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本商品与股票市场内“弱手”充斥、投机流行之际,就是新一轮“洗牌”开始之时
在上一期的专栏中,我们提到,此次以基本商品价格上升拉动的“中国热”已开始显出疲态,特别是在二三线股的层面,资本市场新一轮“洗牌”即将开始。
自中国人民银行4月2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后,中国政府的紧缩信号对市场产生重大冲击,至少被当做市场诸多获利者进行调整的借口,全球股市、商品市场跌声一片。锌价及铜价率先反应,出现暴跌。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三月期铜价跌225美元,至7075美元/吨,锌价则跌了7.3%。纽约六月期轻原油报71.35美元/桶,盘中下跌至70.90美元低点;六月期布兰特原油报71.38美元。纽约商品交易所六月期黄金下跌9.80美元,至每盎司632.20美元;白银下跌53.5美分,至每盎司12.27美元。
接踵而来的,是中国政府对房地产的再次升温做出反应,出台了六条具体措施,希望给楼市降温。这些措施是能否真正抑制楼价尚有待商酌,但它们确实给暴涨后的商品市场和股票市场提供了一个绝好的获利借口。
雪上加霜的另一个打击是,在华尔街几乎肯定美国利率已见顶的时候,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向市场发出了通胀威胁加重、加息周期可能延长的警示。
对通胀的恐惧、加息可能带来的全球性需求减弱、中国新一轮的宏观调控——这些因素使基本商品价格在5月15日到19日的一个星期里,出现了25年来最大的单周跌幅。
其中,铜价跌了10%,金价跌了8%。就在一个月前,每个人似乎都还在谈论黄金价格何时“破八”(突破每盎司800美元),但现实是金价快速回落到了每盎司650美元。
随着商品价格暴跌,股票市场也经历了一场血与火的洗礼。福建紫金在5月15日到5月19日之间跌了10%,江西铜业更在同期惨跌20%。三只巨无霸油股——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也都大跌了7%-10%。
我们认为,无论商品价格还是股票价格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都表明,这两个市场内充斥着无知贪婪的投机者。他们是通常所谓的“弱手”(weakhands),即对真正的基本面并无透彻了解,人云亦云,跟风投资,一旦风吹草动,立刻掉头就跑,甩手就抛,并不对真实的供求预期做出评价。
三年前,基本商品的买卖几乎全部是真正的使用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交易。但在过去三年间,基本商品价格走出了大牛市,吸引了无数投资者——从传统基金到对冲基金再到散户——对基本商品的追捧。一夜之间,似乎大家都开始关注油价、金价、铜价……投资基本商品的金钱几何级数上涨,一些基金对基本商品的投资额翻了几番,从一两年前的一两亿美元涨到了20亿美元。
不幸的是,金、银、铁、油并不能一夜之间从树上长出来。在过度的资金追逐着有限的资源的时候,大家似乎已不再关心真实的供求情况,只希望新资金将商品价格持续推向新高潮。
无可置疑,这次基本商品牛市的确有着很坚实的基本面支持,比如以中国、印度为首的新兴市场经济的崛起。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大量的投机资金也是推波助澜的一股极强势力。以香港市场来看,当很多三四线股纷纷不甘寂寞而变身资源股时,投资者就应该开始反省市场的合理性了。
比如,在过去两三个月内,我们看到一家以做龙虾进出口生意起家、经营中式餐馆的公司,以51亿港元的代价入股内蒙古的矿业公司,但这笔巨款“买”到的只是勘探权,而非开采权。让人生疑的是,该项目所在地并无知名的煤矿,即使有矿,从勘探到真正出煤,最少都需要几年时间。一家毫无经验的餐饮公司能否担当如此重任,实在让人捏了把汗。但盲目乐观的投资者对该股仍然大肆追捧,其股价上涨了1.7倍。
除此之外,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也纷纷加入了采矿行业。而大部分“转型”“染矿”的公司,也趁着股价狂涨、投资者追捧,大肆在市场里配股集资。至于这些钱是否真正用来开矿,只有天知道。
一旦市场有个风吹草动,买了这些股票的投资者,就可能血本无归。这种情况在1996、1997年的“染红”狂潮中曾屡见不鲜。
种种迹象表明,我们已经开始见到市场的调整。去伪存真,去芜存菁,把一部分“弱手”震出局,这未必不是一桩好事。或许由基本商品价格上升拉动的牛市仍未结束,但我们需要的,是更理智的投资态度。
