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细节 提高课堂效率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4854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一书中提到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轻若重。但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少被关注。自从新课程教学改革后,教学细节开始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去认识,去探讨。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观,无不彰显着细节的力量,并将其从潜移默化的微妙影响转化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清晰引导。
  这让笔者想起了自己曾上过的一节以《叶》为专题的校内公开课。
  “请大家展示一下各自课前制作的树叶标本或者是由树叶组成的作品”。“哗啦!”“哗啦!’’不停地有学生离开座位,将自己的手工作品送到展示台前。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所有人看。的确,他们的作品让人很欣赏。平面的图案有金鱼吐泡泡,当然还配有几根舞动的水草;有开屏的孔雀;有正在手舞足蹈的小人儿;还有可爱的小熊……。立体的作品有用枫叶点缀的笔筒;有各种叶子组合的插花;还有像小蚱蜢之类的昆虫……。五花八门的作品不仅让人眼花缭乱,还让人们感到这些孩子内心的灵动。抛开作业、成绩,他们还是有许多优秀的地方的。因为从内心里实在不忍心打断他们的展示热情,所以笔者很放纵地让所有愿意展示作品的学生都达成了愿望。当然,这节课的开场也花了整节课堂1/3的时间。也许是因为满足了所有人的心愿,大家的课堂表现相当活跃,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教室里充满着热闹的气氛。
  可是笔者认为,这节课其实并不成功,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虽然需要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但是细细体味之后发现这节课就显得有些华而不实了。笔者将问题归纳有三:
  第一,环节把握不当,开场长且无效。仅仅因为不忍心而放任这样的展示其实在无形中就让整堂课背离了既定的教学目标,甚至失去了语文课的意义。环节失衡必然导致课堂学习目标的模糊,当然更是将学生带离了本课的学习方向。学生的热情高涨更多地是因为老师满足了他们的愿望,而不是因为他们对本堂课真正感兴趣。
  第二,课前指导不够细致。在布置前置性学习任务时只是要求收集叶子完成手工作品,至于作品的用途,如何完成并没有在课前指导时讲明,而授课过程也未能很好体现。学生们只是因为新奇而无限投入,至于他们的作品到底有何意义,作何用途他们没想过,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未有任何环节来提示引导。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拼命地炫耀自己的个人才智和精巧手工,热烈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至于这节课的目标,手工作品的意义早已因教师的疏忽而不复存在了。
  第三,这个专题的收获不明。带着这样的初衷设计的教案环环相扣,流畅自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但课后仔细一琢磨,从个人认为的“里”“深”里,学生们学到了什么呢?他们获得了深入学习了吗?从古代的诗歌到现代的散文,我们在学习了文人墨客由一片树叶所获得的个人感悟,那么我们又收获了什么呢?我们能否也来学一学他们,运用描形赋义的手法来练练笔。
  鉴于以上三点问题,笔者在另一个班级上课前对教学设计进行了相应调整,补充,以求尽善尽美,没有遗憾。
  首先在课前指导上,除了要求收集叶子制作有关叶子的手工作品外,同时还要求给作品配上一段50字左右的介绍,文字介绍可以是说明性文字也可以是描述性文字,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行为去认识叶子,了解叶子,为本专题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在上课过程中,开场部分只选择了三位同学的作品来展示,其他同学的作品可在课后张贴到黑板报上供大家一起欣赏交流。这样既满足了大家要展示个人作品的愿望,又不会浪费课堂时间。再者为了检验学生是否会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运用描形赋义的写作手法来写一片自己眼里的叶子,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了一个练笔环节。这一环节的设置与开场的文字介绍是遥相呼应的,有了前置性学习时对叶子的基本认识,在系统学习本专题之后再去写应该并不困难。果然,展示学生习作的结果如笔者所料,令人满意。
  课堂教学是教师预设与教学生成的对话过程,在纸质的文字演变成鲜活生动的课堂教学时难免有不完美的地方,难免有一些我们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问题。作为教师,注重了课堂细节问题的思考,才能用最真诚最实际的课堂教学来与学生共同学习,也才能将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真正用好。
  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从细节人手,提高教学效率呢?笔者有几点思考。
  第一,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思考活力。
  以专题《叶》为例,笔者在上课时就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叶子有哪些用途,学生们的回答很是丰富。有的说可以入药,还有学生说可以包粽子,等等。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影响学生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教学就是要引发学生最多的思考。让他们能从生活中找到答案,既增强了自信,又激发他们课堂的激情。
  第二,捕捉课堂精彩,适时精彩点评。
  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课堂上,教师的问题设计、问题提出,学生的积极参与固然十分重要,但有一点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关键的,那就是教师的课堂点评。比如我们要鼓励那些成绩较差,平时不爱发言但偶尔举手的学生,此时你就可以说:“你的回答基本正确,但要是换一种说法或许会更好”。或者可以说:“你的答案虽然只有一点正确,但你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老师真为你高兴”。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做出及时而恰当的点评,不仅能使学生纠正错误,弥补缺陷,不断向正确目标靠近,而且能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对学生发现、理解问题和培养、形成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教师在点评时注重了鼓励性,全面性,就会为课堂增色许多。
  第三,正确处理课堂突发状况。
  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始料未及的事件,甚至是比较尴尬的问题。很多教师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为了教学目标而选择直接忽略。其实,将这些状况巧妙应对了,既体现了教师的个人教学智慧,又不会影响课堂整体氛围。如果硬性地制止或者无视,只会让课堂陷入僵局。
  第四,注重课后反思。
  及时的课后反思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升华,更是教师个人促进自身进步的一种手段。我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两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一个不关注自身成长的教师必然会被课改浪潮淘汰。及时教后反思,注重个人成长才能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教书育人。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关注课堂细节,从细节中提升课堂效率,从细节反思中促进个人成长。
