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创新才有突破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育人是永恒的事业,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就基于创新教学来说,课堂教学是关键,而课堂教学又是师生实现创新意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发现“新大陆”的起跑线。科学的发明总是在科学家的顿悟意识下产生的,教育创新是师生在课堂的教学中从好奇——问题——探索——验证——归纳的全过程。这五步教学法正是实现创新教学的突破,下面结合“求最小公倍数”的教学方法谈谈个人体会。
  
  一、好奇情境
  
  好奇是小学生的一种心理共性。处于五年级年龄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很强,他们无论什么事总感到好奇。校园里哪里人多,他们就到哪里去看个究竟。超市里又有什么新产品包括玩具、文具等等,他们总是不惜一切要弄熟,宁愿饿着肚子,把买饭的钱花在好奇心上,也要弄个明白。当学生用列举法效仿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时,求出6和8的最小公倍数后,我在6和8的中间画了一条横杠,使6和8这两个合数变成了分数6/8,这时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我让他们约分成了3/4,他们更觉得奇怪,老师怎么让我们约起分来了?个个都好奇起来。
  
  二、引导提问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问是动脑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的流露,是探索的起跑线。学生只有产生了好奇心才能提出问题,驱使他们去学习、思考、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是一盏航标灯,要把学生引领到知识的海洋,这是我的执教格言。孩子们的好奇心产生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提了许多想法。
  
  三、探索发现
  
  探索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不断地反省自己探究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中锻炼和增强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养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3/4的分子分母与6/8的分子分母及最小公倍数24有什么联系。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终于看出了门道:6/8的分母8与3/4的分子3相乘,或者6/8的分子6与3/4的分母4相乘,正好等于最小公倍数24。学生们经过探索研究,终于发现了规律,心花怒放,洋洋自得。
  
  四、反复验证
  
  创新有两方面内容:一是社会价值的创新,是指个体的发展和创造为人类社会带来变革的新质因素。二是个人价值的创新,是指个体发现和创造出相对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我在备课时突然发现了这种简便的求两个合数(含公因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经过反复验证,认为切实可行。我教学二十六年,二十三年教语文,三年教数学,从未用这样的方法去教,也从未听说过有这样的教法,自己上学的时候老师也根本就没有教过,因此,我趁着同学们讨论的热乎劲,让他们验证这种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到底行不行。同学们互相出题验证,认为这种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非常好,浅显易懂,速度很快。
  
  五、精炼归纳
  
  一种新产品的问世,总得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区别于他物,让人们一说就知道这种商品到底是有什么作用。我们研究的这种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也总得有个定论吧,怎么也得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啊。于是,下一个环节就是给这种方法取名了。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叫做叉巴拉相乘法,有人反对说不好听,还不如叫十字相乘法呢,因为前后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的时候正好像个十字花,这个建议同学们都说很好。于是,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定为“十字相乘法,”归纳总结为:求两个合数的最小公倍数,先化成分数约成最简分数,再用化简后的分子与原分母相乘,或者用化简后的分母去乘原分子,所得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这堂课的教学,我没有照本宣科的按照教材的内容去教,没有做一个知识商人,而是用了大量的时间去研讨求最小公倍数的新方法。教材上的求最小公倍数的列举法,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通俗易懂,融会贯通,但如果两个数较大,学生做起来非常麻烦,要在本子上把倍数找许多,给它们排很长的队才能找到。我们研究的“十字相乘法”简单易行,很快就求出了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可谓求最小公倍数的捷径。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比较抽象,学生很容易把两个数的公因数都算上,与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搞混了,其结果很容易求成了两个数的积。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也较抽象。大数翻倍法也比较麻烦。因此,对于列举法、分解质因数、短除法、大数翻倍法、互质数相乘法、倍数法,十字相乘法是一种新法。
  评课中,许多老师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很新颖,值得推广,学校教研室的领导也很赞同这种教法,我们章丘市数学教研室的教研人员也觉得值得推广,我想这种方法若能在教学中运用,那将给学生带来很多的方便。
其他文献
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要匠心独运,“为有好设计,捻断数茎须”。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设计的新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找准切入点    (1)以课文中提纲挈领的句子为切入点  如教学《可爱的草塘》,我抓住教材最能体现重点难点的一句话——“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切人课文。听写“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既能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也便于发现学生中
李吉林老师曾说过:“倘若语文教学舍弃了情感,那么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教学,必然走进繁琐、机械、无效的死胡同。”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让学生深入体验文章的情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幸福地成长。    一、创设情境,入境生情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
体育课堂语言运用是一个多种表达技巧综合运用的过程,它的表达技巧是体育教师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应合理、灵活而综合地运用这种技巧。从这种范畴意义上来说,体育课堂语言艺术就是恰当、巧妙而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表达技巧的艺术。  1 声势变化技巧  这种技巧应该包括语势变化技巧、强调音变化技巧和降调技巧,就是运用不同的声调表达不同的教学效果。如:“这节体育课你们班
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能创造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同时能有效地唤醒学生潜在的学习意识,激发学习兴趣,真正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活学”、“乐学”落到实处。然而,我们在感受多媒体技术带来融融春意时。不可忽略有不少教师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制约,对多媒体教学的理解、设计或是使用都还存在着误区。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画蛇添足
对学生进行汉字形象美的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汉字书写、探究、欣赏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神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  一、趣猜字谜,认识汉字的形象美  1.一猜字谜,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字谜吗?请大家看屏幕,试着猜一猜。  课件出示:“山上还有山”、“天上双雁飞”、“客满”、“鸡到村里,鸟飞走”……  (学生思考片刻,小组比赛抢答。)  师:你能出一个字谜,请同学猜一
古希腊哲人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根需要点燃的火把。”学生在学习中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和索取,而是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积极主动地发现和建构意义,乃至创造意义。教师的职责便是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使他们的灵光得以闪现。  本学年,当我接下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过去我教的都是中、高年级,对那个年龄段的孩子我得心应手。可面对这群天真活泼的儿童,我困惑了。对于该如何去点燃他们智慧的火把
不久前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牛郎织女》,窦老师激情奔放的教学状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巧妙灵动的教材把握、精湛高深的教学艺术令人拍案叫绝,感想颇多。    一、巧设情境,着力补白,流淌语言美    片断一:  师:下面我们集中精力体会牛郎和织女之间的爱情。  生(齐读):织女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师(拉住一女生的手):“决心”是对自我眼前事情的重大
近日,当我讲到“乘法的估算”这部分内容时,遇到了这样一道题:“公园的养鱼池放养红金鱼290条,放养的花金鱼大约是红金鱼的4倍。放养的花金鱼大约多少条?”  这道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六册中练习五的第9题。做完题后,我认真思考了很长时间,我觉得第一个“大约”放在此处有很多不妥之处。    一、解法中出现的矛盾    这部分内容是在讲解了“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乘法估算
在师范毕业的实习期间,恰缝全市的小学音乐评优课比赛活动,那次听课活动,让我第一次目睹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魅力,上课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了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多媒体唱响“Do、Re、Mi,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说到科学课,大家都体会到,从科学理论知识到实验操作,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去发现、理解、运用,据初步统计,学生实验课时占了自然总课时的半数以上,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笔者在科学课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尝试,感受颇深。    一、科学课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