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行为,求得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那么,在幼儿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纪律管理呢?下面以幼儿园大班的体育活动《炸碉堡》为例,探析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时的几条纪律管理策略。
大班体育活动《炸碉堡》的教学过程大致如下:
1.开始部分:教师交代“战士”和“指挥员”角色,然后请小战士们找空地方掩藏,当听到《凯旋进行曲》时,随音乐做打枪、开炮、瞭望、投手榴弹、爬行等操练动作。
2.基本部分:教师将开始部分中的爬行动作引入进来,通过创设各种幼儿喜爱的情境,将炸碉堡的任务和爬碉堡的动作联系起来,探索用手臂拉绳前进的各种爬的动作。
(1)创设情境,布置炸碉堡任务。
(2)侦察地形,熟悉场地,引导幼儿发现碉堡下的绳子并说出绳子在此处的用处。
(3)爬碉堡:①探索用手臂拉绳前进的多种方法。②观察、比较各种爬碉堡的动作。③练习巩固并相互监控。
(4)炸碉堡:①教师创设铁丝网和地雷区的情境。②幼儿按组合作布置场景。③综合练习钻过铁丝网、跳过地雷区,爬上碉堡、投掷炸药包。④炸碉堡,欢呼胜利。
(5)游戏:抓俘虏。
3.结束部分:将庆祝活动和放松动作结合,使活动圆满结束,最后组织幼儿收拾场地器械。
这是一节较成功的将课堂管理融入教学活动的课,过程注重层次化,环节过渡自然。教师始终注意把握幼儿的学习心理和年龄特点,不断调节着幼儿的情绪,并一直保持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使幼儿始终专注于学习活动,没有机会影响他人。这堂课之所以如此成功,很大部分原因在于教师对课堂纪律的管理很成功,现在对此进行分析总结。
一、运用积极情绪,调控幼儿的情绪、情感及行为,淡化教师促成。
1.创设教学情境,集中兴奋点,调动积极情绪。
本节活动中“爬碉堡”情境是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的,对这一动作的探索,幼儿很满足。当幼儿初步掌握了“用手臂拉绳前进”这一“爬碉堡”动作后,继续一遍遍地练习动作,就会出现耐心不足的现象,情绪就会下降,注意力就会转移。当情绪下降时,再创设一个“炸碉堡”情境,于是出现一个新刺激,情绪又会兴奋一下,当兴奋点稍有下落时,又创设“抓俘虏”的游戏情境,这样不断产生新刺激,情绪就会兴奋不断,而兴奋点始终集中在课堂学习上。
2.巧用情景语言、角色语言,激发情绪情感。
从课堂管理角度看,由于幼儿的行为易受情绪、情感支配,因此这时的课堂管理语言需要的是情景语言、角色语言,而非指令性语言,如“敌人的飞机飞来了,请战士们找空地方掩藏好”、“请每位战士爬碉堡时要保持队形,不能有声响,以防敌人发现”等,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一定的规则和约束,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从而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和教学活动中。
3.运用活动器械,设置场景,营造活动氛围。
整个活动中,场景设置全部由幼儿在教师指导下用器械自己摆放而成,最后自己收拾,这对幼儿的认知能力、美感、规则意识、责任心、自我服务能力等都是很好的培养。同时为活动营造了很好的氛围,如综合练习时的地雷区场景布置就是请每组幼儿合作摆放的,幼儿仿佛用道具在演出,有身临其境之感,觉得逼真有趣。
4.选择性质鲜明、富有情节的音乐,调控神经兴奋。
这节活动中,教师选择充沛激昂的《凯旋进行曲》唤醒幼儿的神经兴奋,幼儿随着音乐的激昂而兴奋,随着音乐的舒缓而平静。并且这首音乐表达的作战内容与作战动作同爬碉堡内容统一,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符合幼儿的认知需要。所以音乐选择得恰到好处,能起到好的调控作用。
二、变教师监控为集体监控、自我监控,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1.利用群体规定,约束自我。
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的公约、规则,有助于成员态度的改变,这样的规定会产生约束力。如师幼共同讨论规定拉绳爬行时动作规范的要求,且对于动作不正确的幼儿要求重新做,那么在练习时,对于动作不正确的幼儿,大家就会指正,特别在小组比赛中,一旦重新做,必将影响小组的速度而引起小组成员的不满,这样迫使幼儿将外控转变为内控,反省自己的动作。
2.注意集体反馈,对照调整。
反馈很重要,只有当学习者从他们的动作或动作的结果中得到反馈时,才能对学习起促进作用。如在大家对爬行动作要求都明确的情况下,练习时大家监控并提醒,练习后大家评价,然后让个别动作不正确的幼儿单独练习,共同帮助他改正,之后全体调整练习。
3.发挥标志用途,方便监控。
标志有很多种,用处也有很多。如场地上的点子可用于幼儿站位、摆放器械、游戏中指定范围、队形队列训练等;各种箭头标志可暗示幼儿爬行的路线、行进的方向;椅子的椅背可作为幼儿行进活动中终止点和返回时方向的标志等。运用标志可避免语言啰唆,还可降低幼儿因目标不明确产生的心理焦虑,增强稳定性。
三、用激将法激发幼儿挑战任务,将完成任务作为保证。
1.挑战性语言的激发。
活动中,有经验的教师常用一些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的方式挑起幼儿的情绪,使幼儿积极应战。如我们今天的任务是将敌人的碉堡炸掉,但是敌人的碉堡很难爬,又高又费力,手还会磨破,你们敢吗?
