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新闻报道中的模糊用语有感

来源 :文化产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qi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模糊与精确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的矛盾,模糊语言和精确语言同样也是辩证统一的。在新闻语言中合理地运用模糊语言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做到客观、准确,有时候出于各种需要,在新闻报道中不得不使用模糊语言。模糊语言普遍存在于新闻报道中有着它的客观性,同时新闻工作者也要正确、合理地运用模糊语言为新闻报道服务。模糊语言在新闻中使用有它自身的规律,如果不能正确、合理地使用,就会给新闻报道带来不利影响。本文通过分 析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现象和形成原因,对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合理运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模糊语言;新闻报道;客观;必然性;特殊意义;合理
  新闻总是强调准确和精炼,但是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人们也渐渐发现,准确的语言并不一定就能“准确”地反映某一事物或某一事件的“本来面目”,而且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社会也需要淡化处理某些新闻。现实中很多东西我们可以用精确的语言,甚至精确的数字去反映,但是,它给予人们的精神冲击力并不一定就比形象化的描述更大。
  “模糊语言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之中,事实上它并没有影响人们的交际效果。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词语的模糊性那么我们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如此贫乏。”[1]新闻语言要准确,新闻语言同时也需要“模糊”,这看上去是一对矛盾,其实,这是辩证统一的。往往模糊是为了语言表达得更准确、更清晰。新闻中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能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吸引观众的视觉注意。
  比如, “他跑得越来越快”, 他到底快到什么程度(多少米/分)不知道;他跑得不快时(多少米/分)不知道;如果他和自己比较,是以哪一个时点(随意时点还是规定时点)不知道;谁(具体人)不知道;进行比较的(具体人)速度(多少米/分)不知道。所以,“模糊”语言有时更易获得满意的效果,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
  地方的社会发展,我们可以从宏观角度运用一系列的数字去说明,但是如果在这同时,我们从微观角度,用一个或几个当事人的感受,心情,生产生活工作环境的变化,给予充分的描述,那么它会给人更加直观深刻的印象。其实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受众的阅读心理。受众接受某一种传播媒介,都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在现代社会,这种动机往往又变得非常复杂,不是一种单一的需求,而往往是集信息、情感、审美、娱乐、认知、道德…… 这恰恰从实践层面凸显出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奇妙作用。人们对精确性的盲目崇拜是建立在这样一条假设之上的:精确性和意义性总是一致的,越精确就越有意义,认为精确总是好的,模糊总是不好的。而实际的情形是,把复杂的模糊事物人为地精确化,势必会降低所用方法的意义性。美国的格·哥根曾说过:“描述的不确定性并不是坏事,相反,倒是件好事,它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递足够的信息,并能对复杂事物作出高效率的判断和处理。也就是说,不确切性也有助于提高效率。”
  一、词语的模糊性是语言本身所固有的
  宏观世界中的各种客体,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绝对精确的界限,个体的边缘存在的相似性,使其互相关联,个体之间又存在不同的特质,使其互相区别。在自然界中,宇宙的广袤,事物的无限可分以及渐变性,使人们难以明晰地确认某一事物的性质,更难明确表示一些事物约定俗成概念的外延,这就产生了模糊现象。
  (一)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词语的模糊性是语言本身所固有的
  所谓词语的模糊性是指,词语的内涵不够稳固,而外延又没有明显的界限。 由于大千世界是动态的,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的,而语言虽然也在变化,但是其速度却远远跟不上世界的变化速度,这就导致了词语不能明确指示的现象的发生。比如,“电脑”一词,在最初刚刚出现时,指的就是1946年 ,毛琪利与爱克特发明的叫做ENIAC的机器。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个词的外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脑不再单指一种机器,而是包括了服务器、工作站、台式机、便携机、手持设备等等在内的一个集合体。这种情况下,“电脑”就不再是一个确指的词,而变成了一个模糊词了。
