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儿对秩序极端敏感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时期,每个幼儿对事物都有强烈需求并逐步获得和发展起对物体摆放空间或生活起居的习惯,而形成这一习惯的时间顺序适应性即秩序感。按照蒙台梭利观点儿童具有两重秩序感:内部秩序感和外部秩序感。内部秩序感是儿童意识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和它们的相对位置;外部的秩序感则指向幼儿对外部世界存在的规律和关系的感知与理解。表现形态有安全感、归属感、时空感、格局感、规则意识等。孩子在秩序敏感期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去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在幼儿敏感期提供正确的引导对孩子形成好的秩序很重要。
一、幼儿秩序敏感期的定义
秩序感是幼儿对周围环境的位置顺序、状态以及规范的感受性,对正常规则状态的理解和内化,通过幼儿的社会行为伴随着一定主观感受的情绪体现表现出来。如何培养幼儿合理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愉快的生活,是我们永恒的话题。幼儿阶段秩序感的形成是幼儿个人成长、适应环境不可缺少的生存能力之一,是健全人格、良好社会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在把握该年龄阶段幼儿秩序感特点的同时从幼儿发展规律、成长环境、生活规范等方面进行良好秩序感的教育建构。本研究在综述以往有关幼儿秩序感发展的理论与幼儿相伴而生。随着幼儿的成长,幼儿秩序感的形成与发展己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幼儿秩序感是幼儿适应社会环境所不可缺少的一种生存能力,是儿童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个体,本身对秩序具有内在需求的同时,客观环境对幼儿的秩序感也存在要求,且具有较大的熏陶与影响。而对幼儿秩序感发展的引导与教育,应该以幼儿的主动获取为主,规则引导为辅。
二、幼儿在秩序敏感期的表现
其实,在胚胎和婴儿初期,幼小的生命已经对秩序产生了极微弱的、无意识的生物感应。例如,胎儿会由于怀孕母亲的身体不适和情绪失调而产生躁动和不安,出生三个月的婴儿会因为看到对称和比例均衡的人脸而显露出高兴和激情,这种情绪是婴儿对获得了一种自然感性秩序需要满足的表达,是安全感的外露。
1岁~3岁的幼儿由向内的秩序感逐渐转向向外的秩序感,有强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对物品摆设的位置、动作发生的顺序、人物的呈现、物品的所有权等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如若遭到挑战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会表现出极端的激烈反应。文章开头情景1与情景2中所描述的就属于这种情况。由于幼儿在这一时期的难以变通甚至不可理喻,也可称之为执拗敏感期。
三、秩序敏感期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蒙台梭利通过对幼儿的大量研究发现,0~6岁的幼儿有九大敏感期,而秩序是生命的第一需要,也是影响一个人终生的习惯和品质。人生初期出现的秩序敏感期将对孩子的一生造成影响。
秩序感是个体生命中对道德发展有奠基作用的早发性情感,是艺术、宗教和道德活动的源泉,是心灵的某种秩序或结构。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幼儿已经开始关注和认识外在事物间的规则关系并按照他们所理解的关系来组织和应对周围世界了。比如,幼儿在玩“过家家”游戏时,可能会把大茶杯放在大茶托上,会给大娃娃用大杯子,相对地,给小娃娃用小杯子。这种对外的秩序感为他们发展出道德意识奠定了基础,因为道德即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所建立的各种规则。按照皮亚杰的幼儿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正是在秩序敏感期,幼儿开始接受外界给予他们的、渗透在生活各个方面的基本行为准则,这标志着幼儿接受道德法则的开始,预示着道德的萌芽。
四、如何利用敏感期养成好习惯
抓住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秩序感和生活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孩子刚到幼儿园会有明显的哭闹情绪,一直要到半个月后才会有所好转。对比发现,上过早教的孩子适应能力比其他孩子要强很多,一般一周下来孩子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没有上过早教的孩子则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适应。上过早教的孩子,提前适应了幼儿园的环境和作息安排,对幼儿园生活的秩序感有一定基础,因此对幼儿园生活的适应在时间上缩短了很多。
