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看王教授的《阅读教学设计》,发现对中学的语文教学还是很有指导性。我在近期的部编教材教学中认真践行了王教授的一些阅读教学方法,有些启发,写下来与同行们分享。
一、王荣生教授的《阅读教学设计》中提到语句层级的理解有两个层面:一是表层信息,二是隐含信息。阅读不仅仅是“看文字”,而且要借助“推论”发掘字里行间的隐含信息。
我讲授《社戏》时提到一个问题:“我”为看不到社戏心情着急,表现在哪些句子上?学生说有句直接写着急的句子“我只有急得要哭”,我追问:“你们想,我那时已十一二岁,对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会怎么做?”学生笑答:“我会毁了它”,“我会不择手段。”我问:“你们长大了,要一样东西不会像小孩子一样得不到就哭,那么我为什么哭?”一个学生小声说:“装!”我问他:“你怎么觉得是装?”那个学生答:“母亲竭力地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可见我是在耍手段,是故意做的样子,想让大人就范,想到办法让我去。”这个隐含信息就把握得挺好。这里“我”的哭不是真的哭,是期盼大人想办法的举动,还是表现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二、《阅读教学设计》中认为,从语文教师的指导行为看,文学鉴赏教学有三种:引(引起)学生欣赏,带(带领)学生欣赏,教(教练)学生欣赏。经典的作品,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很远,学生就不会主动阅读,也不会自然而然喜欢,教师的任务就是用种种方法,引领学生走近文本。
学生学到《小石潭记》,我以情感切入:“作者写此文到底怀着什么样的情感?”有学生说“先乐后忧”,还有学生理解“凄冷”。我出示了柳宗元的《江雪》,就是作者遇到母丧妻死,幼女夭折,自己被贬官后所写,极写孤独,借写环境的阔大、寒冷与洁净,表现孤寂的环境,来衬托渔翁的孤傲,这一写法与《小石潭记》写法有接近之处,小石潭里水及其清澈,鱼在里面都“若空游无所依”,“四面竹树环合”,“青树翠蔓”色调虽秀美却阴冷,也表现了孤寂的环境,只是作者此时经历一段永州被贬游历的经历,心境有所排解,孤凄悲凉的心境隐藏在表面的“乐”下,已经没有那么明显表现出来了,表现的人物形象也不显得那么孤傲了。
上《关雎》这课时,我提出,全诗围绕哪个字来写?--生答,求。接着追问:谁追求谁?---生答,君子追求淑女。
我又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两个人般配吗?你从诗中能看出来吗?思考了一段时间,学生答得很有意思。
以下是师生对话:
一生:不般配,因为他追的女生,如果他价值高,应该女生倒追他。
一生:般配,因为他会弹琴会钟鼓,
师问:这说明他什么?
生答:他有才。
师:古代平民不能学习,可能这个男子还可能是贵族,还有点社会地位。
一生:他比较纯情,他中间没追上时就自己睡不着,没采取什么行动。
师:求而不得时,没有爬墙没有拿把刀逼迫女方,说明这人怎么样?
生答:说明爱得有分寸有修养有节制。(因为我在前一节课中专门用了一节课讲《诗经》,而且讲到了《诗经》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儒家中庸思想,也选取了几首《诗经》中的爱情诗,学生体会了远古人们热情奔放,敢爱敢恨的自由个性,这里学生能够想到男子克己行为。)
师:这就是人们说的“哀而不伤”,儒家的中庸之道,这人是个君子,品德高尚。男子品行好地位高又有才有修养,男方不错吧。再来看女子。
生:女子采荇菜,可能比较勤劳,有可能是个会持家的贤妻良母。
师:淑女什么意思?
生:长得美。
师:看看注释。
生:美好的女子。
师:只是外表美?
生:内在也美。
师:女子勤劳持家,又是外表内在都很美好的女子,和男子般配吗?
