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灾害一直是煤矿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大安全隐患,做好防治水工作对于提高矿山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矿井水害的类型,以及当前矿井水害中存在的问题,并简要概述了目前使用的防治水技术,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矿井防治水 防治水技术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D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7-0372-01
1 前言
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发展的态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形势仍然严峻,作为煤矿主要灾害之一的水灾事故仍时有发生。做好煤矿防治水工作,预防重特大水灾事故的发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 矿井水害分类
对于矿井水灾的分类,我们可按照矿井充水的水源以及水源进入矿井的途径和方式的不同,将矿井水灾分为以下几种:地表水水害、孔隙水水害、岩溶水水害、裂隙水水害以及老窑水水害。通过分析可知,水流进入矿井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淋水、渗水、突水(涌水、溃水) 、滴水。其中对于突水,是指由于巷道或者工作面与含水层、被淹巷道、地表水体或含水的裂隙带、岩溶带、顶板冒落带、构造破碎带等接近或直接或间接沟通所出现的涌水或溃水事故。突水的危害性在灾害中属于最严重的,因为它来势凶猛,反应时间极短,而且水量相当大,造成的损失极其严重。
3 防治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矿井水灾害在煤矿生产中往往由于以下几点的问题而导致的灾害:水文情况不清、设计不当、对防治水的措施不力、管理不善和人的思想麻痹所致。所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详细的分析。
⑴可能发生水害的地点、水害类型和水灾隐患底数不清,采掘工作面水害预测预报不及时,对有突水危险的地方监测不够或无监测制度,防治水措施与防探水措施不完善,甚至突发矿井突水事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⑵各类防隔水煤(岩)柱未留设或留设不规范。少数煤矿甚至越界超深跨界开采,破坏了井田边界防隔水煤(岩)柱,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化;
⑶矿井排水设备(包括水泵、水管、配电设备)和水仓不完善,满足不了排水工作的要求。
⑷地面防洪、防水措施不当或管理不善,地表水(多为雨季降水大量灌入井下.造成水灾。
⑸水文地质情况不清.井巷接近老空积水区、充水断层、陷落柱、强含水层以及打开隔离煤柱。未执行探放水制度.盲目施工.或者虽然进行了探水,但措施不当。
⑹井巷施工质量伪劣,致使矿井井巷严重塌落、冒顶、跑砂导致透水,或工程钻孔在固井止水前误穿巷道,导致顶板含水透水。
4 防治水技术
4.1 三维地震
三维地震技术,经历了快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在矿山的应用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和得到广泛应用。三违地震可以能够探明的范围是长轴直径超过20 m,短轴直径超过15 m的陷落柱,这样可以保证其平面误差15m以内;煤层倾角大于150的区段,其平面控制误差大于15m;落差超过5m的断层,解释出落差大于3 m的断点,这样可以保证断层平面摆动误差15m以内以及断层的质、落差、延伸方向和范围;煤层埋深及起伏形态,标高误差5 m以内;煤层中褶幅大于5m挠曲;第四系厚度,误差不大于5m。
4.2 实行上行式开采疏水降压
为节约时间早日投产,基于这些我们可以首先开采解放层。即实行上行开采方式,先采采区下部煤层,后采上部煤层,由于最下部工作面先开采后形成老空区,上部顶板灰岩水经裂隙(采动裂隙及自然裂隙)流入老空区。积水线超过石门标高后经石门沿大巷流出。这样既做到疏水降压保证安全,又及时回采了工作面,实现了尽快达产创造经济效益的目的。