在尊重孩子对秩序敏感的心理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孩子处在秩序敏感期的行为特点,更好地培养他的秩序感,让孩子的内心洋溢着欢乐,为他一生的好习惯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1)树立正确的有序的示范。在孩子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和小朋友是他们的合作伙伴,最重要的是家长老师的言行影响着幼儿的习惯养成。家长的榜样力量,家庭的环境熏陶。良好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思想行为。孩子很小时,他是用眼睛来观察世界的,大人的行为就会起到很好的模范作用.行为好坏对孩子影响甚大,这就要求大人用完的物品尽量物回原位,家里保持整洁有序,无形中,就在孩子脑海留下良好的秩序感。
(2)创造和谐有秩序的环境。首先要给孩子一个富有秩序性的环境,如:把孩子的主要物品:玩具、生活用品等进行归类并摆放整齐,清楚明白地告诉孩子每次用完后,要物归原处。培养孩子做事的条理性,比如洗脚前先把拖鞋和毛巾准备好,洗好之后要倒掉洗脚水,挂好毛巾,洗手要遵循“三部曲”的原则:一是用清水冲一冲,二是用肥皂抹一抹,搓手心、搓手背,三是将手冲干净,用毛巾擦干等等。生活中每一个细节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帮助幼儿做事有条有理,在多次的反复与巩固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其次是在幼儿园各个活动环节中的秩序。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室要充分利用一口活动的各个環节,为孩子创设整洁美观的环境,给孩子制定合理的规则,使孩子在愉悦的环境中,自然形成一种规章意识,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秩序感。例如,当轻柔悦耳的音乐流淌到教室的每个角落时,孩子们不知不觉走线啦,音乐停止时他们会悄无声息拿地垫做到操作区注视老师的一言一行: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教师用钢琴奏出相同的乐曲,提醒孩子们要安静下来,准备学习了。幼儿良好的秩序感要从幼儿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有序的成长环境。
总之,幼儿秩序感的培养,在学前教育中,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只要抓住这儿点,不断的细化深化,由点到面,经过一个持续长久的培养过程,一个健康有秩序的孩子就能培养出来。
一、幼儿秩序敏感期的定义
秩序感是幼儿对周围环境的位置顺序、状态以及规范的感受性,对正常规则状态的理解和内化,通过幼儿的社会行为伴随着一定主观感受的情绪体现表现出来。如何培养幼儿合理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愉快的生活,是我们永恒的话题。幼儿阶段秩序感的形成是幼儿个人成长、适应环境不可缺少的生存能力之一,是健全人格、良好社会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在把握该年龄阶段幼儿秩序感特点的同时从幼儿发展规律、成长环境、生活规范等方面进行良好秩序感的教育建构。本研究在综述以往有关幼儿秩序感发展的理论与幼儿相伴而生。随着幼儿的成长,幼儿秩序感的形成与发展己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幼儿秩序感是幼儿适应社会环境所不可缺少的一种生存能力,是儿童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个体,本身对秩序具有内在需求的同时,客观环境对幼儿的秩序感也存在要求,且具有较大的熏陶与影响。而对幼儿秩序感发展的引导与教育,应该以幼儿的主动获取为主,规则引导为辅。
二、幼儿在秩序敏感期的表现
其实,在胚胎和婴儿初期,幼小的生命已经对秩序产生了极微弱的、无意识的生物感应。例如,胎儿会由于怀孕母亲的身体不适和情绪失调而产生躁动和不安,出生三个月的婴儿会因为看到对称和比例均衡的人脸而显露出高兴和激情,这种情绪是婴儿对获得了一种自然感性秩序需要满足的表达,是安全感的外露。
1岁~3岁的幼儿由向内的秩序感逐渐转向向外的秩序感,有强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对物品摆设的位置、动作发生的顺序、人物的呈现、物品的所有权等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如若遭到挑战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会表现出极端的激烈反应。文章开头情景1与情景2中所描述的就属于这种情况。由于幼儿在这一时期的难以变通甚至不可理喻,也可称之为执拗敏感期。