  (二)记者在采访和写作新闻过程中,其思维过程也同样具有模糊性
  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性,导致反映这些事物的信息本身也是模糊的。根据模糊信息形成的概念是模糊概念,由这些模糊概念做出的判断是模糊判断,模糊概念和模糊判断又导致了模糊推理,因此,新闻写作过程中,思维的模糊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
  新闻报道是一种主客观相结合的劳动过程。记者在采访和写作时,虽然尽力尊重事实来进 行,但是不可避免地会参杂个人的观点、看法、倾向在其中,而一旦涉及的主观判断,所形成的新闻,思维本身的模糊性就决定了报道也必然带有模糊的成分。综合上述两点,词语本身模糊性加上写作过程思维的模糊性,主客观因素叠加,就导致了模糊现象在新闻报道中的客观存在。
  二、新闻报道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模糊语言现象的广泛存在
  (一)符合新闻传播的规律
  1、新闻报道方式的需要。新闻报道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表达手段,有着自己的语言要素和语法规则,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言说”世界。“言说”则必有模糊,广言之,“言说”的过程就是模糊的过程。因为就客观对象而言,“言说”其某一层面必以牺牲其他层面为前提,不可能面面俱到。就主观表达而言,任何表达方式的选择都是以放弃其他表达方式为前提,只能是一种线性的行进。新华社记者朱玉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与新闻专业的学生共同分享自己在汶川震区的采访经历的时候强调说:“要在第一时间向外界传达灾区的基本信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的时时的报道,它对时效性要求很高,因此时效性也往往是新闻竞争的关键。“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新闻媒体就要尽快地把世界上的重大事件传播出去,媒体间的竞争很重要的一点就表现在对时效性上的把握上。”[2] 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抢得新闻并播发出去,不仅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还会对媒体的公信力乃至国家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如果能在第一时间抢得新闻并报道出来,即便是用模糊语言来掩盖尚未掌握的具体情况,也还是能取得受众的信任的,模糊的文字和画面语言丝毫不会降低新闻本身的价值,反而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更能增加受众的注意力。   2、新闻报道深入进行的需要。新闻自身的原因作为动态的事件,新闻报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的全部过程。只有紧紧抓住事物发展的全程进行跟踪报道,新闻的真实性才会显示出来,也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了什么程度,相应的新闻就要报到到什么程度,新闻的真实性才能达到什么程度。由此可见,新闻报道有时候就是对事件未来发展动态的一种预测,这样的预测不可能使用非常精确的表达方式进行报道,以防止与后来实际发生的事件产生更大的误差。
  3、新闻工作者创作的需要。编辑或记者的自身原因新闻报道的是客观事实,文字本来也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笔画组合,但编辑或记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能力,把新闻用一些组成良好顺序的文字表达出来,也就是说,编辑或记者的主观创造性在新闻报道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但人的主观创造性是由其自身的思维能力与认知能力所决定的,因此,新闻的编辑或记者对新闻的观察角度、写作能力、分析水平甚至新闻预知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偏差,模糊语言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符合新闻政策和新闻宣传的需要
  新闻报道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新闻报道中模糊现象得以存在。
  1、新闻报道要求迅速、及时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由于采访时间、采访内容、采访环境等客观因素的种种限制,在有限时间内写出来的作品,不可能做到语言表达的百分百精确,必然存在模糊现象。
  2、新闻报道要求准确、严谨
  准确、真实是新闻价值的两大核心要素,在日常报道中,记者在有限的采访时间里,对事件无法做到全面掌握,了解到所有细节,此时,采用模糊词语是非常必要的,这也能够有效地避免新闻失实。