4.3 瞬变电磁
瞬变电磁法属于时间域电磁感应法,利用不接地回线或接地线源向地下发送一次脉冲场,在一次脉冲场间歇期间利用回线或电偶极接收感应二次场。该二次场是由地下良导地质体受激励引起的涡流所产生的非稳电磁场,通过分析异常磁场找出异常区域。
4.4 超前探测
对未进行三维地震勘探区域内进行掘进施工的巷道,用地质超前物探手段进行超前探测,避免了巷道盲目揭露不明地质异常体。
5 煤礦防治水害管理措施
5.1 加强矿井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
认真观测、全面收集矿井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矿区大气降水资料;收集矿区小煤矿开采、老塘分布及其有关的水文地质资料;并加强对相邻矿有关资料的收集。特别要注重①对井田内小断层的观测和研究,注意小断层与矿井涌水关系的研究;②对主要古水层水位的长期观测;③对矿井涌水量的长期观测;④注意对观测资料的整理和保存。加强相关开采、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的分析研究,提高预见性,指导矿井防治水工作;要研究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修正技术参数,采取新的对策和技术措施。
5.2 加强矿井水文地质的长期观测与研究
为了有效防治矿井地下水的危害,必须组织开展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工作。其目的是:查明各种因素(自然的或人为的)的综合作用对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水质和水温等的影响变化;查明地下水与大气降永、地表水体等之间的动态联系;查明不同水文地质单元、不同含水层的地下水动态变化情况,得出地下水动态要素随时问和空间变化的规律。以便科学地制订矿井防治水措施、方案和规划,有效防止矿井地下水的危害,保证煤矿安全生产。
5.3 布设矿井地下水动态观测网系统
观测网的布置,应结合观测区地质、水文地质、地表条件,以用最少的点控制较大面积为原则。本次布置观测网系统的目的是为了监测矿井开采至现水平矿区地下水各含水层(组)之间的水力联系.以及地下水与大气降水、地表水体之间的水力联系。由于开采层.主要突水危险来自寒武系和太原组上、下段灰岩含水层水.其中太原组下段灰岩含水层水威胁较大,寒武系灰岩吉水层水威胁最大。因此,在布设水文地质观测网时,重点观测对象是寒武系灰岩含水层水和太原组下段灰岩含水层水的水文地质特征。
5.4 加强矿井探放水
本矿含水层的含水性空间差异较大,不同含水层间有一定水力联系。矿井开采历史长,区内邻区小煤窑及区内废弃老巷及老塘有不同程度的积水,这些都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必须加强开采过程中的防治水工作。采掘工程接近断层、裂隙密集带、含水层和小煤窑、老巷道、老采区前。必须认真研究以往开采和区内小煤窑开采时的水文地质及矿井地质资料,准确预报水情水患,实施有效的探放水工程。
在采煤工作面已圈定但对采面内水文地质情况不清楚,却需要确定观测孔孔位,疏放孔孔位.底板注浆加固、堵水层位和注浆孔孔位时,要先进行井下物测工作,探明地下水的富水和通道情况。目前,使用直流电法探测矿井岩溶地下水效果较好,结论较可靠,费用也比较低。也可以选择使用瞬变电磁法,配合探测。
在矿井防治水工作中,必须长期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方针,真正作到水情不明不生产,水患不除不生产。
6 结语
防治水人员要加强对水文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并采用多种手段对比,提高成果的可靠性。装备必要的勘测、资料收集等使用的仪器工具,完善勘测、资料收集手段。尽可能采用一些防治水新技术,提高矿井防治水害技术含量。保证防治水工作人员的稳定性,不断提高其素质和责任心。提高测量、制图、描图质量,严把审核关。对在防治水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实行重奖,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对井下一线作业人员对煤、岩层巷道工作面水文地质特征的识别、教育培训工作,才能够预防和避免导致人为透水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宝金,刘增勇,如何做好矿井防治水工作,2008.
[2] 张振,矿井防治水实用技术研究,2009.
