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鸿门宴》是楚汉战争的开端,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里面的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这得益于司马迁高超的语言描写艺术,下面,笔者将从这一角度来分析《鸿门宴》中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点。
在鸿门宴之前,项羽和刘邦都曾经看到过秦始皇出游的盛大场面。彼时的项羽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吓得叔父项梁赶紧捂住他的嘴巴说:“毋妄言,族矣”。由项羽一句简单的话语,我们和项梁一样看到项羽的自信和意气风发,也感受到他性格中不计后果容易冲动的一面。
同样的场面,刘邦的观后感却是:“大丈夫当如此也”,彼时的刘邦只不过是个成天无所事事,每天混日子的乡里闲人,然而话语中除了羡慕,也流露出他的志向和城府。
可见,语言描写对人物性格塑造的重要性。
下面,我们来看《鸿门宴》中的项羽。
他在听了曹无伤的告密之后,没有请谋士商量,没有认真分析战争形势,而是“大怒”,随后发话:“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冲动易怒,急躁暴躁的性格一览无余,完全没有作为最高军事统帅应有的沉着冷静。
在宴会上,听完刘邦的几句辩解之后,项羽脱口而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说完这句话后,曹无伤已经是一个死人了,这句话不光表现了项羽在政治上的无知,更是自绝敌营内应。不仅如此,有心背叛刘邦的人在看到曹无伤的结局之后,也都不再敢动这个心思,可见,一句简单的话,却让项羽损失惨重,失了民心。
樊哙闯帐打乱了范增的計划,项羽却浑然不觉,看到刚毅勇敢的樊哙,还赐酒赐肉,称其为“壮士”。可以看出项羽性格中的豪情与坦率,有着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这样的项羽是可爱的。然而他完全不能理解范增的良苦用心,有勇无谋,令人扼腕。
当刘邦假装如厕,抄小道逃跑之后,他仍然未能醒悟,“沛公安在?”,放虎归山而不自知,此时此刻,不仅范增气急骂其“竖子”,就连我等也都难免唏嘘。
项羽不过区区几句话,却暴露了他的性格弱点,这样的项羽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的最后,是这样评价他的:“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项羽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成大事者,哪里能仅凭匹夫之勇?可直到他功败垂成,仍然未能醒悟自己的性格缺陷,把失败的结局归为天意,真是可悲、可叹!
接着,我们来分析刘邦的语言。
首先,是刘邦的三次发问。
第一次,当项伯告密,张良借故将危机告知的时候,刘邦的第一句是:“为之奈何?”遇到如此危机,却能沉着冷静,虚心求教,这一点是项羽所不能及的。
第二次,当张良追问:“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先是“默然”,然后发问:“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首先承认自己的不足,继而寻求帮助。
第三次,刘邦借“如厕”之故,向樊哙发问:“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在得到了樊哙的肯定之后,“于是遂去”,由此看出刘邦其实早已拿定逃跑的主意。
三次发问,足见刘邦的虚心求教和睿智。
其次,说说他对张良、项伯、项羽三人的称呼。
《鸿门宴》中,刘邦对张良一共有五次称呼,前三次为“君”,后两次为“公”。“君”是敬称,由此可见刘邦对张良的尊敬和拉拢,而“公”则是对长辈的尊称,刘邦为了活命,称自己的属下为“公”,足见其能屈能伸,圆滑狡诈。
对于初次见面的项伯,刘邦的称呼是“伯”,“伯”是项伯的字,在古代,只有亲近的人才会称呼对方的字,一般则称其名。刘邦为了拉拢项伯,如此殷勤亲切,还“约为婚姻”,足见其心机深沉,圆滑狡诈。
对项羽的称呼,刘邦更是投其所好,称其为“将军”,刘邦也是一方统帅,却故作低姿态,极力讨好项羽,既满足了项羽骄傲自大的心理,又表明自己“不敢倍德”的忠诚,足见其城府之深。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刘邦在鸿门宴上的说辞,看看他是如何三言两语,就让项羽卸下防备的。
第一层:“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拉近关系,表明自己与项羽是同盟战友,并非仇敌;第二层:“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自己能先攻破函谷关,全凭运气,以前的盟约,谁先进函谷关,谁就是关中王,自己根本没有此想法,“封府库”等举动就证明我是在等待将军,将军才是真正的关中王;第三层:“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转移视线,转移矛盾,把焦点聚焦在这个“小人”身上,凸显自己的无辜。
刘邦的语言,凸显其城府和心机,如此老谋深算的刘邦,粗犷坦率的项羽又怎是他的对手?鸿门宴虽是楚汉战争的开端,却已经预示了结局。