2.挑战性动作的激发。
如爬碉堡动作的设计要求不同于一般的爬行动作,它需要两手拽住绳子使身体向前移动,而且不许腿向前撑。这对于大班幼儿是有一定难度的,很具有挑战性。幼儿通过尝试,不仅完成了这一任务,而且探索出了各种方法,如趴着的、仰着的或其他状,体验了成功的乐趣。
3.教师渐退方法的运用。
如在“抓俘虏”游戏中,开始教师运用指令、动作、站位式等方式提醒幼儿“俘虏”的位置,便于幼儿快速地追、“俘虏”快速地逃避。在幼儿基本熟悉的情况下,教师渐退,最后只用指令进行游戏,从而力图使幼儿表现出“没有教师帮助,自己也能完成任务”的挑战心理。
这些都是挑战技术的运用,但这种挑战难度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一般多运用于大班幼儿),过难过易的挑战都会使幼儿失去挑战的兴趣,而适度的挑战能使幼儿获得享受成功的满足,获得赞许和认可,增强自信心。
四、运用角色定位和延缓满足的方法,促进自我约束。
1.发挥角色功能,运用角色定位,制约行为。
角色扮演指依照自己的角色行事,或模仿别人的角色行事。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会因角色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如该活动中幼儿以战士形象出现时,解放军那种坐、立、行姿,表情,操练时的精神面貌等都能在幼儿身上反映出来,这时幼儿就会把自己当做一名战士来看待,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要符合这一角色要求,而且幼儿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一种集体气势。
2.根据心理需求,延缓满足,训练自控。
延缓满足是为了得到以后更有价值的东西,延缓立即能得到的需要。如对于不按行进路线的幼儿,严格要求返回重做,这样幼儿知道了欲速则不达,迫使按规则认真完成。同时观察一个延缓满足需要的榜样,也能改善其他幼儿的自我控制情况。
总之,课堂管理既是教育活动的“忠实伴侣”,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催化剂”,还是幼儿形成良好个性和人格的“催化剂”。
大班体育活动《炸碉堡》的教学过程大致如下:
1.开始部分:教师交代“战士”和“指挥员”角色,然后请小战士们找空地方掩藏,当听到《凯旋进行曲》时,随音乐做打枪、开炮、瞭望、投手榴弹、爬行等操练动作。
2.基本部分:教师将开始部分中的爬行动作引入进来,通过创设各种幼儿喜爱的情境,将炸碉堡的任务和爬碉堡的动作联系起来,探索用手臂拉绳前进的各种爬的动作。
(1)创设情境,布置炸碉堡任务。
(2)侦察地形,熟悉场地,引导幼儿发现碉堡下的绳子并说出绳子在此处的用处。
(3)爬碉堡:①探索用手臂拉绳前进的多种方法。②观察、比较各种爬碉堡的动作。③练习巩固并相互监控。
(4)炸碉堡:①教师创设铁丝网和地雷区的情境。②幼儿按组合作布置场景。③综合练习钻过铁丝网、跳过地雷区,爬上碉堡、投掷炸药包。④炸碉堡,欢呼胜利。
(5)游戏:抓俘虏。
3.结束部分:将庆祝活动和放松动作结合,使活动圆满结束,最后组织幼儿收拾场地器械。
这是一节较成功的将课堂管理融入教学活动的课,过程注重层次化,环节过渡自然。教师始终注意把握幼儿的学习心理和年龄特点,不断调节着幼儿的情绪,并一直保持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使幼儿始终专注于学习活动,没有机会影响他人。这堂课之所以如此成功,很大部分原因在于教师对课堂纪律的管理很成功,现在对此进行分析总结。
一、运用积极情绪,调控幼儿的情绪、情感及行为,淡化教师促成。
1.创设教学情境,集中兴奋点,调动积极情绪。
本节活动中“爬碉堡”情境是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的,对这一动作的探索,幼儿很满足。当幼儿初步掌握了“用手臂拉绳前进”这一“爬碉堡”动作后,继续一遍遍地练习动作,就会出现耐心不足的现象,情绪就会下降,注意力就会转移。当情绪下降时,再创设一个“炸碉堡”情境,于是出现一个新刺激,情绪又会兴奋一下,当兴奋点稍有下落时,又创设“抓俘虏”的游戏情境,这样不断产生新刺激,情绪就会兴奋不断,而兴奋点始终集中在课堂学习上。
2.巧用情景语言、角色语言,激发情绪情感。
从课堂管理角度看,由于幼儿的行为易受情绪、情感支配,因此这时的课堂管理语言需要的是情景语言、角色语言,而非指令性语言,如“敌人的飞机飞来了,请战士们找空地方掩藏好”、“请每位战士爬碉堡时要保持队形,不能有声响,以防敌人发现”等,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一定的规则和约束,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从而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和教学活动中。