  3、新闻报道要简洁、生动
  有人说,新闻如果只有具体生动的事例,而无精炼的概括,也会像水中的浮萍,看来茂盛,实则根底很浅,没有深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模糊形容词的存在不但不影响报道内容的真实客观,而且还能让文章简洁、生动,是新闻报道所必需的。
  4、符合新闻政策的要求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明确规定:新闻工作者要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自觉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维护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不揭人隐私,不诽谤他人;维护司法尊严,对司法部门审理的案件不得在法庭判决之前作定性或者定罪的案情报道。这一系列的新闻宣传报道政策决定了在有些新闻的报道当中,在语言的使用上不能完全使用外延和内涵都明确的精确语言。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的报道中,需要充分考虑是否会泄露机密,对关系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的细节上,尽量使用模糊语言。
  习近平指出,同美方一道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实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共同利益。今年9月,我应奥巴马总统邀请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我们就双边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中的重大问题坦诚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重要共识,取得了重要成果。当前中美关系发展面临新机遇,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双方要坚持从战略高度出发看待和处理两国关系,增进相互信任,积极拓展合作,妥善处理分歧,巩固友好纽带。中美双方要正确认识彼此战略意图。双方要创新思维,加强双边、地区、全球各层面的务实合作,拓展共同利益、深化利益交融。双方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聚同化异。
  ——《中国新闻网》2015年11月02日
  11月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当天发生的新闻当天就进行报道,符合迅速、及时的要求;“重大问题进行交换,达成重要共识,取得了重要成果”具体是什么,恐怕只有两国领导人才知道,既符合新闻政策保密要求又符合准确、严谨要求;廖廖数语把两国交往的基础、现状、前景进行精准剖析,符合新闻简洁、生动的要求。
  (三)符合人类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需要
  人类使用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对语言进行选择的过程。顺应理论从更深的层次解读了模糊现象在新闻报道中存在的意义,即:可以更好地满足精神世界需求、客观世界需求和社会需求。
  1、顺应精神世界需要
  新闻报道要同时顺应读者的精神世界和记者的精神世界。新闻报道的对象是读者,因此报道内容要为读者所喜闻乐见,要有读者意识、群众观点。读者需要及时、生动、严谨的新闻报道,模糊语言的存在正是读者这一需求得以实现的要素。新闻报道还要顺应记者的精神世界。记者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当客观条件或主观能力有局限时,记者需要通过语言选择,顺应这些“局限”,达到报道目的。
  2、顺应客观世界需要
  新闻报道过程中,由于受时间、空间、政治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记者如果要完成报道,就离不开模糊语言。例如,在灾难发生,死伤人数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只能使用模糊词,才可以严谨地表达。模糊语言的存在,使报道及时进行、内容更加严谨。
  3、顺应社会需要
  社会有自身的运行规则、道德标准、行为准则,新闻报道不能违背这三方面。新闻报道中,记者会自觉不自觉地顺应人们所共知的社会准则,例如:新闻报道对于未成年人、法院尚未宣判的犯罪嫌疑人,要保护其隐私。国家机密信息,在报道中要严格把握。模糊语言使这种社会需要得以实现。
  (四)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思维特征
  观众的原因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媒体提供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观众可以选择接受信息的渠道也是越来越多,但观众阅读信息的时间并 没有因此而增加,甚至在减少。因此,由于观众有限的阅读时间而 对模糊语言的存在表现出了相对宽容的态度,使得模糊语言为新闻 报道又争得了一点狭小的生存空间。 从另一方面来看,模糊语言更符合于平时语言的运用习惯和观众的认同理解。很多时候,观众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发出和接受模糊语言的指令和结果了。模糊语言所具备的不精确的外延完全能够正常 的表达出段中所需要的信息,虽然说话人和听话人对于话语中所用 的模糊语言的理解程度有时可能不大相同,但在大范围的语言规则下,两者之间的交流并没有因此受到多大的影响。   三、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特殊意义
