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方美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的几百年里,学院绘画艺术始终主导者传统绘画的发展,然而从印象派后期开始,架上传统美术的方向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现当代艺术思潮的兴起击碎了传统绘画的模式,涌现出各种思想流派和绘画体系,西画东渐,中国就像是新生婴儿疯狂的崇拜和学习缤纷多彩的油画。海外留学归来的刘海粟、潘玉良等力推当时西方新兴的绘画主流体系——立体派绘画、印象派。莫奈、雷诺阿等大师的作品和艺术观点也被带入中国。
林达川是一位旅日归侨画家。30年代初由杭州国立艺专毕业后,去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毕业后作为一名侨居在日本的中国油画家,活跃在日本画坛十余年之久。
林达川老先生曾经说:“回到祖国对自己的艺术具有最大意义的一点,是为我提供了接近劳动人民群众,接近生活的有利条件,这一点在国外是办不到的。”林达川的画虽然受印象主义的影响,但是她并不认真追求光线色彩的效果,而是致力于我国绘画传统中挥洒自如的写意手法以达到表现的目的。
林达川1934年3月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现为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雕刻科,在校期间选修洋画,师从日本一代宗师梅原龙三郎、石井鹤三、安井曾太郎,并感受到日本名师黑田清辉(1866——1924)、藤岛武二(1867——1943)等的熏陶。当时日本的美术界,笼罩在藤岛武二、梅原龙三郎、安井曾太郎等画家的“准印象派的光晕之中。“准印象派”是西方“印象派”与日本本土文化结合的产儿,讲究色彩与东方书画的意味。其中藤岛武二曾留法、留意五载,是较早将西方印象主义绘画语言带回日本的画家,也是当时日本西画界的领军人物之一。梅原龙三郎18岁时就拜师于浅井忠,后者留学法国,是关西美术界的中心人物。梅原龙三郎本人20岁时游学欧洲,得到雷诺阿的欣赏和亲自指导。安井曾太郎西学根基深厚,创作又能融东方艺术之精髓,是极有创造力的一代宗师。林达川从他们那里,感受了色彩丰富的表现力,感受了笔触肌理的传情达意,从而形成了自身观察事物的角度与创作的基调。
印象派画家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阳光下的景物,根据自己的眼睛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色彩的微妙变化。摹写光线下万物稍纵即逝的真是感觉。他们有意放松严谨的造型,笔法多样,注重光与色本身,题材成为光色的载体和附属品。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
印象派绘画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简单的线与面,从而达到传统绘画所无法达到的对光的描绘。具体的说,当我们从近处观察印象派绘画作品时,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不同的色彩凌乱的点,但是当我们从远处观察他们时,这些点就会像七色光一样汇聚起来,给人光的感觉,达到异想不到的效果。
印象派四个重要特点:
1.注重光: 2.重瞬间: 3.重视觉: 4.重气氛:
这些特点在林达川先生的画中都有体现,他早年在日本的创作,多以风景写生之作为代表,秉承印象派的技法,极力关注外光与光效,希望忠实凸现自然界的万物,这种艺术理想是纯粹而质朴的。林先生回国后,很少从事教育工作,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画画上。他孤身于世,孤行者有他的寂寞,也有他的精彩。他尽可能的贴近大地,全身心的投入绘画事业,他的一生有大量的作品存世。林先生用他的画笔,用他在印象派中学到的手法,表现了中国特有的山山水水。1977年,林老先生在雁荡山画了很多写生山水,《卖鱼桥》正是其代表作,鲜艳的色彩和明亮的色调,写意的笔法与水乡的繁忙交织在一起。给人宁静祥和的感觉。
林达川先生回国后大部分时间居住在浙江,所以他画得最多的还是江南景致,江南景致的秀在油画里是很难表现的,却经常出现在林先生的画中,西湖的俊秀,缙云的灵秀在林先生的笔下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都写出了富春山居水景的清秀。从这些画中不难看出林先生对他所居住的山川的特有的感情。
林先生始终坚持面对自然写生,让其笔下的景物活起来,画他之所见。1982年春,林达川把他多年积起来的画加以挑选,举行了一次个人展览会。从展出的近百幅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不仅展示了他多年来不懈努力的业绩,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他几十年来孜孜以求的是一条使我国油画艺术走向中国化的道路。在这次展览会的座谈会上,他作了《回顾与展望》的长篇发言,这篇发言虽然并不是什么精深的理论,但对于他艺术观点的形成、发展以及一贯的主张,都作了很好的说明。不仅使我们对他的艺术实践有了较深的认识,同时也为油画民族化的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他说:“日本画家向西欧学习、借鉴,则强调自己的民族风格,特别是老一辈画家,对这个问题研究比较透彻、成熟,因此他们的画都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使人一眼就能分出是日本人的油画。他们这样薄重自己民族的艺术特点来学习西欧以及东方各国的艺术成果,真正做到了洋为日用。他们这种精神和成功经验,使我深受启发和教育,因此早从那时起我就想,作为一个身在异国学习的中国人,我们多么应该使自己所学的油画艺术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结合起来,画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油画。”事实上,林先生一生都在为自己这个信念奋斗。
林先生自回国后就一直遭受着冷遇,20世纪30年代展开“中西画理论”之争论,林达川是一个缺席者。3O年代到建国初期这一阶段的艺术实践,由于革命的需要,艺术为革命服务,以主题和形象先行,他的画风又是不合时宜的。所以,林先生一度被排斥在圈子之外,但是林先生没有因为这些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在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上继续摸索,闯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
林达川先生的价值在其被边缘化,再其执着的追求着。“油画中国化”是一个争论了一百年的永恒的话题,我们还将继续争论,继续探索,而林达川老先生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给我们做了一个好的榜样,我们将沿着这个永恒的话题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沈珉.《中国早期印象派画家林达川》.《古今谈》,2009年第一期第19页.
