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思维是人类大脑认识世界的活动,是智力的核心和标志。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流畅,灵活性更强,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思维更富创造性。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途径
思维是人类大脑认识世界的活动,是智力的核心和标志。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培养途径是结合教学实践,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创设思维环境,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1.明确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思维能力不仅是高考各学科考查的重点,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中学阶段要有意识地努力提高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巧设陷阱,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分析联想,思路开阔,对问题很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避免出现思维阻塞。许多题目思路曲折,有的条件隐含,有的条件虚设,更有的布置假象,设陷阱迷惑,等等。我们可以通过精选一些题目,检查学生的思维障碍,促使他们思维流畅,训练他们从多方位、多角度寻找解题途径。
例题:38.4g二氧化锰与100ml 12mol·l-1盐酸反应,可制得氯气()。
A.0.4molB.6.72L(标况)C.42.6gD.不能确定
解析:解此题时学生容易落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过量计算的“陷阱”,因为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的产物中有水生成,且随着HCI的消耗浓盐酸变为稀盐酸,即使二氧化锰过量,反应溶液中仍有一定量稀盐酸,无法确定可制得氯气的量,故选D。
(2)打破常规,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归纳方法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思维方法。运用归纳方法,人的认识能超出个别性而进入一般性,从现象进入本质。所以,归纳方法是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结论的去异求同的思维方法。化学教学中的反应规律与化学原理的概括过程,就是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如在学习羧酸时,教师先讲乙酸的化学性质,再讲甲酸的化学性质,随后对乙酸和甲酸的化学性质与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具有共同化学性质的原因是都含有羧基,再进一步对羧基的结构分析,揭示羧基的性质为:具有酸性,能发生酯化反应等内在原因,在此基础上概括出酸类的化学共性。总之,归纳方法是科学思维不可缺少的方法,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抓住环节,通过课堂教学训练思维能力
思维总是从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开始的。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启动思维,从一定程度上讲,课堂提问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一条纽带。提问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勇敢精神,而且能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问题要切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难易得当,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启动思维。过难,学生得不到成功的体验;过易,学生体验不到探索的乐趣。如在讲《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时,教师可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观察合成氨反应原理具有哪些特征?要使合成氨的含量增大,你觉得应该采取哪些方法?学生可以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气体总体积减少的可逆反应,通过已有的知识得出答案:升高温度、增大压强、使用催化剂,都可以使合成氨的含量增大。接着让学生分析表3—4,思考是否温度越高、压强越大越有利?启发学生讨论为提高氨的含量应采取的方法。在以上从理论角度讨论的基础上,实际生产中应考虑的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从合成氨生产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具体地分析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思维的积极性。
3.注重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激发思维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曾指出:“实验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会过分。”实验具有直观性,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征,以其多变的现象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例如: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盛水的烧杯中(滴有酚酞),钠在烧杯中呈现的一系列现象不仅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而且会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钠会在水面上逐渐变小,熔成闪亮的小球?为什么溶液最后会变成红色?这时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为学生深刻理解本节知识创造条件。另外,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能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过程,可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经常进行这种思维训练,还可以显著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既要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和知识本身的魅力,适当地调整教学过程,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师生共同努力,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才会脱颖而出。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途径
思维是人类大脑认识世界的活动,是智力的核心和标志。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培养途径是结合教学实践,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创设思维环境,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1.明确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思维能力不仅是高考各学科考查的重点,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中学阶段要有意识地努力提高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巧设陷阱,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分析联想,思路开阔,对问题很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避免出现思维阻塞。许多题目思路曲折,有的条件隐含,有的条件虚设,更有的布置假象,设陷阱迷惑,等等。我们可以通过精选一些题目,检查学生的思维障碍,促使他们思维流畅,训练他们从多方位、多角度寻找解题途径。
例题:38.4g二氧化锰与100ml 12mol·l-1盐酸反应,可制得氯气()。
A.0.4molB.6.72L(标况)C.42.6gD.不能确定
解析:解此题时学生容易落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过量计算的“陷阱”,因为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的产物中有水生成,且随着HCI的消耗浓盐酸变为稀盐酸,即使二氧化锰过量,反应溶液中仍有一定量稀盐酸,无法确定可制得氯气的量,故选D。
(2)打破常规,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归纳方法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思维方法。运用归纳方法,人的认识能超出个别性而进入一般性,从现象进入本质。所以,归纳方法是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结论的去异求同的思维方法。化学教学中的反应规律与化学原理的概括过程,就是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如在学习羧酸时,教师先讲乙酸的化学性质,再讲甲酸的化学性质,随后对乙酸和甲酸的化学性质与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具有共同化学性质的原因是都含有羧基,再进一步对羧基的结构分析,揭示羧基的性质为:具有酸性,能发生酯化反应等内在原因,在此基础上概括出酸类的化学共性。总之,归纳方法是科学思维不可缺少的方法,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抓住环节,通过课堂教学训练思维能力
思维总是从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开始的。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启动思维,从一定程度上讲,课堂提问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一条纽带。提问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勇敢精神,而且能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问题要切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难易得当,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启动思维。过难,学生得不到成功的体验;过易,学生体验不到探索的乐趣。如在讲《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时,教师可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观察合成氨反应原理具有哪些特征?要使合成氨的含量增大,你觉得应该采取哪些方法?学生可以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气体总体积减少的可逆反应,通过已有的知识得出答案:升高温度、增大压强、使用催化剂,都可以使合成氨的含量增大。接着让学生分析表3—4,思考是否温度越高、压强越大越有利?启发学生讨论为提高氨的含量应采取的方法。在以上从理论角度讨论的基础上,实际生产中应考虑的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从合成氨生产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具体地分析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思维的积极性。
3.注重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激发思维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曾指出:“实验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会过分。”实验具有直观性,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征,以其多变的现象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例如: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盛水的烧杯中(滴有酚酞),钠在烧杯中呈现的一系列现象不仅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而且会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钠会在水面上逐渐变小,熔成闪亮的小球?为什么溶液最后会变成红色?这时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为学生深刻理解本节知识创造条件。另外,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能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过程,可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经常进行这种思维训练,还可以显著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既要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和知识本身的魅力,适当地调整教学过程,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师生共同努力,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才会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