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满人间 诗意盎然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b500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听人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则不然,初中语文课本就是我们中学生习作的不竭粮仓。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诗意写作时,以朱自清的散文《春》为赏析范本,带学生一路领略满园春色,让学生的习作充满诗意。
  一、用心捕捉《春》中的动态美
  美文好比天籁,细细品味其用心雕琢的词语,总给人以绕梁三日、余韵袅袅的回味。《春》中传神的动态美描绘了物象的形象,突出了物象的本质特点,从而更好地传达出作者对春强烈的喜爱赞美情感。
  在《春》中,作家这样写道:
  “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个“钻”字,传神写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表达作者对春的热爱之情;“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中“卖弄”一词将鸟儿人格化,“卖弄”一词形象生动地写出春天来临,群鸟争春的美丽和谐景象,将春天的勃勃生机抒写得淋漓尽致;“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中的“静默”一词将房屋人格化,形象传神地描绘出一幅房屋沐浴春雨、静静守候忙于春耕晚归的农人的温馨情景,让人读来意犹未尽,余味悠长。
  《春》中传神的动态,鲜明的节奏,明朗、和谐的旋律,如美妙的天籁之音,带学生畅游其中,凸显“既能悦耳,又可赏心,兼耳底而有之”的美感特征。
  二、细细欣赏《春》中的绘画美
  后人评价王维诗歌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朱自清散文《春》既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带学生观赏朱自清的“春”之花园后不难发现,作者为我们勾描了几幅美丽的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而最为精妙、最让人回味咀嚼的是这段文字: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春天的景象被朱自清几笔勾描得诗意盎然。作者着力写春花竞相开放的景象,视角由上而下,描写时按照“树上”、“花下”、“遍地”的顺序,有序写景。不仅桃花、杏花、梨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与百花争艳,与春光争辉。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读这段文字,你读出的是浓浓的诗意,作者通过虚写即想象带领读者走进优美、和谐和生机勃勃、百花斗艳的春天;读这段文字,你仿佛在观赏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画里有留连戏蝶时时舞,有百般红紫斗芳菲。这幅画,虚实相生,声形兼备,文有尽而意无穷。在这幅画里,涂抹的是作者对春天无尽的深情、无尽的爱恋。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作者精心勾描的一幅幅优美的图画中中倾泻出来了。
  三、反复咀嚼《春》中的感官美
  文要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只有充分调动视、听、味、嗅、触五种感官,文字才会意蕴无穷。朱自清在《春》一文中正是巧妙调动多种感官去表现春色,将原本无形的春色写得五光十色、百味杂陈,动与静的结合,虚与实的相生,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结合等,手法灵活多样,多角度地描写出了一个别样的春天。
  文中“‘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调动触觉感官,将春风比做母亲的手,形象写出了春风的温暖、柔和;“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则调动嗅觉,写出了春风吹拂、送来清香的动人情态;“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更是通过听觉写出了在春意浓浓、温暖宜人的春日,鸟儿、轻风、流水的悠然与愉悦,突出了春日的幽静与和谐。
  作者从多个感官角度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难以捕捉、不易表现的事物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挥笔间顿生诗情画意。
  四、妙手借鉴生出盎然的诗意美
  在引领学生赏完《春》后,让学生借鉴《春》中的写作精妙进行习作《善良是朵美丽的花》。一位小作者用勾勒图画的方法在开头是这样写的:“善良是朵花苞,她朱唇紧闭,双眼微颤,洁齿轻咬,她在等”。读到此处,读者为小作者营造的意境之美、勾勒的形象之美拍案叫绝,眼前瞬间浮现出一位俏丽佳人,或是诗经里走出的那个伊人,或是那位勤劳、美丽的采莲女,亦或是那位君子心中的窈窕淑女。文尾用“花苞抖了抖身子,伸了伸懒腰。悄悄地,开出一瓣,两瓣,三瓣,四瓣”的句子结尾,用拟人修辞及短句结尾,既呼应开头营造的诗化意境,又似乎让人嗅到不断浓郁的善良芬芳,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思想是写作的灵魂,语言是文章的血肉,打造诗意语言,就是在砥砺思想、丰富灵魂。带学生用好语文教材,观赏满园春色,学习借鉴大家们写作的手法,让学生的习作不再如秋日野草干巴、乏力,永远如春天的百花园般焕发生机、溢满盎然诗意。
其他文献
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增加,逐渐脱离了儿童时期的经验型思维模式。他们随着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的显著提高,逻辑思维开始向理论型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加强,具有个性主张。简单的灌输式教育、说教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塑造学生品格的诉求。可见,点燃学生的智慧,教会学生识人论世之道,是这一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向。  一、体悟亲情,学会感恩  随着身体发育急剧变化,初中生的心理开始向成人化
期刊