《鸿门宴》中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也非常精彩,比如同为谋士的范增和张良,以及虽为武将,却能言善辩的樊哙等等,无不彰显出司马迁高超的语言描写艺术。它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典范,尤其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意识到语言描写对塑造人物的重要性;如何分析体会语言描写的情感和魅力;如何能在自己的作文中,恰当的运用语言描写。这些都是作为语文老师的我要去实践的课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尝试和创新,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在鸿门宴之前,项羽和刘邦都曾经看到过秦始皇出游的盛大场面。彼时的项羽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吓得叔父项梁赶紧捂住他的嘴巴说:“毋妄言,族矣”。由项羽一句简单的话语,我们和项梁一样看到项羽的自信和意气风发,也感受到他性格中不计后果容易冲动的一面。
同样的场面,刘邦的观后感却是:“大丈夫当如此也”,彼时的刘邦只不过是个成天无所事事,每天混日子的乡里闲人,然而话语中除了羡慕,也流露出他的志向和城府。
可见,语言描写对人物性格塑造的重要性。
下面,我们来看《鸿门宴》中的项羽。
他在听了曹无伤的告密之后,没有请谋士商量,没有认真分析战争形势,而是“大怒”,随后发话:“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冲动易怒,急躁暴躁的性格一览无余,完全没有作为最高军事统帅应有的沉着冷静。
在宴会上,听完刘邦的几句辩解之后,项羽脱口而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说完这句话后,曹无伤已经是一个死人了,这句话不光表现了项羽在政治上的无知,更是自绝敌营内应。不仅如此,有心背叛刘邦的人在看到曹无伤的结局之后,也都不再敢动这个心思,可见,一句简单的话,却让项羽损失惨重,失了民心。
樊哙闯帐打乱了范增的計划,项羽却浑然不觉,看到刚毅勇敢的樊哙,还赐酒赐肉,称其为“壮士”。可以看出项羽性格中的豪情与坦率,有着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这样的项羽是可爱的。然而他完全不能理解范增的良苦用心,有勇无谋,令人扼腕。
当刘邦假装如厕,抄小道逃跑之后,他仍然未能醒悟,“沛公安在?”,放虎归山而不自知,此时此刻,不仅范增气急骂其“竖子”,就连我等也都难免唏嘘。
项羽不过区区几句话,却暴露了他的性格弱点,这样的项羽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的最后,是这样评价他的:“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项羽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成大事者,哪里能仅凭匹夫之勇?可直到他功败垂成,仍然未能醒悟自己的性格缺陷,把失败的结局归为天意,真是可悲、可叹!
接着,我们来分析刘邦的语言。
首先,是刘邦的三次发问。
第一次,当项伯告密,张良借故将危机告知的时候,刘邦的第一句是:“为之奈何?”遇到如此危机,却能沉着冷静,虚心求教,这一点是项羽所不能及的。
第二次,当张良追问:“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先是“默然”,然后发问:“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首先承认自己的不足,继而寻求帮助。
第三次,刘邦借“如厕”之故,向樊哙发问:“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在得到了樊哙的肯定之后,“于是遂去”,由此看出刘邦其实早已拿定逃跑的主意。
三次发问,足见刘邦的虚心求教和睿智。
其次,说说他对张良、项伯、项羽三人的称呼。
《鸿门宴》中,刘邦对张良一共有五次称呼,前三次为“君”,后两次为“公”。“君”是敬称,由此可见刘邦对张良的尊敬和拉拢,而“公”则是对长辈的尊称,刘邦为了活命,称自己的属下为“公”,足见其能屈能伸,圆滑狡诈。
对于初次见面的项伯,刘邦的称呼是“伯”,“伯”是项伯的字,在古代,只有亲近的人才会称呼对方的字,一般则称其名。刘邦为了拉拢项伯,如此殷勤亲切,还“约为婚姻”,足见其心机深沉,圆滑狡诈。
对项羽的称呼,刘邦更是投其所好,称其为“将军”,刘邦也是一方统帅,却故作低姿态,极力讨好项羽,既满足了项羽骄傲自大的心理,又表明自己“不敢倍德”的忠诚,足见其城府之深。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刘邦在鸿门宴上的说辞,看看他是如何三言两语,就让项羽卸下防备的。
第一层:“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拉近关系,表明自己与项羽是同盟战友,并非仇敌;第二层:“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自己能先攻破函谷关,全凭运气,以前的盟约,谁先进函谷关,谁就是关中王,自己根本没有此想法,“封府库”等举动就证明我是在等待将军,将军才是真正的关中王;第三层:“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转移视线,转移矛盾,把焦点聚焦在这个“小人”身上,凸显自己的无辜。
刘邦的语言,凸显其城府和心机,如此老谋深算的刘邦,粗犷坦率的项羽又怎是他的对手?鸿门宴虽是楚汉战争的开端,却已经预示了结局。
《鸿门宴》中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也非常精彩,比如同为谋士的范增和张良,以及虽为武将,却能言善辩的樊哙等等,无不彰显出司马迁高超的语言描写艺术。它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典范,尤其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意识到语言描写对塑造人物的重要性;如何分析体会语言描写的情感和魅力;如何能在自己的作文中,恰当的运用语言描写。这些都是作为语文老师的我要去实践的课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尝试和创新,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