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尤其是“一带一路”项目的稳步推进和RCEP签署之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入。这些大背景都刺激着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对他们的跨文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應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郑州财经学院本科英语专业2019级为研究对象,通过三个学期的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观察研究学生们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情况,总结了可行的方法并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意识;方法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5-324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大学基础阶段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学生要完成从高中道大学的过度,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学习节奏,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研究兴趣领域,结交新朋友、加入社团组织等等。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团队合作。教师自身也需要在所研究的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了解相关专业和就业市场需求,更新知识,并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课程思政。以英语学习为媒介,学生们了解了一些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加上大学新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对外交流的意愿很强。身处特殊时期,与以往相比学生们更加关注国际新闻,对于中国西方制度、国情、文化差异也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本校外国语学院与新西兰UUNZ开展国际合作教学研究项目,旨在通过在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即大学第一至三学期)的英语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引入学习评估(包括前期学情调查,学习任务介绍,评估标准讲解,任务布置与监督,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与总结)激发英语专业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提升其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结合理论与实践提高他们的英语基本技能和跨文化意识。该项目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由外方项目负责人对中方教师定期进行线上培训和指导,中方教师定期反馈评估情况。
二、第一阶段问卷结果分析
在设计问卷时,教师团队没有对跨文化的含义和跨文化活动的范围进行解释说明,而是在问卷中以单选、多选、简答题形式对学生进行盲测,旨在了解学生对跨文化概念最直观的印象和理解。例如问卷中“你认为以下哪一项或哪几项属于跨文化活动?”,结果显示仅有32%的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理解,58%的同学认为跨文化活动仅包含国内与国外进行交流互动这一较为局限的范围,另有10%左右的同学表示不清楚。对“你是否去过家乡以外的其他省市或国家?”这一问,65%以上的同学表示“没有”,47%的学生对外地外国的了解主要来源于他人转述、新闻报道、纪录片或文学作品。在回答“你是否愿意去这些地方?”时90%以上的学生表示“愿意”,反映了他们了解中国和世界,尤其更希望通过亲自出行的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愿望。结论显示入学之初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理解还较为机械,停留在重复、记忆和模仿阶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也是一种跨文化行为。
三、主要教学模式及应用
根据前期学情调查的结果,教学团队拟定了以下几个教学模式: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线上课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为自由灵活,适合基础较好,自学能力较强的同学,缺点是课堂监督不足,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有延迟。传统课堂严格按照课表安排开展教学活动,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氛围活跃,监督效果更好,缺点是课程密集,学生课下时间容易被占用,反思时间不足。总结经验后团队选择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基础性的知识点(如怎样使用字典、词根词缀记忆法)或较为重要的文化背景(赛珍珠生平介绍、语言与性别歧视等)录制成微课并上传到线上APP供学生自主预习,在线下课堂展开讨论或针对某个话题让学生做小组展示。此模式扩充了课堂教学内容,节约了时间,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记忆归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达到了预期效果。
