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入境 激活联想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res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之美,美在意境,不论是抒情的,还是叙事的、议论的皆然。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和领悟诗文中的意境,并进而做出审美判断呢?怎样形成师生间可以进行知识、思想、感情交流的审美关系呢?怎样使学生从消极被动的古诗文词义句义的讲解对象,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审美主体呢?笔者认为,吟咏入境和激活联想,是实施审美教学的三种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在图乐背景中吟诵入境,感受美
  学习古诗文,朗读吟诵是渐入佳境的第一步。精美的诗文需要动情的诵读,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其中的意蕴和美感。朗读吟诵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在读和听的过程中,学生能从优美的诗文和动听的音韵的感知中,大致揣摩、品味出古诗文的内蕴,进而领悟到其中的情理。
  朗读吟诵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可以使枯燥的视觉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听觉声音。声情并茂的朗读吟诵,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如果录音和相应的图画、幻灯、录像等辅助手段配合使用,则更能够使诗文中的审美对象得到强化。比如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悬挂出《天女散花》、《洛神赋》等画图,可使学生很快进入到诗中所表现的“仙境”中去;教学《琵琶行》时,播放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学生也就不难感受到诗中所写琵琶曲之“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和“幽咽泉流”的艺术魅力。
  二、在咬文嚼字中迁移表象,欣赏美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多是世人所公认的文学精品,语言简洁优美、准确鲜明,而且具有绘画性、音乐性、含蓄性等特点,文字讲究内蕴力,托物抒情,言简意赅,文字的容量极大。这样的诗文,往往很难从字面上领悟到其真正的意义和情味。
  叶圣陶先生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文中的关键词语,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反复品味其多侧面、多层次的内涵和意蕴,并把古诗文的内蕴变成学生自己的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浸润和陶冶。例如,李白《望天门山》一诗,寥寥28个字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但此诗之美,决不限于画面形象和音韵。引导学生反复咀嚼“断”、“开”、“回”三字,就能感受到长江水流的浩大声势和巨大力量;反复咀嚼“青”、“碧”、“帆”等字,脑海中就能浮现出佳木葱茏、澄江如练的图景,以及雪白的风帆在红日、江水的映照下的绚丽画面。
  美感的基础是再现美,偏重于直觉。据说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并没有到过洞庭湖,他是将昔日在鄱阳湖畔积累的大湖表象“迁移”而来,恰与“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景象吻合。作者创造文学美如此,读者欣赏文学美也可以如此。教师在审美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浓郁的美的氛围,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去动用自己生活中丰富积累——美的表象和情感体验,从而领悟和欣赏到课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悦。例如教《桃花源记》,可以渲染春日之美好,唤起学生对以往去郊外春游的回忆,让他们将曾经体验过的春风和煦、桃红柳绿、小桥流水等种种美好的表象,移入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感受到艺术之美。
  三、在解析回味中激活联想,体验美
  审美思维主要靠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借助于形象进行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源于生活的时空,但又不受时空的限制而跨越生活的时空。由于古代社会环境和自然景观与今天已不尽相同,因此,要让学生能根据诗文的描写去体会当时的意境,就需要引导他们根据课文中那些富有色彩、音响、形态特征的词语和精彩的比喻、象征,联系他们今日已获得的生活经验与认识,调动视、听、嗅、触等多种感官,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无声无色的文字中“听到”、“看到”有声有色的审美对象,并感受、欣赏、体验到文学艺术之美。
  凝练的古诗文,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审美的空间。激活联想和想象,拔动欣赏的灵机,应是古诗文审美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师在唤起学生情绪反应的同时,要着力激活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诱导他们在脑海里再创造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从而捕捉飘忽微妙的美感。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可以分以下几个层次相机进行。
  1、文中艺术形象本身信息蕴涵的多侧面去联想,即抓住一些立体感很强的语言去激活学生多向辐射的联想。
  2、文中艺术形象之间关系的多角度去联想,即由某一形象扩散开去,由近及远、连类对比,在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实现联想的引伸与发散。
  3、从诗文艺术境界的横向、纵向上作拓展性联想,即在诗文已知信息的触动、暗示下,作新的开掘和生发,通过艺术再创造,拓展原诗文的形象层次。