在上一期的专栏中,我们提到,此次以基本商品价格上升拉动的“中国热”已开始显出疲态,特别是在二三线股的层面,资本市场新一轮“洗牌”即将开始。
自中国人民银行4月2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后,中国政府的紧缩信号对市场产生重大冲击,至少被当做市场诸多获利者进行调整的借口,全球股市、商品市场跌声一片。锌价及铜价率先反应,出现暴跌。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三月期铜价跌225美元,至7075美元/吨,锌价则跌了7.3%。纽约六月期轻原油报71.35美元/桶,盘中下跌至70.90美元低点;六月期布兰特原油报71.38美元。纽约商品交易所六月期黄金下跌9.80美元,至每盎司632.20美元;白银下跌53.5美分,至每盎司12.27美元。
接踵而来的,是中国政府对房地产的再次升温做出反应,出台了六条具体措施,希望给楼市降温。这些措施是能否真正抑制楼价尚有待商酌,但它们确实给暴涨后的商品市场和股票市场提供了一个绝好的获利借口。
雪上加霜的另一个打击是,在华尔街几乎肯定美国利率已见顶的时候,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向市场发出了通胀威胁加重、加息周期可能延长的警示。
对通胀的恐惧、加息可能带来的全球性需求减弱、中国新一轮的宏观调控——这些因素使基本商品价格在5月15日到19日的一个星期里,出现了25年来最大的单周跌幅。
其中,铜价跌了10%,金价跌了8%。就在一个月前,每个人似乎都还在谈论黄金价格何时“破八”(突破每盎司800美元),但现实是金价快速回落到了每盎司650美元。
随着商品价格暴跌,股票市场也经历了一场血与火的洗礼。福建紫金在5月15日到5月19日之间跌了10%,江西铜业更在同期惨跌20%。三只巨无霸油股——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也都大跌了7%-10%。
我们认为,无论商品价格还是股票价格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都表明,这两个市场内充斥着无知贪婪的投机者。他们是通常所谓的“弱手”(weakhands),即对真正的基本面并无透彻了解,人云亦云,跟风投资,一旦风吹草动,立刻掉头就跑,甩手就抛,并不对真实的供求预期做出评价。
三年前,基本商品的买卖几乎全部是真正的使用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交易。但在过去三年间,基本商品价格走出了大牛市,吸引了无数投资者——从传统基金到对冲基金再到散户——对基本商品的追捧。一夜之间,似乎大家都开始关注油价、金价、铜价……投资基本商品的金钱几何级数上涨,一些基金对基本商品的投资额翻了几番,从一两年前的一两亿美元涨到了20亿美元。
不幸的是,金、银、铁、油并不能一夜之间从树上长出来。在过度的资金追逐着有限的资源的时候,大家似乎已不再关心真实的供求情况,只希望新资金将商品价格持续推向新高潮。
无可置疑,这次基本商品牛市的确有着很坚实的基本面支持,比如以中国、印度为首的新兴市场经济的崛起。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大量的投机资金也是推波助澜的一股极强势力。以香港市场来看,当很多三四线股纷纷不甘寂寞而变身资源股时,投资者就应该开始反省市场的合理性了。
比如,在过去两三个月内,我们看到一家以做龙虾进出口生意起家、经营中式餐馆的公司,以51亿港元的代价入股内蒙古的矿业公司,但这笔巨款“买”到的只是勘探权,而非开采权。让人生疑的是,该项目所在地并无知名的煤矿,即使有矿,从勘探到真正出煤,最少都需要几年时间。一家毫无经验的餐饮公司能否担当如此重任,实在让人捏了把汗。但盲目乐观的投资者对该股仍然大肆追捧,其股价上涨了1.7倍。
除此之外,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也纷纷加入了采矿行业。而大部分“转型”“染矿”的公司,也趁着股价狂涨、投资者追捧,大肆在市场里配股集资。至于这些钱是否真正用来开矿,只有天知道。
一旦市场有个风吹草动,买了这些股票的投资者,就可能血本无归。这种情况在1996、1997年的“染红”狂潮中曾屡见不鲜。
种种迹象表明,我们已经开始见到市场的调整。去伪存真,去芜存菁,把一部分“弱手”震出局,这未必不是一桩好事。或许由基本商品价格上升拉动的牛市仍未结束,但我们需要的,是更理智的投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