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特色作文洋溢地方韵味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ngalon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偏远地区的乡镇学生写作能力要滞后于城市学校的同类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扬长避短,利用广袤、丰富的地区资源优势和具有乡土色彩的生活特质,让学生们写出洋溢着真实的生活气息和地方韵味的作文。
  一、学会观察,乡土萦绕于心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我所在的老子山九年制学校位于淮河入湖口岸,依山傍水,秀丽的湖光山色迷人。学校的前身是清末有名的“犹龙书院”,也是一所拥有浓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而老子山镇因著名的老子山而得名,我们这里有老子炼丹台、青牛迹、凤凰墩、钓鱼台、法花寺、仙人洞等与道教文化有着莫大渊源的遗迹。2014年的中国老子山道教文化论坛便是在老子山镇隆重举行的,老子山已经成为“世界老子学会江苏分会”所在地。当然,环抱老子山的洪泽湖也有很多的历史传说,名人轶事,至今保留着的浓郁的渔家风俗。这一切都形成了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也是我们写作的素材和资源。如果能将这些内容恰当地运用到我们的写作过程中,就能很好地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下锅”的问题。
  要利用好这些资源,我先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的热情。让他们学会观察生活,提高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感受和吸取家乡文化精髓的意识。如七年级第三单元“民俗风情”学习之后的作文训练是“从生活中找‘米’”。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们回家仔细观察自家的房子(学生基本上都是渔民子弟,住的一般都是“船房”),然后思考,自己在这样的房子里是怎样生活的,如何取水、如何用电,如何出行;平时要注意什么,我们知道的衣食住行有哪些禁忌等等。之后,留心由自己的房子作为观察点,从构造、内部设施、生活情况和感受、对家乡人物的印象和认识,再到与外界生活生产的异同,展开认真的观察与体验。
  二、阅读提炼,学会融合创新
  我们解决学生没有“米”的问题之后,还要培养他们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习惯和能力;在不断借鉴、融合中获得创新写作。
  我们的语文教材充溢着人文性,同时也给我们的写作提供了素材和写作方法。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提炼与吸收。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经典课文,文章按空间顺序组织材料、脉络清晰,观察细致入微、写景笔法有迹可循,在童年的游戏、玩乐和读书生活叙写中表达了真挚的感情。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对有趣的动植物的描写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和借鉴。如“有趣的动植物”可以问:写了哪些动物?是怎么写的?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就会感受到要写得优美、精准和生动,就要用一些形象生动且能够抓住事物特征的词语。如写黄蜂,用“肥胖”的好处是从儿童的视角和感觉在写。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写出了鸟的机灵轻捷,又从孩子角度看,写出了儿童生活的情趣。而园中景物的描写,也值得我们去玩味。如多角度、色形声味与视听结合地写景,而且景物体现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特点,也与下文的冬天捕鸟相映照。另外,我们还要知道学生去感受“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分析写作特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而且要指导他们用于写作,切实做到读写结合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之后,我让学生写一篇自己童年感受的作文,要尽量运用课文中学习到的写景和情境交融的方法。有学生作文片段如下:
  儿时,在湖面风平浪静的日子,我就有机会和父母一起划小船去渔场。
  天空飞过来黑压压一片,它们队列齐整,节奏有序。可是,我发现了它们的异样——第二排竟然有三只鸟,中间那只鸟却一动不动。
  我赶紧喊爸爸妈妈看。爸爸悠悠地说:“这群鸟是乌鸦,他们在‘送葬’,你仔细看吧!”旁边的两只乌鸦分别伸直了一只翅膀托住中间的乌鸦,在缓慢的有节奏的单翅飞行;而整个鸦群静寂无声。它们在天空中盘旋几圈后竟然静止着。头鸦“呱呱”叫了几声后,那两只托着鸦尸飞远了,空中响起了乌鸦乱七八糟的叫声。然后调转方向,飞远了。一会儿我们看到有两只乌鸦快速飞过天空。
  我疑惑的看着爸爸,爸爸意味深长地说:“他们将同伴安葬在湖心了,鸟也是有感情的!”
  那是我见的唯一的一次,一直留在我记忆深处,我一直再想它们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现在看不到了?
  我感受到該生写得“脉络清晰”“观察细致”,也有一些情感表露。这样的作文融合了湖区的特点,显现出地方特色。如果交代一些洪泽湖的文化,将“鸦葬”与道教文化结合起来,插入一些民俗与民间故事,与人类生活和情感进行比照。那么,定能以乡土情韵感人,以感人的情感动心。
其他文献
圣殿骑士团并非如传奇文学所说由郇山隐修会所建,其职能也不是为了保护耶稣家世的秘密。人们能够将它与古老的基督教传说捏合在一起,其原因主要在于史料的不完整和它自身的神秘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精心设计开场白,创设各种情境,引人入胜,学生兴趣浓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逐步进入疲劳状态,期待着早点下课。课堂小结作为最后一个环节,优美的课堂结尾会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一节课应该是“虎头——驼峰——豹尾”,课堂高潮迭起,课堂结束有一种余音绕梁之感。教师抓好这个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益。  一、小结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
本文通过对馆藏五件康有为信札的释读,并结合有关史料,对信札的发信时间、地点和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史实进行一一考证,以还原民国初年康有为与弟子之间的来往及从事的政治
《辞海》对“典故”下的定义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亦即使用典故的简称,指对前人的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它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具体而言,用典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  1.以少胜多  因为典故都有极强的概括性和浓缩性,所以用典能起到言简意赅、增强说服力的作用,能在少数
朱光潜在《作文与运思》中谈到:“定了题目之后,我取一张纸条摆在面前,抱着那题目四面八方地想。想时全凭心理学家所谓‘自由联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条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记下去,到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了为止。这种寻思的工作做完了,我于是把杂乱无章的小标题看一眼,仔细加一番衡量,把无关重要的无须说的各点,一齐丢开,把应该说的选择出来,再在其中理出一条线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感到学生学得吃力、后劲不足,究其原因和学生阅读量偏少、写作训练不够科学等方面有关。笔者在教学工作中针对上述现象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改进优化,开展了多读多练系列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一、“多读多练”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多读多练是指要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多读书、读好书,多积累、多练笔,通过加大阅读量感悟体会、加大写作量熟能生巧的方式,有效提高学
本实验探索当文本中有两个情境模型时,读者是否会注意到两个情境模型的不同权重。实验结果表明,如果精细阐述强支持性语境以提高强支持性语境的激活水平,读者会即时产生因果性预
就本质而言佛教哲学属于境界形而上学之列,就境界形而上学的“学”来说,它不仅具有“学问”的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觉悟”的意义.僧肇哲学比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它首
塑造人物是创作的首要任务,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永不磨灭的印象。下面我就几篇经典的古诗文谈谈中国传统人物形象塑造给大家带来的视觉享受。  一、燕瘦环肥——细瘦中的丰盈,简约中的充实  中国传统中的人物刻画早在有创作开始就已存在。《山海经》中的精卫,《九歌》中的湘君,《诗经》中的怨女情郎、爱国志士等等,都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了或幽怨,或阳刚,或愤恨的人物。虽是简笔勾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