2.CBI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CBI教学模式亦十分常见。在应试目的性极强的高中课堂,学生们大多都通过反复背单词、做题、背范文的方式力求在短期内记忆或掌握某类词汇、句型或语法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可在短期内加强记忆和提高做题的正确率,但缺点也很多:短期内获取的信息量过大,学生容易一知半解或张冠李戴,刻板枯燥的学习模式也极易引起学生反感。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学生都期待能够脱离高中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通过摸底测试和随堂听写提问,教师们感受到学生百科知识的缺乏,而课本内容不能与当下时代的发展完全同步。因此,我们利用课前十分钟开展了每日一则英语新闻活动。以央视CGTN官方微博的双语新闻为学习资源,由教师提前选取与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医疗等有关的高频话题的双语新闻发放到学习群,让学生们预习并查找背景资料。第二天课前活动由教师引导讲解,师生共同讨论、总结重点高频词汇和句型,形成小组学习报告。此方式既能满足学生学习“与时俱进”新知识的需要,也能在新闻中捕捉到常用的英语地道表述。在近几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和作文中也越来越频繁地涉及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内经济建设成就有关的内容。于是在选择英语新闻时,教师们会着重向上述话题倾斜,通过讲解双语新闻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语言的特点,关注国内外时事,开阔眼界,补充百科知识,提高跨文化意识。
在讲解英语新闻的时候,教师们也会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给出汉语新闻标题或关键词,让学生先自行翻译,然后再给出官方译文进行对比。例如在与翻译“‘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有关的新闻时,学生把月球探测器直译成moon detector,而这个词汇的官方译文是lunar probe。看到这个答案时学生们感到十分困惑,但在分别查了moon,lunar,detector和probe的含义他们恍然大悟。在通用英语里,moon一般指月亮;而在航天领域,moon可以指任意行星的卫星;lunar这个拉丁语来源词专指月球。在查询detector和probe这两个单词时,detector是指用于探测金属、烟雾、爆炸物等存在与否的设备,如smoke detector(在这个词组结构中很明显将所探测的名词放在设备前面);而probe指为了航天探测而发射到其他星球上的非载人可回收航天器。如果将月球探测器翻译为moon detector则意为探测月球存在与否的设备,显然与实际意义不符。因此在翻译这则有关航天专业领域的新闻时,月球探测器应当译为lunar probe。经过研习此案例,学生们对汉英语言差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深刻意识到翻译不是单纯的将汉语变成英语,体会了英语专业术语与普通英语的区别,也更准确地掌握了这四个单词的用法。 3.实践教学
除常规英语专业理论课以外在每学期的第13-15周开设了为期一周的语音实训和演讲实训。由于中国英语教学体系长期重读写轻听说,听力和口语一直是学生的弱項。学生们经过一学期的练习和互动,彼此更加熟悉,陌生感紧张感逐渐减少,期盼着能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语音实践中,学生们将自己的发音与标准英语语音进行对照,发现问题,及时自我纠正或互相纠正。在演讲实践中,学生们通过学习常用开场白、叙述结构、关联词、结束语等建立恰当的语言逻辑,优化语音语调,适当配合肢体语言,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力求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编写演讲稿和练习口语时,学生们普遍反应这是一个“与母语斗争”的过程。想要表达的汉语往往不能100%直译成英语,尤其是一些汉语里的谦词和客套话在英语里找不到对应的翻译。例如“您辛苦了。”和“欢迎光临。”通过他们的观察和思考,最终根据语境将“您辛苦了”翻译为“Thank you for your help.”;“欢迎光临”则由“Can I help you?”代替或根据顾客到店的时间改成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等。有一位学生最早把“您先请”译为“You first.”,后来看了一个英文电影片段后改译为“After you.”毫无疑问,这种转变标志着一些学生已经开始意识到两种语言所隐含的文化差异,缺乏对等的部分需要根据目的语习惯进行调整。语音实践可对学生进行录音,演讲实践则可以采取录像的方式记录下实践内容,保存资料作为打分依据。
四、第二阶段问卷结果分析
在第三学期结束时,教师们再次对学生发放了一次问卷。此次问卷主要关注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践后对跨文化活动、跨文化能力的理解是否有所加深,以及对西方国家国情、文化的看法是否有所变化。从统计结果看,73%的学生能够举出跨文化活动或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例子,56%的学生表示疫情发生后对西方国家的印象改变了。在表述看法时,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了“失望”或“不理解”,32%的学生表示对西方长期以来奉行的自由民主“产生了怀疑”。关于“疫情结束后如果有何时的机会你是否会选择出国留学?”这一问题,61%的学生选择“愿意”,留学目的国除了传统的英、美、澳、新外还出现了德国、俄罗斯、瑞士、法国、挪威等非英语国家;约有32%的学生选择在国内发展,认为中国更加稳定,经济更有活力,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示虽然向往出国但对安全感到担忧,或认为自己的财力和英语水平有限。根据Word Cloud生成的词条统计显示,前三名的高频关键词分别为“自由散漫”、“自私”和“不负责”。关于“你最想外国人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最高频的回答是“为什么不愿意戴口罩?”和“如何看待中国?”。综上所述,通过英语专业学习,学生们更加主动地了解世界,对中外语言、文化、思想差异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学习实践中能够加以注意,适当换位思考。尽管存在种种疑虑,但大部分学生仍然向往出国留学,对外国的真实情况和社会文化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