其他文献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本,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强化思维为训练程序,以让课堂上每一位学习者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为目的。这样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  一是深刻感受,探究诗歌的语言美。诗歌之美首先体现在词藻、语句的优美之上,因此,诗歌教学首要的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外在形式之美。学生自由朗读,播放朗读录音,
期刊
一、崇尚师德,敬重师心,尊师爱生  师道兴则教育兴,师道衰则教育衰。从古至今,莫不如此。师心并非抽象而是具体可感的,它体现在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世界中,是教师人格和精神力量的象征。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感召他人,以自己的学识启迪他人,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引领他人。但教师不是上帝的代言人或层出不穷的理论体系的化身。教师对学生关爱与否或关爱程度,直接关系下一代的道德面貌和身心成长,关系未来的社会发展和人类的文
期刊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推行至今已有多年,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并在实际教学中大胆改革创新,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跳出传统教
期刊
创新能力是创造出新的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思维已越来越多地被机械智能所替代,现代的繁荣将靠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来实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大有可为。而作文教学的的创新我认为要从两方面来看。  首先是作文创新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立意创新。  立意是指一篇文章的主题,作者所要表达的好恶、观点
期刊
一、让学生了解英语写作的重要性  《新课标》指出:写是书面表达和传递的交际能力。英语写作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政策的需要,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造或进入社会,用英语进行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既能把学到的单纯的语言知识变为实喇语言应用能力且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旧知识,为接受新知识打好基础,同时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都得到全面的训练。  二、为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其写作兴
期刊
幽默,指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的讹谬和不通情理之处。幽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西文用法,常包括一切使人发笑的文字,连鄙俗的笑话在内……在狭义上,幽默是与郁剔、讥讽、揶揄区别的。  在教学过程中,幽默的去进行批评,让学生笑着认识错误,领悟道理,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某日上课,三个大男生迟到了,如果是正当的理由,我可以原谅他们的晚回,但是,他们手中的零食告诉我
期刊
一、何为“移景对比法”  所谓“移景对比法”是指在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中,假设性4改变审美主体对象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在不同背景材料的对比中,明了美的主题和背景之间的特定关系,领会作者所创造的美的意蕴。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通的。我们平常所说“红花要用绿叶衬”,正是说明了审美的主体对象和背景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红花”与“绿叶”之间是一种姊妹式的映衬关系;而“染缸里倒不出白布”的“染缸”和“布”
期刊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作文,往往都会有一个绝妙的开头,而开头好的作文,一般都不会差的,因为阅卷老师很可能会先入为主,因作文的开头好而对它另眼相看,即使后面有些许瑕疵,也往往瑕不掩瑜,会对它格外开恩,打分的时候,网开一面,笔下留情,多给那么几分是很正常的事。所以,要想在短时间内提高毕业班学生的作文得分,就必须训练他们写好作文的开头段落。如果能够让老师在紧张地改卷过程中眼前一亮,于千万篇作文中认
期刊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鼓励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课堂上,看到学生的活动和讨论的次数及时间越来越多,这虽然是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和合作的机会,但在讨论的同时,也为部分学生滥竽充数,浑水摸鱼提供了方便。从有效教学的角度,需要审视我们的课堂讨论,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学会讨论,笔者观察认为,当前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乱成一团,毫无成效  在听一位老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公
期刊
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宽广。  “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在新的形势下结合生活,综合语文的一个语文学习的重头戏.从它大张旗鼓地出现到现在,已经好几年了,但是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如何上,如何学,却是伴着它的诞生一直在困扰着每一个语文老师。中三了,复习,考试才是最主要的,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加之对综合性学习本身的困惑,我打算不做这类尝试了。但是,我的师傅们,她们却在忙碌的工作和学习之余,勇敢地去尝试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