作者简介
张锟(1987.4-),安徽淮南人,助理工程师,2008年毕业于淮南职业技术学院,现供职于安徽省国投新集刘庄矿业有限公司。
郝剑飞(1986.11-),内蒙古赤峰人,助理工程师,2009年毕业于淮南职业技术学院,现供职于安徽省国投新集刘庄矿业有限公司。
[关键词]矿井防治水 防治水技术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D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7-0372-01
1 前言
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发展的态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形势仍然严峻,作为煤矿主要灾害之一的水灾事故仍时有发生。做好煤矿防治水工作,预防重特大水灾事故的发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 矿井水害分类
对于矿井水灾的分类,我们可按照矿井充水的水源以及水源进入矿井的途径和方式的不同,将矿井水灾分为以下几种:地表水水害、孔隙水水害、岩溶水水害、裂隙水水害以及老窑水水害。通过分析可知,水流进入矿井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淋水、渗水、突水(涌水、溃水) 、滴水。其中对于突水,是指由于巷道或者工作面与含水层、被淹巷道、地表水体或含水的裂隙带、岩溶带、顶板冒落带、构造破碎带等接近或直接或间接沟通所出现的涌水或溃水事故。突水的危害性在灾害中属于最严重的,因为它来势凶猛,反应时间极短,而且水量相当大,造成的损失极其严重。
3 防治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矿井水灾害在煤矿生产中往往由于以下几点的问题而导致的灾害:水文情况不清、设计不当、对防治水的措施不力、管理不善和人的思想麻痹所致。所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详细的分析。
⑴可能发生水害的地点、水害类型和水灾隐患底数不清,采掘工作面水害预测预报不及时,对有突水危险的地方监测不够或无监测制度,防治水措施与防探水措施不完善,甚至突发矿井突水事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⑵各类防隔水煤(岩)柱未留设或留设不规范。少数煤矿甚至越界超深跨界开采,破坏了井田边界防隔水煤(岩)柱,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化;
⑶矿井排水设备(包括水泵、水管、配电设备)和水仓不完善,满足不了排水工作的要求。
⑷地面防洪、防水措施不当或管理不善,地表水(多为雨季降水大量灌入井下.造成水灾。
⑸水文地质情况不清.井巷接近老空积水区、充水断层、陷落柱、强含水层以及打开隔离煤柱。未执行探放水制度.盲目施工.或者虽然进行了探水,但措施不当。
⑹井巷施工质量伪劣,致使矿井井巷严重塌落、冒顶、跑砂导致透水,或工程钻孔在固井止水前误穿巷道,导致顶板含水透水。
4 防治水技术
4.1 三维地震
三维地震技术,经历了快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在矿山的应用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和得到广泛应用。三违地震可以能够探明的范围是长轴直径超过20 m,短轴直径超过15 m的陷落柱,这样可以保证其平面误差15m以内;煤层倾角大于150的区段,其平面控制误差大于15m;落差超过5m的断层,解释出落差大于3 m的断点,这样可以保证断层平面摆动误差15m以内以及断层的质、落差、延伸方向和范围;煤层埋深及起伏形态,标高误差5 m以内;煤层中褶幅大于5m挠曲;第四系厚度,误差不大于5m。
4.2 实行上行式开采疏水降压
为节约时间早日投产,基于这些我们可以首先开采解放层。即实行上行开采方式,先采采区下部煤层,后采上部煤层,由于最下部工作面先开采后形成老空区,上部顶板灰岩水经裂隙(采动裂隙及自然裂隙)流入老空区。积水线超过石门标高后经石门沿大巷流出。这样既做到疏水降压保证安全,又及时回采了工作面,实现了尽快达产创造经济效益的目的。
4.3 瞬变电磁
瞬变电磁法属于时间域电磁感应法,利用不接地回线或接地线源向地下发送一次脉冲场,在一次脉冲场间歇期间利用回线或电偶极接收感应二次场。该二次场是由地下良导地质体受激励引起的涡流所产生的非稳电磁场,通过分析异常磁场找出异常区域。
4.4 超前探测
对未进行三维地震勘探区域内进行掘进施工的巷道,用地质超前物探手段进行超前探测,避免了巷道盲目揭露不明地质异常体。