3.运用活动器械,设置场景,营造活动氛围。
整个活动中,场景设置全部由幼儿在教师指导下用器械自己摆放而成,最后自己收拾,这对幼儿的认知能力、美感、规则意识、责任心、自我服务能力等都是很好的培养。同时为活动营造了很好的氛围,如综合练习时的地雷区场景布置就是请每组幼儿合作摆放的,幼儿仿佛用道具在演出,有身临其境之感,觉得逼真有趣。
4.选择性质鲜明、富有情节的音乐,调控神经兴奋。
这节活动中,教师选择充沛激昂的《凯旋进行曲》唤醒幼儿的神经兴奋,幼儿随着音乐的激昂而兴奋,随着音乐的舒缓而平静。并且这首音乐表达的作战内容与作战动作同爬碉堡内容统一,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符合幼儿的认知需要。所以音乐选择得恰到好处,能起到好的调控作用。
二、变教师监控为集体监控、自我监控,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1.利用群体规定,约束自我。
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的公约、规则,有助于成员态度的改变,这样的规定会产生约束力。如师幼共同讨论规定拉绳爬行时动作规范的要求,且对于动作不正确的幼儿要求重新做,那么在练习时,对于动作不正确的幼儿,大家就会指正,特别在小组比赛中,一旦重新做,必将影响小组的速度而引起小组成员的不满,这样迫使幼儿将外控转变为内控,反省自己的动作。
2.注意集体反馈,对照调整。
反馈很重要,只有当学习者从他们的动作或动作的结果中得到反馈时,才能对学习起促进作用。如在大家对爬行动作要求都明确的情况下,练习时大家监控并提醒,练习后大家评价,然后让个别动作不正确的幼儿单独练习,共同帮助他改正,之后全体调整练习。
3.发挥标志用途,方便监控。
标志有很多种,用处也有很多。如场地上的点子可用于幼儿站位、摆放器械、游戏中指定范围、队形队列训练等;各种箭头标志可暗示幼儿爬行的路线、行进的方向;椅子的椅背可作为幼儿行进活动中终止点和返回时方向的标志等。运用标志可避免语言啰唆,还可降低幼儿因目标不明确产生的心理焦虑,增强稳定性。
三、用激将法激发幼儿挑战任务,将完成任务作为保证。
1.挑战性语言的激发。
活动中,有经验的教师常用一些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的方式挑起幼儿的情绪,使幼儿积极应战。如我们今天的任务是将敌人的碉堡炸掉,但是敌人的碉堡很难爬,又高又费力,手还会磨破,你们敢吗?
2.挑战性动作的激发。
如爬碉堡动作的设计要求不同于一般的爬行动作,它需要两手拽住绳子使身体向前移动,而且不许腿向前撑。这对于大班幼儿是有一定难度的,很具有挑战性。幼儿通过尝试,不仅完成了这一任务,而且探索出了各种方法,如趴着的、仰着的或其他状,体验了成功的乐趣。
3.教师渐退方法的运用。
如在“抓俘虏”游戏中,开始教师运用指令、动作、站位式等方式提醒幼儿“俘虏”的位置,便于幼儿快速地追、“俘虏”快速地逃避。在幼儿基本熟悉的情况下,教师渐退,最后只用指令进行游戏,从而力图使幼儿表现出“没有教师帮助,自己也能完成任务”的挑战心理。
这些都是挑战技术的运用,但这种挑战难度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一般多运用于大班幼儿),过难过易的挑战都会使幼儿失去挑战的兴趣,而适度的挑战能使幼儿获得享受成功的满足,获得赞许和认可,增强自信心。
四、运用角色定位和延缓满足的方法,促进自我约束。
1.发挥角色功能,运用角色定位,制约行为。
角色扮演指依照自己的角色行事,或模仿别人的角色行事。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会因角色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如该活动中幼儿以战士形象出现时,解放军那种坐、立、行姿,表情,操练时的精神面貌等都能在幼儿身上反映出来,这时幼儿就会把自己当做一名战士来看待,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要符合这一角色要求,而且幼儿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一种集体气势。
2.根据心理需求,延缓满足,训练自控。
延缓满足是为了得到以后更有价值的东西,延缓立即能得到的需要。如对于不按行进路线的幼儿,严格要求返回重做,这样幼儿知道了欲速则不达,迫使按规则认真完成。同时观察一个延缓满足需要的榜样,也能改善其他幼儿的自我控制情况。
总之,课堂管理既是教育活动的“忠实伴侣”,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催化剂”,还是幼儿形成良好个性和人格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