五、教师教学反思
研究证明,基础阶段着重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必要的,这也是对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一次成功的试验。在实践中笔者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如:
1.班级人数过多。英语专业课教学班级人数不宜过多,建议每班少于30人,既能使同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发言展示的机会,也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情和进行课堂管理。
2.教师兼顾教学科研压力较大。与公办院校相比,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承担的课时任务较重,在开展科研教研时也常感力不从心。
3.学生课下自学反思时间较少。除课堂学习实践之外,许多学生还承担着学生会和社团职务。一些事务挤占了他们的课外时间,导致作息不规律,影响学习效果。
4.学生阅读量不足。学生的主要精力花费在阅读各科课本和学习资料上,课下阅读休闲杂志和小说较多,内容普遍缺乏建设性和学术性。
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团队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学院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应调整,如将2020级英语专业本科班调整为小班教学,积极开展英语技能竞赛,在寒暑假给学生指定阅读作业等。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中也会发现自身的不足,与学生一同学习成长,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Stephane M. Shepherd, Cultural awareness workshop: limitations and practical consequences[J]. BMC Medical Education, (2019)19:14.
2.白晶,姜丽斐,付颖,跨文化视野下中西经典文学翻译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8.
3.李志宏,当代大学生性别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及方法探究,《福建茶叶》[J],2019(11).
4.刘余梅,如何在高校综合英语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J].海外英语,2020(4).
5.王端,跨文化翻译的文化外教功能探索[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9.
6.杨豪,李洋,平霞,丁玮俊,大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语言能力培养探析[J].大学语文建设,2019(15).
徐梦依(1987-),女,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口笔译
本文为河南省社科联项目“高等教育国家化与高校外语教育中跨文化意识培养对策研究”(编号:SKL-2020-1293)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意识;方法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5-324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大学基础阶段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学生要完成从高中道大学的过度,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学习节奏,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研究兴趣领域,结交新朋友、加入社团组织等等。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团队合作。教师自身也需要在所研究的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了解相关专业和就业市场需求,更新知识,并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课程思政。以英语学习为媒介,学生们了解了一些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加上大学新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对外交流的意愿很强。身处特殊时期,与以往相比学生们更加关注国际新闻,对于中国西方制度、国情、文化差异也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本校外国语学院与新西兰UUNZ开展国际合作教学研究项目,旨在通过在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即大学第一至三学期)的英语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引入学习评估(包括前期学情调查,学习任务介绍,评估标准讲解,任务布置与监督,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与总结)激发英语专业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提升其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结合理论与实践提高他们的英语基本技能和跨文化意识。该项目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由外方项目负责人对中方教师定期进行线上培训和指导,中方教师定期反馈评估情况。
二、第一阶段问卷结果分析
