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技工学校的语文课堂缺乏生命气息,忽视了课堂教学中人的因素的重要作用,轻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学习方法、能力、品质、精神、态度、情感价值观等问题。在新教改理念的观照下,我们应确立关注学生发展的根本理念,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一、创设“人本”情境——学生成长的绿洲
1.语文课为学生实现生命价值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
语文课应该为学生实现生命价值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只有环境和谐相融,生命才有不竭之源。
(1)构建和谐的课堂生态,首先是师生关系的和谐。要变专制型、权威型的师生关系为伙伴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面发展,老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
(2)其次是生生关系的和谐。要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向优秀生学习。
(3)再次是师生与课本关系的和谐。课本是老师指导学生进入知识海洋的媒介,老师与学生要同舟共济。老师不能视课本为无物,备课时要深入,与作者哀乐与共;教学时要浅出,用口语化的语言表达课文的意蕴,使学生易于接受;要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感悟、体会课本中的自然之美、人性之美、人情之美和人格精神之美。这样,老师、学生、书本三者之间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与书本互相交流,生命与生命互相碰撞。人与人之间思维的活动,交谈和认识的启迪,自然升华出一种必需的自主人格和浓郁的文化气息,从而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源泉。
2.语文学科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
语文学科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对构建学生的美好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语文学科人文环境的熏陶下,学生会更有活力,更能健康地发展。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他们或热情真诚,或优秀典雅,或令人振奋,或启人思索,或发人深省。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深厚的人文精神资源,对学生进行导引,使学生在阅读、赏析的同时,触发情感,陶治情操,认识人生,实现对精神良知的启蒙,健康地成长。如课文《母亲情怀》通过“我”为母亲买面包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伟大的母亲情怀;《我的五样》展示了作者对生命真谛的领悟……这些文学作品,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情感的窗户,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心灵世界,让学生呼吸到浓郁的人文精神气息,引领着他们踩实脚下的人生之路,直至建构精神良知的顶峰,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生活情趣和热爱祖国、忠于民族、孝敬父母、珍爱生命的健全人格。
二、构建教学新生态——学生成功的乐园
1.要构建阅读教学新生态
语文课中有大量的阅读课。阅读教学中,绝不能只把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当成是阅读的最终目的,而要力求达到师生、作者、作品间的理智转换和情感交流,使学生能跨越读物、作者、社会和自我的距离,自由地驰骋于阅读教学的新生态中。在阅读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以“讲读”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把阅读归还读者,让学生各抒己见。由教师点拨,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在“读读议议”中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从被动的“接受式阅读”向主动质疑问难的“探究式阅读”发展,读出共性中的个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创造力。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应先引导学生概述海伦的精神世界,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对人类的友爱情感,对世人的真诚规劝。接下来让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作者是一个残疾人,从她对光明的美好渴望中体悟到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经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后,得到一致的认识:“作者虽然身有残疾,但以微笑面对厄运,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以杰出的成就体现残疾人的生命价值。从她对知识的渴求,对大自然及人类文明的赞叹中看到了坚韧不拔、追寻美好的崇高精神。”接下来让同学们谈谈各自的生命价值观,一位学生说:“虽然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我们能拓展生命的宽度,使有限的生命活得更精彩。”随着讨论探究的深入,同学们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2.要构建作文教学新生态
在教学实践中,应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将心理教育与作文教学统一起来。技校学生正处在个性发展、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是生命成长最迅速、最富学习潜能的时期,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时期。笔者将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与作文教学统一起来,把“早恋”“成长的烦恼”“职业生涯设计”“就业与择业”“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等困扰着学生心理问题作为作文教学的内容来讨论。通过作文教学,教育学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增强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祖国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高尚人生、高质量生命的追求,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3.构建开放性学习环境
技校从“学校课堂”向“社会课堂”的教学模式让我们明白,必须构建起适合语文教学的开放性环境。笔者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大量、广泛进行课外阅读,经常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等,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展“阅读调查”、“晨读”等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这种课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课程,使课堂变得更大、更新、更活,不仅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及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潜能的开发有更长远的意义。
三、激发求异思维——学生成才的天地
求异思维就是从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中得出不同于一般的崭新见解的思维方式。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求异思维,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它往往从一个问题、一个条件出发,多目标、多方向地发展,不求唯一、正确的答案,而要求在思维的过程中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想法。求异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教学中笔者积极诱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多方位、多侧面地审视教材的立意、结构、题材、语言,充分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引导学生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用新的眼光审视,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和见解进行反思,从问题的反面深入思考问题。在教《开拓中国的现代化》时,笔者启发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分析:是什么原因使到中国由盛而衰呢?结合课文内容写读后感。有一个同学写道,原因在于改革开放的不彻底性。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15世纪初期,中国派郑和下西洋,这是开放意识的表现,然而下西洋的目的却是宣扬国威(而哥伦布却是为了寻找新资源、新机会、新市场),这已隐藏了挨打的危险。16世纪后期,中国虽一度开放海禁,但那种“以商制夷”、自给自足的“大国意识”最终竟致闭起门户,锁起国门,自我陶醉。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不改革就有挨打甚至亡国的危险。因而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开拓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
求异是一种创新,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价值的体现。但并不是任何东西都能求异,求异是多角度、多途径、多方向、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但并不是求谬,决不能是是非非,以非为是,更不能是非颠倒,违背自然发展规律。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人文学科,承担着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弘扬人文精神,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责任。愿技校语文课如灿烂的阳光普照着课堂上活泼的生命,给生命带来片片绿洲和不竭的源泉,使學生能够在语文生命的课堂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高级技工学校)