  (一)有利于减少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
  当色情、暴力、恐怖、低俗的电视画面出现在受众视线里的时候,同样会引起受众的不满,给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新闻媒介对于社会进步和繁荣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同样显而易见的是,新闻媒介尤其是广播电视的不少节目污染了社会空气,这在西方社会表现得尤为明显。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的科研人员的大量调查都证明,广播电视中的黄色新闻和色情片、凶杀片泛滥成灾,直接导致了犯罪率的上升。”[3]
  小景别画面的使用比较容易形成视觉冲击力,但对于那些可能给观众造成不良影响的小景别画面,应该尽量使用模糊性语言来代替。电视播出时要考虑进行模糊处理使用画面的模糊语言。2001年8月25日中央电视台《社会经纬》播出的《DNA:指正杀人凶手》中,观众可以看出对指证者的肖像进行了后期编辑特技处理,用马塞克模糊其脸部,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指证人。这种电视新闻模糊语言的运用使得电视采访渐渐赢得那部分不愿上电视的人的信任与支持,在一些暴力、色情的场面中也应该使用模糊性的画面语言来避免新闻传播的负面效应。
  在报道犯罪案件时,也必须在细节上进行模糊处理,不能把罪犯犯罪和警察破案的所有细节都统统展现给受众,否则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产生负面的传播效果。
  河南焦作两位年轻人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了吉林省长春市两个无业人员盗取骨灰盒进行敲诈勒索的报道后,顿生灵感,深受启发。因为那则案例报道将犯罪分子的作案经过均详细地和盘托出。这两个青年不仅从中学到了技巧,还弥补了落入法网的犯罪分子在作案时的漏洞。
  ——《服务导报》 2005年5月28日
  这则跟着传媒学犯罪的消息应该让新闻工作者感到深思,在犯罪案件或者破案报道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精确,对于案件的细节是不能公布于众的,应该充分利用模糊语言进行模糊处理,否则就会产生传播的负面效应,使传媒成为犯罪的教科书。
  (二)有利于应对新闻发生的随机性
  5月16日下午13点30分,四川理县再次发生余震,理县县城震感强烈,新华社记者所在的县委招待所所在地震中开始倾斜,附近的县委家属楼倾斜成60度角后慢慢倾斜倒塌。四面山体冒出烟雾,巨石纷纷滚落。刚刚恢复的小灵通和联通电信信号全部中断。不少逃出的群众痛哭流涕。4名新华社记者走散。记者和被困在招待所的群众在推倒一面墙后逃生。截至发稿时,理县县城又发生一次余震。
  ——《新华网》2008年5月16日
  在这段关于突发余震的报道当中,记者使用了不少模糊语言,没有说明是第几次余震,也没有写明多少级。由于当时受种种条件的制约,记者不可能立刻弄清余震的震级,也不可能很快就掌握现场的具体详情。作为记者又不能不在第一时间把新闻事件传播出去,在不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合理运用一些模糊语言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也是可行的。
  由于受新闻时效性的限制,记者在动态新闻的报道当中往往还来不及搞清新闻事件的具体详情就得播发新闻事件,这个时侯就有必要用模糊语言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作一个大概报道。虽然在这些现场报道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性语言:模糊数字、虚晃镜头,但它们没有影响新闻的价值,受众也没有觉得不客观不真实。相反,一系列的模糊词语和晃动镜头更增加了新闻的现场感。如果要等到弄清事件的具体细节再播发新闻的话,那你所从事的新闻媒体在新闻时效性的竞争中很难取得一席之地。
  (三)有利于增加新闻预测的合理性
  李克强:中国将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准入门槛
  当地时间11月1日中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首尔出席韩国经济界欢迎午餐会,并发表题为《让中韩合作不断结出惠民新硕果》的主旨演讲。……李克强还介绍了中国经济形势。他指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仍保持在合理区间,尽管短期内部分指标有所波动,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正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有能力妥善应对各种风险,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中国将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准入门槛,营造更加公平、透明、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希望韩国企业捷足先登,分享中国改革发展新红利。
