程开发[J].全球教育展望,2007,36(S1):49-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