曾在西藏看到过这样一幅难忘的画面:寒风凛冽,铅云欲堕,一行朝圣者蠕动在旷野雪地上,双手扬起,落下,身体倏然扑地,额头叩撞泥土,如一条青藤蜿蜒于大地。木板摩擦冻土发出的声响,混合着绵绵不绝的诵经声,在山谷的上空如薄荷悠扬。  曾经很不明白这样的苦行,直到读了舒婷的《滴水观音》:  为了把自己斟满了  交给太阳  先投身  如渊的黑暗  猛然醒悟:这乃是一种强大的信念,一种最至诚的情有独钟,一种真正的
期刊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可能更多的是满足于对学生的倾听,而这种倾听往往是单向的,难以体现课堂对话的真正目的。本人在暑期网络研修期间观摩了《生命 生命》的教学案例,现针对课堂教师倾听,谈一点个人想法。  【案例再现】  教者首先让学生自主感悟“飞蛾求生”、“瓜苗生长”、“聆听心跳”三件事,而后进行汇报交流。  片断一:  师:我们先来看飞蛾求生这一段,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呢?说说你们的感悟。  生1:我从“挣
期刊
语文学科具有其独特的人文特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本中的真善美,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感染学生。  一、《我的叔叔于勒》真善美透视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揭示并讽刺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文章。从文章中可以看出,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毁灭了像于勒这样没有金钱意识的人的生活,把他们推向了人生悲剧的深渊,使他们失去了亲人的爱和社会的关心;经济的社会,金钱的关系,扭
期刊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课堂上他们发言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万马齐喑”的现象,一个问题下去,石沉大海,让讲课老师不无尴尬。学生沉默已成为当前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沉默的定义及分类  人们交流时可利用的方法和手段不仅有言语行为,还有内容极为丰富的非言语行为。在会话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除了目光、表情、动作和声音特征以外,还有一条主要非言语交流渠道不可忽视,这便是沉默。沉默有时与讲话相对,
期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加强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呢?以下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一些看法。  一、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1创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将“微笑”、“信任”、“赏识”、“竞争”带进课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瞄准“最近发展区”,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自主发展。凡学
期刊
课后作业是教学环节的延伸,是复习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手段,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信息通道。作业的反馈,不但能够反映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接收情况,而且还能够反映出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对于作业的设计形式,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学完七年级上册“多彩四季”后,笔者选择“走进冬季”为主题,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了以下语文作业。  爱好文学的同学:收集有关冬天的古今诗词、名家名篇、谚语、成语,或
期刊
课堂导入作为教学的一个首要环节,是一堂课的开端。好的导入能够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相关知识的链接,从而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趣,为下一步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近几年来,语文课导入的方法也是层出不穷。这些导入的方法好不好,只有自己尝试了才知道,就像鞋子好不好穿,只有自己脚试了才知道一样。为什么这么说,这种说法是本人一次上八年级下册《再塑生命》时偶创导入后得出的。  记得讲这
期刊
一、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受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从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来看,多数教师依旧采取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虽以讲解知识为主要目标,能有效地提升课堂容量,但它常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发挥其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与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方针相悖。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
期刊
当前,中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资源的利用十分有限,大多仅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拿出来教给学生,对于教材其他资源视而不见。对此,笔者认为应该对文本的多元价值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行开发和利用,以提升中学语文文本教学的效率,使老师努力做一个智慧的教者。  一、教材文本价值的“俯拾即是”  中学语文教材内容涉及到各类题材、各类体裁,所含内容十分丰富。即便是同一篇文章,我们也可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因此,教材文本本身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