5 煤礦防治水害管理措施
5.1 加强矿井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
认真观测、全面收集矿井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矿区大气降水资料;收集矿区小煤矿开采、老塘分布及其有关的水文地质资料;并加强对相邻矿有关资料的收集。特别要注重①对井田内小断层的观测和研究,注意小断层与矿井涌水关系的研究;②对主要古水层水位的长期观测;③对矿井涌水量的长期观测;④注意对观测资料的整理和保存。加强相关开采、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的分析研究,提高预见性,指导矿井防治水工作;要研究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修正技术参数,采取新的对策和技术措施。
5.2 加强矿井水文地质的长期观测与研究
为了有效防治矿井地下水的危害,必须组织开展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工作。其目的是:查明各种因素(自然的或人为的)的综合作用对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水质和水温等的影响变化;查明地下水与大气降永、地表水体等之间的动态联系;查明不同水文地质单元、不同含水层的地下水动态变化情况,得出地下水动态要素随时问和空间变化的规律。以便科学地制订矿井防治水措施、方案和规划,有效防止矿井地下水的危害,保证煤矿安全生产。
5.3 布设矿井地下水动态观测网系统
观测网的布置,应结合观测区地质、水文地质、地表条件,以用最少的点控制较大面积为原则。本次布置观测网系统的目的是为了监测矿井开采至现水平矿区地下水各含水层(组)之间的水力联系.以及地下水与大气降水、地表水体之间的水力联系。由于开采层.主要突水危险来自寒武系和太原组上、下段灰岩含水层水.其中太原组下段灰岩含水层水威胁较大,寒武系灰岩吉水层水威胁最大。因此,在布设水文地质观测网时,重点观测对象是寒武系灰岩含水层水和太原组下段灰岩含水层水的水文地质特征。
5.4 加强矿井探放水
本矿含水层的含水性空间差异较大,不同含水层间有一定水力联系。矿井开采历史长,区内邻区小煤窑及区内废弃老巷及老塘有不同程度的积水,这些都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必须加强开采过程中的防治水工作。采掘工程接近断层、裂隙密集带、含水层和小煤窑、老巷道、老采区前。必须认真研究以往开采和区内小煤窑开采时的水文地质及矿井地质资料,准确预报水情水患,实施有效的探放水工程。
在采煤工作面已圈定但对采面内水文地质情况不清楚,却需要确定观测孔孔位,疏放孔孔位.底板注浆加固、堵水层位和注浆孔孔位时,要先进行井下物测工作,探明地下水的富水和通道情况。目前,使用直流电法探测矿井岩溶地下水效果较好,结论较可靠,费用也比较低。也可以选择使用瞬变电磁法,配合探测。
在矿井防治水工作中,必须长期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方针,真正作到水情不明不生产,水患不除不生产。
6 结语
防治水人员要加强对水文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并采用多种手段对比,提高成果的可靠性。装备必要的勘测、资料收集等使用的仪器工具,完善勘测、资料收集手段。尽可能采用一些防治水新技术,提高矿井防治水害技术含量。保证防治水工作人员的稳定性,不断提高其素质和责任心。提高测量、制图、描图质量,严把审核关。对在防治水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实行重奖,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对井下一线作业人员对煤、岩层巷道工作面水文地质特征的识别、教育培训工作,才能够预防和避免导致人为透水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宝金,刘增勇,如何做好矿井防治水工作,2008.
[2] 张振,矿井防治水实用技术研究,2009.
作者简介
张锟(1987.4-),安徽淮南人,助理工程师,2008年毕业于淮南职业技术学院,现供职于安徽省国投新集刘庄矿业有限公司。
郝剑飞(1986.11-),内蒙古赤峰人,助理工程师,2009年毕业于淮南职业技术学院,现供职于安徽省国投新集刘庄矿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