  ——《新华社》2015年11月01日
  25号早上,云南楚雄州昆楚公路127公里处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一辆旅游客车被一辆大货车追尾后,两辆车先后翻下公路。目前,这次车祸已导致二十人死亡,二十二人受伤。事故发生后,楚雄州委、州政府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迅速组织安监、公安、医疗卫生等部门人员赶往现场救援,伤员已被送往医院救治。
  ——《中国网》 2009年4月27日
  上述报道中、“合理区间”、“有所波动” 、“基本面没有改变” 、“中高速增长” “尚未完全杜绝” 、“目前”等模糊词语的运用,既符合新闻时效性原则,又为事件以后的发展变化预留下合理的空间。
  (四)有利于体现人文关怀
  1、有利于保护记者
  中新网12月30日电 据加拿大《星岛日报》报道,加拿大旅游局刚发表的最新数字显示,今年前10月到访加国的国际游客逾127万人,中国游客数目较去年同期上升35.9%。
  ——《中国新闻网》2014年12月30日
  在新闻报道中,转述他人的观点和想法可以避免谈及本人的观点,从而使自己免于承担负面的后果和责任。
  据中纪委网站消息,公安部党委、纪委坚决贯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切实从严治警。日前,经公安部党委批准,公安部纪委、驻部监察局对新疆公安边防总队原总队长张根恒(副军职)、内蒙古公安厅现役工作办公室原主任李文利(正师职)等22名公安现役干部严重违纪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
  ——《新华法治》2015年11 月03日
  记者直接原文引用了权威机关发布的消息,既体现了发布机关的权威性,消息的准确性,又减少核实消息的环节,确保时效性,彰现中央从严治警的决心和魄力。   2、有利于保护消息来源
  《焦点访谈》于1994年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创办,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多次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栏目平均每天收到数千条来自观众通过电话、信件、传真、电子邮件、QQ等方式提供的收视意见和报道线索。但报道中从未出现消息来源,均以记者采访活动为主线,巧妙的保护了消息来源。 “你懂的”,也是非常流行的网络热词,这句从英文“you know”翻译过来的,乍一听来让人不清不楚的话却成了网友们所有“心照不宣”的最佳表达,如果你知道他知道,就可以说上一句"你懂的"来表达你的所有要求和所有心情。 通用于任何无法言说的公开场合的“三字经”。这个词是网络时代的眼色,举重若轻,彼此心照不宣。在2014年3月2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吕新华以“你懂的”妙答记者反腐提问走红网络。
  3、有利于保护当事者和弱势群体
  中央电视台在播发飞机失事车祸这类消息时只采用了一些中景、全景和远景画面。新闻中没有出现遇难者的尸体画面,而是从飞机残骸的局部、救护场面的全景向观众叙述事故概貌。这对于观众了解飞机失事的基本情况已经足够。之所以不选用血淋淋的尸体镜头,主要是避免对观众造成过度的刺激,同时还照顾了死者家属的情绪,更加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一种人文关怀。
  昨天下午6点四十分,中国传媒大学的一男一女两名学生先后从学校47号楼13楼窗口坠亡,据了解,两认为情侣关系。目击者称,坠楼前两人曾发生争吵。目前,朝阳公安局已经介入调查,新闻学院女生郑明(化名)说……
  ——《中山日报》2009年4月15日
  这条新闻就合理地运用了模糊语言,既照顾被采访者和新闻事件当事人的情绪,也没有损害新闻价值。
  在电视新闻的传播中,并不是每一个被采访对象都希望自己的肖像出现在电视上,当当事人在揭露问题时,他会担心被人报复。当采访对象有身体缺陷时,他也不想将自己的缺陷暴露在受众眼前。当需要采访卧底贩毒集团侦察的公安干警时,不但图象要特殊处理,而且声音也要特殊处理,记者也不能随意散布采访对象的相关信息。
  四、在新闻报道中使用模糊语言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防止模糊外衣掩饰下的旧新闻、假新闻
  新闻写作通常要求记者付出大量艰辛的调查研究,而有些新闻工作者用“据某某说”之类的话,将新闻报道中不该隐去的名字、重要的新闻来源都隐去了。这样将大大损伤新闻的真实性品格,使得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得以鱼目混珠。还有的把“日前”、“最近”、“近日”等表示时间的模糊词作为外衣来掩盖时效性不足的毛病,搬出十天、半月前的旧闻炒作,这些都是违背新闻写作要求的。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是用事实说话,时效性、准确性是构成新闻价值的基本要素。新闻写作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模糊语言的存在价值,同时又要遵循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该模糊处方可模糊。
