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中国文艺图文志》
【机 构】
:
沈阳出版社出版
【出 处】
:
中国图书评论
【发表日期】
:
2003年7期
其他文献
拉迪亚德@吉卜林(RudyardKipling,1865-1936)是英国小说家,曾获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关于印度的文学作品,数量多,题材和形式范围也都非常广泛,从动植物到历史名城,从寓言到长篇小说,可以说无所不包.
<桦树皮上的情书>这部长达70万字的小说巨制,取材于18至19世纪的欧洲史和波兰史.它在欧洲近代史这个广阔的背景上,以宏大的叙事方式和舒阔的史诗结构,全景式地展现了波兰人民
去年年底召开的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会议,按许多与会者的口气:“太有必要了!”——从大家参会讨论的踊跃劲儿就可以看出来,抓质量建设既是大势所趋,更是众望所归:社会经济形态正在转型发展,与经济形势紧密相关的职业教育也必须转型发展,由重数量转向重质量,由粗放扩张转向精耕细作,由培养单纯的流水线操作技能人员转向培养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职业教育面临的吸引力不足、社会信赖度和美誉度不
“无聊”其实“有的聊” 青春期少年烦恼之一是“无聊”。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无聊”。先看这种“无聊”: 考卷答案标准化、人生目标统一化、作文模仿化、作业抄写化……我们就像一种东西,被父母或其他人逼着向某某学习;人生目标由父母定制,我们向着父母期待的方向发展,我们丢了童年,掉了青春,去换取一个叫“成绩”东西。我们想挣脱,就千方百计把太多的时间、精力挥洒在网络上,依赖网络,对现实不感兴趣。虽然如此,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这种主动建构必须是在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体验、反思的基础上实现的,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学生都是有着丰富的人格、丰富个性的活生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儿童的科学素养是在“做科学”中逐步养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小学阶段开设科学这门课程,目的是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和对待事物的态度,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尊重事实,尊重科学规律,用科学的知识、方法、思维来指导生活、认识事物、决策发展,来不断探求真理,发现未知,揭示规律,更好地改善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
为增强新大学生的法制意识.为我县的“三个集中”培养更多的水务优秀人才.县水务局对该系统内近4年内引进的大学生开始为期10天的岗前培训:学习内容为思想职治、业务技能、水法
本文阐述了南京文化传播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分析了制约南京文化传播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从文化传播“核心要素”、传播方式的拓展、“常态化”传播
【主题论文】 导读:大卫·库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体验学习圈”模型,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国内,陶行知先生在继承和创新杜威“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注重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无论是“体验学习圈”模型还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均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认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