三、秩序敏感期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蒙台梭利通过对幼儿的大量研究发现,0~6岁的幼儿有九大敏感期,而秩序是生命的第一需要,也是影响一个人终生的习惯和品质。人生初期出现的秩序敏感期将对孩子的一生造成影响。
秩序感是个体生命中对道德发展有奠基作用的早发性情感,是艺术、宗教和道德活动的源泉,是心灵的某种秩序或结构。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幼儿已经开始关注和认识外在事物间的规则关系并按照他们所理解的关系来组织和应对周围世界了。比如,幼儿在玩“过家家”游戏时,可能会把大茶杯放在大茶托上,会给大娃娃用大杯子,相对地,给小娃娃用小杯子。这种对外的秩序感为他们发展出道德意识奠定了基础,因为道德即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所建立的各种规则。按照皮亚杰的幼儿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正是在秩序敏感期,幼儿开始接受外界给予他们的、渗透在生活各个方面的基本行为准则,这标志着幼儿接受道德法则的开始,预示着道德的萌芽。
四、如何利用敏感期养成好习惯
抓住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秩序感和生活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孩子刚到幼儿园会有明显的哭闹情绪,一直要到半个月后才会有所好转。对比发现,上过早教的孩子适应能力比其他孩子要强很多,一般一周下来孩子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没有上过早教的孩子则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适应。上过早教的孩子,提前适应了幼儿园的环境和作息安排,对幼儿园生活的秩序感有一定基础,因此对幼儿园生活的适应在时间上缩短了很多。
在尊重孩子对秩序敏感的心理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孩子处在秩序敏感期的行为特点,更好地培养他的秩序感,让孩子的内心洋溢着欢乐,为他一生的好习惯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1)树立正确的有序的示范。在孩子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和小朋友是他们的合作伙伴,最重要的是家长老师的言行影响着幼儿的习惯养成。家长的榜样力量,家庭的环境熏陶。良好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思想行为。孩子很小时,他是用眼睛来观察世界的,大人的行为就会起到很好的模范作用.行为好坏对孩子影响甚大,这就要求大人用完的物品尽量物回原位,家里保持整洁有序,无形中,就在孩子脑海留下良好的秩序感。
(2)创造和谐有秩序的环境。首先要给孩子一个富有秩序性的环境,如:把孩子的主要物品:玩具、生活用品等进行归类并摆放整齐,清楚明白地告诉孩子每次用完后,要物归原处。培养孩子做事的条理性,比如洗脚前先把拖鞋和毛巾准备好,洗好之后要倒掉洗脚水,挂好毛巾,洗手要遵循“三部曲”的原则:一是用清水冲一冲,二是用肥皂抹一抹,搓手心、搓手背,三是将手冲干净,用毛巾擦干等等。生活中每一个细节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帮助幼儿做事有条有理,在多次的反复与巩固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其次是在幼儿园各个活动环节中的秩序。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室要充分利用一口活动的各个環节,为孩子创设整洁美观的环境,给孩子制定合理的规则,使孩子在愉悦的环境中,自然形成一种规章意识,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秩序感。例如,当轻柔悦耳的音乐流淌到教室的每个角落时,孩子们不知不觉走线啦,音乐停止时他们会悄无声息拿地垫做到操作区注视老师的一言一行: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教师用钢琴奏出相同的乐曲,提醒孩子们要安静下来,准备学习了。幼儿良好的秩序感要从幼儿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有序的成长环境。
总之,幼儿秩序感的培养,在学前教育中,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只要抓住这儿点,不断的细化深化,由点到面,经过一个持续长久的培养过程,一个健康有秩序的孩子就能培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