  据新加坡媒体报道,近日,国家游泳队在例行体检中,晶晶被检查出有孕,水上运动中心有关领导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最后本着以人为本,尊重运动员的自身选择,同意晶晶离队。据有关接近该消息的人士称:晶晶正在办理离队手续。新加坡媒体驻香港的记者曾在香港碰到香港奥委会主席霍震霆,问有关晶晶怀孕事宜,霍笑而不答言他,最后说了一句:“我们尊重孩子们的选择。”当(新加坡媒体)记者赶赴国家跳水集训中心时,就上述两人的事采访有关领导,领导都避而不答言他,推到新闻办。赶到新闻办,新闻办以不知情为由拒绝回答。据一和记者私交甚笃的好友告密,这次在风头浪尖的跳水队决定对该消息封锁。
  ——《环球网》2008年5月8日
  这则消息在消息发出三天后就被证明是虚假伪造的了,其实,从文中大量的“据某某说”就可以推断出消息的虚假性了。在新闻写作中关于消息来源,尽量不要含糊其辞,能说明消息来源的不可模糊,否则就会引起受众对新闻的真实性的怀疑。
  (二)防止利用模糊语言降低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
  新闻媒体在社会舆论监督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报人普利策曾形象地指出:“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传播学家拉斯韦尔也提出:“社会环境监测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新闻媒体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环境监测的瞭望功能与守护功能,对存在的各种不和谐、不稳定的社会矛盾和隐患,及时向政府、社会发出警告和提示,成为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瞭望塔”。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及时发现各种矛盾和问题,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难题和风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发现问题时,新闻工作者应该敢于说真话,而不是为一己之私用模糊性语言为他人遮羞,新闻的模糊性语言不是丑陋现象的遮羞布。
  日前,湖北省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工作会议的新闻披露了这样一个事例:去年3月,武汉某单位组团赴美国、加拿大进行一般性考察。该团在外停留13天,仅用半天时间与邀请单位座谈,其余时间均在观光旅游。后经有关部门查处,撤消了该单位相关负责人职务。奇怪的是,这条几句话的新闻却被打上了三处“马赛克”:某单位、有关部门、相关负责人。这个出国13天,只有半天干公务的单位究竟是哪家,被撤消了职务的相关负责人究竟是谁,为什么就不能拉出来晒晒太阳,让公众看一看其庐山真面目呢?难道这是党和国家的秘密,不能公开?连公款出国被查处的具体单位和人的名字都隐瞒起来,还有什么震慑力让其他人接受教训?谁会相信政府治理出国(境)旅游的决心?
  ——《成都商报》电子版2009年4月23日
  黔东南电视台曝光一警车违规时在车牌号上打了“马赛克”,黔东南州公安局长温贵钦知道后要求把“马赛克”取消,让曝光更彻底。此事经报道后引起强烈社会反响。4月6日,记者采访了温局长,温局长表示:媒体监督,可以让我们做得更好。
  ——《贵州都市报》2009年4月7日
  新疆公安边防总队原总队长张根恒等2人被“双开”
  经查,张根恒严重违反组织纪律、廉洁纪律,利用职务便利,在战士入学提干、大学生入警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财物;严重违反廉洁纪律,收受礼金。张根恒的行为已构成严重违纪,其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财物问题涉嫌犯罪。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经公安部纪委全委会审议并报公安部党委批准,决定给予张根恒开除党籍、开除军籍处分;涉嫌犯罪问题、线索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新华法治》2015年11月03日
  看了这三条消息,作为新闻工作者有何感想?如果把模糊语言当作丑陋的遮羞布,谋求私利的工具,迎合讨好领导助其遮掩问题,那就玷污了新闻的本质,有背于新闻道德,有愧于自己所从事的崇高的新闻事业。
  综上所述,看来模糊语言并不是什么“坏东西”,只需加以合理运用,反而能够到达精练、生动、防止争端效果。准确言语和含糊言语各有其道、在不同的范畴发挥作用,相得益彰,综合运用起来,既能够保有新闻报道的真实、精确,又能够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社会言语学家陈原指出:“精确性在一种状况下请求更大的准确性,在另一种状况下则请求容忍一定的含糊性”。这句话很好地阐明了含糊与准确之间的辩证关系。新闻含糊言语的运用是一门艺术,运用恰当能够让报道严谨、生动,运用不当则可能削弱新闻价值,恰当处置含糊与准确的关系,该含糊时含糊,该准确时准确,这样才干使新闻报道既精确客观 ,又具备可读性。
  参考文献:
  [1]黎千驹.模糊语义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报社,2007.