一、创设“人本”情境——学生成长的绿洲
1.语文课为学生实现生命价值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
语文课应该为学生实现生命价值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只有环境和谐相融,生命才有不竭之源。
(1)构建和谐的课堂生态,首先是师生关系的和谐。要变专制型、权威型的师生关系为伙伴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面发展,老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
(2)其次是生生关系的和谐。要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向优秀生学习。
(3)再次是师生与课本关系的和谐。课本是老师指导学生进入知识海洋的媒介,老师与学生要同舟共济。老师不能视课本为无物,备课时要深入,与作者哀乐与共;教学时要浅出,用口语化的语言表达课文的意蕴,使学生易于接受;要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感悟、体会课本中的自然之美、人性之美、人情之美和人格精神之美。这样,老师、学生、书本三者之间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与书本互相交流,生命与生命互相碰撞。人与人之间思维的活动,交谈和认识的启迪,自然升华出一种必需的自主人格和浓郁的文化气息,从而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源泉。
2.语文学科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
语文学科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对构建学生的美好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语文学科人文环境的熏陶下,学生会更有活力,更能健康地发展。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他们或热情真诚,或优秀典雅,或令人振奋,或启人思索,或发人深省。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深厚的人文精神资源,对学生进行导引,使学生在阅读、赏析的同时,触发情感,陶治情操,认识人生,实现对精神良知的启蒙,健康地成长。如课文《母亲情怀》通过“我”为母亲买面包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伟大的母亲情怀;《我的五样》展示了作者对生命真谛的领悟……这些文学作品,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情感的窗户,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心灵世界,让学生呼吸到浓郁的人文精神气息,引领着他们踩实脚下的人生之路,直至建构精神良知的顶峰,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生活情趣和热爱祖国、忠于民族、孝敬父母、珍爱生命的健全人格。
二、构建教学新生态——学生成功的乐园
1.要构建阅读教学新生态
语文课中有大量的阅读课。阅读教学中,绝不能只把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当成是阅读的最终目的,而要力求达到师生、作者、作品间的理智转换和情感交流,使学生能跨越读物、作者、社会和自我的距离,自由地驰骋于阅读教学的新生态中。在阅读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以“讲读”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把阅读归还读者,让学生各抒己见。由教师点拨,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在“读读议议”中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从被动的“接受式阅读”向主动质疑问难的“探究式阅读”发展,读出共性中的个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创造力。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应先引导学生概述海伦的精神世界,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对人类的友爱情感,对世人的真诚规劝。接下来让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作者是一个残疾人,从她对光明的美好渴望中体悟到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经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后,得到一致的认识:“作者虽然身有残疾,但以微笑面对厄运,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以杰出的成就体现残疾人的生命价值。从她对知识的渴求,对大自然及人类文明的赞叹中看到了坚韧不拔、追寻美好的崇高精神。”接下来让同学们谈谈各自的生命价值观,一位学生说:“虽然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我们能拓展生命的宽度,使有限的生命活得更精彩。”随着讨论探究的深入,同学们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2.要构建作文教学新生态
在教学实践中,应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将心理教育与作文教学统一起来。技校学生正处在个性发展、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是生命成长最迅速、最富学习潜能的时期,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时期。笔者将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与作文教学统一起来,把“早恋”“成长的烦恼”“职业生涯设计”“就业与择业”“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等困扰着学生心理问题作为作文教学的内容来讨论。通过作文教学,教育学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增强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祖国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高尚人生、高质量生命的追求,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3.构建开放性学习环境
技校从“学校课堂”向“社会课堂”的教学模式让我们明白,必须构建起适合语文教学的开放性环境。笔者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大量、广泛进行课外阅读,经常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等,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展“阅读调查”、“晨读”等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这种课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课程,使课堂变得更大、更新、更活,不仅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及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潜能的开发有更长远的意义。
三、激发求异思维——学生成才的天地
求异思维就是从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中得出不同于一般的崭新见解的思维方式。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求异思维,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它往往从一个问题、一个条件出发,多目标、多方向地发展,不求唯一、正确的答案,而要求在思维的过程中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想法。求异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教学中笔者积极诱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多方位、多侧面地审视教材的立意、结构、题材、语言,充分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引导学生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用新的眼光审视,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和见解进行反思,从问题的反面深入思考问题。在教《开拓中国的现代化》时,笔者启发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分析:是什么原因使到中国由盛而衰呢?结合课文内容写读后感。有一个同学写道,原因在于改革开放的不彻底性。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15世纪初期,中国派郑和下西洋,这是开放意识的表现,然而下西洋的目的却是宣扬国威(而哥伦布却是为了寻找新资源、新机会、新市场),这已隐藏了挨打的危险。16世纪后期,中国虽一度开放海禁,但那种“以商制夷”、自给自足的“大国意识”最终竟致闭起门户,锁起国门,自我陶醉。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不改革就有挨打甚至亡国的危险。因而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开拓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
求异是一种创新,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价值的体现。但并不是任何东西都能求异,求异是多角度、多途径、多方向、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但并不是求谬,决不能是是非非,以非为是,更不能是非颠倒,违背自然发展规律。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人文学科,承担着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弘扬人文精神,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责任。愿技校语文课如灿烂的阳光普照着课堂上活泼的生命,给生命带来片片绿洲和不竭的源泉,使學生能够在语文生命的课堂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