其他文献
一、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受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从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来看,多数教师依旧采取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虽以讲解知识为主要目标,能有效地提升课堂容量,但它常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发挥其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与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方针相悖。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
期刊
当前,中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资源的利用十分有限,大多仅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拿出来教给学生,对于教材其他资源视而不见。对此,笔者认为应该对文本的多元价值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行开发和利用,以提升中学语文文本教学的效率,使老师努力做一个智慧的教者。  一、教材文本价值的“俯拾即是”  中学语文教材内容涉及到各类题材、各类体裁,所含内容十分丰富。即便是同一篇文章,我们也可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因此,教材文本本身的
期刊
常听人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则不然,初中语文课本就是我们中学生习作的不竭粮仓。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诗意写作时,以朱自清的散文《春》为赏析范本,带学生一路领略满园春色,让学生的习作充满诗意。  一、用心捕捉《春》中的动态美  美文好比天籁,细细品味其用心雕琢的词语,总给人以绕梁三日、余韵袅袅的回味。《春》中传神的动态美描绘了物象的形象,突出了物象的本质特点,从而更好地传达出作者对春强烈的喜爱赞美情
期刊
叙事文本是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常见教学题材,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小说、叙事散文、寓言故事。叙事话语、叙事声音是叙事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文本的外在形式。解读文本即是通过文本的外在形式探究内在意象的过程。内在意象即为隐藏于文本外在形式之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包括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的内容。遵循叙事文本的构成规律,从文本的外在形式角度切入是解读文本内在意象的一条捷径。  
期刊
新课程提出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去设计课程目标。三维教学目标的提出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型:从知识传授到对人的重视,从技能、技巧的掌握到对人的精神、心理的关怀。因此,教师应该考虑如何将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下面笔者就以讲授课文《父与子》为例,对此问题作一肤浅的探究。  一、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谈起  笔者将本课的知识
期刊
所谓诗者,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表明其意:“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即诗以情为根茎,以义为果实,发乎于情,止于意。这与“诗言志”的古训不谋而合。但情为根茎,何为发情的种子?这又引申出“境”和“象”,“境生于象而又高于象”,“象”是引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境”是安置情意所构造的空间环境。所以在吟哦一首诗或词时,眼前浮现“境”和“象”,而细咂味,总能从表现出的“象”中寻访到意和志。因此教师在语文诗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趋完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也如火如荼。笔者站在三尺讲台上,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为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效率作了大胆的革新,现借此平台予以阐述,以供广大同人斧正。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新课导入是否成功,直接决定着整堂课的教学质量,因为良好的导入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因此,我们必须注重新课导入技巧,具体可以把握三个环节。  1 音乐导入,妙趣
期刊
周记,以其素材生活性强,体裁灵活自由,反馈及时迅捷,提升写作效果好,而受到绝大部分语文老师的青睐。综观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中考作文命题变化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作文命题正朝着“命题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热爱读书,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理解他人”的方向发展。指导学生写好周记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以为引导学生写好周记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周记布置要多开放少束缚  从学生的写作心态来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让学生“读”文本表面的文字,肤浅的理解文字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文字表面的意思,解读文本,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悟出蕴涵在文字表面之下的深刻内涵,发现文本之美,进而让学生读出文本中的“本我”,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一、整体阅读,发现文本语言之美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舍得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阅读文本,因为只有静静的阅读才会有思考的空间和氛
期刊
《那树》一直是笔者最喜欢的课文之一。  每次重读这篇文章,内心就不禁涌起浓浓的哀伤。于是在教学中,笔者格外注重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那棵大树的心情,反省人类的无知,把握作者的感情,并进一步尝试“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写作能力。  教学片断:  第一课时,安排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一段话说说那树的经历,以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概括能力,然后找出具体的语句分析那树具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体会作者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