在设计问卷时,教师团队没有对跨文化的含义和跨文化活动的范围进行解释说明,而是在问卷中以单选、多选、简答题形式对学生进行盲测,旨在了解学生对跨文化概念最直观的印象和理解。例如问卷中“你认为以下哪一项或哪几项属于跨文化活动?”,结果显示仅有32%的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理解,58%的同学认为跨文化活动仅包含国内与国外进行交流互动这一较为局限的范围,另有10%左右的同学表示不清楚。对“你是否去过家乡以外的其他省市或国家?”这一问,65%以上的同学表示“没有”,47%的学生对外地外国的了解主要来源于他人转述、新闻报道、纪录片或文学作品。在回答“你是否愿意去这些地方?”时90%以上的学生表示“愿意”,反映了他们了解中国和世界,尤其更希望通过亲自出行的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愿望。结论显示入学之初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理解还较为机械,停留在重复、记忆和模仿阶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也是一种跨文化行为。
三、主要教学模式及应用
根据前期学情调查的结果,教学团队拟定了以下几个教学模式: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线上课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为自由灵活,适合基础较好,自学能力较强的同学,缺点是课堂监督不足,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有延迟。传统课堂严格按照课表安排开展教学活动,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氛围活跃,监督效果更好,缺点是课程密集,学生课下时间容易被占用,反思时间不足。总结经验后团队选择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基础性的知识点(如怎样使用字典、词根词缀记忆法)或较为重要的文化背景(赛珍珠生平介绍、语言与性别歧视等)录制成微课并上传到线上APP供学生自主预习,在线下课堂展开讨论或针对某个话题让学生做小组展示。此模式扩充了课堂教学内容,节约了时间,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记忆归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达到了预期效果。
2.CBI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CBI教学模式亦十分常见。在应试目的性极强的高中课堂,学生们大多都通过反复背单词、做题、背范文的方式力求在短期内记忆或掌握某类词汇、句型或语法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可在短期内加强记忆和提高做题的正确率,但缺点也很多:短期内获取的信息量过大,学生容易一知半解或张冠李戴,刻板枯燥的学习模式也极易引起学生反感。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学生都期待能够脱离高中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通过摸底测试和随堂听写提问,教师们感受到学生百科知识的缺乏,而课本内容不能与当下时代的发展完全同步。因此,我们利用课前十分钟开展了每日一则英语新闻活动。以央视CGTN官方微博的双语新闻为学习资源,由教师提前选取与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医疗等有关的高频话题的双语新闻发放到学习群,让学生们预习并查找背景资料。第二天课前活动由教师引导讲解,师生共同讨论、总结重点高频词汇和句型,形成小组学习报告。此方式既能满足学生学习“与时俱进”新知识的需要,也能在新闻中捕捉到常用的英语地道表述。在近几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和作文中也越来越频繁地涉及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内经济建设成就有关的内容。于是在选择英语新闻时,教师们会着重向上述话题倾斜,通过讲解双语新闻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语言的特点,关注国内外时事,开阔眼界,补充百科知识,提高跨文化意识。
在讲解英语新闻的时候,教师们也会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给出汉语新闻标题或关键词,让学生先自行翻译,然后再给出官方译文进行对比。例如在与翻译“‘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有关的新闻时,学生把月球探测器直译成moon detector,而这个词汇的官方译文是lunar probe。看到这个答案时学生们感到十分困惑,但在分别查了moon,lunar,detector和probe的含义他们恍然大悟。在通用英语里,moon一般指月亮;而在航天领域,moon可以指任意行星的卫星;lunar这个拉丁语来源词专指月球。在查询detector和probe这两个单词时,detector是指用于探测金属、烟雾、爆炸物等存在与否的设备,如smoke detector(在这个词组结构中很明显将所探测的名词放在设备前面);而probe指为了航天探测而发射到其他星球上的非载人可回收航天器。如果将月球探测器翻译为moon detector则意为探测月球存在与否的设备,显然与实际意义不符。因此在翻译这则有关航天专业领域的新闻时,月球探测器应当译为lunar probe。经过研习此案例,学生们对汉英语言差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深刻意识到翻译不是单纯的将汉语变成英语,体会了英语专业术语与普通英语的区别,也更准确地掌握了这四个单词的用法。 3.实践教学