林达川是一位旅日归侨画家。30年代初由杭州国立艺专毕业后,去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毕业后作为一名侨居在日本的中国油画家,活跃在日本画坛十余年之久。
林达川老先生曾经说:“回到祖国对自己的艺术具有最大意义的一点,是为我提供了接近劳动人民群众,接近生活的有利条件,这一点在国外是办不到的。”林达川的画虽然受印象主义的影响,但是她并不认真追求光线色彩的效果,而是致力于我国绘画传统中挥洒自如的写意手法以达到表现的目的。
林达川1934年3月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现为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雕刻科,在校期间选修洋画,师从日本一代宗师梅原龙三郎、石井鹤三、安井曾太郎,并感受到日本名师黑田清辉(1866——1924)、藤岛武二(1867——1943)等的熏陶。当时日本的美术界,笼罩在藤岛武二、梅原龙三郎、安井曾太郎等画家的“准印象派的光晕之中。“准印象派”是西方“印象派”与日本本土文化结合的产儿,讲究色彩与东方书画的意味。其中藤岛武二曾留法、留意五载,是较早将西方印象主义绘画语言带回日本的画家,也是当时日本西画界的领军人物之一。梅原龙三郎18岁时就拜师于浅井忠,后者留学法国,是关西美术界的中心人物。梅原龙三郎本人20岁时游学欧洲,得到雷诺阿的欣赏和亲自指导。安井曾太郎西学根基深厚,创作又能融东方艺术之精髓,是极有创造力的一代宗师。林达川从他们那里,感受了色彩丰富的表现力,感受了笔触肌理的传情达意,从而形成了自身观察事物的角度与创作的基调。
印象派画家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阳光下的景物,根据自己的眼睛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色彩的微妙变化。摹写光线下万物稍纵即逝的真是感觉。他们有意放松严谨的造型,笔法多样,注重光与色本身,题材成为光色的载体和附属品。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
印象派绘画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简单的线与面,从而达到传统绘画所无法达到的对光的描绘。具体的说,当我们从近处观察印象派绘画作品时,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不同的色彩凌乱的点,但是当我们从远处观察他们时,这些点就会像七色光一样汇聚起来,给人光的感觉,达到异想不到的效果。
印象派四个重要特点:
1.注重光: 2.重瞬间: 3.重视觉: 4.重气氛:
这些特点在林达川先生的画中都有体现,他早年在日本的创作,多以风景写生之作为代表,秉承印象派的技法,极力关注外光与光效,希望忠实凸现自然界的万物,这种艺术理想是纯粹而质朴的。林先生回国后,很少从事教育工作,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画画上。他孤身于世,孤行者有他的寂寞,也有他的精彩。他尽可能的贴近大地,全身心的投入绘画事业,他的一生有大量的作品存世。林先生用他的画笔,用他在印象派中学到的手法,表现了中国特有的山山水水。1977年,林老先生在雁荡山画了很多写生山水,《卖鱼桥》正是其代表作,鲜艳的色彩和明亮的色调,写意的笔法与水乡的繁忙交织在一起。给人宁静祥和的感觉。
林达川先生回国后大部分时间居住在浙江,所以他画得最多的还是江南景致,江南景致的秀在油画里是很难表现的,却经常出现在林先生的画中,西湖的俊秀,缙云的灵秀在林先生的笔下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都写出了富春山居水景的清秀。从这些画中不难看出林先生对他所居住的山川的特有的感情。
林先生始终坚持面对自然写生,让其笔下的景物活起来,画他之所见。1982年春,林达川把他多年积起来的画加以挑选,举行了一次个人展览会。从展出的近百幅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不仅展示了他多年来不懈努力的业绩,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他几十年来孜孜以求的是一条使我国油画艺术走向中国化的道路。在这次展览会的座谈会上,他作了《回顾与展望》的长篇发言,这篇发言虽然并不是什么精深的理论,但对于他艺术观点的形成、发展以及一贯的主张,都作了很好的说明。不仅使我们对他的艺术实践有了较深的认识,同时也为油画民族化的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他说:“日本画家向西欧学习、借鉴,则强调自己的民族风格,特别是老一辈画家,对这个问题研究比较透彻、成熟,因此他们的画都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使人一眼就能分出是日本人的油画。他们这样薄重自己民族的艺术特点来学习西欧以及东方各国的艺术成果,真正做到了洋为日用。他们这种精神和成功经验,使我深受启发和教育,因此早从那时起我就想,作为一个身在异国学习的中国人,我们多么应该使自己所学的油画艺术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结合起来,画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油画。”事实上,林先生一生都在为自己这个信念奋斗。
林先生自回国后就一直遭受着冷遇,20世纪30年代展开“中西画理论”之争论,林达川是一个缺席者。3O年代到建国初期这一阶段的艺术实践,由于革命的需要,艺术为革命服务,以主题和形象先行,他的画风又是不合时宜的。所以,林先生一度被排斥在圈子之外,但是林先生没有因为这些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在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上继续摸索,闯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
林达川先生的价值在其被边缘化,再其执着的追求着。“油画中国化”是一个争论了一百年的永恒的话题,我们还将继续争论,继续探索,而林达川老先生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给我们做了一个好的榜样,我们将沿着这个永恒的话题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沈珉.《中国早期印象派画家林达川》.《古今谈》,2009年第一期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