生答:般配。
三、《阅读》中提到,阅读活动中的理解过程大致可以描述为以下几个方面:“字词辨识、句子处理、作者把握语篇的字面讯息;读者根据语篇的字面讯息,推论字里行间没有明言的隐含讯息;连贯篇章和建立语篇结构,使语篇衔接并连贯成为一个可理解的整体;读者把所理解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照与结合,扩展和丰富对世界的认识,进而对语篇进行评价。”根据最后一个过程的描述,学生的学习必须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唤起。
我在教《回延安》这课时,课快上完,我让学生仿照文中信天游写一小节,设置的题目是《毕业了》,一个班我只是给了点提示就直接动笔,学生写得效果很不好,另一个班我先用一段话情境导入,让学生想想,“有一天,你要离开这个学习了三年的校園、教室,离开陪伴你欢笑和悲伤的同学、老师,你会怎样?会想再看看同学的笑脸吗?会想再留恋地抚摸你的课桌吗?”音乐响起,再动笔,达到不错的效果,学生有一些精彩仿作:“我们班的钟虽老慢一拍,却经不住1095天慢慢地挨。”“夏日的清风窗外的景,此去一别天南海北也想着你。”“风中摇曳着梧桐叶,我们永不说再见。”“时光匆匆不复返,此后分别几人还。”“望着同学心酸笑,仿佛时光凝固了。回忆曾经黑板乱涂鸦,如今却都各回各家。毕业留言满天飞,却难再把时间追。”这个班的效果优于另一个班,可见让学生理解文本,一定要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毕竟孩子是遇到过小学毕业的场景的。但没有情境导入学生感情不投入。
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要始终做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把语境推出的与相应的语义关系较远的语义补充出来理解清楚,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
一、王荣生教授的《阅读教学设计》中提到语句层级的理解有两个层面:一是表层信息,二是隐含信息。阅读不仅仅是“看文字”,而且要借助“推论”发掘字里行间的隐含信息。
我讲授《社戏》时提到一个问题:“我”为看不到社戏心情着急,表现在哪些句子上?学生说有句直接写着急的句子“我只有急得要哭”,我追问:“你们想,我那时已十一二岁,对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会怎么做?”学生笑答:“我会毁了它”,“我会不择手段。”我问:“你们长大了,要一样东西不会像小孩子一样得不到就哭,那么我为什么哭?”一个学生小声说:“装!”我问他:“你怎么觉得是装?”那个学生答:“母亲竭力地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可见我是在耍手段,是故意做的样子,想让大人就范,想到办法让我去。”这个隐含信息就把握得挺好。这里“我”的哭不是真的哭,是期盼大人想办法的举动,还是表现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二、《阅读教学设计》中认为,从语文教师的指导行为看,文学鉴赏教学有三种:引(引起)学生欣赏,带(带领)学生欣赏,教(教练)学生欣赏。经典的作品,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很远,学生就不会主动阅读,也不会自然而然喜欢,教师的任务就是用种种方法,引领学生走近文本。
学生学到《小石潭记》,我以情感切入:“作者写此文到底怀着什么样的情感?”有学生说“先乐后忧”,还有学生理解“凄冷”。我出示了柳宗元的《江雪》,就是作者遇到母丧妻死,幼女夭折,自己被贬官后所写,极写孤独,借写环境的阔大、寒冷与洁净,表现孤寂的环境,来衬托渔翁的孤傲,这一写法与《小石潭记》写法有接近之处,小石潭里水及其清澈,鱼在里面都“若空游无所依”,“四面竹树环合”,“青树翠蔓”色调虽秀美却阴冷,也表现了孤寂的环境,只是作者此时经历一段永州被贬游历的经历,心境有所排解,孤凄悲凉的心境隐藏在表面的“乐”下,已经没有那么明显表现出来了,表现的人物形象也不显得那么孤傲了。
上《关雎》这课时,我提出,全诗围绕哪个字来写?--生答,求。接着追问:谁追求谁?---生答,君子追求淑女。
我又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两个人般配吗?你从诗中能看出来吗?思考了一段时间,学生答得很有意思。
以下是师生对话:
一生:不般配,因为他追的女生,如果他价值高,应该女生倒追他。
一生:般配,因为他会弹琴会钟鼓,
师问:这说明他什么?
生答:他有才。
师:古代平民不能学习,可能这个男子还可能是贵族,还有点社会地位。
一生:他比较纯情,他中间没追上时就自己睡不着,没采取什么行动。
师:求而不得时,没有爬墙没有拿把刀逼迫女方,说明这人怎么样?
生答:说明爱得有分寸有修养有节制。(因为我在前一节课中专门用了一节课讲《诗经》,而且讲到了《诗经》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儒家中庸思想,也选取了几首《诗经》中的爱情诗,学生体会了远古人们热情奔放,敢爱敢恨的自由个性,这里学生能够想到男子克己行为。)
师:这就是人们说的“哀而不伤”,儒家的中庸之道,这人是个君子,品德高尚。男子品行好地位高又有才有修养,男方不错吧。再来看女子。
生:女子采荇菜,可能比较勤劳,有可能是个会持家的贤妻良母。
师:淑女什么意思?
生:长得美。
师:看看注释。
生:美好的女子。
师:只是外表美?
生:内在也美。
师:女子勤劳持家,又是外表内在都很美好的女子,和男子般配吗?
生答:般配。
三、《阅读》中提到,阅读活动中的理解过程大致可以描述为以下几个方面:“字词辨识、句子处理、作者把握语篇的字面讯息;读者根据语篇的字面讯息,推论字里行间没有明言的隐含讯息;连贯篇章和建立语篇结构,使语篇衔接并连贯成为一个可理解的整体;读者把所理解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照与结合,扩展和丰富对世界的认识,进而对语篇进行评价。”根据最后一个过程的描述,学生的学习必须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唤起。
我在教《回延安》这课时,课快上完,我让学生仿照文中信天游写一小节,设置的题目是《毕业了》,一个班我只是给了点提示就直接动笔,学生写得效果很不好,另一个班我先用一段话情境导入,让学生想想,“有一天,你要离开这个学习了三年的校園、教室,离开陪伴你欢笑和悲伤的同学、老师,你会怎样?会想再看看同学的笑脸吗?会想再留恋地抚摸你的课桌吗?”音乐响起,再动笔,达到不错的效果,学生有一些精彩仿作:“我们班的钟虽老慢一拍,却经不住1095天慢慢地挨。”“夏日的清风窗外的景,此去一别天南海北也想着你。”“风中摇曳着梧桐叶,我们永不说再见。”“时光匆匆不复返,此后分别几人还。”“望着同学心酸笑,仿佛时光凝固了。回忆曾经黑板乱涂鸦,如今却都各回各家。毕业留言满天飞,却难再把时间追。”这个班的效果优于另一个班,可见让学生理解文本,一定要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毕竟孩子是遇到过小学毕业的场景的。但没有情境导入学生感情不投入。
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要始终做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把语境推出的与相应的语义关系较远的语义补充出来理解清楚,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