除常规英语专业理论课以外在每学期的第13-15周开设了为期一周的语音实训和演讲实训。由于中国英语教学体系长期重读写轻听说,听力和口语一直是学生的弱項。学生们经过一学期的练习和互动,彼此更加熟悉,陌生感紧张感逐渐减少,期盼着能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语音实践中,学生们将自己的发音与标准英语语音进行对照,发现问题,及时自我纠正或互相纠正。在演讲实践中,学生们通过学习常用开场白、叙述结构、关联词、结束语等建立恰当的语言逻辑,优化语音语调,适当配合肢体语言,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力求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编写演讲稿和练习口语时,学生们普遍反应这是一个“与母语斗争”的过程。想要表达的汉语往往不能100%直译成英语,尤其是一些汉语里的谦词和客套话在英语里找不到对应的翻译。例如“您辛苦了。”和“欢迎光临。”通过他们的观察和思考,最终根据语境将“您辛苦了”翻译为“Thank you for your help.”;“欢迎光临”则由“Can I help you?”代替或根据顾客到店的时间改成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等。有一位学生最早把“您先请”译为“You first.”,后来看了一个英文电影片段后改译为“After you.”毫无疑问,这种转变标志着一些学生已经开始意识到两种语言所隐含的文化差异,缺乏对等的部分需要根据目的语习惯进行调整。语音实践可对学生进行录音,演讲实践则可以采取录像的方式记录下实践内容,保存资料作为打分依据。
四、第二阶段问卷结果分析
在第三学期结束时,教师们再次对学生发放了一次问卷。此次问卷主要关注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践后对跨文化活动、跨文化能力的理解是否有所加深,以及对西方国家国情、文化的看法是否有所变化。从统计结果看,73%的学生能够举出跨文化活动或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例子,56%的学生表示疫情发生后对西方国家的印象改变了。在表述看法时,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了“失望”或“不理解”,32%的学生表示对西方长期以来奉行的自由民主“产生了怀疑”。关于“疫情结束后如果有何时的机会你是否会选择出国留学?”这一问题,61%的学生选择“愿意”,留学目的国除了传统的英、美、澳、新外还出现了德国、俄罗斯、瑞士、法国、挪威等非英语国家;约有32%的学生选择在国内发展,认为中国更加稳定,经济更有活力,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示虽然向往出国但对安全感到担忧,或认为自己的财力和英语水平有限。根据Word Cloud生成的词条统计显示,前三名的高频关键词分别为“自由散漫”、“自私”和“不负责”。关于“你最想外国人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最高频的回答是“为什么不愿意戴口罩?”和“如何看待中国?”。综上所述,通过英语专业学习,学生们更加主动地了解世界,对中外语言、文化、思想差异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学习实践中能够加以注意,适当换位思考。尽管存在种种疑虑,但大部分学生仍然向往出国留学,对外国的真实情况和社会文化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
五、教师教学反思
研究证明,基础阶段着重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必要的,这也是对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一次成功的试验。在实践中笔者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如:
1.班级人数过多。英语专业课教学班级人数不宜过多,建议每班少于30人,既能使同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发言展示的机会,也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情和进行课堂管理。
2.教师兼顾教学科研压力较大。与公办院校相比,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承担的课时任务较重,在开展科研教研时也常感力不从心。
3.学生课下自学反思时间较少。除课堂学习实践之外,许多学生还承担着学生会和社团职务。一些事务挤占了他们的课外时间,导致作息不规律,影响学习效果。
4.学生阅读量不足。学生的主要精力花费在阅读各科课本和学习资料上,课下阅读休闲杂志和小说较多,内容普遍缺乏建设性和学术性。
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团队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学院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应调整,如将2020级英语专业本科班调整为小班教学,积极开展英语技能竞赛,在寒暑假给学生指定阅读作业等。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中也会发现自身的不足,与学生一同学习成长,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Stephane M. Shepherd, Cultural awareness workshop: limitations and practical consequences[J]. BMC Medical Education, (2019)19:14.
2.白晶,姜丽斐,付颖,跨文化视野下中西经典文学翻译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8.
3.李志宏,当代大学生性别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及方法探究,《福建茶叶》[J],2019(11).
4.刘余梅,如何在高校综合英语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J].海外英语,2020(4).
5.王端,跨文化翻译的文化外教功能探索[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9.
6.杨豪,李洋,平霞,丁玮俊,大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语言能力培养探析[J].大学语文建设,2019(15).
徐梦依(1987-),女,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口笔译
本文为河南省社科联项目“高等教育国家化与高校外语教育中跨文化意识培养对策研究”(编号:SKL-2020-129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