  [2]陈哓欧.广播电视语言传播风格多样化研究[J].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摘 要:从种子处理、整地、播种、苗期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华北落叶松实生苗和容器苗的育苗措施,总结了育苗培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关键技术。  关键词:华北落叶松;育苗;技术  一、育苗地概况  孟滦林场南与隆化县接壤,西与丰宁县毗邻,北与后沟牧场相连。林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多西北风,最低气温-39℃;夏季多东南风,最高气温35℃,年平均气温3.1℃,大于10℃积温21200℃,初霜始
期刊
摘 要:大冶市是全国百强城市,2014年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市,湖北省文明城市,这些荣誉的获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与支持,离不开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与配合,也离不开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与合作。近年来本人对大冶市城区3个街道办事处和11个乡镇(场)的家庭文化建设方面做了调查,家庭文化建设出现了一派良好的态势。现将调查的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关键词:大冶市;文化;调查  一、基本情况  (一)文化设施建
期刊
摘 要: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在与时俱进,而高等学校营销策划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有所改进和创新。从前传统的营销策划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教材更新以及营销策划技能实践等等环节都需要重新规划和设置。  关键词:互联网+;营销策划;人才  一、传统的营销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培养目标缺乏个性和专业特色  目前全国各大
期刊
摘 要:黑龙江北部,黑龙江省地处世界上三大黑土带之一,由于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春小麦品质非常优越,是东北春小麦的高产区。小麦在我省的粮食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小麦的生长期间必须做到每一阶段都进行细心观察和科学防护,以保证小麦的增产增收。本文简单介绍了黑龙江省的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黑龙江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一、整地耕作调水  选择地势平坦、耕层土壤肥
期刊
摘 要:一个地方之所以能被称为人杰地灵,必有其自然地理和历史原因。地球仪上的中国西部,自西北的冰白色向东南赭褐色流动着一条巨大由高山大河冲刷而成的褶皱带,褶皱带的南段便是横断山脉。因为横断,形成了无数的河谷和大大小小的盆地,这些河谷和盆地因呈立体气候,十里不同天,居住着无数个文化风格迥然不同民族,这便是云南。  关键词:鹤庆;碑文;道德  因为美丽、神奇、富饶,自汉武帝开始,中原王朝一直觊觎着云南
期刊
摘 要:群众文化事业的明天任重而道远。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要强化文化自省、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理念,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共铸更大的辉煌。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文化志愿者队伍里来,加大我市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着力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加强文化艺术的创作,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贴近人民生活的伟大作品。  关键词:乳山市;群众文化;发展  一、我市群众文化工作发展历程  “文化大革命”初期,我市人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凉州区以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为目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全面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和“贮藏加工+运输销售”营销模式,设施农牧业发展迈入快车道,总体规模迅速扩大,生产效益稳步提高,特色林果业打破多年来徘徊不前的局面,呈现出强劲、快速的发展势头,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主导产业。虽然特色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快速推进,规模和发展质量均实现了历史性突
期刊
摘 要:关于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历来是国际法学存在巨大争议的课题。本文从四个大的方面对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进行了论述。其国际法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在动态平衡及发展变化中,根据经济发展和人际交往以及国际关系的需要,个人的国际法主体权利义务的取得渠道和对取得方式的评价是多方面的,从理性经纪人的角度出发,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主要趋势。  关键词: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权利义务  一、国际
期刊
摘 要:我国的传统曲艺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很多形式都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行列之中,他们是前辈们自己孕育出来的产物。它代表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自信,更是一种勇气。本文我们就将以“单弦拉戏”和粤乐为例,详细地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传统;曲艺;粤乐  2013年4月,广州市天河区文化馆来了一位新同事顾丽敏,她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单弦拉戏”的第三代传承人。笔者听完顾丽敏的演奏以后,萌生
期刊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特殊的精神财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本文主要分析了非物质文化对地方文化传统的影响,阐述了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解决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端鼓腔;影响;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地方文化传统的影响  (一)促进地区间、民族间的融合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有些因素为非物质文化的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